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人的一生都是受教育的时间。如今,终身教育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并且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指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如果我们不主动学习,就无法取得工作和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就无法使自己适应急遽变化的时代,我们要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应当主动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有目标,有计划地积累知识
我们应当像海绵一样吸取有用的东西。
--加里宁
在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有计划、有目标地去积累知识,这样才会有显著的学习成果。一个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积累的人,最后什么都学了一点,往往什么都学不成。
一位教育学家指出:"你的周围有一个浩瀚的书刊的海洋,要非常严格慎重地选择阅读的书籍和杂志。爱钻研和求知欲旺盛的人总是想博览一切,然而这是做不到的。要善于限制阅读范围,要把精力和时间放在最值得学习的知识上。"这说明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有所选择,根据自己的志趣和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
福特少年时,曾在一家机械商店里当店员,周薪只有2美元多一点。他自幼好学,尤其对机械方面的书籍更是着迷。因此他每星期都花二块多钱来买书,孜孜不倦地研读,从未间断。当他和布兰都小姐结婚时,只有一大堆五花八门的机械杂志和书籍,其他值钱的东西则一无所有;但他已拥有了比金钱更宝贵、更有价值的机械知识。
几年后,父亲给了他二百多平方米的土地和一栋房屋。如果他未研读机械方面的杂志书籍,终其一生,也许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农夫而已。但"水向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已具有丰富机械知识、胸怀大志的福特,却朝向他向往已久的机械世界迈进。此时,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便助他开创出了一番大事业。
功成名就之后,福特曾说道:"积蓄金钱虽好,但对年轻人而言,学得将来经营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远比蓄财来得重要。"
学习知识贵在有目标。有了目标,才能明确"积"什么,"累"什么。缺乏内在联系的知识,或虽有联系但彼此相隔太远的知识,积累得再多,也难以发挥作用。
有了目标,才可能判断知识的相对价值。知识都具有或大或小的价值。但是对于不同的立志成才者来说,它们的价值又具有相对性,并不一样。语言对于学习历史、哲学、文学的人价值很大;可是对学现代物理的人价值就小多了。因此,应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最有用的知识。可见,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
为了更好地构建你的知识大厦,使你的学习变得有目标,有计划,你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目的明确
在现在科学分类愈来愈细的情况下,一般人不可能在许多领域中都取得出色的成就。知识的海洋无边无涯,而人生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一个人能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就很不错了。因此,在确定了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后,积累知识就应有明确的方向,战线不可拉得太长。积累的知识太杂,往往会淹没学习的重点,以至喧宾夺主,劳而无功。况且,要在最佳年龄区做出创造性贡献,时间也不允许你把某门学科的近邻远亲都搞个一清二楚。有句名言说得好:什么都想知道,结果什么也不知道。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是至关重要的。
(2)认真筛选
任何名著、佳作都不可能字字闪金光,句句皆良言。一般都会既有其独到的见解,也可能有失之偏颇之处,有些甚至是良莠混杂。因此学习知识必须善于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要善于沙里淘金,撷取闪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3)统筹兼顾
学习知识必须从横纵两个方面考虑,统筹兼顾。所谓纵的方面,就是积累那些有利于把自己的学习引向深入的知识;所谓横的方面,就是在积累那些专门学科知识的同时,搜集与自己研究的领域、探索的问题有密切关联的那些学科的知识。有时,其他学科的知识,能给自己的学习带来启发、联想和论据。马克思为了研究政治经济学,阅读了1 500多种书籍,甚至连关于农业化学、实用工艺学之类的书都不放过。对知识和材料的统筹兼顾,实际上也是在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和预见性。
马克思有句名言:"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求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研究某一具体问题,必须尽可能地占有涉及这一问题的所有资料。只有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分类、分析、综合,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见。
(4)及时摘录
一位著名学者曾告诫青年,一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就要如获至宝,马上摘录下来。读书看报,随时都可能碰到有用的知识。这时,就要立即把它们记下来,做成知识卡片。有些零星的、散见在报刊杂志上的资料,如果不及时收集,往往如过眼烟云,稍纵即逝。重新查找不仅费时间多,而且有的资料往往一时很难再找到。
利用卡片、笔记等方式积累知识,是为了帮助记忆。
知识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其准确性。因此,我们在做记录时一定要做到"认真"两字。摘抄完毕,最好与原文核对一遍,特别是引语和数据等。作者的基本观点,最好采用原文,以免在自己转述时失真。资料的出处(版本、日期、页码等)要丝毫不差地记上,以便需要的时候翻阅原作。
(5)注意求新
学习知识要注意求新,要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和新观点。在一定时期内,针对某一问题的研究,不仅要收集前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观点,了解他们探索的足迹,同时更要注意收集同时代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目前的研究进展情况。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大部头著作上搜寻,更要注意经常阅读各种期刊杂志、评论及文摘。一般新出版的著作里记载的往往是几年前甚至十多年前的研究成果,而出版周期较短的杂志,则有助于掌握国内外的新动向、新思想和新成就。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人的大脑就好比是一间空屋子,应该有目的、有选择地把一些家具组合搭配起来放进去,才能成为一个家,人住进去才会舒服。
