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04800000002

第2章 年节风俗(2)

谁也不会愿意让人把自己抹成大黑脸。可是,在农历正月十五、十六,人们都可以随便往对方脸上抹黑,这样做是为了祝愿生活平安,吉祥如意。

相传有一年冬天里老天没有给森林里降下一片雪花。这一天,山神乘人们熟睡时偷偷把山林点着了。火越烧越大,烧得鸟飞兽窜。猎神赶紧打发林中最美丽的乌鸦去喊人救火。乌鸦挨门挨户地叫了大半天才叫来一半的人,乌鸦和人们拼命扑打了三天三夜才扑灭了大火,猎神看见乌鸦漂亮的羽毛被熏得漆黑,就像只黑色的鸭子,很心疼,气愤地说:“靠山吃山的人都不来救火,我一定要降灾给他们。”为了分开救火的人和没有救火的人,他让乌鸦去给救火的人戴上念珠。村里有个俊媳妇特别爱干净,她看到丈夫、大伯子和叔公救火回来脸上熏得黑一块、紫一块的,就让他们把脸洗干净了。天黑了,救火的人们都睡下了,乌鸦叼着一串珠子落在木障子上,俊媳妇上前问:“乌鸦,你叼串草珠子做什么?”乌鸦说:“猎神叫我送给那些救火的人,谁戴上这念珠谁就是救火有功的人,他就可以免受灾祸。”俊媳妇又问:“这么多人,你能记清谁去了,谁没去吗?”乌鸦说:“猎神告诉我,凡是救过火的人。脸都被烟熏黑了。”一听这话,俊媳妇忙说“我家去救火的人,我已经叫他们把脸洗干净了。”乌鸦说“这我可管不着了”,拍着翅膀飞走了。

俊媳妇急忙进屋喊这些救火的亲人,可是怎么也喊不醒。她后悔了,早知这样,何必让他们洗脸呢!忽然她有了主意。她来到灶前,两手抹上锅底灰。走到丈夫跟前。按照他回来时的样子抹上了黑,然后,她又来到大伯子跟前,刚想伸手抹,又急忙把手缩回来了,她平时对大伯子毕恭毕敬的,怎么好往他脸上抹黑呢!可是想到乌鸦就要给救火的人们送念珠了,为了亲人免遭灾祸,她只好给大伯子和叔公抹了个黑脸儿。

第二天是正月十六。早晨醒来,他们发现脸被抹黑了,脖子上还挂了一串珠子,很是奇怪,俊媳妇把这一切告诉了他们,大伯子和叔公从心底感谢她,都说她也应该免灾去祸。这时正好有只乌鸦飞过来,他们便想要一串珠子给俊媳妇。乌鸦说:“念珠已经没有了。只要她脸上有救火的痕迹,猎神就会免除她的灾难。”大伯子和叔公一听,赶紧进屋也给俊媳妇抹了个黑脸。这一年,俊媳妇家没有任何灾祸。乡亲们听说这事后都仿效他们。在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不分辈数,相互抹黑,祝愿一年平安如意,求得神灵的保护。

元宵节的由来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

元宵节起源于汉武帝祭祀“泰一神”。

汉武帝在五帝之上又设立了个最高天帝“泰一神”,在甘泉宫修建泰一神祠坛。正月十五黄昏开始,用盛大的灯火祭祀,通宵达旦,从此,就有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风俗。

东汉时,明帝于上元夜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令士族庶民一律挂灯。此后,礼仪便演变为民间节日。

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放灯时间,汉代为一晚,唐玄宗规定为三个晚上,北宋延长至五个晚上,明代朱元璋规定从正月初八晚始张灯,至十七日晚落灯。

节日里灯火辉煌,万灯展姿,绮丽无比。

元宵节,除吃元宵外,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俗。陕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汤里放进各种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团。

正月十五闹花灯

正月十五闹花灯始于我国汉代,当时叫“上元燃灯”。正月十五这天晚上的灯火,一直要点到第二天天明,为的是祭祀一个名叫“泰一”的神。“泰一”是传说中最尊贵的天神,是最大的主宰一切的天神。人们燃放灯火祭祀“泰一”,是为了求天神保佑一年里平安吉祥。

