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人走出城市的喧嚣,突破狭小空间的束缚,到野外同大自然亲和、拥抱,准备好地图、指南针、水壶、食物,去体验一下冒险的刺激和野外求生的乐趣,有一些野外生存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只有了解必要的野外生存知识,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不让自己在大自然中受到伤害。下面几项基本知识是野外生存必不可少的,它们涉及辨别方向,搭建帐篷收集饮用水,应对野生动物伤害四个方面。
利用自然特征判定方向
在没有地形图和指南针等器材的情况下,要掌握一些利用自然特征判定方向的方法。
1利用太阳判定方位非常简单
可以用一根标杆(直杆),使其与地面垂直,把一块石子放在标杆影子的顶点A处,约10分钟后,当标杆影子的顶点移动到B处时,再放一块石子,将A、B两点连成一条直线,这条直线的指向就是东西方向,与AB连线垂直的方向则是南北方向,向太阳的一端是南方。
利用指针式手表对太阳的方法判定方向。方法是:手表水平放置将时针指示的(24小时制)时间数减半后的位置朝向太阳,表盘上12点时刻度所指示的方向就是概略北方。假如现在时间是16时,则手表8时的刻度指向太阳,12时刻度所指的就是北方。
2夜间天气晴朗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北极星判定方向
寻找北极星首先要找到大熊星座(即我们人称的北斗星)。该星座由七颗星组成,开头就像一把勺子一样。当找到北斗星后,沿着勺边A、B两颗星的连线,向勺口方向延伸约为A、B两星间隔的5倍处一颗较明亮的星就是北极星。北极星指示的方向就是北方。还可以利用与北斗星相对的仙后星座寻找北极星。仙后星座由5颗与北斗星亮度差不多的星组成,形状像W。在W字缺口中间的前方,约为整个缺口宽度的两倍处,即可找到北极星。
3利用地物特征判定方位是一种补助方法
使用时,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独立树通常南面枝叶茂盛,树皮光滑。树桩上的年轮线通常是南面稀、北面密。农村的房屋门窗和庙宇的正门通常朝南开。建筑物、土堆、田埂、高地的积雪通常是南面融化得快,北面融化得慢。大岩石、土堆、大树南面草木茂密,而北面则易生青苔。在野外迷失方向时,切勿惊慌失措,而是要立即停下来,总冷静地回忆一下所走过的道路,想办法按一切可能利用的标志重新制定方向,然后再寻找道路。最可靠的方法是“迷途知返”,退回到原出发地。
在山地迷失方向后,应先登高远望,判断应该向什么方向走。通常应朝地势低的方向走,这样容易碰到水源,顺河而行最为保险,这一点在森林中尤为重要。因为道路、居民点常常是临河而筑的。
如果遇到岔路口,道路多而令人无所适从时,首先要明确要去的方向,然后选择正确的道路。若几条道路的方向大致相同,无法判定,则应先走中间那条路,这样可以左右逢源,即便走错了路,也不会偏差太远。
帐篷的使用方法
