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时间是无价的,那么如何利用我们有限的时间才算合理呢?有限的时间不在于你能多做多少事情,而是看你做了多少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一件有价值的事可能使你今生再也不用奔波生活,百件没价值的事,可能你还是一无所获!
大凡每个人都想做有价值的事,可是究竟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事?也就是说怎样去抓住生命的重点呢?如何把时间用在刀刃上?本章为你一一介绍。
1同一阶段只忙于有限的事情
我们真的忙得一塌糊涂了吗?显然不是!一般而言,是我们自己先一塌糊涂了,才开始变得越来越忙。忙中本没有错,但瞎忙乱忙却是一种错误,忙晕了头是一种错误,忙错了方向则可能铸成大错。瞎忙的结果,常常是忙中出乱,忙中出错,忙而无果。
我们每天都在忙,但又有多少人们认真思考过我们到底在忙什么?我们忙得正确、忙得合理吗?为什么在整日不断的繁忙中我们却觉得时间不够用、琐事太多、问题层出不穷呢?究竟是何原因在无形中使我们均变成“救火大队长”、“修复重复问题专家”,甚至“无效工作狂”?
同一阶段仅做有限的事情
若在同一阶段只设定有限的目标,然后提高对目标的关注度,坚持到底,在某种意义上,将会取得某种成功。
昔日,一名青年苦恼地对昆虫学家法布尔说道:“我不知疲倦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花在我爱好的事业上,结果却收效甚微,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法布尔对其赞许道:“由此可见,你是一个有志于献身科学的青年人。”“是啊。”这位青年人接着回答道:“我不仅爱好科学,还爱好文学;不仅喜欢音乐,还对美术有着深厚的兴趣……”刹那间法布尔拿出一个放大镜,对青年人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就像凸透镜一般……”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这名青年人的状况数不胜数。虽然他们的忙碌并不是瞎忙,他们有着清晰的目标,但是他们的目标太多,以至于在同一时间内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为此而感到不知所措。毕竟每个人的精力与时间均是有限的,只有忙得有道,才能忙得有所成绩。
着名的成功学大师马登曾经进行过这样一项调研:他要求被参加调研的人们写下一些计划的事情,不限个数,但要保证这些事情必须完成。若干年后,当对这些人们进行回访时,他发现:那些只写下少量事情的人,大部分事情均得以圆满完成,而那些写下诸多事情的人们,基本上放弃了大多数计划的事情,余下的有限事情他们完成得也是大打折扣。
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差异?是对一件事情的专注度。对于人们而言,为什么缺乏对事情的专注度,容易使其放弃某些事情的完成呢?主要是由于在事情被完成的过程中,给我们最多激励的是越来越接近达到目标的成就感。如果我们在同一时段内需要照顾十件事情,那么,大多数事情势必会进展得比较缓慢,最终结果就是人们缺乏必要的激励,在忙碌中逐渐遗忘某些事情。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人的思想是十分了不起的,如果专注于某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一番令自己都感到吃惊的成绩来。”在同一阶段只忙于有限的事情,提高自己对某件事情的专注度,将不会分散自己忙碌的价值,不会在忙碌中迷失最初的目标而坚持到底。
每次只做一件事情
“一次只做一件事情”是解决问题的良药。德鲁克曾经说过:“我从没有碰到过任何经理人可以同时处理两个以上的任务,并且能够保持高效地完成。”
在世界上,最紧张的地方可能要数只有十平方米左右的纽约中央车站询问处。每天,那里都是人潮汹涌,不计其数的旅客纷纷在争先恐后地询问自己的问题,均希望能够立即得到答案,对于询问处的服务人员而言,工作的紧张程度与压力状况可想而知。但不知为什么,柜台后面的那位服务人员看起来却丝毫也不紧张。他身材瘦小,戴着眼镜,一副文文弱弱的样子,显得那样轻松自如、那样镇定自若。
在他的面前,是一个矮胖的妇女旅客,头上扎着一条丝巾,已被汗水浸透,充满了诸多的焦虑与不安,询问处的先生倾斜着上半身,以便能够听到她的声音:“请问,我能帮你做些什么呢?”他把头抬高,集中精力,通过厚眼镜片注视着这位妇人:“你要去哪里呢?”
