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76800000003

第3章 百年活化石牟氏庄园(2)

牟国珑在53岁时以进士身份被选授为直隶省南宫县知县。据清版《栖霞县志》和《牟氏谱稿》记载,他为官清正,体恤民情,凭一身书生傲骨和凛凛正气,办事公正,不畏豪强,因审理一桩民事案件,得罪了京官给事,在56岁时被削职为民,隐居故里。

牟国珑遵从家族确立的“读书做官”的道路劳碌半生,政绩显赫,却因为人耿直不屈而最终失意官场,愤而返乡。半生宦海沉浮,他深知官场险恶,人心难测,这一条读书致仕的道路并不平坦,要保住牟家的百年根基恐怕还需早日抽身撤步,洁身自守。回乡后,牟国珑写下了“清风两袖意萧萧,山径虽荒兴自饶。世上由他竞富贵,山中容我老渔樵”的诗句,自此彻底放弃仕途,耕读教子。

在栖霞城北古镇都村,牟国珑购置土地田产,修建住宅,远离朝堂,开始专心于土地经营。今日牟氏庄园东忠来客厅内有一幅画像,画中正襟危坐的清代官员正是庄园的第一代主人——树立了耕读家风的牟国珑。

牟国珑告诫后世子孙要勤奋读书,世代躬耕,不得入仕途为官,确立了“耕读”与“勤俭”并举的家风。从此,牟氏子孙一改读书为官的传统观念,走上了耕读并举的道路。牟氏庄园黑漆大门上有一副醒目的金色对联:“耕读世业,勤俭家风”,正是始自牟国珑的牟氏家训。一直以来,在牟家流传着一句话:“官宦钱,如云烟;买卖钱,三百年;庄稼钱,万万年。”这种耕读世业的家族理念被牟氏后人所认可,并世代传承,直到第十四代牟家子孙光大祖业,名扬齐鲁。

牟国珑去世时,牟家拥有土地不过百余亩;三代以后,牟家已经成为当地的第一大土财主,但是庄园并不算大,土地也不过千余亩,这和后来牟家拥有6万亩土地和12万亩山地的规模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都发生在牟氏庄园的第四代主人牟墨林的时代。

牟墨林(1789~1870),为人精明强干又经营有方,在他的手中,牟家产业有了飞速的发展,超过了栖霞的郝、李、林三家大庄园主,荣登当地头把交椅。

光绪十六年,栖霞县天降暴雨,洪涝灾害让农民们整整一年颗粒无收。据清版《栖霞县志》记载:“道光十五、十六年(1835年、1836年),栖震大风伤稼,岁大歉。人相食。”这一年,百姓为了活命,竟然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再加上清政府不免粮食赋税,当地农民几乎被逼到走投无路的境地。

光绪十五年,栖霞县的洪涝灾害让农民们整整一年颗粒无收。

牟墨林打开粮仓,以粮换地。在粮价比天高的时候,牟墨林最初以一斗粮换一亩地,饥民争抢着换粮活命。由于粮少人多,换粮人怕抢不到活命粮而出现互相打斗现象。为了稳定人心,让所有饥民得到粮食,牟墨林把地价由一斗压到半斗,再压到几升,最后压到一升。就这样救活了无数灾民,也抓住了发家的契机。两年的时间,牟家土地面积猛增,到牟墨林去世时,家族拥有土地45 000亩,成了富甲胶东、名震齐鲁的第一大庄园主。

45 000亩土地几乎占据了当年栖霞县土地面积的十分之一,牟家成为有史以来中国北方地区拥有耕地和粮食最多的大地主。从此,牟氏家族不断发展,到民国时期,牟家已经拥有土地六万多亩,年收入粮食已经达到330万公斤。为了储藏这些堆积如山的粮食,牟氏家族在自己的土地上修建了多处大型粮仓。今天在古镇都村附近的大刘家村,还保留有一处当年的大粮仓。