现在我们使用的帐篷一般都睡3个人,是双层的,外帐是用来防雨、防寒、抗风的,内帐的门也是双层的,里面是纱帘,用来防止虫蛇的入侵,所以进出帐篷都必须把纱帘拉上,外层的门拉上,可以制造一个隐蔽的空间,换衣服方便,也可以保温,晚上睡觉适当拉上;帐篷里边有一个小兜,方便放一些零碎物品。帐篷是我们野外的家,所以一定要爱惜,支帐篷时一定要听训导员的讲解,看训导员做示范,然后正确安装。支好帐篷后,把装帐篷的黑袋子和地钉,装帐篷杆的袋子都放进帐篷内,收帐篷时要用;不要穿鞋入内,保持帐篷内的清洁。尤其注意不要在帐篷里抽烟,帐篷的面料就是怕火,一个火星就是一个窟窿。因为露水或帐内水汽散发不出去,或者下雨,帐篷都会湿,第二天收帐篷前最好能把帐篷晾干,如没有条件也可以等回家后再说。收帐篷之前把帐篷内的沙子倒干净,把门帘拉好,然后铺平内帐,放上外帐铺平,折叠,同时拍掉帐篷底面的灰土,将帐篷杆一块儿卷起,装入袋内收好。
野外饮用水的收集
在野外,危险随时都会出现。比如,自己带的饮用水喝光了或因各种原因不足了,你只能借助野外的自然资源自己收集饮用水。
可以根据树木和青草的生长状况来寻找水源。在山脚下,寻找那些草长得茂盛、葱翠的地下,往下挖,便会有水渗出;另外,还可寻找一些有水“标志”的树木,如三角叶杨、梧桐、柳树、盐香柏、香薄等,在这些植物下挖掘,可见到水。
可以利用一些植物来获取水分,如竹子、仙人掌等。将植物的茎、枝砍成一米长短,把一端削尖竖在容器中,这样就可以得到少量的水。但应注意不能选用冒出乳状液体的植物。
可以根据动物的活动踪迹来寻找水源。鸟群会在水源上空盘旋,在早晨和傍晚,留心它们的叫声,你可确定它们的水源地点。在蚂蚁密集的地点,大多也是可以找到水源的。
可以根据自然的地形、地貌来寻找水源。干河床在其表面下就可能有水,可选择河道转弯处外侧的最底处寻找,往下挖掘。
另外,可在雨后的岩石峭壁的底部发现水,它们常汇聚在峭壁底部风化的岩石处,或在山谷的浅滩处;石灰岩和熔岩处,比其他地方有更多的泉水。石灰岩洞中虽常有泉水,但不要轻易开挖岩洞,因为很容易在里面迷路。
与岩石地带相比,在松散的沉积地,水更多且更容易找到。在泥上斜坡的表面或泥崖脚下的潮湿地方,都可以挖出水。
在地上挖一个洞,铺上塑料薄膜,把雨水积存下来,或者在倾斜的树杆上绕上一层干净的布,使它的下端垂入容器中,这样也可以收集雨水。另外,也可用这些方法在拂晓时收集一些露水。
在冰雪地带,可用少量的燃料使冰雪融化,以便得到水。野外的水收集后要净化和消毒。
找一个容器,如帆布袋、聚乙烯塑料袋、大铁罐、一端打结的衣袖或袜子,都可以充当容器。
在容器底部铺一层细砾石,然后铺一层沙子,一层炭粉,如此重复铺多次,层数越多越好,每层约为25厘米厚。如无沙子,就用细砾石代替。
在容器底部钻一些小孔,把水倒进容器,下面用杯子接着。
另外,还可在离水源半米处挖一个浅坑,过一些时间,坑内就会渗出清澈干净的水来。
煮沸消毒。在海平面,至少煮沸一分钟;在海拔较高的地区,时间要延长,海拔每增高1000米,煮沸时间可增加3~4分钟。
应对野外动物伤害
1毒蛇
我国的毒蛇有四十余种,多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省份。毒蛇咬伤多发生于夏、秋两季。
一旦被蛇咬伤,可以通过蛇形和伤口的形态来判断是否为毒蛇所伤。一般的毒蛇头部呈三角形,身上有彩色花纹,尾短而细。毒蛇咬伤的伤口表层常有一对大而深的牙痕,或两列小牙痕上方有一对大牙痕,有的大牙痕里甚至留有断牙。且伤口的颜色会在较短时间内变成深色甚至是乌色。如果一时无法判断是否被毒蛇所伤,则要按照毒蛇咬伤进行处理。
处理措施一定要及时、得当。