在中国历史上,正月十五闹花灯最盛大的场面起始于隋炀帝时代。唐玄宗时,紫禁城内开灯节,设灯楼,“百里皆见”。到了北宋,灯会从三夜延至五夜;南宋又增为六夜,万盏彩灯垒成灯山,“乐声嘈杂十余里”。灯节最长的是明朝,朱元璋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灯会伴着烟火,还有鼓吹杂耍弦乐,光影五色,通宵达旦。观灯,也就成了中国特有的一种风俗。

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4月5日前后。这一天,人们有扫墓、踏青之俗。

扫墓时,剪除荆草,供上祭品,焚化纸钱。都市人们出郊踏青,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抵暮而归。秦以前已有祭墓事,唐时始盛行。

关于此节日缘何而起,历来众说纷纭。较为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相传春秋时,帮助晋文公重耳复国的大臣介子推功成身退,隐居绵山。为迫使他出山做官,晋文公于清明前夕焚山烧林,不料介子推宁愿抱树焚身,也不愿从命。文公伤心之至,决定把绵山封给他,称为“介山”,还规定每到介子推被烧那天,禁火三天,不吃烟火食。从此,清明前夕便有了“寒食节”,寒食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明日。

也有人说这个节日源于清明风。春分后加十五日,清明风至。此时,万物生长,清洁而明净,称之清明。

还有人说是民俗积渐而成。清明节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二是指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演变为节日的只有清明。

踏青的风俗

踏青,现代称“春游”,此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史料《晋书》一书中记载,自魏晋以后,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到初三,人们出外踏青,颇为盛行。宋代诗人张光在《玉楼春》中,这样写道:“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吴惟信有“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之句,这些都是文人墨客在春游踏青时留下的名诗丽章。

我国土地辽阔,由于受气候的影响,各地踏青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最早踏青的时间根据冯应京的《月令广义》中记载:“蜀俗于正月初三日,踏青游春日。”在岭南广东、福建一带,人们把农历二月初二定为“踏青节”,长江中下游地区把清明作为踏青扫墓之日,在北方辽东要到五月初才到野郊去踏青。

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三大节日之一。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女儿节、天中节等。端午中的“端”是开始、起初的意,午是农历地支纪月五月的称呼,“五”与“午”既音同又通用,因此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

端午有吃粽子、躲午、赛龙舟、戴艾蒿、带香包、驱五毒、饮雄黄酒、挂长命锁、挂老虎素等习俗。各地饮食习惯也有不同。江西萍乡人吃包子和蒸蒜;山东泰安一带吃薄饼卷鸡蛋;河南汲县一带吃粽子和油果。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民间流传较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出生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的楚国,曾为楚国左徒(仅次于宰相的官职)。由于楚王宠信奸佞,听信谗言,政治腐败,当楚国首都为秦攻破时,屈原无力挽救危亡,又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就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抱石跳入今湖南省汨罗江而死。传说屈原投江后,尸体始终未浮上来,当地渔民为了使尸身免遭鱼龙虾蟹的侵害,便包了许多粽子扔进江里。以后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定的习俗。

也有的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这是闻一多先生提出来的,现在学术界大多沿用此说。此外,一说是纪念伍子胥;一说是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

端午节吃粽子

在端午节有一个传统的风俗习惯——包粽子。关于包粽子的由来,较为流行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相传,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入汨罗江殉难后,楚国百姓每年五月初五这天,大家都驾着船,把饭装到竹筒里,投到江中祭奠屈原。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长沙有一个名叫欧回的人,说他白天见到一个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人对他说:“你们每年祭我的竹筒米都被蛟龙吞了。今后你们可以用竹叶塞在竹筒口上,再用五色丝线捆牢,因为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说完人便不见了。后来,欧回把此事告诉大家照办。据说,人们包粽子,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日这天,有拜月、赏月、祭月、吃月饼之俗。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十五日祭月,香灯品供之外,则团圆月饼也,雕西瓜为莲瓣,摘萝卜叶作娑罗。”

