度假悟出来的定律
帕金森,英国历史学博士,曾在哈佛大学担任教授。1957年,他在马来西亚一个海滨度假时,悟出了一个定律,后来在伦敦的《经济学家》期刊上发表了自己的思考结果,一举成名。
他把思考结果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叫《官场病——帕金森定律》。这本只有几十页的书,却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伦敦《金融时报》评价说:“一本可恶的书,不能让它落入下属的手里。”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评价则是:“一本情趣横溢和诙谐的书。”
历史学界一向有史学、史才、史识之说,但作为历史学家的帕金森先生,与自己的同行相比,更具有面对真实的勇气和对历史、社会的责任感。
富有幽默感而又孤高自傲的帕金森教授是典型的英国人,《帕金森定律》一书出名以后,他的演讲更是座无虚席。
《帕金森定律》一书出版以后,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美国更是长踞畅销书排行榜首。
直到今天,人员膨胀、效率低下的问题在现代公司机构仍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帕金森教授对机构病症的独到观察与尖锐批评,仍然值得任何机构的高级人员进行参考与反省。
此外,帕金森还发现了另一个为人熟知的定律(通常称为第二定律):“增加开支以配合收入”。第二定律成功地解释了人何以贪婪无厌——越有钱的人越想得到更多的钱的问题同样引起了思想界的关注,奠定了其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学家的理论基础。
不称职官员的三条出路
在《帕金森定律》一书中,帕金森教授对于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作了非常精彩的阐述: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
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
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
三是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可以走了。
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减轻了他的负担。由于助手的平庸,不会对他的权利构成威胁,所以这名官员从此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只能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这部分阐述的是《帕金森定律》一书中的精华,也是帕金森定律的主要内容,常常被人们转载传诵,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
帕金森定律发生作用的条件
帕金森对于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作了精彩的阐述,但机构膨胀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植物学家的任务不是去除杂草,他只要能够告诉我们,野草生长得有多么快就万事大吉了。”这就是帕金森教授给我们的答案。
如果这是一个不治之症,社会岂不是将一天天衰败下去,企业岂不是要一天天萧条下去?
要寻找解决之道,首要的前提在于吃透这个定律。所谓定律,无非是对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阐释,而规律总是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
那么,“帕金森定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有哪些呢?
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团体,这个团体必须有其内部运作的活动方式,其中管理占据一定的位置。这样的团体很多,大的来讲,各种行政部门;小的来讲,只有一个老板和一个雇员的小公司。
其次,寻找助手的领导者本身不具有权力的垄断性,对他而言,权力可能会因为做错某事或者其他的原因而轻易丧失。
第三,这位“领导者”对他的工作来说是不称职的,如果称职就不必寻找助手。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项,就意味着“帕金森定律”会失灵。
可见,只有在一个权力非垄断的二流领导管理的团体中,“帕金森定律”才起作用。
那么,在一个没有管理职能的团体——比如兴趣小组之类,不存在“帕金森定律”描述的可怕顽症;一个拥有绝对权力的人,他不害怕别人攫取权力,也不会去找比他还平庸的人做助手;一个能够承担自己工作的人,也没有必要找一个助手。
官员繁衍的动因
为了弄明白当官的人需要补充的是下属而不是对手,我们假设有个当官的A君,他觉得自己劳累过度,这种感觉(或许是幻觉)很可能是由于他的体力渐衰而引起的,这是中年人常见的正常现象!