(1)防止毒液扩散和吸收。被毒蛇咬伤后,不要惊慌失措,奔跑走动,这样会促使毒液快速向全身扩散。伤者应立即坐下或卧下,自行或呼唤别人来帮助,迅速用可以找到的鞋带、裤带之类的绳子绑扎伤口的近心端,如果手指被咬伤可绑扎指根;手掌或前臂被咬伤可绑扎肘关节上;脚趾被咬伤可绑扎趾根部;足部或小腿被咬伤可绑扎膝关节下;大腿被咬伤可绑扎大腿根部。绑扎的目的仅在于阻断毒液经静脉和淋巴回流入心,而不妨碍动脉血的供应,与止血的目的不同。故绑扎无须过紧,它的松紧度掌握在能够使被绑扎的下部肢体动脉搏动稍微减弱为宜。绑扎后每隔30分钟左右松解一次,每次1~2分钟,以免影响血液循环,造成组织坏死。
(2)迅速排除毒液。立即用凉开水、泉水、肥皂水或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伤口及周围皮肤,以洗掉伤口外表毒液。如果伤口内有毒牙残留,应迅速用小刀或碎玻璃片等其他尖锐物挑出,使用前最好用火烧一下消毒。以牙痕为中心作十字切开,深至皮下,然后用手从肢体的近心端向伤口方向及伤口周围反复挤压,促使毒液从切开的伤口排出体外,边挤压边用清水冲洗伤口,冲洗、挤压、排毒需持续20~30分钟。此后如果随身带有茶杯,可对伤口作拔火罐处理,先在茶杯内点燃一小团纸,然后迅速将杯口扣在伤口上,使杯口紧贴伤口周围皮肤,利用杯内产生的负压吸出毒液。如无茶杯,也可用嘴吮吸伤口排毒,但吮吸者的口腔、嘴唇必须无破损、无龋齿,否则有中毒的危险。吸出的毒液随即吐掉,吸后要用清水漱口。
排毒完成后,伤口要湿敷以利毒液流出。必须注意,蛇毒是剧毒物,只需极小量即可致命,所以绝不能因惧怕疼痛而拒绝对伤口切开排毒的处理。若身边备有蛇药可立即口服以解内毒。病人如出现口渴,可给足量清水饮用,切不可饮酒精类饮料以防毒素扩散加快。经过切开排毒处理的伤员要尽快用担架、车辆送往医院做进一步的治疗,以免出现在野外无法处理的严重情况。转运途中要消除病人紧张心理,保持安静。
在野外,为了避免被蛇咬伤中毒,应做好以下预防工作:
在野外时,尤其在夜间最好穿长裤、蹬长靴或用厚帆布绑腿。持木棍或手杖在前方左右拨草将蛇赶走,夜间行走时要携带照明工具,防止踩踏到蛇体招致咬伤。
选择宿营地时,要避开草丛、石缝、树丛、竹林等阴暗潮湿的地方。
在野外应常备解蛇毒药品以防不测。
2蝎子
蝎子是一种毒虫,通常只有几厘米长,但最长的可达20厘米。它的尾巴像一根粗粗的辫子,尾端有毒腺和毒针,蝎子用尾针蜇伤敌人,同时毒腺分泌毒液。
蝎子蜇伤局部可见大片红肿、剧痛,重者可出现寒战、发热、恶心、呕吐、流涎、头痛、昏睡、盗汗、呼吸增快及脉搏细弱等,儿童被蜇伤后严重者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被蝎子蜇伤后,应该:
(1)迅速把伤口切开,然后用高锰酸钾溶液冲洗。
(2)对伤口部位进行冷敷,涂抹皮质激素软膏。
(3)如果是被毒性较大的蝎子蜇伤,要立刻送往医院,由医生注射特效抗毒素。
3毒蜘蛛
毒蜘蛛大多表面颜色艳丽,所以在野外遇到“漂亮”的蜘蛛最好不要招惹它。若被咬伤,应该:
(1)要用绳子、手帕、裤带等扎紧伤口上方,同时每隔15分钟放松1分钟。
(2)用消过毒的大号缝衣针和三棱针刺伤口周围,然后向外挤压伤口,这样可以排毒。
(3)用肥皂水冲洗患处,然后涂上小苏打糊剂。
(4)严重者应尽快送医院诊治。
蜘蛛一般没有太大的毒性,但有些蜘蛛如“黑寡妇”,有剧毒。因此,不管是哪种蜘蛛,都不要因为好奇去“逗惹”它。
总之,在野外游玩,欣赏山水美景的同时,还要注意安全,不要因为玩而受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