--佚名
人类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以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可能学完所有知识的,所以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要注意加以选择,以自己的专业为中心,联系相关学科,将自己所学知识构建起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学有所成。人的脑子本来是一间空屋子,应该有目的、有选择地把一些家具组合搭配起来放进去,才能成为一个家,人住进去才舒服,如果把碰到的各种各样的破烂一股脑全堆进去,那就成了垃圾场。
许多人认为,一个人知识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他的知识量的多少,现在看来,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按照人才学的基本原理,一个人的知识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条:一是知识的渊博程度,二是知识结构是否合理。两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道理很简单,人脑好比"仓库",知识好比"零件","零件"再多,倘若这些"零件"之间没什么联系,只是杂乱无章地堆在"仓库"里,那就毫无用处。只有这些"零件"按照合理的结构组装成"机器"时,才能造福于人类。知识并非多多益善,如果一个人学到的和储存的知识大都是散乱无章、毫无关系的,就不可能构筑起合理的知识结构,他的所谓"渊博"的知识对成才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大的用处。
知识结构因人才类型的不同而呈现出特殊性。据调查,那些成功人士的知识结构主要可以归为以下三大类。
第一种是金字塔形知识结构。这是一种传统的知识结构。在此结构中:
第一层次是一般基础知识,包括数学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语文知识、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外语知识、哲学知识、政治常识、经济常识、法律常识、体育常识等,它是与专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科学文化知识。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基本知识素养。这一层次的知识越宽广、越扎实,就越能启迪思维、开阔思路、利于个人事业的发展。
第二层次是专业基础知识,它是与专业直接相关的知识。以物理专业人才为例,它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普通物理实验、复变函数、电子学基础、电子学实验、计算机应用等,它是专业知识的基础和延伸。这些基础打得越深厚,就越能把自己造就成为专业型人才。
第三层次是专业知识。这个层次的知识越丰富,就越有可能做出成就,它是从事科学研究的资本。例如,物理专业包括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实验、固体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等本专业学科的概念体系、理论体系、研究工具和基本资料。
第四层次是主要专业知识。例如物理学专业中的原子核物理包括原子核物理的历史发展、现实状况、发展前景等。它是专业知识中某一方面的科学知识,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决定性条件,这个层次越精深,就越能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金字塔形知识结构,易于把宽厚的知识集于一点,从而突破主攻目标,取得卓越成就。它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宽厚性、专业知识的精深性和主攻目标的明确性。但这种知识结构不太适应那些需要较大开拓性的工作。
第二种是网络形知识结构。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网络的"中心"。它主要包括基本管理理论和基本管理科学知识。
第二部分是与专业相近、直接作用于专业的应用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社会技术系统、社会合作系统、应用系统理论、群体行为、合理选择、人际关系、管理科学、管理经验总结和分析等,这是管理人才的主要专业知识。
第三部分是与专业相距较远、间接影响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这是管理得以实施的外部环境的有关理论。它包括工业工程理论、政治学理论、一般系统理论、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决策理论、经济理论、心理学、数学、管理人员的实际管理经验等。
网络型知识结构侧重于专业理论的核心作用和有关系统知识的相关性,强调发挥专业知识的决定作用和整体知识的协调作用,具备这种知识结构者能在较大范围内吸取所需的营养,发挥潜在的才能。
第三种是帷幕形知识结构。每个人的工作岗位不同、职责范围不同,所应具备的各种知识的比重也应不同。一位法国管理专家法亚尔认为,对于从工人到总经理这样一些企业人员,所需具备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技术、管理、财政、商业、会计、安全六个方面。
不同的知识结构,可以让你在各自从事的领域中游刃有余。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精细化分工时代的到来,相关领域的关联越来越大,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我们就必须对自己的知识结构适时地加以调整,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学以致用,不要让学习脱离生活
学和行本来是有联系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能成为一座死书库。
--谢觉哉
时代的发展促使人们打破了往日对知识的理解。
人们已认识到,知识并不等于能力。21世纪对能力界限的新要求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学的知识。
但不管时代怎样发展,我们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清晰明了地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口号提出以后,又明确地指出:"各种学问并不把它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
也就是说,有了同等知识,并不等于有了与之同等的能力,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之间还有一个转化过程,也就是学以致用的过程。
有一个人,进城去卖竹竿,可是在他要进城门之时却发觉竹竿横竖均不能进入城门,他非常气恼。
这时走过来了一位读书人,这位读书人为他出了一个主意,让他把竹竿从中间折断,就可进城了。
事后,这位读书人还非常谦逊地说:"吾非智者,无非见者多矣。"
多么可笑!
在你笑过以后,再仔细想想,或许读书人真的是一个才高八斗的学者,然而他却犯了死搬教条的错误,不能把知识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