据历史资料记载,像这样的粮仓,牟家一共修建了23个,分散在四周的佃户村里。可以想象,每逢粮食丰收的季节,佃户手里大量的粮食流向这里,成群的骡马往返于乡间小路,马蹄声和铃铛声从早响到晚,几乎没有停歇。入夜了,劳碌了一天的人们终于能松一口气,浑身酸痛地进入了梦乡。但牟家的账房先生却还不能休息,揉着酸涩的眼睛继续核对日间的一笔笔账目……一两个月的日夜忙碌,23处粮仓里的粮食已经堆积如山。看到这一切的牟家主人牟墨林亦是心中百感交集,于夜深人静之时想起耕读立家的祖训实现有日,每每难以成眠。

牟氏家族在发家致富的过程中,不仅购置了大量的土地和这些土地上的房屋,而且购置了大量的山地。栖霞县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说法,在牟家土地的周围,接近12万亩的山地也成了牟家的私有财产。山中林海茫茫,如今这些山地盛产各种水果,著名的烟台苹果就主要出自这里。

牟家的山林究竟有多大,谁也说不清,但是有一个与此相关的故事至今仍然广为流传。财主丁百万是栖霞的邻县龙口富甲一方的人物,经商出身,对靠土地起家的牟家颇为鄙视。一次,牟墨林到他家中做客,二人在客厅里品茶闲谈。丁百万打量着这位传说中百万家财却衣着朴实的大庄园主,不由生出鄙夷之心。他傲慢地问牟墨林:“今年收成如何啊?”牟墨林谦恭地答道:“先旱后涝,地里也没结出几粒粮食。”丁百万扫了他一眼,说:“既然这样,我就接济你个三五十石,也是不成问题的。”牟墨林笑道:“也还算饿不着吧,收完了粮食,又清了清场院,倒是又折腾出三百石来。”丁百万心里不是滋味,打定主意要压牟墨林一头,就说:“这龙口县啊是个小地方,我经营了多年,积蓄不多,不过勉强还买得下整个龙口。听说你在大连、天津也开了些商号,不知经营得如何啊?”牟墨林不动声色,抿了一口茶,淡淡地说:“我在栖霞有几亩薄田,再就是几亩山岚,山岚里稀稀拉拉有几棵松树,要是你能在我的每棵树上都挂一枚小小的铜钱,把山岚挂遍,这全部山地就当是送给丁兄买下龙口的贺礼吧。丁兄觉得如何?”丁百万听了,这茶是再也喝不下去了。牟墨林当年的霸气由此可见一斑。

牟墨林平日性情缄默,为人沉静,平日穿着朴素,吃喝节俭,终生保持了庄户人的本色。他头脑灵活,处事精明,“善务农”、“善用其财”,对农业生产非常熟悉,常年背着粪篓巡视田野,查看庄稼,掌握田情,掂掇地茬。他不但能把握机遇,而且能抓住机遇不放,锲而不舍,直到成功。在那个时代,牟墨林的一生是成功人生的表率,在牟氏七百多年的家族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庄园落日

牟氏家族富甲天下,一时无人能及,在奠定稳固家族基业的同时也会招来各方的妒羡和觊觎。从清朝末年起,一直到新中国建立,百年之中,社会时局动荡,牟氏庄园尽管地处偏远的农村,也依然无法远离各种侵扰。为了尽量减少损失,牟家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手段来保护自家的产业。

“施舍”是自牟墨林时代立下的家族规矩,每天早晚两次向来庄园乞讨的花子或饥民发放一定数量的玉米饼子,不论大人小孩,个个有份。这个规矩一直在牟家传承,直到20世纪40年代前后。这一做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既是广结善缘,又是笼络人心,为家族的未来发展留了退路。当年,在当地从未发生过贫民、盗贼袭击、偷盗牟氏庄园的事件,这在全国的地主庄园里是极为少见的。

社会稳定,人心向善,则牟氏庄园可以无忧;一旦遇到社会动荡,再多的财富也无以自保,甚至会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为了使凝结世代牟氏族人心血的庄园不受破坏,牟家成员约定:一旦庄园受到侵犯,立即全体撤出庄园,以减轻侵入者对庄园建筑和财产的破坏程度。

令牟家日夜惊心的动荡日子还是不期而至了。

清朝同治年间,捻军打进栖霞,数千捻军进驻牟氏庄园。

民国十六年(1927年),栖霞境内大乱,武装土匪张福财来到栖霞城,他们的口号是“打开栖霞城,先抢悦心亭(牟家建筑)。抓住牟宗朴,军费叫他补!”他们将牟家的贵重东西抢去,牟家主人牟宗朴被迫化妆成木匠,连夜出逃。

