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出现在开平乡村的高大建筑坚固而气派,可它们的门窗却被牢牢地锁闭,主人也早已不知去向。这些碉楼是作什么用的?究竟是谁建造了它们?又为什么将它们荒置在这里?
导读:
在广东开平乡间有一处奇特的景观,千余座碉楼拔地而起,高大、坚固、壮观。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些碉楼的主人却不知去向,他们的村庄也被榕树疯狂蚕食,如今只剩一片残垣。那些被荒置的高大碉楼成为岁月布置在这里的离奇谜面。
碉楼沧桑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千多座具有防御功能的碉楼在广东开平乡间拔地而起。它们固若金汤,如今却因为人去楼空而日渐凋败。是谁曾经生活在这里?他们又曾经经历了怎样鲜为人知的危机?在这些森严肃穆的碉楼中隐藏了多少悲欢离合的辛酸往事?他,张国雄,一位来自外乡的学者,被这里深深吸引,并试图解开其中的秘密。
开平惊现神秘建筑
开平是广东中部的一个农业县。10年前,当张国雄从北京大学来到开平考察的时候,他被这里的一种奇特景象惊呆了——那是耸立在乡间的一座座高大的楼宇!它们隐蔽在村落后面,尽管已经被时光冲刷得有些凋败,但依稀可见往日的华美。令人惊异的是,楼群中随处可见中世纪欧洲城堡圆柱体岗塔、古罗马风格多立克栏杆、伊斯兰风格的装饰性拱券、古希腊风格的柱廊。站在楼前,恍如时空交错,仿佛转瞬间走进了中世纪的异国他乡!
张国雄走进这些气势迫人的楼宇,被一栋标准的西式建筑深深吸引。在这栋异国情调建筑的周边还有两座与它相仿但比较低矮的侧楼。这些建筑给张国雄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第一印象,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在这个普通的广东乡村,居然会有这样的西洋建筑,而且建造得如此高大宏伟。
然而,张国雄仔细看后,却发现这些建筑的样子非常奇特,楼身像一个竖立着的大保险柜,所有的门窗都被紧紧锁住,阴森森透着难以名状的荒凉和诡异。
这些建筑出现在城市并不稀奇,可它出现在偏僻的乡村就有些出人意料了。作为一位见多识广的学者,张国雄的内心充满了疑虑。这种景观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从外表来看,这些建筑无论造型简单质朴还是高大繁琐,它们都有一些相似的特点:底部都是四方型的高大墙体,门窗狭小;顶部是一个可巡视四周的瞭望台,而且四面八方都有射击孔。
张国雄遍查资料,希望可以对这些楼宇的身世有所了解。在一些解放战争时期的回忆录中,比如第四野战军将领从广东到广西行军途中经过开平这片地区时所写的一系列回忆录中就有相关的记载。当时将领们沿途看到了这些建筑,发现它们属于西方建筑风格。考虑到农民是不可能建造这种风格的建筑的,所以将领们认为,这应该是国民党军队设下的某种防御体系。
可是当张国雄走访开平村的老人时,老人所讲的其中一座楼的由来却与战争没有任何关系:
六十多年前,一户富贵人家住在这里。丈夫在外地经商,女人独自居住,家里的财富成了当地土匪垂涎的目标。一天夜里,邪恶的魔爪终于伸了进来。家中的财物被洗劫一空,女人也下落不明。有人说她被土匪抢走了,有人说她被土匪杀害了。总之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女人的丈夫也再没有回来过,从此,这里人去楼空成了一座鬼宅,没有人愿意再进来。
更有趣的是,在张国雄走访的过程中,每走到一座楼前,村民就会给他讲一个关于眼前这栋楼的故事。这种口述的历史非常鲜活,但同时,故事中也难免有很多夸大或走样的信息,它只能作为碉楼历史的一种旁证。因此,对于研究者来讲,在尊重这种口述历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找到第一手的文献材料。可是,恰恰在这方面,张国雄却找不到一点资料,这成了他在研究碉楼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没有可靠的书面材料,只能凭直接的感观将研究进行下去。
难度越大,张国雄就越觉得自己有责任坚持下去。没过多久,他作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留在广东。从此开平乡村就多了他这个外乡人的身影。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他发现在开平竟然存有一千八百三十多座类似的奇特建筑,这里曾经是一些富贵人家的世外桃源吗?可这些富贵人家为何要把家修建在这里?
