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无数事例告诉我们:祸从口出,每个人都必须很好地掌握自己的嘴巴,谨言慎行。
有的人性格刚直,说话不会绕圈子,结果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严重者还会影响自身的发展。
而真正的聪明人绝不会逞一时口舌之快,他们往往十分谨慎三思而后“言”。
揭短的话千万不能说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总有自己的弱点、缺点或污点,在谈话时一定要避开对方所忌讳的短处,因为忌讳心理人皆有之。如果在交际场合揭人家短处,轻则遭人冷眼,重则可能引发事端,祸及自身。
凡是弱点、缺点、污点,一切不如别人之处都可能成为忌讳之物。总结起来,有三个方面一定要多加注意。
1丑陋之点
人人都有爱美之心,不幸的丑陋者和残疾者大多有自卑感,不愿听到跟自己的短处有关的话题。谢顶者忌说“亮”,胖子忌说“肥”,矮子忌说“武大郎”,其貌不扬者忌说“丑八怪”,等等。这种完全正常的心理应该得到充分理解。
有生理缺陷的人本来就很痛苦,如果再被别人拿来取乐,会给他(她)造成很大的伤害,这样很容易激怒他们。
报上曾有过一则新闻:一位女中学生,只因为有人说了她一声“胖女人”,她羞愧至极,绝食身亡。
有时候,说话者由于不小心而在言辞中触及他人的生理缺陷,人家虽然当面没对你发火,但心里却在记恨你。因此应时时处处顾及到他人的生理短处,不要拿来取笑,但也要小心自己有把柄被别人抓住。即使伤了别人,对自己也不见得有多少好处,还是少说这类话为佳。
2失意之处
人生在世,总希望自己能一帆风顺,有所作为,实现人生的价值。但是,月有阴晴圆缺,人难免有失意之处,或高考落榜,或恋爱受挫,或久婚不育,或夫妻反目,或就业不顺利,或职称评不上,诸如此类的失意之处暂时忘却倒也轻松,有人有意无意提起就使人心灰意懒,沮丧不已。万事如意、踌躇满志之人则多以昔日的失意为忌讳,生怕传播开去,有失脸面。
对于这些失意之处,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有所顾忌,不可随便提及。
3痛悔之事
人的一生中免不了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一旦认识错误便会痛悔之至,以后一想起自己曾犯过的错误就自觉脸上无光。犯过品质错误(如曾有偷窃行为或生活作风问题)者更是讳莫如深,如果听到有人说起类似的错误,就会有芒刺在背、无地自容之感。
触及人家的短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对己对人都是不利的,我们在口语交际时应该注意这一点。
说话不可不看对象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多方面的,就口语表达和接受而言,最大的现实差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而口语交际中的“不看对象”,也主要表现为对这样一些方面的“不注意”。
1不注意年龄差异
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小孩之间的吵架常常是由于互相诋毁导致的。
“阿军,你为什么又跟小亮打架呢?”妈妈问道。
“谁叫他骂我是个秃子!”阿军愤愤地说。
“你长得真像个包子!”一个小男孩对旁边的女孩说。
女孩马上反驳道:“你以为你长得美呀,哼,芦柴棒一根!”
年龄的不同,会导致听话者对话题反感的程度不同。像小孩,你就不能指责他;而对于老人,最忌讳提及“死”字。例如,几位年轻工人去看望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师傅——
“您老身体真硬朗,今年高寿?”
“七十九,快八十了。”
“好呵,人生七十古来稀,厂里数您最长寿吧?”
“哪里,老宋才是冠军,他活了85。可是年岁不饶人,他前不久去世了。”
“唷,这回该轮到你了!”
老师傅一听这话,脸色陡然变了。
不要把听话者一视同仁,你不仅要考虑他(她)的性别,还要考虑他(她)的年龄。
2不注意文化层次差异
一位大学毕业生分到一家厂子工作,起初感觉不错,但没过几个月,发现车间主任对他越来越冷淡了。他很迷惑。后经一位好心师傅指点,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在学校待惯了,说话爱用些术语,像什么“最优化方案”、“程序化”、“目标管理”等。而车间主任只上过技校,最烦别人在他面前咬文嚼字、卖弄学识。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当你与不同层次的听话者说话时,你就必须用他所具有的文化水平跟他说话。如果你客气地向一位没文化的老太太问道:“您配偶呢?”人家说不定还以为你是问她“有没有买藕”呢。一般来说,文化层次越高,越喜欢用一些典雅的言辞。例如,“拉屎撒尿”说成“上厕所”、“去洗手间”等。
3不注意风俗习惯的差异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域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交谈对象,可能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如果不注意交谈对象的风俗习惯,也可能造成失误,影响交际。
一位美国生意商来到一家公司洽谈生意,生意商刚走下小车,公司经理迎了上去,一句生硬的英语脱口而出:“you had breakfast yet?”(您吃过早饭了吗?)
