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79600000004

第4章 先秦儒家

(一)孟氏之儒

1.学派简述

学术界一般认为,“孟氏之儒”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论,以及施行“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等。孟子曾自云:“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则谓其“受业于子思门人”。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说“子思唱之,孟轲和之”,则“孟氏之儒”又当与“子思之儒”为一系。

2.孟子及其主要思想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现有《孟子》一书传世,成为儒家经典。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迁至邹城。据记载,孟子三岁时父亲逝世,只与母亲相依为命。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搬家,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母看到孟子和邻居玩伴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觉得对孩子不利,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居住,孟子又和邻居玩伴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又带着他搬到了学宫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孟子在母亲严格、有效地管教之下,勤奋读书,并立志成材,终于有了后来伟大的成就。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城到孔子所在的陬邑学习,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子思的学生)。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终于名扬天下。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现孟子“仁政”的抱负。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他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于是孟子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七篇。孟子长于辩论,气势恢宏,时值“百家争鸣”的时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人”为本。

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必考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1)性善论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从这种“不忍人之心”与先天的“不学而能”论证了人善的“本心”,从而确立了性善论。

由本心论本性,由不忍人之心得出“四端”说,即人之有“仁义礼智”四德。“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即将善这种本性看做生而有之的,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

“性善论”是一套唯心主义的说法,不过,孟子以“性善论”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他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人与人的各种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这对于古代君主修德政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

(2)民贵君轻

“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他关于仁政学说的核心,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孟子·尽心下》)他鲜明地提出了关于民众、国家、君王之间关系的主张,成为我国民本主义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他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养民第一,制民之产。“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强调养民畜民的重要性,且在教化之先。“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唯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在当时激烈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当中,看到了民心的向背对于国家政权的安稳的决定性意义,所以他特别强调“得其民斯得天下”(《孟子·离娄上》)。孟子认为对于失掉民心的天子、诸侯可以“变置”,关注的不是君王的威严,而是民众的意志;不是统治者的权益,而是民众的命运。这在政治上突出了统治者实行“仁政”的必要性,在道义上肯定了民众反抗、推翻暴君的正义性,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尽管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民贵君轻”的思想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贯彻,但是孟子的“性善论”为仁政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起了制约作用。

(3)仁政学说

《孟子》一书总共不过三万五千字,但光“仁”字就出现了150次,可见孟子对“仁”的重视程度。针对春秋战国时代连年战争、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还从中阐发出了“仁政”理论,使之成为代表的一整套社会政治主张,对两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和主要特征,推而广之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儒家政治思想的标志。

按照思想自身发展的逻辑,从纵的方面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横的方面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从他的性善论发展而来,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实行于政治方面,就是不忍人之政,亦即仁政。孟子的仁政思想比孔子的德政有更多具体的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仁政的核心是政治方面的重民,如前文所提,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伟大思想。经济方面,孟子认为仁政的基础是“养民”,方式是制民之产,孟子强调保护小农经济,以此来维持和改善老百姓的生计,从而奠定政权稳定的基础。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刑法方面,孟子针对当时刑罚严苛的局面,提出省刑罚的主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孟子反对株连,提出“罪人不孥”,这一主张贯彻了儒家的仁爱思想,具有进步性,对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性格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暴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孟子仁政的政治思想,关注了人民生存的权利。孟子的仁政继承与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二)孙氏之儒

1.学派简述

学术界一般认为“孙氏之儒”就是以荀子为代表的一派。荀子是战国晚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的治学传统,是儒家经学的主要传播者之一;在政治思想上发展了孔子的“礼学”,倡言礼法兼治;哲学上主张“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孙氏之儒中除那些传承荀子经学的弟子之外,有名者是韩非和李斯,但他们两人已经突破了其老师荀子的儒家学派的界限,而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

2.荀子及其主要思想

荀子(前313—前238年)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一生在各国游历,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据说,荀子20岁时,就已在燕国从事政治,后适齐。公元前285年,齐闵王灭掉了宋国,夸耀武功,不尚德治,荀子曾进行诤谏,但未被采纳,于是他就离齐赴楚。次年,燕将乐毅率燕、赵、韩、魏、秦王国之师攻齐,陷齐都临淄,齐国几至灭亡。后齐将田单乘燕惠王用骑劫代乐毅为将之机,向燕军发起反攻,一举收复失地,“迎襄王于莒,入于临淄”。齐襄王复国后,吸取先王的教训,又招集亡散的学士,重整稷下学宫,“修列大夫之缺”。这时,荀子在楚国,正逢秦将白起攻楚,陷郢烧夷陵,举国大乱,楚人仓皇迁都于陈。荀子在战乱中离楚来齐,参加稷下学宫的恢复重建工作。荀子凭借他的学识和才德,在复办的稷下学宫中“最为老师”、“三为祭酒”,成为稷下学宫当之无愧的领袖。