奇异碉楼百年沧桑
通过在乡间的走访,张国雄得知村中的老少都把这些建筑叫做炮楼,又俗称碉楼。有些碉楼曾经是开放的,村子里的人可以随意进出,很多人都有幼年时在碉楼中玩耍的记忆,但在他们的印象中,碉楼里其实是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
观察碉楼的建筑材料,张国雄发现,这一千八百三十多座碉楼,大部分是钢筋水泥结构。从建筑史的发展情况来看,水泥是近代以后才开始大量使用的建筑材料,刚开始引进时它还十分昂贵。由此推测,这些碉楼建造成本昂贵且建筑时间在近代。
通过整理资料他了解到,开平现存的一千八百三十多座碉楼建筑中,80%都是修建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就是说在这20年间,开平这个小县竟突然间拔地而起了耗资巨大的碉楼群。
进一步调查发现,开平碉楼兴建的繁荣时期是在20世纪初期到30年代末期,只有一小部分的建造时间延续到了40年代以后。之后,碉楼的兴建就变得很少了,到后来就再也没有了。这是一件令张国雄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为什么在极短的时间内碉楼如雨后春笋般突然拔地而起,转眼却又踪影全无?就此,张国雄开始了全面而深入的田野调查和建造背景的考察。
2000年,一直希望能进入内部保存完好的碉楼,以获取更丰富考证资料的张国雄,终于在政府和当地人的帮助下,进入了一座被封锁了几十年的碉楼里面,这次的新发现比他想象的还要多。
在碉楼里发现了一个箱子,虽然陈旧,但却非常结实,四周用金属镶边,当地人管它叫金山箱。箱子里装满了各种财物,里面有银票、各式各样的西式家居用品和工艺装饰品。
原来这里曾经住着一户有海外生活背景的开平人家。虽隔着岁月的风蚀水磨,陈旧的器物依旧掩盖不住碉楼里往昔的奢华,今天看来仍能令人如身临其境。
这家的主人叫方润文,他当年曾在美国经商,成了开平当地的首富。为了光宗耀祖,他花费大量钱财在家乡修建了这座碉楼。
碉楼里面房间比较宽敞,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并被完整地保存至今。这座碉楼一共有六层楼,从一层会客大厅上去就是主人方润文和他的妻子当年的居室。看着眼前的一切,让人不禁遥想当年,这里的女主人听着留声机放的音乐,坐在梳妆台前,过着安逸、奢华的生活的场景。
历史的真实面目渐渐被这些资料还原。19世纪末的开平,由于地势低洼,连年洪涝灾害不断,加上地少人多,贫困成了开平农民无法摆脱的苦难,然而却不是他们的宿命。
一天,一个抬着金山箱的人从海外回来了,离开时还是身无分文的他,经过10年的海外打拼,如今已腰缠万贯,村中的乡亲纷纷投以无比艳羡的目光。很多年轻人看到这一幕,内心难以平静,也毅然决然地离开家人,远渡重洋。几年后,他们的家人或者欢天喜地地看到抬着金山箱的人回家,或者陆续接到从海外邮寄回来的钱财。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侨汇从世界各地流入。有了侨汇,这里的人们就过上了好日子,建上了好房子,所以他们就陆续从老屋子里迁了出去。于是,这里渐渐无人居住了,守护房屋的榕树肆意疯长,渐渐蚕食了栋栋房屋,整个村落成了一片废墟。
从碉楼建设的数量和形式,可以看出当年的侨汇数量应该是相当大的,同时也反映出海外华侨的生活收入是很不错的,因为华侨们在海外有了一定的积累,才可能有数量如此巨大的钱款不断地汇入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