正在这个时候,一位头上戴着昂贵的帽子,穿着入时,一手提着皮箱的男子,试图插话进来,但是,这位服务人员仿佛旁若无人似的,对其视而不见,只是继续与这位妇人说话:“请问,你要去哪里呢?”“春田!”“是俄亥俄州的春田吗?”“不,我要去的是马萨诸塞州的春田。”他根本不需要行车时刻表,便脱口而出:“那班车是在10分钟以内,在第16号站台发车,你不用慌张,时间足够用的……”“你说的是16号站台吗?”“是啊,太太。”
当这个妇女转身离开的时候,那位服务人员立即把注意力集中转移到下一位客人——戴着高贵帽子的那位男子。但是,没过多久,那位妇女却又回过头来询问站台号码:“你刚才说的是第16号站台吗?”而令她感到出乎意料的是,这次,服务人员却集中精力于那位男子身上,对这位妇女置之不理。
后来,有人对那位服务人员问道:“请问,你是如何做到并保持冷静的呢?”
这位服务人员回答到:“我并没有与公众打交道,我只是纯粹地处理一位旅客。在忙完一位的时候,才考虑换下一位,因此,在每个固定的时间段内,我只服务一位旅客。”
或许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情时,突然电话铃声响了,同事请求帮助,上司交给了我们新的任务,下属需要我们帮助解决问题……于是,我们不得不被迫中断正在进行的工作。这样不断地进行折腾,最终很有可能一件事情都不能被很好地完成,甚至还会因为被打扰而耽误了正在进行中的事情,或许好不容易被理清的思路也会由此而不能深入下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每次只专注于一件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时间运用在最重要、最有效的事情之上。
2化整为零,循序渐进
世界上最平凡、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时间。金钱买不到它,地位也留不住它。“时间是构成一个人生命的材料。”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
如果你觉得时间利用率比较低,可以运用切香肠的技巧来解决。所谓切香肠的技巧,就是不要一次性地切完整条香肠,而是把它切成小片,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品尝。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运用于时间利用方面:先把时间分成N个小部分,分别详列在纸张上,然后再决定出每一部分时间用来做些什么,使得每一小部分的时间均能够被合理利用。
化整为零,利用时间
或许每一个坏习惯,都有其巨大的惯性;或许每一个惰性,都有不小的诱惑。对人们而言,若只是一味地沉浸于享受现在,便不能享受未来;若短时间内害怕吃苦,将苦一辈子,不要总是把一切事物都寄托于“等我有时间再说”。
鲍伯是美国的一名商业精英,在他的工作日中,他每天都把自己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所有能够招来新生意、增加营业额的工作;第二类是为了维持现有状况,或使用现有状况能够继续生存下去的一切工作;第三类是所有必须去做,但对企业和利润均没有任何价值的工作。
在没有完成第一类工作之前,鲍伯绝对不会着手完成第二类工作;而在第二类工作没有全部完成之前,他又绝对不会着手进行第三类工作。“我一定要在中午之前完成第一类工作。”这是鲍伯给自己的规定,因为上午是他认为最清醒、最有建设性思考的时间。与此同时,鲍伯说道:“你必须养成一种习惯,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在规定好的几分钟、几天或一周之内完成,每一件事情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完成。如果一直坚持这么做,你就会努力赶上期限,而不是永无休止地拖延下去。”
我们必须铭记:完成每件事情都必须有一个期限,否则,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只会漫无目的,有多少时间就花多少时间,甚至即使在很长的时间内我们都不会把此件事情比较理想地完成。在有些时候,人们会拥有一种追求完美的想法,再加上事情本身并没有期限限制,那么,他们便这样认为:再花一些时间把它做到至好的状态吧,反正已经浪费这么长时间了,再拖几天也无妨大碍。殊不知,在这种泥沼中,其会越陷越深。除此之外,一个控制时间的艺术就是千万不要这样认为:“等我有了时间再……”结果却是:几天或几年过去了,那件事情依然没有来得及做。
一般而言,或许不计其数的事情对我们都十分重要,但我们却苦于没有整块的时间去做而对之置之不理,于是在无形中便一拖再拖,最终却只能永远把他们封存在“遥远的梦想柜”之中。譬如:若想学习一些英语知识或某种技能,不要只是寄希望于“脱产”而专门去学,每天背诵一些简单的单词,在不知不觉间,其目标将会自然实现。
对于人们而言,在诸多境遇下,并不能抽出专门的大量时间而做某一件事情,但可以把事情化整为零,把时间化整为零,在适当的时间适时地做一些事情,这样能够受益终生。
分割时间,循序渐进
成功正是一个化整为零、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坦途。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在一些人们的心中拥有一张清晰的目标地图,但是由于面前有太长的路要走,有些感到不知所措,有些望而生畏。在时间利用方面同样如此,我们可以将一定的时间进行分解,通过在一个又一个的小时间段内完成大的目标,将大的时间块划分为若干个小时间段,逐一进行跨越。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组织三组人,分别让他们向着十千米以外的三个村子同时出发。
第一组的人们既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具体的路程远近,他们只被告诉跟着导游走就行。刚刚走出两千米左右的时候,便有人埋怨太苦;走到一半的时候,一些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尽头,有些人们甚至坐在路边不愿继续向前走;越往后,他们的情绪就越低落。