公元前264年,齐襄王死,荀子在齐更不得志,秦国于此时聘请他入秦,荀子遂离齐赴秦,对秦国的政治、军事、民情风俗以及自然地形等都进行了考察。他建议秦昭王重用儒士,“力术止、义术行”。秦昭王虽然口头称善,但他事实上正忙于兼并战争,所以没有真正采纳他的建议,于是荀子又离开秦地。

公元前259至257年间,荀子曾在赵与临武君在赵孝成王前议兵,提出了“善用兵者”“在乎善附民”的主张,以“王兵”折服了临武君的“诈兵”,使赵孝成王和临武君都不得不称“善”(《荀子·议兵》)。但处于“争于气力”的当时,赵王“卒不能用”。于是他只好离开父母之邦而又回到齐国。

齐国这时的朝政由“君王后”(襄王后)控制。荀子向齐相进言,论述齐国内外大势,劝他“求仁厚明通之君子而托王焉与之参国政、正是非”,并对“女主乱之宫,诈臣乱之朝,贪吏乱之官”的弊政进行了批评。结果,正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载:“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荀子直言进谏反而受到了谗言的攻击,因此他在齐国再也呆不下去了。于是他转而赴楚,正碰上楚灭鲁新得兰陵之地,因而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荀子在楚为兰陵令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任职不久,就有人向春申君进谗,于是他只好离楚而回到赵国。在家邦,荀子这次得到了较高的礼遇,被任为“上卿”或“上客”。楚人听到后,就劝谏春申君,春申君又“使人请孙子于赵”。荀子致信辞谢,对楚政多所批评。春申君深为后悔,又一再坚请。可能是为春申君的诚意所动,荀子又回到楚国,复任兰陵令。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卒,李国伏死士杀春申君。荀子失去政治上的依靠,废官居家于兰陵——“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其寿可能高达百岁。

荀子的著作,见于《荀子》一书。《劝学》、《修身》、《不苟》、《非十二子》、《天论》、《正名》、《性恶》等22篇,都为荀子亲著。其他10篇,有的为荀子弟子所论,有的为荀子所纂辑的资料,它们都是我们研究荀子的思想和事迹的主要材料。

(1)性恶论

《荀子·性恶》中,荀子认为人性有两部分:性和伪。性是人先天的动物本能,是恶;伪是人后天的礼乐教化,是善。性(动物本能)的实质是各种欲望,如果顺从性,人就会为满足欲望不择手段,导致道德沦丧、天下大乱。圣人知道性是恶的,所以创制礼义道德,“化性起伪”,用伪取代性,使人变善。

那么为什么要伪?善有什么用?《荀子·王制》中又说:论力气,人不如牛;论速度,人不如马,然而人却驯化了牛马为己所用,这是为什么?因为人能组成社会,团结一致,而牛马等兽类不能。人为什么能组成社会?因为人有道德(义),有了道德,就能组成牢固的社会,使人的力量大增,人类繁荣发展,幸福生活。道德的作用就是维持社会内部秩序,构建“和谐社会”。这就是伪的作用。伪(礼义道德)能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保证人类的生存。

(2)隆礼重法

荀子的“性恶”论为其“隆礼重法”主张提供了哲学论证。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重视“礼”学的,这似乎是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传统。其实,荀子对孔子的“礼”学进行了历史的改造,他重新解释了“礼”的产生与社会功能。他提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变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分之欲,以养人之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论》)很明显,荀子把“礼”解释为调解财产关系,调解社会关系的伦理范畴和标准。这是一种新生活的思想,是在酝酿一种新兴制度的诞生。荀子的“礼”已经包含了“法”的思想,所以他的“法”实际上也就是在封建社会中起不成文的“法”的作用,这就是有了调和礼法的倾向。他也曾明确说:“礼者,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者也。”(《劝学》)因此他提出的治国指导思想或治国的思想纲领便是:“隆礼重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道》)又说:“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立重法爱民而霸。”(《大略》)

当人们把儒学与秦代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一般所想到的就是“焚书坑儒”。秦代往往被看成儒学发展的灾难性时刻。所谓:“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儒林列传》)实际上,秦人对以儒家为代表的礼乐文化也是采取了吸收的态度,秦始皇本人对秦人低下的文化程度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他也试图加以改变。他在坑儒之后说“召文学方术之士甚众,欲以兴太平”。这并不是一句空话,他的确是有所作为的,而以儒学为代表的礼乐文化在秦代也有着巨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博士官的设置和儒家经典的整理和传播等方面。秦代是汉代儒学转换的奠基、酝酿时期,是中国学术传流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同类推荐
  • 哲学常识1000问

    哲学常识1000问

    本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读者展示充满智慧的中外哲学大家、源远流长的哲学流派、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发人深省的哲学名言、博大精深的哲学名著、绵延不绝的哲学斗争、异彩纷呈的哲学学说和令人津津乐道的哲人轶事。让读者轻松领略哲学的魅力与智慧。
  • 培根哲理随笔

    培根哲理随笔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培根哲理随笔》收录了培根关于哲学、关于宗教、关于政治、关于爱情等各个方面的随笔,富有哲理,阅读后,读者可以对培根思想有一个全面了解,相信他的哲理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作用。
  • 曾国藩冰鉴(第五卷)