关于中秋节风俗的由来有各种说法:①据史籍记载,在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并将农历每季中的每个月的十五日,分别称为“孟”、“仲”、“季”。八月十五日,居于秋季的正中,故称为“仲秋”或“中秋”节。②古代,由于长期战火绵绵不息,造成了国破民穷,妻离子散。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常常以月寄情,望月思乡,怀念亲人。③古时候,由于人们对宇宙间的自然科学缺乏了解。便将“月缺月圆”作为“悲欢离合”的象征,由此幻想到月宫里,一定有什么神仙菩萨,祭拜他们可以保佑自己。所以,在民间逐渐形成了祭月、拜月的仪式和赏月吃团圆月饼的风俗习惯了。

中秋节吃月饼

中秋吃月饼的习惯,在我国历史悠久。关于中秋吃月饼的由来,有许多的说法。

普遍的说法是: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进献给李世民一盒胡饼。唐太宗李世民接过装饰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将贺饼分给了文武臣官。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下来。

重阳节的习俗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

重阳节,正值金秋,古人赏菊花、佩茱萸(一种浓香的药草),所以亦叫茱萸节、菊花节。我国古代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月日并阳,故名“重阳”,又称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代就已形成,到了汉代,渐渐盛行起来,至唐代正式定为节日。

重阳节,实际上是我国农民喜庆丰收的一个节日。因“九”与“久”谐音。“久久”又有“宜于长久”、“年年丰收”之意。

重阳节有出游登高、赏菊、插茱萸、放风筝、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据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是日京师花糕极胜,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有女儿之家,送以酒礼,归宁父母。”历代文人多有咏重阳诗。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望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为诗家佳作,万家传诵。

我国政府于1988年定重阳节为敬老节,每年九月初九,全国开展敬老活动,关心老人生活,请老人参加庆祝会,观看文艺演出等。

重阳节吃糕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吃糕的风俗。

传说,在很早以前,在一座高山下住着一个庄户人家。户主人是个为人忠厚的庄稼汉。一天傍晚,他从地里回家,路遇一老先生。老先生对庄稼汉说:“九月初九,你家里要遭灾。”

他一听,吓了一跳,说:“我没做坏事,怎么还有大难呢?”老先生说:“天有不测风云,好人难免受灾,在九月初九前,你要拣草木少的高地方搬家,越高越好。只要照我的话做,就可以避灾。”老先生说完就走了。

九月初九清晨,庄稼汉依老者的话领着家人刚爬到一座山顶上,就见家里房子着起火来,越烧越大,山脚下和山脚中一片火海,幸亏山顶周围全是光秃秃的石头,才没烧上来。

庄稼汉全家九月初九爬山登高避灾一事,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到了第二年九月初九,一些人惟恐灾难落到自己家里,就往高处搬家,登高避灾。可是,住在平原的人家怎么办呢?另外,九月初九年年有,一年搬一次家,也折腾不起呀,后来,有人想出一个办法。九月初九做糕吃,“糕”、“高”同音,以吃糕来表示登高消灾。从此,重阳节吃糕的风俗流传至今。

重阳节赏菊

我国民间流传的九月初九重阳节赏菊习俗,始于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陶渊明,他一生酷爱菊花,以菊为伴,号称“菊友”,被人们奉为“九月花神”。

陶渊明种菊,既食用又观赏。每逢秋日,当菊花盛开的时候,附近的乡亲、远处的朋友,常到他家做客赏菊。他就摊煎饼、烧菊花茶款待亲朋,大家走时采菊相送,“今日送走西方客,明日又迎东方朋”。来赏菊的人们川流不息,常使他不能按时去田园耕作。他常想,要是能让菊花一日开,客人一天来,那该多好啊!后来,他灌园浇菊时,自语祝愿道:“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日来。”说来奇怪,到九月九日那天,含苞欲放的菊花真的争奇斗艳地一齐盛开了,客人们也都在那天来了。亲朋诗友笑逐颜开,望着五彩缤纷、芳香四溢的满园菊花,吟诗作词,令人心醉,都夸菊有情,不负陶公心。亲朋好友相约,年年重阳一日来赏菊,重阳赏菊的习俗便由此形成,流传至今。