民国十八年(1929年),无极道徒攻打栖霞,也曾经有数千人进驻庄园,牟氏家族没有进行过多的抵抗,举家外逃。

……

牟氏家族每次出逃,当然有大量财产无法带走,他们只能将这些财宝藏在庄园各个隐蔽的角落里。在牟氏庄园内一次次发现的银元宝,就是那个年代牟家一次次被迫藏宝的忠实记录。1979年在日新堂地下发现的那批银元宝共有五十锭,其中只有一枚元宝铸有官印,这说明其他的元宝都由牟家自行制造,其原因便在于元宝便于储藏和搬运。

数不清的宝藏被埋在地下,庄园里的人来了又去,脚步匆匆。远走的牟氏族人有些得以回归故里,有些则埋骨异乡。藏宝的人离世了,大量的财富就被遗忘在时间的角落里,再无人提起,自顾不暇的牟氏子孙也无暇寻找先人精心埋藏的财宝,于是,它们成了庄园里留待后人开启的秘密。

在那个朝不保夕的动荡年代,牟家不仅要防备下层民众和兵匪的打劫,还经常遭到来自当地官府的盘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争取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恐怕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所以,尽管牟家祖训世代不得为官,但是在今日牟氏庄园的陈列室里,还是保留有一套清代的从一品官服。

清朝末年,由于财政亏空,慈禧太后号召地方财主大量捐官。光绪三十四年,牟氏家族为了保护家产不受地方官员敲诈,当时的主人牟宗朴用12头骡子驼着18000两白银,历时一个月抵达京城,换取了“兵部车驾司行走郎中加三级”的从一品官衔。自京城归来后,栖霞知县毕恭毕敬地率领全城官绅向牟宗朴行三拜九叩大礼,从此再不敢对牟家敲诈勒索,甚至协助守护牟氏家产。从那以后,牟宗朴出行坐轿则鸣锣开道,开道锣都是打十三棒,意为:“大小文武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但这般荣耀也只享受了数年便到了民国时期,为了逃避武装土匪张福财的追杀,牟宗朴被迫化妆成木匠,背着木匠斗子连夜出逃……

从购置庄园宅基地,到土地改革时期人去楼空,牟氏庄园共经历九代庄主二百多年的建设、经营和居住。回溯牟氏庄园的历史,初始以农耕为生财之本,以勤俭为聚财之道。在两个多世纪的风雨中,牟家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扩大家业,聚敛财富,以雄厚的实力在当时的中国乡村独占鳌头。

各种有效的保护手段曾一度保护了牟氏庄园的建筑和财产安全,但是,随着岁月的变迁,这个曾经辉煌了二百多年的大家族终究无法抵挡衰落的命运。牟氏家族自第十五代以后,牟家主人终日沉浸在先辈为自己构建的辉煌假相中,耽于享乐,挥霍无度,导致家族开始走向衰落。

牟国珑“庄稼钱,万万年”的梦想,在20世纪前半叶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终于破灭了,随着军阀和日伪官兵的多次侵扰掠夺,牟家的财产大量流失,那些深藏不露的银元宝也许是牟家为保护自己的财产作出的最后努力。

当最后一位主人离开这所苦心经营的豪华庄园,牟氏家族的传奇也随之在历史的舞台上落幕,只留下这些过往的传奇故事,留待后人慢慢品味。

行走视点

山东栖霞牟氏庄园,是中国乡土建筑的典范,也是南北文化交融的见证。

牟氏庄园素来世称研究“中国封建地主生活的实物百科全书”,其建筑艺术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其民俗艺术更具文化意义。为了弘扬这份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经过认真的整理筹备,栖霞向世人推出了特色鲜明、内涵厚重、极具欣赏性和娱乐性的牟氏庄园民俗文化旅游节。

节日期间,牟氏庄园挂起了大红的灯笼,插上了飘扬的彩旗,张贴了古典韵味浓厚的金字对联,古老宅院厚重的文化氛围被烘托得淋漓尽致。进入庄园,先会大吃一惊:怎么眼前的人们都身着清装,施着旧礼,老爷、太太、公子、小姐乃至丫头下人、账房先生来往穿梭,忙而不乱,似乎在忙着接待宾客。莫非来到牟氏庄园还有遇到时空倒错的好处,赶上一回时下流行的穿越之风?

