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此话时,孔子是已经赢得了普遍的社会声誉和有着身份地位的人。孔子能作出这样的决定,在当时实属难能可贵。社会已经发展了两千多年,很多事情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就“不以一时荣辱取人”这一点而言,人们仍然未能做到孔子一般,甚至还有越发后退之嫌。在利益至上的当今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势利眼,这些人看重的便是当下这一刻。柏杨先生对势利眼有自己的看法:“势利眼对别人是一种刺激,可以刺激别人发奋上进,但对自己却是一帖毒药,轻则伤害自己心灵,重则惹火上身。”无论对别人而言,是怎么样的效果,单从对自己的结果来看,势利眼无疑是一个致命伤,而这种致命伤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以貌取人。
从前有一位居士,常发愿要见文殊师利菩萨,因此不时地广行布施,恤孤济寡。每逢斋日,斋戒沐浴,严净坛场,敷设高座,种种供养,至心恳礼文殊菩萨驾临坛场,以满所愿。有一次,见坛内高坐椅上,坐一老翁,不但边幅不修,而容貌极其丑恶。豆大的眼眵,深黄的鼻涕,如弓的佝偻,似土的肤色,简直形如夜叉,人鬼不辨。居士吓得倒退一旁,一颗虔诚心,顿成怔忪心,并自思念,我每敷高座,庄严坛场,皆愿求文殊师利菩萨光临道场,慈悲一现。而今座上,究是何人?竟然胆大包天,敢于上座。遂走至座前,在气愤之下便牵着老翁下座,并嘱之曰:“请老翁自爱,下不为例。”老翁毫无表情,立即悄然而去。
第二天,居士便净备香花水果,前往寺中,恭献佛前,虔礼默祷曰:“弟子某持此功德,愿现世得见文殊师利菩萨。”事毕返家,晚间就寝,于梦中有人言:“你一向恭敬诚求,愿见文殊师利菩萨。可是,你见之而不识,当面错过,还求于何处得见文殊?”居士曰:“我素来细心观察,未见形影,究于何处得见,请君示知?”梦中人言:“日前你严净坛场,敷设高座,于高座上,坐一老翁,彼即文殊师利菩萨。”居士闻言及此,不觉周身急出大汗,自梦中醒来,遂向空中求乞忏悔。
生活中有一些人,便如同故事中的居士一样,习惯于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他们把正直的人看成恶徒,把有才华的人看成窝囊废。他们为此犯下了许多错误,同时也影响了正常的人际关系。摘下佩戴许久的有色眼镜,丢弃以一时荣辱取人的旧习惯,看看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否则将一直被蒙在鼓里。
天下无无暇之才,无隙之交
每个人都有可取的一面,也有不足的地方。与人相处,如果总是苛求十全十美,那么永远也交不到真心的朋友。苛求会导致失去,追求完美也要适度。不苛求星星也光芒四射,只需它点缀黑暗天空;不苛求小草也撑起一片阴凉,只需它整天绿茵;不苛求一滴水也滋润整个麦田,只需它昭示着生命的存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一切自然的来,让一切淡淡地去,生命给了我们什么,就去享受什么,平淡也好,腾达也好,快乐和忧伤疑惑幸福与苦难,都坦然的去接受,用心去享受,因为每一点一滴都记录着自己的人生。
曾国藩曾说:“概天下无无暇之才,无隙之交。大过改之,微暇涵之,则可。”意思是说,天下没有一点缺点也没有的人,没有一点缝隙也没有的朋友。有了大的错误,要能够改正,剩下小的缺陷,人们给予包容,就可以了。为此,曾国藩总是能够宽容别人,谅解别人。
曾国藩在长沙读书时,有一位同学性情暴躁,对人很不友善。因为曾国藩的书桌是靠近窗户的,他就说:“教室里的光线都是从窗户射进来的,你的桌子放在了窗前,把光线挡住了,这让我们怎么读书?”他命令曾国藩把桌子搬开。曾国藩也不与他争辩,搬着书桌就去了角落里。曾国藩喜欢夜读,每每到了深夜,还在用功。那位同学又看不惯了:“这么晚了还不睡觉,打扰别人的休息,别人第二天怎么上课啊?”曾国藩听了,不敢大声朗诵了,只在心里默读。一段时间之后,曾国藩中了举人,那人听了,就说:“他把桌子搬到了角落,也把原本属于我的风水带去了角落,他是沾了我的光才考中举人的。”别人听他这么一说,都为曾国藩鸣不平,觉得那个同学欺人太甚。可是曾国藩毫不在意,还安慰别人说:“他就是那样子的人,就让他说吧,我们不要与他计较。”
凡是成大事者,都有广阔的胸襟。他们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不会计较别人的短处,而是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别人的长处,从中看到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如果眼睛只能看到别人的短处,那么这个人的眼里就只有不好和缺陷,而看不到别人美好的一面。每个人都可能跟别人发生矛盾。如果一味地跟别人计较,就可能浪费自己很多精力。与其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不如就放开胸怀,给别人一次机会,也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精力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收获成功。