    曾国藩冰鉴(第五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研究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开创、拓展、限定、转换与重建的历史,力图重返中国传统视野寻求其汉语诠释学的特质,并总结其诠释学方法效应以实现中国现代文艺基础理论创新。源于儒学主题与方法的孟子以意逆志之学,奠定了汉语诠释的本体思想、方法观念与实践品质。以意逆志的汉语诠释学限定了西方诠释学的边界,开启了诠释伦理的问题意识与论域空间。以意逆志是中国传统诠释学的核心范畴与基础命题。在历代论者理解与运用的历史中出现了以意逆志诠释的种种差异,也正是在这种诠释过程中生成了以意逆志诠释学传统。
热门推荐
  • 陛下驾到:偷心女王

    陛下驾到:偷心女王

    他是麒麟才子,温文儒雅有天下奇谋,却可无视君臣之羁。为妃相伴。(特色女强),她是皇室唯一公主,残暴荒淫、杀人取乐、抢男为宠、手下冤魂无数,却不知将国破人亡。她穿越而来,薄情寡恩,勤勉睿智,男宠无数,不曾青眼,只为袖手天下,坐拥江山为帝。且看她金戈铁马,收拾破碎皇权、调教各种男儿,打造一片属于她的盛世风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世上男儿莫非我臣,邪魅将军,阴沉世子,文人雅士尽归麾下……却不知她偷了多少公子的心。他是不败战神,金戈铁马可逐鹿天下,却赢不了对她的“战争”。他是腹黑奸臣,玩弄朝堂堪称搅屎棍,却愿俯首甘拜石榴裙下
  • 重生寒门之商女

    重生寒门之商女

    日子过得要死不活,从没想过,这样的她也有被人谋害的一天。一朝醒来,竟回到95少女时代。父母健在,弟弟活泼,所幸遗憾都还没发生,很多事情尚能挽回。这一世,她绝不再胆小软弱,为保护至爱的家人,定要把命运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贫穷和鄙视如何,嘲讽和阻碍怎样,坚信只要有一颗顽强不倒的心,就绝对能笑到最后!从农场发家,步步经营,学医武,闯商界,混校园,秒黑道,且看一代贫女奋斗史!片段一:“那莫江强家,真不要脸,又来借东西!”“嘭!”伴着不屑的哼声,邻居的门在眼前狠狠关上。穆春华眼中盛满愕然和愤怒,却只是转身,默默离去。“妈,别难过,这样的日子终究会过去的!”莫小茜心一紧,垂在身侧的两手紧紧握成拳。这样子的日子一定不会太久的,迟早有一天,我要把所有鄙视我们的人高高的踩在脚下!片段二:风华绝代的男人倚在劳斯莱斯身上,笑得兴味索然:“女人,五十万包养你如何?”“那我用一百万,请你滚出我的视线!”一个过肩摔,直接把人甩飞出去。她用了很久的时间才看得明白,想要对自以为是的人说“不”,就得先有把他们狠狠摔下马的资本!世界的法则,永远都是强者为尊,用实力来说话!PS:抽风型作者,新人一枚,试写喜欢的故事。文明看书,欢迎留评,拒绝人身攻击。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养在深闺人未识

    养在深闺人未识

    爱情也有味道:爱一个人,对方也爱你,甜的居多;爱一个人,对方不知道,酸的居多;爱一个人,对方不爱你,则苦的居多。酸甜苦,每一个滋味都暗藏一个故事,每一个滋味都代表一段感情……
  • 傲娇小王妃:爷,乖乖就范

    傲娇小王妃:爷,乖乖就范

    她是智商一百七的天才少女,莫名穿越一把菜刀一把长勺闯天下。抽得了公主,灭得了对手,争得了御膳房,对,你猜的没错,女主就是这么机智就是这么叼!~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不知不觉中声名鹊起,竟然发现了一个关于身世的巨大秘密!~几年沙场征战,凯旋而归的铁血王爷,竟然发现当初那个小丫头身边竟然桃花凶猛!!风流倜傥的探花郎,生死人肉白骨绝代医仙,享誉天下的首席御厨灼伤了他的眼。铁血王爷冷冷一笑,“没关系,本王专业砍桃花20年!”
  •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庭僧侣普拉努德斯收集的寓言以及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编订的。其形式简洁精练,内容隽永深奥含义于浅显生动的语言中,颇耐人寻味。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婚宠,娇妻来袭

    婚宠,娇妻来袭

    她,襁褓之间突遭家庭变故,跟随母亲离开故里;他,才华横溢,却在家长的逼迫下娶了一个母夜叉为妻。在时间的流逝中,在命运的安排下,他们相遇在一起。当她突然发热,隔离治疗的时候,是他,不惧生死,依然守护在她的身边;当他心情低落,颓废丧志的时候,是她,用自己的真心和热情让他重新拾起活下去的希望。就是这样,他们相识、相知、相爱,共同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但就当这一切都向着美好憧憬发展的时候,一张无形的黑手再次向他们缓缓伸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