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胸怀宽广,就会站得高、看得远,就会宽待他人、善待他人。有了这样的雅量,对于别人对自己的误解、偏见,乃至讽刺、挖苦、谩骂等就会统统不放在心里,更不会为此愁肠百结、郁愤难平、伺机报复,这样的人就会使人感到可亲、可敬、可佩。
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赞美是人人都乐意领受的礼物。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如果时时看自己怎么都舒服,看别人怎么都受不了,这可能就是自己出问题了——不是自恋就是骄傲。不要总想着自己的需要,而指责别人的过错,应尽量发现别人的优点。你在真诚地赞美别人时,别人的心里就会增添一份快乐和自信。渴望赞美和欣赏是大多数人的心理需求,只有被肯定,人才会觉得自己生存得有价值。
伍德公司承接了一座办公大厦,就快竣工时,供应铜器装饰用材的供货商突然停止供货。工程进度受到影响,伍德公司如不能按时交工,将交纳巨额罚款并承担信誉损失,那后果就严重了。打电话,对方—味地敷衍;发传真,对方也不予理睬。由于当初认为大厦的铜器装饰不过只是一个很小的工程,所以,并没有与铜商签订十分严密的供货合同。伍德公司决定派卡伍到勃洛克林市,与铜商当面交涉。
第二天上午,卡伍走进了铜商的办公室,一进门就兴奋地说:“你知道吗?我在勃洛克林市发现了一个极大的秘密。”铜商瞪大了眼睛,好奇地问:“是什么秘密呀?”卡伍说:“今天早晨,我翻看电话号码簿时意外地发现,在整个勃洛克林市,只有你一个人叫这个名字。看来你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啊!”铜商听后心里乐滋滋的:“我还从来没注意过呢。”于是,他饶有兴趣地打开了办公桌上的电话号码簿:“哈,还真是这么一回事呢!”接着,他很自豪地谈论起了他的家世。
等这个话题谈完,卡伍又说:“许多人谈起你的企业都赞不绝口,说同行中你们是设备最完善的一家。”铜商笑着说:“是的,这工厂的确花去了我很多精力和心血,如果你高兴的话,我愿陪你一起去看看。”于是,他们一起来到了工厂。卡伍非常专业地指出哪些方面要比别家工厂先进,特别是对几种特殊的机器设备,更是赞不绝口。
卡伍的赞赏,使铜商感到遇上了知音,他告诉卡伍,那几台机器是自己用几年的时间研制发明的,也是他的得意之作。卡伍由衷地说:“我们公司能遇上像你这样既能干又智慧超群的合作者,真是我们的幸运啊!”铜商执意要请卡伍吃午餐,卡伍也不推辞。餐后,铜商自己先笑了起来,他说:“我原以为我们之间一定会爆发一场口舌之战,我也早已做好了应战的准备。没想到见面后竟然谈得如此愉快。好了,你先回去吧,我保证你们的订货会准时送到,尽管有人等着出更高的价格要货。”
赞赏是对一个人价值的肯定,而得到你肯定评价的人,往往也会怀着一种潜在的快乐心情来满足你对他的期待。当你对某个人有意见或准备指责他的时候,不妨试一试赞赏。当然了,赞美要有一个度。赞美不是虚伪的浮夸,更不是溜须拍马的花言巧语,而是要真正地去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并不是一味地说他人好话,而不说真话。只有那种移情入理的带有情感的赞美才能体现人际交往中的互动关系,对方也才能够感受你对他真诚的关怀!若非如此,就成了“巧言令色”。
在《论语?季氏》中,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意思是:“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节制礼乐为快乐,以称道别人的优点为乐,以多交贤良的朋友为乐,就有益了。以任性取乐为乐,以尽情游荡为乐,以酒色欢娱为乐,就有害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多发现他人的优点,我们自己就自然而然进步了。
放大镜看人优点,缩微镜看人缺点
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很多人因为一些磕磕碰碰便和他人吵架斗嘴,甚至大打出手的现象。很多人甚至认为,对于别人的冒犯就应该“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他们容不得别人对自己的一丁点侵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把别人身上的缺点无限扩大,动不动就责怪他人。对于别人身上的优点呢?则以“这有什么了不起”来加以嗤之以鼻。这种现象其实是非常可悲的。因为当一个人以刻薄小气的胸襟为人处世时,他绝不可能有什么出息。一个用“显微镜看人优点,放大镜看人缺点”的人,绝对不会获得美好的友谊和得到别人的帮助。
蔡元培先生就是一个有着大胸襟的人。在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曾有这么两个“另类”的教授。一个是“持复辟论者”和“主张一夫多妻制”的辜鸿铭。辜鸿铭当时应蔡元培先生之请来讲授英国文学。辜鸿铭的学问十分宽广而驳杂,他上课时,竟带一童仆为之装烟、倒茶,他自己则是“一会儿吸烟,一会儿喝茶”,学生焦急地等着他上课,他也不管,“摆架子,玩臭格”成了当时一些北大学生对辜鸿铭的印象。很快,就有人把这事反映到蔡元培那儿。然而蔡元培并不生气。他对前来反映情况的人解释说:“辜鸿铭是通晓中西学问和多种外国语言的难得人才,他上课时展现的陋习固然不好,但这并不会给他的教授工作带来实质性的损害,所以他生活中的这些习惯我们应该宽容不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也没有人来告状了,因为辜鸿铭的课堂里挤满了北大的学子。很多学生为他渊博的知识、学贯中西的见解而折服。辜鸿铭讲课从来不拘一格,天马行空的方式更是大受学生欢迎。
