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04800000001

第1章 年节风俗(1)

春节的起源

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隆重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就是春节了,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

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

春节,我国城乡张灯结彩,常举行一系列喜庆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舞龙、舞狮、吃年糕等。宋代宰相王安石有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年初一早晨人们相见,总要以“恭贺新禧”、“祝君如意”等来互相祝福。

春节的命名始于1913年。当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先生向袁世凯提出一个《定四时节假呈》,“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夏节”、“秋节”、“冬节”则没有放假休息。这一制度一直沿用下来。

春节拜年的习俗

大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便流传开来。

春节守岁的风俗

守岁,即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要聊天、放鞭炮、打牌、包饺子……守岁习俗最早始于南北朝,梁朝的庚肩吾、徐君倩,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扫尘的由来

每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人们喷刷房子,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古称“扫年”。

春节扫尘,不只是为了干干净净过新年,它还有些来历讲究呢!

“扫年”习俗起源于尧舜时代,由古代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中演变而来。到了唐宋时期,“扫年”之风盛行。据宋人吴白牧《梦粱录》记载:“十二月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祝新岁之安”。至今民间还流行着“腊月二十四,掸土扫房子”的谚语。

在民间还流传着一则传说。扫尘习俗是因通州(今南通)佃农为迎接玉帝的年粮而来。早先,这里的佃农一年忙到头,除纳粮交税外,所剩无几。他们祈求灶王爷在腊月二十三日上天奉本时多说好话,以便玉帝开恩,从天仓拨点恩赐,在除夕前降下年粮——米雪,让他们饱饱地吃顿团圆饭。为了迎接玉帝的恩赐,佃农们每年都在腊月二十四日前,将宅院里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以迎接天赐年粮,这样年复一年。春节扫尘的风俗便一代代延续流传下来。

除夕年夜饭

阴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夜叫做除夕。“除”谓去也,“夕”则夜晚。除夕本意就是把本年中最后的一夜去掉,有除旧布新的意思。最通常的是这天晚上全家人要聚集在一起,高高兴兴、团团圆圆地吃一顿年夜饭。在北方这顿饭一定要吃饺子,在南方这顿饭菜色十分丰富。绍兴称吃年饭为“分岁”,得有十碗头的菜,其中有几样富有特色的菜,如处州绿荀是用泔水浸软,油煎后加酱油醋煮,再以藕片加白果、红枣、红糖煮熟,名叫藕脯,这两样谓之“偶偶凑凑”,即偶然、凑巧,取其“逢凶化吉”的意思。杭州、苏州、上海等地的年夜饭,“蛋饺”是少不了的,这象征着“元宝”。用鸡蛋做皮,中有肉馅,皮是蜡黄,馅是粉红,再放点碧绿的菠菜和白晶晶的粉丝,盛在砂锅内热腾腾地端上桌,不但中看又中吃,仅此一品就增添了不少节日的温馨气氛。还有肉丝炒笋丝,“丝丝齐齐”,即是诸事顺心、样样齐备的意思。肉丸一碗谓之“团团圆圆”。再有一碗猪头肉(叫“元宝肉”),一碗酱蛋烧肉(酱蛋一定要每人一只,不能少了,谓之“子孙万代”),还有绝对不能少的一碗胖头鱼,端上之后,不能吃鱼头鱼尾,谓之“有头有尾”。“屠苏酒”是不论老少,不管善不善饮都得抿上一点的,食罢屠苏,满脸绯红,欢声笑语,春意盎然。

台湾居民把吃年夜饭叫做“围炉”,全家大小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一起聚餐。桌上各样菜都得吃点,平日不喝酒的也得喝上一口。每样菜亦很有意思:鱼圆(丸),象征团圆。萝卜“菜头”,意为“好彩头”。金鸡的“鸡”台湾语谐音为“家”,即“食鸡起家”。一些油炸食物因为经油煎火炸,以示“家运兴旺”。蚶在台湾语解作“胖”,吃蚶取意“发财发福”。“围炉”时的蔬菜是不用刀切的,洗净连根煮熟,吃时亦不咬断,而是从头到尾慢慢吃进肚里,以祝福父母长寿。

年夜饭末一道菜通常是鱼,通常是不吃完它或者一口也不吃,取“年年有余”、“吉庆有余”的喜兆。“鱼”、“余”同音,这种“有余哲学”的思想意识是孔夫子时代以前的一位思想家和政治家——齐国的晏婴留给后人的,他的《晏子春秋》特别提到当时的古老礼俗——吃鱼不要翻过面。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诗礼之家都告诫子弟,赴宴时务要守这个规矩。孔子要他的弟子“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孟子奉劝战国诸侯耗用国家人力财力不要“竭泽而渔”,都是这一系列的看法。

除夕压岁钱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飓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迸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意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发现,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鞭炮的由来

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进学升迁,以至大厦落成、结婚嫁娶、商店开张等等,只要为了表示喜庆,人们都习惯放鞭炮来庆祝。

