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期湖北诗歌的湖北元素既表现在上述承接屈原绿原的政治抒情诗中,也表现在对荆楚人文风情山乡村民的生活抒情诗中。饶庆年《多雨的江南》,是荆楚田园的温馨牧歌。刘益善的山水诗带着反思和忧愤,如《没有万元户的村庄》中表现农民丰收卖粮中的艰辛和烦恼,显示出现实主义的批判力度。新时期以来,与现实主义诗歌共时的湖北乡土诗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刘益善的组诗《我忆念的山村》抒写特定时代的农村生活,反思农村的现状,“夕阳中晃来一个身影/山岩般的脸膛/刻满岩缝般的皱纹/纹沟里盛满淳朴的笑/抓起我的行李/领我走进茅棚/这就是我的房东”。他把质朴的房东、忧郁的工作队员、落崖早逝的姑娘、农村的派饭都写进了诗歌,语言沉郁、场景简单,但却具有震慑心魄的力度,与现实主义诗歌一脉相承。饶庆年的《山雀子噪醒的江南》植根于乡土的沃野汲取营养,诗人柔情的目光始终关注着乡村、家园,用浪漫、多情的语言讴歌乡村、乡情,吟唱着乡思、乡愁,他的“山雀子噪醒的江南,一抹雨烟”在诗中的回环复沓,使他的诗每一行都浸润在江南乳燕的呢喃和布谷的啼叫中,每一句都飘荡在梅子黄熟时温馨的雨烟中,每一节诗都渗透了他浓浓的乡村之情。
王家新的诗集《纪念》、陈应松的组诗《巴人颂歌》、《龙舟之歌》、《中国瓷器》、钟星的《江河狂想曲》,将充满了神话色彩的古楚风俗民情直接熔铸诗中,从民族古老的智慧和经验中烛照出强烈的当代意识。湖北诗人刻意保持古楚的原色原味,甚至追求蛮荒野性的原始力和神秘感,艺术地再现楚文化的神韵。80年代中期以后,更多的诗人则以开放的姿态,将历史与现实有机融合。代表人物有王新民、梁必文、郭良原、王建渐。
(三)世纪转型期(1990—2010)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国文化亦呈现出主旋律文化、精英文化、大众通俗文化多元并存局面,中国文学事业亦进入更加多元化的阶段。既有弘扬主旋律的文学,又有坚持个人化写作的纯文学,更有商业化的大众通俗文学大潮。它们互有借鉴,共同支撑着转型期文学(又称后新时期文学)的天空。转型期文学至今已近20年历程,可分为90年代文学和新世纪文学两个阶段。90年代的主旋律文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文学的审美性、艺术的个性。还有不少作家,在这个时候获得了更多自由创作的空间,专心致志于人性的探寻和审美的创造。作家协会的作用开始淡出,以刊物推出新作家、新潮流的方法越来越盛行。自由写作者、自由撰稿人中间也冒出了一批新锐。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商业化倾向更加浓郁,满足着市民读者的精神需要。在当下,一方面创作更加多元化了,另一方面文学影响力也小了。作家的地位不断下跌,他们不再是精神领袖,也不再是灵魂工程师,更多的是以人类灵魂探索者、精神家园守望者的姿态坚守在虚构的文字世界。在中国民众的物质生存欲望充分激发、实用理性更加强化的时代,在视听文化强烈的挤压文字文化的时代,诗人何为?作家何为?不同的文学家有不同的选择,而多元的时代尊重各自的选择,并不急于要求有同一的选择。
对转型期诗歌现状的看法及评价,也是多种多样的。2003年11月,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温州师范学院和温州市山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二届研讨会”上的发言很有代表性。谢冕在题为《对新诗现状的几点看法》的发言中首先肯定新诗有了进步,进步是新时期带来的。朦胧诗是第一只报春的燕子,它冲决了当时僵死的“堤坝”,自由的心灵开始有了新的活力,人们在用大约10年的时间复兴“五四”传统后继续向前。