重阳节采茱萸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正是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季节。这一天人们成群结队走向野外,到山里去采茱萸。采茱萸的习俗可能源于汉代。据说,采茱萸能够消灾避邪,保佑平安。

据南朝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东汉年间,汝南汝河一带流行瘟疫,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有个叫桓景的人历尽艰险入山,拜道士费长房为师,学习消灾救人的法术。有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赶快回去搭救父老亲人。九月九日这天要人们登高,把茱萸装在红布袋里扎在胳膊上,再喝菊花酒就能挫败瘟魔,消除灾祸。”桓景回到家乡遍告乡亲。到了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顿觉菊花气味刺鼻,茱萸异香刺心而不能靠近。这时,桓景挥剑激战,把瘟魔斩死在山下,为百姓消除了祸害。傍晚,人们返回家里,发现家里的鸡、狗、羊、牛等家禽、家畜都死掉了,而人免除了灾祸。从此,每年的九月九日,大家都登高采茱萸避祸,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事实上,这个习俗还有些科学根据呢!因为茱萸是一种散发着浓重香气的药用植物,能驱蚊杀虫,而菊花酒有清热解毒明目的作用,因此,这一习俗有防止秋季疫病的作用。

腊月的由来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腊月这一名称的由来,要追溯到距今一两千年的古代。

据《说文解字》注云:“腊,合也,合祭诸神者。”《玉烛宝典》说:“腊者祭先祖,腊者报百神,山日异祭也。”可见腊是古代人们祭祀百神及祖先的一种活动。因为腊祭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因此从周代开始,便把农历十二月叫腊月。到了汉代,又按“干支纪日”的方法,把“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定为“腊日”,就是“腊八”。

腊月初八喝粥

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叫做腊日。腊也是合的意思,在新旧年衔接之际,举行连天地神灵加祖先一起的“合祭”,古时称为“腊祭”。也有的说腊是猎的意思,腊祭即子孙们猎取了野兽,恭恭敬敬地祭奉祖先。这是原始社会对祖先崇拜的遗风。

同类推荐
  • 中国文化一本通

    中国文化一本通

    《中国文化一本通》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改治、教育、习俗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十五个方面入手,选择人们喜闻乐见,又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主题,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全面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中国文化一本通》涉及的知识面广,是读者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实用案头必备书。
  • 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

    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

    本书标题为《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但需要说明的是,这并非一部全面论述这一问题的专著,本书只是希望通过若干专题性研究,来寻找一些突破口,为重新认识中国西南地区在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发展过程当中的地位与作用做一些尝试性的探讨,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前人的某些传统认识作必要的修正。
  • 读点经典

    读点经典

    本书所选录的内容主题可分为操守、修养、为政、勤学、交友、爱情、亲情等几方面,其目的就在于进一步提高读者(尤其是公职人员)的文化修养和行政素质。
  • 古代阵法

    古代阵法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阵法》是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丛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王忠强编著的《古代阵法》为丛书之一,生动介绍了中国古代阵法的产生及发展、春秋前十大古阵、几大古代重要阵法、古代历史传记以及传说中的阵法、古代阵法在古代军事史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等内容。
  • 中国未解之谜(下)

    中国未解之谜(下)

    本书精心遴选了众多中国最经典的未解之谜,内容涉及自然地理、科技发明、考古发现、思想文学、历史人物、书画建筑、民风民俗等诸多领域。用通俗流畅的语言、科学的视角,探索世人瞩目的、尚未破解的神秘现象与谜题。结合诸多文献资料、考古发现与最新的研究成果,生动剖析种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揭示谜题后隐藏的事实。
热门推荐
  • 霸上大律师