不论工作繁重是真是假,反正他面临着三种选择:第一,提出辞职;第二,让同事B君来分担自己的工作;第三,要求增加C先生和D先生来当助手。
按照常规,A君恐怕毫无例外地要选择第三种办法了。因为如果辞职,他就失去了领取养老金的权利;请来级别和自己相当的B君,等到日后上一级的W君退休,岂不是在自己晋升的道路上树立了对手?看来这些都行不通。
因此,A君就找了C先生和D先生来当助手,何况C、D二位的到来等于提高了他的地位。他成了惟一掌握全局的人,可以将工作分成两份,分别交给C先生和D先生。
说到这儿,有必要强调一下,C先生和D先生是缺一不可的。单单补充一个C先生可不行。
因为只让C先生分担A君的工作,C先生就自然充当了B君的角色:C先生成了惟一可以顶替A君的人。所以,找助手,就要找两个或两个以上,只有这样,才能够起到互相牵制的作用。
久而久之,C先生也开始抱怨疲劳过度,A君会跟他商量,给他也配上两名助手。为了避免矛盾,D君也会获得此种待遇。
于是,在补充了E、F、G、H四位先生之后,A君自己的晋升就十拿九稳了。
如今,七个人在做A君过去一个人做的工作。这样他们应该可以轻松地躺在办公室睡大觉了吧。但事实却恰恰相反,你会看到每个人都忙得不可开交,就连A君也比过去更辛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
答案很简单,他们彼此之间制造了许多工作。
比如A君嘱咐要起草一个文件,E兄就将该文件推给了F兄,于是F兄就起草一个初稿。初稿送到C先生那儿,C先生大加修改后送D先生会签。D先生意欲交给G兄,不巧G兄请假不在,文稿转到H兄手里。H兄写上自己的意见,经D先生同意送还给C先生。C先生采纳了意见,修改了草稿,然后把修改稿送呈A君审阅。
A君该做些什么呢?
他盘算到明年自己该接W君的班了,所以必须在C先生和D先生之间物色一位来接替自己;严格来说,G兄够不上休假条件,可是D君又批准他走了,H兄的健康状况不佳,脸色苍白,部分原因是闹家庭纠纷,也许本来该让H兄休假才对;此外,A君要考虑F兄参加会议期间增发工资的事,还有E兄申请调往养老金部去工作的问题。
因此,当C先生把修改的文件送来的时候,A君本想签发完事。可A君呢,又是一个办事极为认真的人,他决不敷衍塞责。于是,他仔细阅读文稿,删去一些NE059嗦话,将稿子恢复到初稿,改了改文字——最后定了稿。
这份定稿,如果没有这么多官员的存在,A君同样也是可以弄出来的。人多了,办同样的事花费的时间反而比过去更多了,谁也没闲着,人人都尽了最大的努力。
等到A君离开办公室回家时,天色已晚,暮色沉沉中,办公楼最后一盏灯熄灭了。他两肩下垂,脸上泛起一丝苦笑,思忖着:长时间的工作和白头发一样,是为争取功名而受到的一份惩罚。
解决帕金森定律的关键
那么“帕金森定律”的症结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恩格斯曾说过:“自从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欲就成为历史发展的杠杆。”
人是社会性和动物性的结合体,因利而为。如果他的现有利益得不到保障,出于本能,他会竭尽所能来维护他的既得利益。一个既得权力的拥有者,如果出现了权力危机,他是不会轻易让出自己的权力的,也不会轻易地给自己树立一个对手。因此,他选择两个不如自己的人作助手的行为,是无可厚非的。
假设有一个私营企业主,拥有公司的土地、产权。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使他感到在管理方面有些力不从心了。这时,他必须选择有能力的人来协助他,于是他便向各种媒体发了征聘广告。
接受应聘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个人的自身条件十分理想:在美国一所著名的大学读完了MBA课程,而且有长达十年的管理经验,业绩良好。
这个私营企业主会不会聘任他呢?
老板的想法可能是:公司的土地、产权都是我的,这就意味着这个人是来为来我打工的“无产阶级”,干得好可以给他很高的待遇,继续留用他,要是干得不好也可以解雇他,不论他工作多么积极,他都不可能超越我,老板永远是我。
就这样,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才被留了下来。这位老板完全不受“帕金森定律”的影响。
接着,这个企业不断向前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新的问题又将出现。这时,高材生由于没有给自己好好充电,所学知识已经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他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了。于是,他向各种媒体发出征聘广告,各种人才络绎不绝涌来。
在这些应聘者中,老板比较看重其中两位:一个是理论功底极为深厚,实践经验却非常匮乏的某名牌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刚刚毕业的研究生;另一个是拥有先进的管理观念和多年操作经验的实干家。
老板拿不定主意,让他选择,经过一番盘算,他选择了那个刚走出校门的研究生。
可见,要想解决“帕金森定律”的症结,就必须把用人权放在一个公正、公开、平等、科学、合理的用人制度上,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用人权放在一个被招聘者的直接上司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