经理这一问,可把生意商问懵了,他看了看周围的人,又拿出表看时间,很是莫名其妙。他问身边陪同的翻译人员:“这家公司的先生没有邀请我吃饭呀!现在都10点钟了,还没吃早饭吗?”这位翻译员突然醒悟过来,连忙解释,才避免了一场误会。
在西方国家,如果你问对方吃过饭没有,他们会以为你想邀请对方就餐或吃点东西。假如对方回答“还没有吃过”,你又不发出邀请,对方则会认为你耍弄他们。前面经理的“您吃过早饭了吗”本来是一句典型的中国客套话,可是外商理解不了,险些造成误会。
此例告诉我们,说话要注意区分对象,注意交际中的习俗,即使客套话也不例外。
大多数人都知道回族人有不吃猪肉的风俗,如果你在一位回民朋友面前大谈猪肉是如何如何好吃,那一定会激怒对方。
总之,说话一定要考虑对方的风俗习惯,千万别说些有违对方风俗习惯的话。
说话要讲究方式方法
在交际中,如果不注意说话方式,所用的说话方式不恰当,对方就会据此理解你的语意。当出现理解上的歧义时,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从而影响正常交际,违背表达者的初衷。
讽刺挖苦是一种有强烈刺激作用的表达方式。它往往是以嘲笑的口吻说出对方的缺点、不足、丑处,使人当众出丑,难以忍受,轻则反唇相讥,重则大打出手,造成很恶劣的后果。
某主任如此议论他的下属:“黄×那个人这辈子算是白来了,堂堂大学毕业,找不上一个老婆,姑娘们见面就摇头。他写的那个文章,就像小学生作文,前言不搭后语,字还没有蜘蛛爬得好。我要是他,早找根草绳上吊了……”
黄后来听到这些议论,索性在工作上一字不写,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说、写报告文学。
作为工作中的上级和情感上的朋友,看到下级及朋友身上存在缺点和不足,应该当面指出来,指导他,帮助他,促使他前进,而不应该取笑他。那些善于取笑别人的人,往往缺乏自信心,对前途有一种恐惧感,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因而借取笑别人来释放心中的压抑,试图改善自身的形象。岂不知,这样做恰恰破坏了自我形象,引起他人的反感与对立。
因此,讽刺挖苦的表达方式绝不可轻易使用。那种粗俗谩骂的说话方式也应该予以摒弃。
说话要讲究文明礼貌,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口语交际中,说话粗俗不雅,满口脏话,甚至谩骂、恶语伤人等不文明谈吐,是对他人的侮辱,是令人难以忍受的。这种说话方式往往造成不愉快的结果,影响交际,破坏风尚。
从表达的语气语调来看,说话方式还有刚柔软硬之分。一般情况下,语气温和,用词恰当,如和风细雨,听来亲切,易于被人接受,产生好感。即便是在内容上有违对方的意思,也不至于当场把对方得罪。相反,刚烈之言,语气生硬,高声大嗓,如同斥责训教,听来刺耳,使人感到难受、反感,有时甚至说话的内容并无问题,但就因使用了这种刺激人的说话方式,仍然使人生气、发火,得罪人。
对于一个不同意自己观点的辩论对手,如果说:“你这个人不可理喻!”对方必然要作出强烈反应。
当自己的意见不被对方理解时,就生气地说:“和你说话,简直是对牛弹琴!”对方会感到是一种侮辱,与你对抗。
类似的生硬说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得罪人。
生硬话、愤怒话,大多是顺口而出的,没有经过推敲,因而有失分寸是很自然的事。这种语言又多是“言出怒出”,它如同烈火一般,常常起到破坏作用。
我们在交谈时,常常会犯这样一个错误,就是当发现对方有明显的错误时,会不客气地批评对方说:“那是错的,任何人都会认为那是错的!”这样一来,对方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而突然陷入沉默。
批评是我们常要做的事,尤其当你是一位长辈或领导时。但有些人批评起来简直让他人无地自容,下不了台阶。其实,这种批评方式不但无法达到让他人改正错误的目的,而且有碍于你的人际关系。既然如此,为何还要使用这种“残酷”的手段呢?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不可能没有批评,但要学会巧妙地批评,让他人既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尽快改正,同时也理解你善意批评的意图,使他对你心存感激。或者批评之前先总结一下他人的优点,然后慢慢引入缺点。在他人尝到苦味之前,先让他吃点甜味,再尝这种苦味时就会好受些。
一天下午,查理·夏布经过他的一家钢铁厂,撞见几个雇员正在抽烟,而他们的头顶上正挂着“请勿吸烟”的牌子。那么夏布先生是如何处理此事的呢?他并没有指着牌子说:“你们难道不识字吗?”而是走过去,递给每人一支烟,然后说:“老兄,如果你们到外边抽,我会很感谢你们。”员工当然知道自己破坏了规定,但是夏布先生不但没说什么,反而给了每个人一样小礼物,谁能不敬重这样的老板呢?
间接指出别人的不足,要比直接说出口来得温和,且不会引起别人反感。不管说话目的是什么,我们都应该采取委婉的方式,这样效果会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