另一个人,则是受蔡元培先生的聘请,教《中国古代文学》的刘师培。根据冯友兰、周作人等人回忆,刘师培给学生上课时,“既不带书,也不带卡片,随便谈起来”,且他的“字写得实在可怕,几乎像小孩描红相似,而且不讲笔顺”,“所以简直不成字样”,这种情况很快也被一些学生、老师反映到蔡元培那儿。然而蔡元培却微微一笑,说:“刘师培讲课带不带书都一样啊,书都在他脑袋里装着,至于写字不好也没什么大碍啊。”后来学生们发现刘师培讲课是“头头是道,援引资料,都是随口背诵”,而且文章没有做不好的。
从蔡元培对辜鸿铭和刘师培两位教授的处理方法,我们可见蔡元培量用人才的胸怀是何等求实、豁达而又准确。他把对师生个性尊重与宽容发挥到了一种极高明的地步。为了实现改革北大的办学理想,迅速壮大北大实力,他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把尊重人才个性选择与用人所长理智地结合起来。他曾精辟地解释道:“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在校讲授,以无悖于第一种之主张(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为界限。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难成立。”
正是这种博大的胸襟,才使蔡元培能够发现真正的人才,也才使当时的北京大学有了长足的发展。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家卡耐基和许多人都是朋友,其中包括若干被认为是孤僻、不好接近的人。有人很奇怪地问卡耐基:“我真搞不懂,你怎么能忍受那些老怪物呢?他们的生活与我们一点都不一样。”卡耐基回答道:“他们的本性和我们是一样的,只是生活细节上难以一致罢了。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戴着放大镜去看这些细枝末节呢?难道一个不喜欢笑的人,他的过错就比一个受人欢迎的夸夸其谈者更大吗?只要他们是好人,我们不必如此苛求小处。”
朋友们,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就应该学会以一种大胸襟来对待别人的缺点和过错。学会“容人之长”,因为人各有所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相互促进,学习才能进步;学会“容人之短”,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的短处是客观存在的,容不得别人的短处就只会成为“孤家寡人”;学会“容人之过”,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历史上凡是有所作为的伟人,都能容人之过。
朋友们,当我们拥有“以放大镜看人优点,以显微镜看人缺点”的大胸襟时,我们便拥有了众多的朋友,拥有了无尽的帮助,也拥有了通向成功的门票。
摘下有色眼镜,不以一时荣辱取人
明朝的冯梦龙曾警告世人:“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不可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其主旨在于看人不可以偏概全,不可以一时的荣辱取人。其实这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大学》中有云:“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孔子却做到了这一点。
传说公冶长善辨鸟语。他生活贫困,经常没有粮食吃。有一次,一只鸟飞到他的房前,大声对他鸣叫着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个虎驮羊,尔食肉,我食肠,当急取之勿彷徨。”公冶长听了之后,马上跑到南山,果然看见一只被虎咬死的山羊,于是拿了回来。后来,羊的主人在公冶长家里发现了羊角,就认为是他偷了羊,把他告到鲁国国君那里。公冶长将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但鲁国国君不信他懂得鸟语,将他关进了监狱。而孔子知道他的秉性,为他向国君申辩,求情。鲁国国君没有理会。
过了几天,公冶长在狱中,听到上次那只鸟又叫道:“公冶长!公冶长!齐人出师侵我疆。沂水上,峄山旁,当亟御之勿彷徨。”他听后,马上将此事报告给了国君,国君仍然不相信他的话,但还是派人前去查看,结果真的发现了齐国的军队,于是发兵突袭,取得大胜。因此释放了公冶长,并给了他很多赏赐,还想让他做大官,公冶长坚辞不受,因为他觉得凭自己懂得鸟语获得官位是一种耻辱。
孔子谈到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曾被关押,却是无辜的”,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公冶长是曾经蒙冤,虽然后来得到平反昭雪,但也难免会遭受世俗的歧视和一些讽言恶语,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孔子超脱世俗之偏见,不以一时之荣辱取人,而且还把女儿嫁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