细看之下,才会发现,身着现代服装的游人们三三两两夹杂其中,好奇地观望,不时掩口窃笑,有的趁方便与“老爷”打个招呼,有的找机会跟“小姐”套个交情……原来这就是牟氏庄园民俗文化旅游节使出的绝招:复原当年大宅门里的真实生活场景,让游客们过足眼瘾,也来体验一下向往已久的清代庄园生活的种种情趣。可以说,这巧妙又贴心的安排实在是牟氏庄园招徕游客的绝妙手段。

来到这里,别光顾了站在门口看着眼前的“古人”们发呆,再往里走还有更多精彩。庄园艺术团的古乐表演,喜庆的花轿担亲,牟家传奇故事演义,若是赶得巧,当年宅子里的红白喜事——从大婚到出大殡都能亲眼目睹,就当是过了一把“穿越”的瘾。各怀绝技的民间艺人也汇聚庄园,现场表演绝活,他们精湛的剪纸、面塑、草编、花饽饽等技艺往往博得个满堂彩,顺着这喝彩声就可以找到他们的位置了。

牟氏庄园,一步一景,细心的访客自然从中受益匪浅,能带回家的可不只是数码相机里的照片,还有赏玩之余获得的知识,听到的故事,领略的传奇,艺术的享受,乃至在这封建时代的大宅门里领教到的有益的启迪和历史的警示……您尽可以到山东栖霞来亲自走一趟,看看在这大庄园里会发现什么样的秘密,没准就是一坛白花花的银元宝,也没准就是一个传唱百年的动人故事。

时光已逝去千百年,封建皇权时代的朱门黛瓦已成为被岁月折叠起来的发黄相册。相册中珍藏着一张完整而清晰的照片。它向今人如实地展示了那个逝去的年代的尊崇荣辱;它是故宫的影子,是中央集权制的体现;它的存在是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它就是河南南阳的官衙。

同类推荐
  • 外国经济学家的小故事

    外国经济学家的小故事

    《外国经济学家的小故事》终于定稿了。该书能够最终定稿并付梓,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和汗水,编者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的王正好、沈军两位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出版平台。
  • 函谷关

    函谷关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其建于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这里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同时也是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这里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一丸泥”等等,使这里弥漫着神奇的色彩。常米乐编著的《函谷关》生动介绍了函谷关的军事文化、老子文化、民间文化与人文文化、函谷关的历史典故、函谷关的名胜古迹与出土文物等内容。
  • 山西民间曲艺

    山西民间曲艺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孔庙历史沿革与祭孔文化

    孔庙历史沿革与祭孔文化

    孔庙建筑历史悠久,已有近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就在孔子故乡曲阜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立庙,内藏孔子生前用过的衣、冠、琴、车、书等,“岁时奉祀”。这是中国最早的孔庙。
  • 墨学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墨学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诸子百家与现代文化》丛书概括了诸子百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哲学性认识,努力探索先秦诸子学说中规律性的见解,一分为二地评介其为人处世的原则,实事求是地介绍了诸子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建功立业的方略。该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集中反映了人生哲理与智慧的结晶,对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和思想文化素质有重要意义。 本书为其中一册,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先秦诸子学说,使深奥难懂的学术著作成为广大群众能够读通弄懂的人文素质教材,这无疑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贡献。
热门推荐
  • 准风月谈(鲁迅作品精选)

    准风月谈(鲁迅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 循环系统疾病诊治绝招

    循环系统疾病诊治绝招

    本丛书共8册,包括《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绝招》、《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绝招》、《循环系统疾病诊治绝招》、《泌尿系统疾病诊治绝招》、《内分泌系统疾病诊治绝招》、《血液系统疾病诊治绝招》、《神经系统疾病诊治绝招》、《风湿性疾病诊治绝招》。每书均以现代医学病名为纲,以病统方,意在切合临床实际。每病先介绍该病的基本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内容,而后顺序介绍全国各地的老中医经效验方,以供辨证选用,每首方剂均注明【处方】、【主治】、【用法】等内容。本书旨在总结临证有效方剂,而不以学术探讨为目的,因此,药物组成、用量或比例均严格忠实于原方创制者,不做任何调整或补充。
  • 人生大点拨

