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判听了,很生气地这位童生说:“臣在君前,用名不用号,子在父前,也用名不用号。长官为民父母,你为啥不知道,竟然用号?如你父母也称你某某先生,你也能厚着脸皮答应吗?”
于是,命衙役将他打翻在地,扔还他的诉状。
从此,这种乱用名号的风气就收敛了。
(14)坚持公开审案强调以理服人
高通判每天在公堂上审案,重门大开,准许百姓观看、旁听。
一天,忽然门外有人喊冤。他命衙役出去查看,是谁在喊冤。衙役出去后,喊冤的人却已经走了。衙役回来告诉高通判说:“是张进士。”
这位张进士,曾经担任过国子监学正,因守亲丧回籍。高通判就派人招他前来,对他说:“先生是进士出身,是士大夫身份,有事应该派人代为诉讼,我又不是不愿见百姓的人。先生想亲自对簿公堂,这不是轻法律、失身份,在当今士大夫面前丢面子吗”再说,你为什么喊冤呀?”
张进士回答说:“我和弟弟分家,他分财产不均匀,所以想请官府做主。”高通判批评他说:“先生是读书人,你没有听说过田家紫荆树的故事吗?”听了这话,张进士尴尬地走了。
(15)澄清事实真相惩治仗势欺人
某人因弟弟的权势,得了个三品官的封号。他仗势欺人,节外生枝,揭发某武童假冒籍贯。
高通判经过调查询问,得知该武童家族中人,在当地州学中,比比皆是,实非假冒。
某廪生说:“这位老先生经常倚仗他兄弟的权势,欺压乡间百姓。他做这种事,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现在他来揭发那武童,是因为那武童不借钱给他。”
高通判了解实际情况以后,将此人呵斥一通,罚他跪在大堂阶前;从中午一直跪到日落,跪得他汗流浃背。
后来,这位老先生承认他是诬告,画押结案而去。
旁观的人们笑道:“看这老先生今后还敢横行霸道、无事生非吗?”
后来,这位老先生的弟弟写信来感谢高通判对他兄长的训导。从那以后,这老先生再也没有出头露面了。
(16)仔细询问案情揭穿诬告者动机
一天,有一位男子到衙门里来,告他的外甥娶小老婆。
高通判问这位告状的人!“你有几个外侄?”对方回答说:“一个。”
高通判又问:“他年龄多大了?他双亲都在吗?”
对方回答:“四十岁。只有母亲在。”
高通判问:“他讨的小老婆是住外面吗?”
对方回答说:“是同母亲居住在一起。”
于是,高通判便对这位男子说:“独子之家,年四十而没有生孩子,讨小老婆也不算罪过。并且,他仍然和母亲共同居住在一起,一定是奉母亲之命而娶的小老婆。你不是敲诈不成,就是想占他的财产。外侄无后,也没有产业归舅家的道理!”
高通判斥责了他一通后,就把他赶出去。后来,他也没有再来告了。
一天,又有一人到衙门里来告状。诉状的案由是:他的叔叔在一户姓江的人家当帮工,江家就将一个使唤丫头嫁给他叔叔“他准备将叔母接出来,江家却不同意。叔叔有银两和财物存放在江家,江家也不给。高通判问:“你叔叔原来存放在江家的银两和财物有证据吗?”这位告状的人回答说:“没有。”
高通判又问:“你叔叔在江家做帮工几年了?”
他回答说:“八九年了。”
高通判问:“你叔母年纪多大了?她有儿子吗?你结婚了吗?”对方回答说:“未满三十岁。没有儿子,我没有结婚。”
高通判又问他:“你把叔母接出去,怎么安置她?你没有妻子,你叔母没有儿子,你们同居一室,合适吗?或者,你想把你叔母接出来卖掉吗?”
那人满脸通红,哑无言。于是,高通判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
这接叔母和存放银两财物之事,当即断为诬告,不烦双方对质。后来,听街谈巷议,都说高通判断案神明。
高通判听了人们的议论后说:“什么神明不神明,这不过是据理依情办事罢了。”
(17)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有一个养子,告他的弟弟分家产不均。此人长得仪表堂堂。他弟弟也告他曾在家里拿了十万贯钱,在外面挥霍光了,又回来索取。高通判问他:“你弟弟称你为拾子,是什么缘故?”