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到了汉代,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之声。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魏晋时,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按一定比例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人们还将许多小型爆仗像长鞭似的串在一起,称为“鞭炮”,使之点燃之后,响声不绝。鞭炮的名称,沿袭至今。

春节对联喜盈门

春节贴对联是我国流传至今的一个传统习惯。春节来临,在家门口贴上一副对联表示喜庆,祈祷来年平安幸福。

最初,人们在桃符上题词,称为题桃符。如“姜太公在此,百无忌禁”或“有令在此,诸恶远避”等一类压邪话和符咒。接着又有人在题桃符基础上题联语。联语从内容和形式来看,都是吉语佳话,文字工整,长短对等,又讲求对仗。这种做法到五代又有了新发展。在西蜀亡的前一年(964年),后蜀皇帝孟昶在除夕之日令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以贴寝门,因嫌题词对仗不工,就亲笔写成一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两句桃符诗就是后来大家公认的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自此以后,到宋代,对联开始兴起。苏东坡访王文甫,就曾赠王一副“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的对联。但当时的对联还称桃符。王安石有《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改成春联已是明代的事情。公元1368年,明太祖帝居金陵(南京)时,除夕之夜,令公卿士庶之家都贴春联,过年时还曾亲自微服出行,逐门观看,以为乐趣。并趁兴亲笔题联,一赐大官陶安:“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一赐某平民屠户:“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从此春联才在广大的农村和城镇普遍盛行起来。

春联,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逐渐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小至婚丧嫁娶,记事抒怀,大至国家大典,政局分争,无不应用。脊联、寿联、挽联、贺联、名胜联、宅第联、答赠联、中堂联,名目繁多。后来,它不仅冲破了一般的喜庆范围,进入名山大川,佛殿书院,清泉仙洞,画阁芳园,亭榭馆所,而且应用到宗庙祭祀,寿诞生辰,营建修造,落成迁进,出行远游,入学考第,送往迎来……总之,一应大小事务,都有品题赠答。

大年百姓贴窗花

关于过年贴窗花的民俗,古代就有“门窗贴红纸葫芦,逢节过岁收瘟疫”的说法。民间窗花是一种民居门楣的装饰,在辞旧迎新的年俗活动中应用格外普遍。目的主要是辞旧迎新,讨个吉祥。

窗花艺术的题材十分广泛,有人物、花卉、走兽、文字吉祥图案等,而综合人、鸟、花、虫、文字于一幅画面的形式则更为多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概要算喜字窗花了。喜字窗花一般为新婚洞房而剪,但新年又是很多新人成婚的佳期,所以喜字窗花也就常作为新年装饰。

喜字的原形,民间解释为“葫芦”,葫芦多籽多福,自古以来即是生命和生育的象征。所以喜字这样一个又有葫芦形状、又代表喜庆含义的文字,自然成为窗花艺术的题材。喜字窗花一般都剪成“双喜”,除了专用端端正正剪出的喜字外,一般的双喜都是文字与花纹的综合。在喜字的图案处理上,艺人们各自显示出他们的想像力,斑马虎头、石榴桃花、双鱼莲花、蝴蝶瓜藤、万年青、龙凤蝙蝠等等各种形象都被用进喜字图案中,这些都是民间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爱恋、婚姻、生育、得子喜祥寓意的象征,其画面大胆精致,巧妙严谨,吉祥如意,充满平和之气。

窗花是很合适北方室内装饰的一种形式。北方干燥较多尘土,民居建筑多为窗棂木格,为了防尘,人们就在窗格上裱一层白纸,红艳艳的窗花贴在白窗户纸上,既喜气又好看。镂空的窗花还可以让阳光射过照到室内,干燥少雨的气候,使得窗户纸可以保存相当长的时期,窗花也就能保存得较久。每年除夕除尘掸尘之际陈年的窗花也陈旧褪色了,于是再换上新窗户纸和新窗花既省事也不花钱,一次次地把村宅民居衬得红红火火,因此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窗花艺术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也就获得了生机勃勃的艺术生命,在我国各地民间几乎都有品味、格调、样式、花色不尽相同的窗花艺术,而且各地都形成了自己的剪纸艺术风格,窗花艺术成为了民间数量多、流传广的艺术形式。

除夕不杀鸡

旧时,在浙江舟山过年不许杀鸡,这是什么原因呢?

