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认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这种与世无争的谋略思想,深刻体现了事物的内在运动规律,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成为广泛流传的至理名言。
一个有才华的人,在必要的时候,要善于审时度势,隐匿自己。“大成若缺,其用不解,大盈若亏,其用不穷,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的就是要善于藏而不露,以待时机。
即使是对有大志向的人来说,低调做人也并不是苟且偷生,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谋略。老子主张“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主,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又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因为安于卑下,不争地位,善利万物,终归大海,所以才能保全自己。溪流和江海一样,成为众水的统领。
真正的智者并不显露智慧
真正的聪明人往往不会让众人感觉到他很聪明,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并不显露自己,西汉的张良就是这样一位“聪明人”和“智者”。
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谋士,他智慧过人,屡出奇计,为西汉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劳。汉六年(公元前21年),刘邦大封功臣,刘邦说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这是子房的功劳”。请他自选齐地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推辞不受,最后被封为留侯。
张良的谦逊,很多人颇为不解。刘邦的另一位谋士陈平就曾问张良说:“先生功高盖世,荣宠受之无愧,又何必拒绝呢?我们追随皇上,出生入死,今有幸得偿所愿,先生不该轻言舍弃。”
陈平见张良一笑不答,又说:“先生足智多谋,非常人所能测度,莫非先生别有筹划?”
张良敛笑正容,说道:“我家几世辅佐韩国,秦灭韩时,我幸存其身,得报大仇,我愿足矣。我凭三寸不烂之舌,辅佐帝王,贵为列侯,我还有什么悔憾呢?我只求追随仙人遨游四方了。”
张良从此闭门不出,在家潜心修炼神仙之术。跟随张良多年的心腹一次忍不住问张良说:“富贵荣华,这是人人都不愿放弃的,大人何以功成之时,一概不求呢?大人也曾是义气中人,这样销声匿迹,岂不太可惜了吗?请大人三思。”
张良随口一叹说:“正因如此,我才有如此抉择啊。”
张良的心腹闻言一怔,茫然不语,张良低声说:“我年轻时,散尽家财,行刺秦王,追随沛公,唯恐义不倾尽,智有所穷,方有今日的虚名,时下大局已定,天下太平,谋略当是无用之物了,我还能彰显其能吗?谋有其时,智有其废,进退应时,方为智者啊。”
张良和外人从不袒露心声,好友探望他,他从不议论时事。一次,群臣因刘邦要废掉太子刘盈之事找他相商,他枯坐良久,最后只轻声说:“皇上有此意愿,定有其道理,做臣子的怎能妄加评议呢?我对太子素来敬重,只恨我人微言轻,不能帮太子进言了。”
群臣苦劝,张良只是婉拒。群臣悻悻而去,张良的心腹对张良说:“大人一口回绝,群臣皆有怨色,再说废立太子乃天下大事,大人怎忍置身事外,不闻不问呢?”
张良怅怅道:“皇上性情,我是深知的啊。此事千头万绪,关系甚大,纵使我有心插手,只怕也会惹来一身的麻烦。群臣怪我事小,皇上怪我事大,我又能怎么样呢?”
吕后派吕泽去强求张良,软硬兼施之下,张良无奈给他出了主意,让吕后请出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邦一直崇敬这四个人,待见他们出山相助太子,大惊失色,自知太子羽翼已成,不得不放弃了废太子的念头。
吕后派人向张良致谢,张良却回绝说:“这都是皇后的高见,与我何干呢?请转奏皇后,此事千万不要再提起了。”
吕后听了使者回报,感叹良久,她对自己的妹妹说:“张良不居功是小,弃智绝俗才是大啊。我先前只知道他智谋超群,今日才知他是深不可测,非我等可以窥伺得了的。”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张良对世事的变故一概不问,求见他的大臣他也一律不见。吕后见他潜心研学道家养生之术,便不以他为患,反而对他愈生钦敬。她派人对张良说:“人的一生,十分短暂,应该及时享乐。听闻你为修炼仙术,竟致绝食,何须如此?切不要自寻烦恼了。”
在吕后的一再催促下,张良这才勉强用饭。吕后对其他的大臣或杀或贬,却独对张良关爱有加。
做人虽然不一定要像张良这样功成身退,超然世外,但至少要学习他的这种隐匿锋芒的精神。大肆张扬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显露自身的优势,很可能会使自己陷于被动、不利的局面。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韬晦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掩饰潜伏,麻痹了敌人的警觉,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突然行动起来,迅速撕去伪装,毫不迟疑地向着预定的目标挺进。这种“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的情况,常常使对手出乎意料而猝不及防。
楚庄王是战国时楚国国君,在他即位的三年里,从不过问朝政,日夜沉浸在田猎与酒色歌舞之中,甚至贴出布告:“哪一个胆敢向我提意见,立即斩首,毫不宽恕。”其时,邻国不断前来侵犯,国内的许多大臣也贪赃枉法,玩忽职守。一些忠于国事的大臣很是忧虑。可是,谁也不敢向他进谏。
大夫伍举看到朝政日益腐败,心中非常着急,冒死进宫求见庄王。此人个子不高,但语言机智而又风趣。他知道,如果直接向庄王提出看法,必然会碰钉子,便想了个巧妙的办法。庄王好猜谜语,他就给庄王准备了一个谜语。
伍举来到宫中,只见庄王左右拥抱着美女,周围排列着乐队,正在调笑饮酒。庄王看见伍举来了,笑着说:“你是来喝酒的,还是来听音乐的?”伍举说:“都不是。我有一件事不明白,特地来请教大王的。”
庄王问:“什么事?”