    人生大点拨

    《人生大点拨:人生关键问题的智慧点拨》将帮助你把握和衡量你的人生中将要发生的重大问题。本书择取了人生中普遍出现的100个问题,对其进行充满哲理的分析,并在分析的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经典例子,借以和读者分享,并启发读者在人生的道路上勇于挑战困局,争取成功与辉煌。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冷帝毒医

    冷帝毒医

    她,墨清姿,碧落山庄的大小姐,小小年纪便拥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五岁随母出游,却惨遭暗算,为保她性命,娘亲的贴身婢女把她自己同样五岁的孩子推出,只为换来她一丝活命的机会。亲眼目睹娘亲死在她的面前,亲眼目睹鲜血流成河,她趴在草丛中,因那一幕而痛晕了过去,再次醒来,却身处四大名山的青山之中,是谁救了她?是谁把她送到了这里?青山中,她谨记娘亲之言,在自己还不够强大的时候,最好的自保方法就是隐忍,别人一天可学成的一招剑法,她要用上三个月,在众人的眼中,她是一个蠢得不能再蠢的蠢材,可又谁知,她才是那天才中的天才?她淡雅处之,却偏偏有人总要找她麻烦,她医毒双修,武功更是深不可测,弹手间便可杀人于无形,只是,杀他们?她不屑。青山十年,风云涌动之际,四大名山比武论名,她被推上台,想看她笑话?想看她出丑?可谁知前一刻垂首静立的白衣女子下一刻蓦然抬眸冷眼睥睨群雄,素手轻扬瞬间取人性命于无形,众人震惊了,不可思议的目光看着台上那清冷脱俗的女子,那袭白衣,在那一刻夺去了众人的心后,却又在名扬天下之时消声灭迹…他寻她千里,待寻得时,她却已是他人妻,黯然伤神望月相思,待知她被离弃,势必把她纳入怀中永不离!他与她指腹为婚,却不知心系之人已是他的妻,待到错放之时,悔恨终生血泪滴!他为她,默默付出不求报,只为她展颜一笑色倾城!那一袭白衣,夺了众人的心,灼了众人的眼,迷了众人的情,痛了众人的心,到头来,谁能得她一句,白头相守永不离?谁,又能得她一句,生死相随永不弃?本文一对一
  • 用沟通代替争执

    用沟通代替争执

    这是个沟通的年代,两国的争端,不应该用打仗解决;夫妻有矛盾,不必破口大骂;这次生意不成,下次还可以合作;会议上“水火不容”,可以沟通后“共同改进”……只要我们有爱心、有耐心、有诚心地去沟通,这世界必能和谐,这社会必能进步!本书提出“用沟通代替争执”的理念,就是力图让每一位读者将本书提到的70个智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让生活变得和谐,让人生变得快乐!
  • 花心娘子戏萌夫

    花心娘子戏萌夫

    魏国奸相终于喜得嫡女,千宠万爱却养成风流如公子的性子。他是先皇后嫡亲血脉,陛下千依百顺却自请外迁离京。她是倾国倾城俏红妆,他是貌比潘安美萧郎。可是……陛下亲笔赐婚不能逃吗?“父皇,儿臣是您亲生的吗!”不用闹新房,已经鸡飞蛋打……
  • 飞往天堂里的千纸鹤

    飞往天堂里的千纸鹤

    女人伤心、流泪,但就是不回去,就是不回去。脾气是倔强了点,但是他没来接,自己回去多丢脸啊。快过年了,女人的母亲说,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在娘家过除夕的,要不你就回去,要不你就离婚,还能怎么样?
  • 蒋红妙

    蒋红妙

    叶勐,河北省作协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芙蓉》等期刊。小说《老正是条狗》入选《2005年短篇小说年选》。《亡命之徒》电影改编。《塞车》被译成英文。《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这么好》获2008年度河北十佳优秀作品奖。现为河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