据说明朝末年,鲁王逃到了舟山,辅佐鲁王的是舟山人张名振。张名振是东海抗清名将,屡次击败清军。1651年的除夕,清兵趁张名振率兵远出攻打松花江之机突袭海城,清军逢人便杀,他们相约,一直杀到鸡鸣为止。他们杀了舟山百姓1.8万多人,最后只剩下六户人家。

当清军杀到刘家岙时,忽然听到了公鸡的叫声,便停止了杀人。正是由于这一声鸡叫,才救了舟山的这最后六户人家,舟山人才得以繁衍下来。从此,这一纪念公鸡挽救人们性命而除夕不杀鸡的风俗就流传下来。

元旦的由来

元旦是全世界人民传统的新年。元旦,就是一年的头一天。“元旦”是合成词,拆开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一轮红日从地面升起。

在中国,“元旦”这一名称,都说起自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他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据《史记》载: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以十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我国把正月初一称作春节,公历1月1日叫新年,不称元旦。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才又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阴历的祖先“埃及历”,把天狼星和太阳一同升起的那天作为元旦;阿富汗把春分作为元旦;犹太人把秋分作为元旦;而寒带的爱斯基摩人的元旦是不固定的,他们把第一次下雨作为元旦。公元前46年,罗马皇帝儒略·恺撒制定“儒略历”,开始时他把冬至作为元旦。但是,人们坚持要把朔日作为元旦,因此就把元旦延到冬至后十天。

元宵抹黑脸

同类推荐
  • 中国四大玉石

    中国四大玉石

    博大精深的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近万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玉石文化保持着及其旺盛的生命力,同时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其影响是世界上任何文化都难以比拟的,其地位在中国人心中也是不可低估的。中国玉器以其7000年的历史,与中国的瓷器和丝绸一样,成为我国古老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盛誉,堪称东方艺术。《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四大玉石》全面介绍了和田玉、岫岩玉、独山玉、绿松石四大玉石的文化故事。
  • 善文化宝典

    善文化宝典

    张刚忍编著的《善文化宝典》是善文化系列丛书之一,本书收录了关于“善”的名言一百句、“善”的故事一百篇,用这种方式来宣扬“善”,使更多的人通过图书了解“善”、认识“善”、践行“善”,对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 服饰通览(生命百科)

    服饰通览(生命百科)

    服饰通览中国服饰文化演变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到近现代,都以鲜明特色为世界所瞩目。原始社会服饰(公元前21世纪之前)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
  •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此一说法最早由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有关内容。
  • 山西四大梆子唱本精粹

    山西四大梆子唱本精粹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热门推荐
  • 家庭保健小百科

    家庭保健小百科

    本书汇集了家庭常用医学预防保健常识701例,内容浅显朴实、权威实用,是呵护全家健康的必备之选。除了丰富的医学知识,更有日常生活中健身强体妙招推荐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良好建议。一书在手,让你远离疾病。健康常伴。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走进此书一探究竟吧。
  • 历史原来这么八卦

    历史原来这么八卦

    本书包括生活用品、衣着服饰、美味佳肴、蔬菜水果、良辰佳节、民间风俗、官衔职务、俗语谚语、称谓沿袭九大部分内容。涉及两百多个发明、发现、发展故事与史实,涵盖生活方方面面。有妙趣横生的典故传说如“寿桃” “混帐” “万岁”等,也有丰富的娱乐生活。既可得知传统民俗的流传,又可知悉人间万事的变迁。作为生活中的细节和常识,本书将带你进入历史隧道,分享有趣的新鲜事,为你增加茶余饭后的谈资。
  • 一亿六

    一亿六

    商界巨子王草根急需生个男孩传宗接代,岂料他的精子荡然无存。优生专家刘主任意外发现某俊男竟然拥有绝佳精子,却又对性懵懂无知。各方人马为这个号称一亿六的优异“人种”展开激烈的争夺战,一个俊男和三个性格迥异女人的情感纠葛波澜起伏,形形色色的人生巨变勾勒了一幅当代社会的风情画。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科学家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

    科学家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

    《科学家成长故事》精心挑选出古今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成才故事,以简明、流畅的语言展示了他们光辉的一生。他们有勤奋的头脑、不屈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如同历史天空的启明星,永远被人们所追求和敬仰。我们应当以他们为榜样,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教益,提高自身素质,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心灵10游戏:给你的心灵整整容

    心灵10游戏:给你的心灵整整容

    书中每一个游戏和故事,都让人的人生感动,本书内含十个游戏,让人的生命升华。即“给心灵整整容”、“没有一种草不是花”、“金钱买不来快乐”、“换一种心情去生活”等
  • 下一轮经济危机2:中国凭什么幸免于难

    下一轮经济危机2:中国凭什么幸免于难

    虽然人们将爆发的危机命名为美国次贷危机、美债危机、欧债危机,可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同样那么艰难?如果说,中国经济下滑的重要原因在于外部环境的恶化,那为什么中国的股价下跌得比美国和欧洲的大部分国家都要严重呢?作者认为,这一轮经济危机的实质在于创新的停滞。创新停滞导致生产力增长乏力,社会支出大于社会产出,主权债务如雪球般越滚越大。而政府基于社会和经济稳定的诉求,在错误思想的指导下,释放流动性,制造通胀。“货币把戏只能收到表面的一时之效,从长远看它肯定会让国家陷入更深重的灾难。”政府对解决危机的一次次拖延,使危机积蓄力量,蓄势待发。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