    霸上大律师

    有一种人,生平就是金光璀璨,想要遮挡也遮挡不了有一种人,表面上是普普通通,实际却是金子的鼻祖。莫忆轩,跨国公司莫氏总裁,年轻、霸气、他是光明上的冷峻少年。不多情、不滥情,这一生只为她而有节制的转动,冰冷少语,俊美绝伦,讨厌女人,却唯独倾心于她!古亦洁,高校企管系大四学生,平凡、庸俗、人前是人们眼中的怪物,背后却是一朵奇葩。对待亲人,俏皮活泼,对待敌人,心狠手辣,亦是毫不留情。至亲为上,却惟独破例与他。
  • 今岁当开墨色花

    今岁当开墨色花

    她轻启朱唇如水江南分花拂柳而出青衣水袖流转缠绵入骨的红豆刻出惨淡的典拓她淡扫娥眉等着青青世子叮当的环佩之声款款而来一日不见兮,如隔三秋她拨腕勾弦箜篌凄凄,相思倾了一座城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挑兮达兮,只有苍苍的蒹葭随波逐流青色的芦苇眉子坐落在微雨的乌镇,摇曳出似水流年原来有一阙词欢喜而忧伤,无法用文字一气呵成: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 凌天御道

    凌天御道

    浮生若梦,浮尘如空,为欢几何,百转千折,谁是朝圣路上虔诚且卑微的信徒,想问问自己的道在何方,苍天无语,只好自己开辟一个时代。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休夫皇后

    休夫皇后

    朱家三小姐,貌丑无才,二八年华,无人问津。一道懿旨,她被狡猾的太后阴了一招,成了中宫之主。于是,当今极品妖孽帝王,就开始了他与丑女皇后的斗智、斗勇、斗野蛮、斗无耻的高端较量!那,这会是人类最原始的搏力之战,还是智慧之战?
  • 圣魂骑士夜

    圣魂骑士夜

    始于中国都阳市的都阳第七中学,17岁女生胡蝶在平凡的世界不平凡地生活着。一天上学的路上,她被一只女鬼和一个古代男纠缠,好不容易摆脱后,却又遇见了来找她的风听苍和花莲见。他们告诉她,她的另一个身份是神镜宫的公主,她的双胞胎姐妹因受了魔法重创而长眠不醒,正等待她拯救;还有衰败混乱的魔法界,也正等待她救赎。就此,胡蝶变成了琉璃蝶,从高中生变成了魔法女王,从平凡的普通人界踏入了未知的魔法世界,也踏入了一系列探险和情感纠结的世界……
  • 世界500强全集

    世界500强全集

    世界500强企业选人、用人、育人的真实记录,企业管理者的科学管理依据,人力资源工作者的实用工作手册,职场奋斗者的标准行为准则和求职应聘者的最佳指导工具。本书的特色在于将世界500强企业的用人理念、工作规范及实践经验有机结合,让你离梦想更近一步。
  • 瓦城上空的麦田

    瓦城上空的麦田

    她没有回过头来。 她说我怎么知道呢?不回来就又是忙呗。那种白云好像在慢慢地飘,又好像总是一动不动。李四说他不喜欢她这么回答。那种白云在瓦城是永远看不到的。哪一年她总是一句,望着远处的一朵白云。他老伴经常看着那种湿漉漉的白云发呆。李四说,好像她已经习惯了,他的老伴当时正一动不动地望着远处,她无所谓了,那是一朵湿漉漉的白云,她好像已经不于期盼着他们的回来……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三十不嫁又如何

    三十不嫁又如何

    二十五岁时,因为无法接受男人的大男子主义思想,何叶买了房子却没有如愿结婚!九年后,她带着领养来的孩子,上健美班,喝茶旅游,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依然没有嫁!二十一世纪了,三十不一定要嫁,也许四十也一样吧!是没有男人,她依旧可以过得很好!“呃,我是说,我觉得和你一起很开心,所以,我们可以维持床伴的关系!”“哦!我答应你的请求!”“你,今年多大?”“二十九!”“刚才我说的话不算!另外,昨天晚上和今天早上,我们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叶儿开了新坑《下辈子不做军嫂》,一个甜蜜、寂寞的故事:http://m.pgsk.com/a/24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