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月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刘向
这是美国东部一所规模很大的大学毕业考试的最后一天。在一座教学楼前的阶梯上,有一群机械系大四的学生挤在一起,正在讨论几分钟后就要开始的考试。他们的脸上显出很有信心的表情,这是最后一场考试,接着就是毕业典礼和找工作了。
有几个人说他们已经找到工作了。其他的则在讨论他们想得到的工作,怀着对四年大学教育的肯定,他们觉得心理上早有准备,能征服外面的世界。
他们知道即将进行的考试只是轻松的事情。教授说他们可带需要的教科书、参考书和笔记,只要求考试时他们不要交头接耳。
他们喜气洋洋地鱼贯走进教室。教授刚把考试卷发下去,学生都眉开眼笑,因为学生们注意到只有5个论述题,
3个小时过去了,教授开始收集考卷。学生们似乎不再有信心,他们脸上有着可怕的表情。没有一个人说话,教授手里拿着考卷,面对着全班同学,教授端详着面前学生们担忧的脸,问道:“有几个人把5个问题全答完了?”
没有人举手。
“有几个答完了4个?”
仍旧没有人举手。
“3个?2个?”
学生们在座位上不安起来。
“那么1个呢?一定有人做完了1个吧?”
全班学生仍然保持沉默。
教授放下手中的考卷说:“这正是我预期的。我只是要加深你们的印象,即使你们已完成4年工程教育,但仍旧有许多有关工程的问题你们不知道。这些你们不能回答的问题,在日常操作中是非常普遍的。”
于是教授带着微笑说下去:“这个科目你们都会及格,但要记住,虽然你们是大学毕业生,但你们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挖掘潜能:
成功者的特征之一,就是能随时随地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使人进步。学习,应该是人终生的伴侣,尤其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由于没有太多的社会责任,因此可以全身心地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新知识上。
有位伟人也曾说过:“情况总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任何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果停止学习,要想继续发展就很困难了。
在此,我们可以肯定地对任何一个孩子说,将来,如果你想生活得更好,仅有技能是不够的,还需不断学习,才能成为更好的公民、职员、家长、邻居和朋友。学习不仅是为了谋生,更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在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只有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才不会落后于他人,落后于社会。
你必须亲自去咀嚼
为了求得知识,就必须不断地自修。
——加里宁
有一个学生诚惶诚恐地来请教他的老师,问:“老师,请问我要怎样做,才能够学会您所有的智慧呢?”
老师是一位深具智慧的大师,他听到学生这样的问题,笑了笑,反问学生说:“那么,你认为应该怎么样,才能够学会我所有的智慧呢?”学生想了想,立刻说:“我以为,老师最好能够一次教会我所有智慧的关键,让我能够完全了解老师所了解的事情!”
大师又笑了笑,从桌上拿起了一个苹果,放到嘴边,大大地咬了一口。大师望着他的学生,口中不断咀嚼着苹果,不发一言。
过了好一会儿,大师才又张开嘴,将口中已经嚼烂的苹果,吐在手掌当中。大师伸出手,将已嚼烂的苹果拿到学生的面前,然后对他说:“来,把这些吃下去!”
学生惊惶地说:“老师,这……这怎么能吃呢?”
大师又笑了笑,说:“我咀嚼过的苹果,你当然知道不能吃;但为什么又想要汲取我的智慧的精华呢?你难道真的不懂,所有的学习,都必须由你亲自去咀嚼。”
挖掘潜能:
苹果新鲜而甜美的滋味,需要你自己去品尝与体会。人生许多宝贵的答案,也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
学习的过程,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代劳;透过知识的吸收,加上你不断地反省、思考,化为自己宝贵的经验,这就是智慧的开启之处,也是奠定你一生能够不断成长的真正基础。
学习还要注重方法,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书本知识、他人的经验,不可囫囵吞枣,不可全盘吸收,不可生搬硬套;要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达到继承和创造的目的。
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培根指出:“各种学问并不把它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能力,知识不加以应用,拥有的知识就是死知识,死知识不但没有益处,有时还可能有害。因此,要对知识加以应用,使学习过程上升为提高能力、增长见识、创造价值的过程。
可笑的博士
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
——柏拉图
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那里学历最高的一个人。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
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
博士眼睛瞪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
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
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啊!
过了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去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云集的地方?
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10分钟的路,而回单位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
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挖掘潜能:
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持续学习,虚心请教,才能少走弯路。
盲目自大,放不下架子向别人请教,结果只能是像博士生那样摔跟头。
没有一个人能够有骄傲的资本,因为任何一个人,即使在某一方面的造诣很深,也不能够说他已经彻底精通、彻底研究全了。“生命有限,知识无穷”,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无穷无尽的海洋,都是无边无际的天空……所以,谁也不能够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而停步不前、趾高气扬。如果是那样的话,则必将很快被同行赶上,很快被后人超过。
有人问爱因斯坦,说:“您可谓是物理学界空前绝后的人才了,何必还要孜孜不倦地学习?何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爱因斯坦并没有立即回答他这个问题,而是找来一支笔、一张纸,在纸上画上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说:“目前情况下,在物理学这个领域里可能是我比你懂得略多一些。正如你所知的是这个小圆,我所知的是这个大圆。然而整个物理学知识是无边无际的,对于小圆,它的周长小,即与未知领域的接触面小,他感受到自己的未知少;而大圆与外界接触的这一周长大,所以更感到自己的未知东西多,会更加努力地去探索。”
多么好的一个比喻,多么深刻的一番阐述!