第二组的人们虽然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程有多远,但是路边并没有里程碑,只能凭借经验来估计行程的时间与距离。当走到一半的时候,一个比较有经验的人说道:“我们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便簇拥着向前走。当走到全程四分之三的时候,大家情绪开始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有很长。当有人说道:“快到了,快到了!”的时候,大家的情绪又在刹那间振作起来,不禁加快了行进的步伐。
第三组的人们不但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千米还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着里程碑,在不断的行进中,他们以歌声和笑声消除疲劳,情绪一直比较高涨,因此,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到达了目的地。
心理学家从这个试验中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如果人们在不断的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标,并能够把行动与目标加以对比的话,那么他们就会清楚地知道自己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这样他们就会化整为零,在行动中使动机得到维持与加强,自觉地克服困难,努力实现目标。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条件差别并不大,人们同样面对每天相同的24个小时,其结果却有着极大的差别:有些人们功成名就,有些人们却一事无成。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很多,但效率方面的差异是其主要因素。对于利用时间的高手而言,他们总会有足够的时间去做任何事情;而对不会利用时间的人们而言,时间却永远不够,事情却总做不好。只有学会不断地分割时间,化整为零,才能做到循序渐进。
3一分钟也别拖延
“绝不拖延每一分钟,立即行动!”这句话是最惊人的自动起动器。任何时刻,当你感到拖延的恶习正悄悄地向你靠近,或当此恶习已迅速缠上你,使你动弹不得的时候,你都要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
一般而言,在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一定的惰性。若一件事情在不是很着急的时候,都喜欢往后拖一拖。一些人们由于其自制力本来就差,加上没有时间观念,结果就会变得极其糟糕。
拖延就是浪费生命
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人们由于“忙”的缘故,他们习惯性的动作就是凡事“以后再做”,往往计划落空,生活一片混乱,与之同时,自责、后悔、烦躁的情绪也会随之而来。
12岁的刘诗佳是某学校五年级的学生,学习应该算是班上最好的,因为她的脑袋比较聪明。各方面都表现优异的她,惟独不喜欢做作业。她不喜欢做作业最大的障碍就是她做事情比较拖拉。
有一次,语文老师布置了一道作文题目——《我爱我家》,规定在五天之内必须交上去一篇完整的作文。毫无疑问,她应该是认真而又努力的思考,并积极而又细心的准备素材。然而,只有诗佳自己知道,虽然老师规定的是五天之内完成,时间很紧的,但是对于她来说,前四天的她仍然是心不在焉的、看似轻闲的,因为她始终觉得还不用着急;只有到了第五天,大限逼近,她才像疯了一样的去赶紧完成这篇作文。而往往都是不到最后一秒钟,诗佳是不会搞定老师布置的所有作业。因此,总是到了最后的关头,她才让自己着急的心放下。
虽然,她仍然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一个,但你别以为她学习得法、有张有弛。其实,看似无所事事的前四天里,她一直备受煎熬——每天她都告诉自己:该动笔了,时间不多了!可是,她就是无法进入学习状态,仍旧忍不住坐在电视机面前,浪费时间。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她又不断地谴责自己:这么没有效率,真是无可救药!
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刘诗佳只不过是习惯性拖延者中的一员。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有20%的人过着拖拖拉拉的生活。理所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习惯于拖延时间的人就是一些没有责任心或者慵懒的人们,事实上,他们往往更为焦虑,毕竟他们能够感受得到:拖拉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状态,也搅乱了内心的平静。
在现实生活中,不计其数的人们都有做事拖延的恶习,总是将事情一拖再拖,迟迟不肯动手。虽然内心一直面临着压力,感到焦虑,但就是无法付诸实践。有的拖到最后期限敷衍了事,有的就不了了之了。做事拖拉的人总可以为自己辩解,他可以诉说自己如何想做,但又有多少理由使得他无法去做。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做事拖拉就是浪费生命,就是慢性自杀。一些人们经常为挤压的任务而倍感痛苦,从而不仅影响其身体健康,还影响其工作质量。到最终,学习效率没有得以提高,身体不能得以调养,结果是得不偿失。
不拖延每一分钟
人们总是容易也最经常拖延那些需长时间才能显示出结果的事情。其实,不论事情大小,均不能放任自己无期限地进行拖延,即使只是拖延短暂的一分钟,或许也会为我们带来一定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