虽然当前市场经济对新诗创作造成强烈冲击,但诗坛仍不乏“高贵的坚守”者。紧接着他强调了“好诗不分流派主义”,诗现今漫山遍野地在全中国生长,主义好,不见得诗就好,也没有哪种主义最好。少在一些空洞的、虚无的主义上纠缠,多在鲜活的诗歌创作上下功夫,新诗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进步。“诗是自己生长的”,李元洛认为,诗是在变态与常态的交互中前进的,其中的常态就是诗情与诗才。没有常态只有变态,诗不成其为诗,没有变态只有常态,诗无法与时俱进。当前的新诗是“春秋战国”时代,“乱象纷呈”,非诗化倾向充斥诗坛。王家新认为,社会的进步、消费时代的到来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人生的问题依旧,精神的问题依旧,诗歌的问题依旧,只不过显得更为隐蔽了。在当代的生存环境和文化状况下,诗歌依旧要面对那些真正严肃的问题。王本朝对于方兴未艾的网络诗歌的文学史意义予以肯定,认为网络诗歌具有民间性、反叛性和个人性的精神特质,艺术上追求取材的日常性和生活化,语言的口语化和暴力性,结构的叙事性和随意性。它改变了传统诗歌的写作方式、传播方式和阅读方式,并生成了新的诗歌美学原则:欲望的狂欢。
不少人认为,新世纪诗歌正在悄然复兴。2007年的《人民文学》和《天涯》杂志不约而同地有着类似的判断,分别认为“目前是中国新诗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留言,人民文学,2007年03期卷首语。“对于已有90年发展历史的新诗来说,目前无疑是最好的时期之一,并且当代诗歌还正处于一个上升状态,新的年轻的诗人和优秀的诗歌不断涌现”。这样的判断,自然有着相当充分的现实依据。长时期来,诗歌丧失了市场制度和严酷地体现着市场力量的出版机构的青睐,总体上转入了“地下”状态,潜隐民间,成百上千的诗歌网站和民间诗刊成了诗歌相当重要的发表途径和存在方式,在严酷的市场环境中,诗以自己特殊的方式顽强坚持,终于开拓出一片令人鼓舞的崭新天地。“诗生活”、“诗江湖”、“天涯诗会”、“中国艺术批评网”、“南京评论”和《他们》《非非》《倾向》《诗参考》等,都是已经相当成熟和极有影响的诗歌网站与民间诗刊,很多优秀的诗人与诗作,都是从这里起步,并且逐步取得了诸如《诗歌月刊》《花城》《作家》《山花》和《天涯》等重要刊物和一些重要的诗歌选本的接纳与肯定。2007年以来,“正规”的文学刊物更是出现了“诗歌复兴”的迹象。《钟山》杂志增设了“诗与诗人”的栏目,每期均以一定的篇幅推出几位诗人的重要作品。《人民文学》以其“史所罕见”的规模在今年的第3期推出了“诗歌专号”。《诗歌月刊》秉持和标举“大诗歌”理念,陆续推出主题性“专号”,产生了相当强烈的反响。《青年作家》杂志还开辟了“新诗库”栏目,每期约请唐晓渡、崔卫平等著名的诗歌批评家发表一篇诗人专论和诗人的一批代表性作品,对当代诗歌史上的某一位诗人集中介绍。《特区文学》自2004年起创办的具有较大篇幅和规模的刊中刊“联席阅读”,共有徐敬亚、王光明、陈超、唐晓渡、臧棣、李少君、谢有顺和周瓒等23位著名的诗歌批评家和诗人共同对一些诗歌作品进行周期性的集结式阅读,共已撰写400余篇文字,深入细读了近300位诗人的作品,此一现象,诚如主持者徐敬亚所言,“为几十年来的中国新诗史所罕见”。在社会大众甚至是文学研究者普遍丧失了诗歌阅读的耐心与能力的今天,这一实践进行诗歌启蒙的重要意义,相当突出。对于诗歌而言,目前真是好信不断。《青年文学》杂志继2006年第12期的“中国80后诗歌大展”专号后,2008年第12期,推出了“诗歌专号”。湖北的大型文学刊物《芳草》杂志也约请了十位著名的诗歌批评家共同推举出十位诗人的年度诗选,并于2008年的第1期以整本的篇幅隆重推出。四川《当代文坛》杂志,还于2008年起开辟“重写当代诗歌史”的专栏,努力激发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对于当代诗歌的学术热情。