我们每个人都要养成“学无止境”的胸怀,都要有一种“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精神。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探求更多的知识空间。
对学习着迷的王冕
学习的乐趣在我的幸福占据了主要的成分。
——卢梭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王冕七八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帮家里做事了。父母安排他每天牵着牛出门去放牧。
有一天,小王冕跟往日一样出门去放牛。可是一直等到太阳落山,妈妈做的饭菜都凉了,也没见王冕回家。又过了一会儿,牛独自从院门外回来了,自个儿在院子里转了一圈,然后慢悠悠地钻进了牛圈,但放牛的王冕却没有一起回来。
父母非常担心,想要出去寻找,就在这时,王冕气喘吁吁地从外面跑了回来,他先到牛圈一看,发现牛已经回来了,这才松了一口气。父亲把他叫到面前,询问他回来晚的原因,王冕低下头,内疚地解释说:“是我听书忘记时间了。”
原来,王冕放牛路过村里的那个学堂时,听见从里面传出琅琅的读书声,一下子就给吸引住了,特别羡慕,他把牛拴在野地里让它吃草,自己则悄悄地溜进学堂,听学生们读书,听一句,记一句,非常入迷,不知不觉,太阳已经下山了。
当他跑到草地去找牛,发现牛已挣断绳子,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幸亏路走熟了,牛顺着回家的路,自己回到圈里了。虽然牛安全地回家了,可王冕挨一顿打是免不了的。
父亲把他狠打了一顿,教训他以后不许在放牛时去听书。然而这一顿棍子,并没有把他的求知欲打掉。两天之后,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了。当父亲又要拿棍子打他时,母亲便劝解道:“孩子这样痴心,打也不会有什么用的,干脆这牛别让他放了。”从那以后,父亲再不让他去放牛了。
当时,正好村旁山上的佛庙要雇人做些粗活,于是王冕便到庙里住了下来。白天做一些杂事,换两顿饭吃,到了晚上他就睡在佛殿内,借助桌案上摆放的长明灯的微弱光线,聚精会神地看书,每晚都看到大半夜才睡觉。
由于王冕的刻苦好学,当地一个名叫韩性的学者收了他做徒弟,跟着他一起学习。
有了这样好的条件,王冕倍加珍惜,每天都很努力地学习。为了让自己掌握更多的技能,他还在劳动、读书之余迷上了写诗作画,经过勤学苦练,他终于在诗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挖掘潜能:
如此恶劣的环境也没阻挡住王冕好学的精神,学习使他插上了梦想的翅膀,从此改变了生存的环境。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年代,学习更成为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方式和最佳方式,是学习让我们掌握了生存的技能,是学习让我们体味了人生的意义。
学习化生存是最佳的生存方式,它更多的是一种理念、一种途径,通向睿智、丰富、幸福生活的途径。
现在,我们迈入了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信息化,使劳动也具有鲜明的智能化特征。
“知识经济是以学习为基础的经济,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是学习型社会。”青少年朋友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使用日新月异的劳动工具;也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生存技能,才能在生存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切只为读书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在于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法拉第
1995年第9期的《中国青年》刊载了徐世鼎读书的感人故事。报道说,1990年13岁的徐世鼎向国家上缴粮食100公斤,税款26元,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纳税人。同年,由于交不起40元学费,几乎被乡中学拒于门外;三年后,他又因拖欠学费,险些被取消中考资格。但是所有的这些,都没有将他的读书梦打断。
徐世鼎是一个普通的山村孩子,父母离异,他跟了父亲。当他考上中学,并向父亲表示想上学时,冷漠的父亲无情地拒绝了他。为了上学,他向父亲下跪,但父亲不为所动。无奈,他向自己的大姐借钱,大姐只有10元,而学费需要50元。他又去找哥哥,哥哥没有钱,只能陪他一起到学校苦苦哀求,暂时先欠着。学校同意了,但父亲却常常逼他退学。徐世鼎利用自己所有的空余时间做了家里所有的活,但这未能使他的父亲感动。半个学期过去了,学校催缴学费,可父亲照样分文不给。徐世鼎毅然决定和父亲分家。在生产队主持下,一亩三分田,一间泥巴小屋,100多元的欠款和两袋稻谷就成了他全部的家产。年仅13岁的他心如刀绞般痛。
读书!一切只为读书!亲情割断,父子分离,生活自理。
农闲时,他每天5点钟起床,做完家务,6点赶到学校上课,赶着在放学后到田里去做活;农忙季节,他请假在家打谷施肥;假期里,他外出打工、扛木头、拉竹子、运砖,虽然劳累了一天,但到了晚上,他还是会就着一盏油灯翻开课本。靠着自己的双手,他成为乡里一名合格的纳税人,每年依法向国家上缴公粮和农业税;在学校,他是成绩名列前茅的好学生。生活的艰辛,让一个年仅13岁的孩子体会得尤其深刻。3年的中学生活,尽管他节衣缩食,但还是欠下学校近400元学费。初中就要毕业了,学校说不补交齐欠款,不发中考准考证。没有办法,他只有四处借债。一个月后,他接到了市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
可是,学校报名通知书上写着的150元学费让他望而却步。他只有扛起行李来到离家50里的一个山区水电站工地,去做最廉价的小工。干活最卖力的他只要有一点空闲,就抓紧自学高一课程。后来,同学和老师从工地上找到他,学校免了他的学费,同学也向他伸出友谊之手。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排全班第三,当年底,他被市里评为“克服艰难困苦,勤奋学习的优秀共青团员”。正是凭着刻苦学习的精神,他获得了新的生活方式。
想成功必须培养好学的习惯,以此提高自己的判断、分析能力,为成功打下基础。
挖掘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