一位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突然开悟。他喜悦地走回住处,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那么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
第二天,他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了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面对盗贼,禅师既没有责骂,也没有告官,而是以宽容的心原谅了他,禅师的宽容和原谅终于换得了小偷的醒悟。可见,宽容比强硬的反抗更具有感召力。可是,我们与别人发生矛盾时,总想着与别人争出高低来,但是往往因为说话的态度不好,使得两个人吵起来,甚至大打出手。其实,牙齿里有不碰到舌头的。很多事情忍耐一下,也就过去了。有些矛盾的产生,别人也不一定就故意的,我们给予他包容,他可能会主动认识到错误,也给自己减少了很多麻烦。
多点雅量面对嘲笑
曾任美国总统的福特在大学里是一名橄榄球运动员,体质非常好,所以他在62岁入主白宫时,他的体质仍然非常挺拔结实。当了总统以后,他仍继续滑雪、打高尔夫球和网球,而且擅长这几项运动。
在1975年5月,他到奥地利访问,当飞机抵达萨尔茨堡,他走下舷梯时,他的皮鞋碰到一个隆起的地方,脚一滑就跌倒在跑道上。他跳了起来,没有受伤,但使他惊奇的是,记者们竟把他这次跌倒当成一项大新闻,大肆渲染起来。在同一天里,他又在丽希丹宫被雨淋滑了的长梯上滑倒了两次,险些跌下来。随即一个奇妙的传说散播开了:福特总统笨手笨脚,行动不灵敏。自萨尔茨堡以后,福特每次跌跤或者撞伤头部或者跌倒雪地上,记者们总是添油加醋地把消息向全世界报道。后来,竟然反过来,他不跌跤也变成新闻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曾这样报道说:“我一直在等待着总统撞伤头部,或者扭伤胫骨,或者受点轻伤之类的来吸引读者。”记者们如此的渲染似乎想给人形成一种印象:福特总统是个行动笨拙的人。电视节目主持人还在电视中和福特总统开玩笑,喜剧演员切维?蔡斯甚至在“星期六现场直播”节目里模仿总统滑倒和跌跤的动作。
福特的新闻秘书朗?聂森对此提出抗议,他对记者们说:“总统是健康而且优雅的,他可以说是我们能记得起的总统中身体最为健壮的一位。”
“我是一个活动家,”福特抗议道,“活动家比任何人都容易跌跤。”
他对别人的玩笑总是一笑了之。1976年3月,他还在华盛顿广播电视记者协会年会上和切维?蔡斯同台表演过。节目开始,蔡斯先出场。当乐队奏起“向总统致敬”的乐曲时,他“绊”了一脚,跌倒在歌舞厅的地板上,从一端滑到另一端,头部撞到讲台上。此时,每个到场的人都捧腹大笑,福特也跟着笑了。
当轮到福特出场时,蔡斯站了起来,佯装被餐桌布缠住了,弄得碟子和银餐具纷纷落地。蔡斯装出要把演讲稿放在乐队指挥台上,可一不留心,稿纸掉了,撒得满地都是。众人哄堂大笑,福特却满不在乎地说道:“蔡斯先生,你是个非常、非常滑稽的演员。”
生活是需要睿智的。如果你不够睿智,那至少可以豁达。以乐观、豁达、体谅的心态看问题,就会看出事物美好的一面;以悲观、狭隘、苛刻的心态去看问题,你会觉得世界一片灰暗。两个被关在同一间牢房里的人,透过铁窗看外面的世界,一个看到的是美丽神秘的星空,一个看到的是地上的垃圾和烂泥,这就是区别。
面对嘲笑,最忌讳的做法是勃然大怒,大骂一通,其结果只会让嘲笑之声越来越炽。要让嘲笑自然平息,最好的办法是一笑了之。一个满怀目标的人,不会去考虑别人多余的想法,而是有风度、有气概地接受一切非难与嘲笑。伟大的心灵多是海底之下的暗流,唯有小丑式的人物,才会像一只烦人的青蛙一样,整天聒噪不休!
气量大一点,生活才祥和
小肚鸡肠的人,眼中的生活是灰色的,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算计着、不在担忧着;反之,心胸宽广的人,眼中的生活是彩色的,失去对他们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凡事不会时时刻刻抓在手中,他们懂得放下。身临其境地想一下,当把一切得失荣辱都视作浮云一朵的时候,生活不就变得轻松自如了吗?如果这只需要大一点的气量就可以办到,那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