中国新诗在无序的90年代受市场文化的挤压,在边缘之边缘。进入新世纪以后,无论在写作实践还是在理论批评领域,都呈现出活跃的态势乃至某种繁荣迹象,诗歌写作与理论批评成就斐然。以“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为主要倾向,形成了既对立、又互补互渗的复杂情势。由此,多元化的诗歌写作格局得以最终确立,并且在其内部衍化出更为丰富多样的诗歌趣味与诗学追求。在新世纪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中,诗人的创作欲望和艺术潜能获得了一次空前的释放,共同促成了诗歌写作空前活跃局面的形成。“民间诗刊热”、“网络诗歌热”便是当下诗歌写作活跃局面的证明。民刊的数量相当可观;民刊的“同仁化”倾向愈益鲜明。从2000年以来迄今为止,各地新创办的民间诗刊达数十家之多,成为当下诗歌写作的重要“现场”。举例来说,《阵地》、《偏移》、《小杂志》明显偏重“学院化写作”或“分识分子写作”的诗学趣味,《诗参考》、《葵》则明确标举“口语写作”或“民间写作”的艺术立场;《翼》着力于集中展示“女性写作”在艺术和精神向度上的种种可能性;《新江西诗派》则意图在当下多元复杂的诗歌语境中倡导一种以共同地域文化为背景的“本土性写作”,而《行吟诗人》成为当今众多漂流不定的城市“打工族”诗人表达心声的艺术平台……如此等等,构成了新世纪诗歌写作美学风貌的丰富多样性与繁荣迹象。
“网络写作”与当今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密不可分。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诗歌网站(包括诗歌论坛)已达几百家。其中,“诗生活”、“界限”、“天涯”、“橡皮”、“唐”、“诗江湖”、“阵地”、“锋刃”、“或者”、“中间”、“第三说”、“诗家园”、“扬子鳄”、“终点”、“守望者”、“诗中国”、“灵石岛”、“诗歌报”、“中国诗歌网”、“新诗代”等诗歌网站(含诗歌论坛)因其网站风格的相对鲜明以及诗学趣味与价值取向上的差异而比较受人关注,此种情况与民间诗刊在诗学意义上的“同仁化”倾向完全相似。在此必须指出的是,当前的民刊有朝网络化发展的趋势,“网络诗刊”的逐步兴起反映了民刊与网络的融合与互动关系。
转型期的湖北诗坛
在市场化带来文学多元化的背景下,转型期的湖北诗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发展历程来说,经历了由低潮到繁盛的过程。在90年代初,习惯了体制化的文学生产模式的诗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市场化文学走向,面对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学浪潮,有一个不适应的过程。有评论家从诗人群的消失、不少诗人改道走穴、墙内开花墙外香、诗美的失落等方面认为90年代湖北诗歌走向“衰落”。
但当诗人们真正认识到市场化的不可逆转和由此带来的精神多样化和表达多样化的好处后,真正爱诗的诗人们又各显神通,各献佳作了。如果说80年代的湖北诗歌创作可以分成现实主义诗歌、乡土抒情诗、现代先锋诗歌几大板块的话,转型期的湖北诗歌更多呈现出的是一种“多元并存、交叉上升的立体结构”。诗歌的表达内容、写作方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突破了以往的宏大叙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个人的情感和心灵逐渐成为诗歌描述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