伍举说:“附近山上飞来一只大鸟,已经三年不飞也不叫,不知是什么原因,也不知道这是只什么鸟。”
庄王说:“这不是一只平凡之鸟。它三年不飞,一飞必定冲上九重云霄;它三年不叫,一叫就会惊人。你去吧,你的意思我已经明白了。”
可是数月之后,庄王仍不改逸乐故态,荒淫无度的生活更加严重。大夫苏从认为这样继续下去,后果将不可收拾。他决心不用伍举的委婉方式,进宫直截了当地劝说庄王。
庄王说:“你没有见到我颁布的命令吗?”
苏从说:“见到过。我身为国家的重臣,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如果贪生怕死而不敢指出君王的过失,那不是忠臣。如果我的死能促使君王清醒过来,那我愿意一死。”
此语一出,楚庄王猛然起立,撤去歌舞乐队,立即临朝听政。他从此重用伍举及苏从两人,并经过调查核实,把在这三年中趁机营私舞弊的几百名官员尽数清除,把忠于职守的几百人予以提拔。庄王亲政以后,政治清明。就在这一年,庄王兴兵灭庸(今湖北竹山),不久又起兵攻宋,缴获战车五百辆之多。楚国势力迅速强大起来。
事实上,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庄王并没有因游乐而迷失本性。他只是假装沉迷逸乐,以便观察官吏们的真心,选用真正忠心而又有才德的人来辅佐国政。在此期间,楚国也得到休养生息。三年一过,条件成熟,静极而动,一飞冲天。庄王用意之深,后来很少有人能及。
楚庄王于外洒脱果敢,形象英武;于内智谋深沉,心机细密,是春秋五霸中最具霸王姿态的人物。
我们从“三年不飞不鸣”的故事中,也可领略到楚庄王的深沉与睿智。从卧龙先生久居南阳僻壤,未出隆中便提出三分天下,到明太祖的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见解,无不证明“一鸣惊人”是一种重要的韬略。
低调做人的哲学
低调做人,用俗话说就是“不显山不露水”,面对功名利禄顺其自然,淡泊处之。
唐朝大将郭子仪一生活得像模像样,其实就得益于这四个字:“低调做人”。
位高权重的郭子仪,经常被宦官们视为眼中钉。代宗大历二年十月,正当郭子仪领兵在灵州前线与吐蕃军拼杀的时候,鱼朝恩却偷偷派人掘了他父亲的坟墓。当郭子仪从泾阳班师回朝时,朝中君臣都捏了一把汗,怕他回来不肯和鱼朝恩善罢甘休,会闹得上下不安。郭子仪入朝的那一天,代宗主动提了这件事,郭子仪却躬身自责,说:“臣长期带兵打仗,治军不严,未能制止军士盗坟的行为。现在,家父的坟被盗,说明臣的不忠不孝已得罪天地。”君臣们听了,都由衷地佩服郭子仪坦荡的胸怀。
郭子仪心里明白,自己功劳越大,麻烦就越大,就是当朝皇帝代宗,也会对自己有所顾忌。所以他处处谨慎小心,以求自保。每次代宗给他加官晋爵,他都恳辞再三,实在推辞不掉,才勉强接受。广德二年,代宗要授他“尚书令”,他死也不肯,说:“臣实在不敢当!当年太宗皇帝即位前,曾担任过这个职务,后来几位先皇,为了表示对太宗皇帝的尊敬,从来没有把这个官衔授给臣子,皇上怎能因为偏爱老臣而乱了祖上规矩呢?况且,臣才疏德浅,已累受皇恩,怎敢再受此重封呢?”代宗没法,只得另行重赏。
郭子仪以豁达大度和深谋远虑,得以保全自己。他位极人臣,满堂儿孙,享尽了人间荣华富贵。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想出人头地,无论何时,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评论,都是一种向上的姿态,其积极意义不可小觑。
在一个团队当中,急于出头、急于想让自己冒出来的人有很多,大家互为制约,互为掣肘。在有些团队当中急于出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这时低调做人更是一种理智的做法,它既不妨碍别人出头的视线,也免得自己首先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先烂的“椽子”。
社会上处处充满竞争,官场有竞争,职场有竞争,商场有竞争,情场有竞争。任何竞争都需要勇气,也更需要策略,而其中最大的策略就是像郭子仪那样在残酷无情的竞争中保持低调做人的本分。
低调做人既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处世姿态,更是一种理智的人生选择。
由卑微而至尊贵,这是一个人走向成功与卓越的正向逻辑。因此,开始时的卑微并不是低贱和耻辱,而是抵达尊贵的必要过程。所以,千万不要急于显露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要学着隐匿锋芒、伺机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