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说的是学习需要有一种精神,要有一种好学的习惯。因为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有争分夺秒的精神、不耻下问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学习作为一个过程,在中国古人看来,其实就是一个性格磨炼的过程,是一个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过程。古人将学习比作“书耕”,书耕的意思是说像农民种地一样,不付出艰辛的努力,是不会有收获的。比如,战国的苏秦因学问尚浅,外出游说,狼狈而归,一家人都不理他,因而促使他发愤学习,刺股以自勉,终于身挂六国相印,合纵以抗秦。匡衡人穷志不穷,凿壁借光用来读书,终以说《诗经》而跻身于朝,官至司徒。屋梁悬发的孙敬、聚萤照读的车胤、映雪苦学的孙康和带经耕耘的倪宽等都因此受到后人赞扬。
古代的知识分子具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那就是在学习上勤奋刻苦,而这一美德具体体现在潜心治学、发愤著书上。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无数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在全人类的文化发展上也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这些都是同敏而好学分不开的。在我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有许多,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今天,历史已走到了一个新时代,一个尊重知识、尊重读书人的时代。知识分子重新挑起民族振兴的担子,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呼唤人才,呼唤知识。是读书人的中国!请相信,知识将是未来成功者安身立命之本,将来的成功必将是读书人的成功!
敏而好学,在这里已不仅仅是一种习惯,它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这也是向往成功首先应该具备的素质。
学以致用
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应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
——歌德
从前,有位波斯商人家中突然失火,火苗窜上了房顶,但他家里没有梯子,全家人都很着急。波斯人立即派儿子到朋友家里去借梯子。
波斯人的儿子从小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可以说是个知书达礼之人。对于读书人的那套穷酸礼节,他学得尤其到家。听了父亲的指派,他换上一身出门做客的礼服,出门而去,
路上,波斯人的儿子一摇三摆,故作姿态。到了朋友家里,一见面他就连连施礼,然后登堂入室,毕恭毕敬地坐在了客厅上。
朋友以为他是做客来了,立即叫家人摆酒设宴热情款待他。他也不紧不迫,非常斯文地向主人敬酒还礼。
喝完了酒,朋友探询着问:“您今天有空光临寒舍,想必有什么吩咐吧?”
此时,波斯人的儿子才说明了来意:“不瞒您说,我们家飞来横祸,被天火烧着了房子,熊熊烈火,直窜房顶。想要登高泼水,可惜两肩没有长上翅膀,全家人只能跳脚痛哭。听说您家里有一架梯子,父亲特地指派我来取,不知道能否借我一用呢?”
朋友一听,不禁急得直跺脚,斥道:“你真是个书呆子!简直太迂腐了!迂腐透了!家中烈火早已上房,现在是你打躬作揖的时候吗?”
说完,朋友扛上梯子,飞快地往波斯人的家里跑。但是,波斯人家的房子早已烧成灰烬了。
挖掘潜能:
这个故事听起来让人捧腹,但是也让人深思,它嘲讽了那些一切以书为法的读书人,这些书呆子不能对书本知识进行变通,不知道把学与用结合起来,所以导致了不堪设想的后果。
以此为鉴,将书读活,学以致用,方能展示出知识的作用。
顾炎武在赞同这一观点的同时,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来表达自己的主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说人要有较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也是要人们能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善于利用知识处理各种情况。丰富的经验也是成大事者不可或缺的资本,特别是年轻人,由于涉世未深,经验一般较少,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注意书本知识的积累,也要注重现实生活中的知识积累。
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口号提出以后,又明确地指出:“各种学问并不把它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
也就是说,有了同等知识,并不等于有了与之同等的能力,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之间还有一个转化过程,也就是学以致用的过程。 如果有知识不知应用,那么拥有的知识就只是死的知识。死的知识不但没有一点益处,有时还可能有害。
因此,在学习知识时,不但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知识的仓库,还要让它成为知识的熔炉,把所学知识在熔炉中消化、吸收。
运用所学的知识,参与学以致用的活动,提高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习过程转变为提高能力、增长见识、创造价值的过程。 要想正确地做到学以致用,应加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并把两者的关系调整到最佳位置,使知识与能力能够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发挥前所未有的潜力和作用。
隔篱偷学
学习有如母亲一般慈爱,它用纯洁和温柔的欢乐来哺育孩子。
——巴尔扎克
贾逵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学者。他幼时丧父,母亲又体弱多病,时常需要人照料,生活因此非常艰辛。贾逵的姐姐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精心照料母亲,关爱弟弟,家中虽然清贫,但时常充满着欢声笑语。
贾逵从小就十分聪明、勤奋,他爱刨根问底,爱思考,不达目的不罢休。
那时候,在贾逵家的附近有一个学堂,学堂里传出的琅琅读书声深深吸引着贾逵。他看见其他孩子都去上学,非常羡慕,便央求母亲也让他去学堂读书。躺在病床上的母亲心里十分难过,对贾逵说:“孩子啊,咱们家太穷了,没有钱给你交学费,家里的钱都为我治病了,实在是没有办法啊!”说完,母亲便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贾逵的姐姐看到这个情景,便走过来,安慰了母亲一番,然后拉着贾逵走了出来,对他说:“弟弟,母亲身体不好,别让她再操心了,我带你去学堂看一看吧。”
姐姐领着贾逵来到学堂外,学堂里又传来了琅琅的读书声。贾逵一听到读书声,便忘却了刚才的烦恼,忙跑了过去。
可是,贾逵只能隔着学堂外面的篱笆往里张望,他踮起脚,伸长脖子,可还是无法看到学堂内的情景。
姐姐见状,赶忙跑过来,抱起了贾逵。这下,他看见了老师在讲课,学生们正摇头晃脑地跟着老师读书。贾逵高兴极了,他也跟着读起来。老师让学生写字,贾逵便用小手在空中比画着学写字。
此后,贾逵天天到学堂外听老师讲课。他个子太小,看不见学堂里的情景,便搬来一块大石头,放在篱笆边上,然后站在大石头上,透过学堂的窗户听课。
有时候,天下大雨或漫天风雪,姐姐便劝贾逵不要出门。可贾逵有很强的求知欲,一天都不肯中断学习。大雪纷飞时,他披着蓑衣站在篱笆外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