他回答说:“我出生时,被母亲遗弃在路旁,是义父从路边将我捡回,并把我养大,所以叫拾子。”
听了这位养子的回答,高通判便开导他说:“从前,周朝始祖后稷,小时候被父母遗弃在街巷里;春秋时,有一位宰相叫子文的,小时候被遗弃在梦中;宋国司徒之女,小时候被遗弃在堤坝上;后来,他们都成了显贵的人物。我看你仪表堂堂,一定不是久居人下的那种人。大丈夫贵在自立,你争那点财产干啥?”
听了高通判语重心长的开导后,此人赶快说:“我谨遵教导!”于是,惶恐而惭愧地退出去了。
过了一会儿,衙役报告说:“那人一直徘徊在衙门外,似乎很不甘心。”
于是,高通判又把他叫了进来,进一步开导他说:“你义父过去没有儿子,所以才捡你回来抚育成人。现在他已经有了儿子,就不再以别人的儿子为子了。异姓不得乱宗规,这有明文规定。我为你办理归宗手续,这样才符合定制。”
那人说:“我无宗可归。”
高通判说:“古人指物为姓,有以墙、以路为姓的,你名拾子,就以拾为姓吧。”
那人理屈词穷。高通判便教导他说:“你本是被遗弃的人,如果没有你的义父,可能你早就死亡了。你义父抚育你长大成人,为你婚娶,又让你读书做官,这是再生之德。你不思尽心竭力扶植幼小的兄弟,以报答义父,反而想来和兄弟争财产,财产本来就不是你的。按理,从前抚养你的耗费,你还应该一五一十地偿还,怎么能容忍你再生分财产的奢望呢?”那人伏地请罪,不敢再继续控告了。
后来,高通判碰见参戎杨先生,杨先生说:“此人在京城已将十万贯钱挥霍一空,他回来分财产,不仅仅是为了温饱啊!得到高先生的公断,他就没有招数了。”
(18)以案析法为寡妇母子主持公道
有一位寡妇,她丈夫的叔叔侵占了她的田产,并虐待她们母子。这位寡妇到衙门里来告状,经过调查后,她控告的情况属实。于是,高通判便传唤她叔叔。
被告到了衙门以后,高通判对被告说:“你们一家都是至亲,如果重罚,有伤你们一家的和气。如果不追究责任,那么,人们会认为晚辈在长辈面前很受委屈,官府也无法不好向社会交代。将来,像这种欺负孤儿寡妇的事情就会更多。”
高通判准备从轻处罚这位被告。被告听了却大呼“冤枉”!
高通判就严厉地对他说:“你认为我是在乱用刑罚吗?现在,案情就是这样,按照法规也该这样处罚。如果按照法规应当受到处罚,一喊冤枉就不追究法律责任了,那么,人人都会因此而轻视法律了。”
于是,高通判决定对他严加惩罚。
(19)智破狱卒与案犯互相勾结案
六安的捕役抓到一个入室盗窃的强盗,还有被盗者丢失的衣物,请求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审问。高通判便立即对他进行讯问:“你是什么地方的人?来六安几年了?你偷了哪些东西?家住哪里?”
嫌疑人回答说:“我是寿州人,来六安三年了,第一次偷盗就被抓住了,家住某某村。”
高通判听嫌疑人回答后问:“你到六安三年了,才偷盗一次,你不是要被饿死吗?”
于是命属下将他关押起来,同时,记下他所藏匿人家的住址和姓名,以防“开花”(即衙役借机指使嫌疑人串供栽赃陷害他人)。大凡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他们都不敢乱咬。但老实而家庭又比较富裕的人,往往容易遭人栽赃陷害。这种情况,在六安地区尤为普遍。
后来,高通判因公务外出路过某村,里胥前来迎接。高通判问村子里的里胥:“你们村子里有个叫某某名字的人吗?”里胥说:“有,离这里没有多远。”
于是,高通判便下轿步行,里胥在前面带路。到了村子里,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上前来迎接他们。
高通判对这位中年男子说:“听说你很守本分,又勤劳于农事,所以,来看看你们的田园风光。”高通判问他家有几个孩子,他说,有一男二女,都还年幼。又问他妻子姓什么,他都一一作了回答。高通判暗自高兴地说:“知道了。”
回到衙门后,高通判便立即把前日关押的那位嫌疑人提出来审问。他所供出的门墙院落都吻合,其它情况却一无所知。
高通判便对他说:“你在他家里住了三年,怎么会连他家老小人数及往来的亲戚都不知道?”
经过严加审讯,他才供认,他前面所说的供词,都是衙役教唆的。于是,高通判便决定严惩那个衙役。
这天,高通判一回到衙门后,就突然提审嫌疑人。所以,衙役和盗贼都来不及提防、串供。不然的话,就会节外生枝,株连敲诈又蔓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