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湖位于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境内,南临长江,西垅巴水,是巴河镇四大天然湖泊之一,水质良好,无工业污染,水深而不浊,泥深厚细软,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湖水四季温差比一般湖泊低1~2℃,1983年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专家对巴河莲藕产地进行实地检测和研究,认定其生长环境的独特造就了巴河莲藕独有的优良品质。巴河莲藕虽好,但“留恋故土,本性不移”,历来无法引种外地种植,多次引种试验证明,一到外地即变种,长锈上斑,形品俱变,故有文称:“世上九孔藕,唯独巴河有。”
巴河莲藕因其特殊的“九孔”外形和良好的美食特点,为历代名人所称颂,人称“九孔藕”。“九孔藕”成名于北宋时期,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游历于巴水对岸的蕲水县(今浠水县),食到九孔藕,盛赞其“齿隙留香”;清朝时期“九孔藕”作为贡品列入慈禧太后食谱,慈禧称为“奇藕,滑爽柔绵,清香甘洌”;闻一多先生曾赞家乡的巴河莲藕“心较比干多一窍,貌若西子胜三分”;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访华食到“九孔藕”时对它赞赏不已。民间戏说,吃了九孔藕的人会更聪明,历史上,巴河藕特产区留下了“清出状元明出相”的佳话(明朝宰相姚明恭,清嘉庆头名状元陈沆),所以,浠水巴河一带一直保留有在结婚生子喜宴上必上九孔藕这道菜的传统。如今,以巴河藕为主要原料的“蜜汁甜藕”、“藕粉丸子”等已分别载入《中国菜谱》、《中国小吃》,并进入国宴。
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9年农业部登记芝麻湖藕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10年1月21日发布2010年第30号公告,批准对巴河莲藕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巴河莲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浠水县的巴河镇芝麻湖水域,地理坐标位于北纬30°28′46″~30°29′4″,东经115°01′9″~115°02′28″。产区涵盖许庙咀村,刘家墩村,乌金石窑村,芝麻湖村共4个行政村,产区版图面积94公顷。
巴河莲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浠水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芝麻湖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浠水县农业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
巴河莲藕地理标志的注册申请人为“浠水县巴河水产品专业合作社”,使用许可证的企业为浠水县美味佳精制食品有限公司。使用此标志生产的系列产品有藕粉、鱼面、罐装莲藕、干蔬菜等。合作社拥有“巴河”牌注册商标。
三、产业发展战略
(一)产业发展现状
对于巴河莲藕产业的发展,地方政府一直高度重视。2002年以来,浠水县人民政府将巴河莲藕产业作为全县的特色农业优先发展,藕农自发成立了浠水县巴河水产品专业合作社,有组织地实施标准化种植,2009年产区巴河莲藕种植面积达1350亩,藕农较实施产业化前人均增收23%,产销两旺的喜人局面让这千年的优质品种莲藕重现国内各大城市,2010年巴河莲藕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后,为巴河莲藕产业化发展搭建了较好的平台,较大程度地促进了巴河莲藕种植与加工,藕农的产品保护和开发意识得到了增强,藕农收入进一步大幅度提高。尽管如此,巴河莲藕产业还没有充分开发,产品的贮藏、深加工尚属浅层次阶段,产品形式仅限于鲜藕、藕粉等单一产品,产品附加值没有充分体现,产业链也没有完全形成,缺乏区域内龙头企业的支撑,目前,仅有藕农自发成立的美味佳精制食品有限公司从事巴河莲藕的产品开发工作,主要以藕粉生产为主。所以“巴河莲藕”产业开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产品市场前景分析
对于莲藕,自古以来,人们喜爱有加,种植广泛,但莲藕的品质却千差万别,巴河莲藕作为鄂东历史名产,以独特的内在品质和丰富的人文资源,赢得世人口碑,形成了特定的品牌。近年来,浠水县为大力发展巴河莲藕特色产业,结合本土人文资源开发,成立了“巴河水产品专业合作社”,组织藕农实施巴河莲藕标准化种植和市场化经营,巴河莲藕的知名度逐渐远扬。2011年,巴河莲藕种植面积2000亩,产量约3000吨,实现利润4000多万元,巴河鲜藕、巴河藕粉、巴河藕丸作为地方特色产品热销全国各大中城市,成为探亲访友的馈赠佳品,其市场价格节节攀高,最高时高出一般同类产品的价格三倍以上。2008年以来,“巴河”牌系列藕产品先后获得中国农业博览会“湖北名牌产品”、“金牌产品”,“巴河”牌商标成为黄冈市首届知名商标。
为加快巴河莲藕产业发展,2010年巴河镇政府对本地藕制品小作坊进行集中改造,兴建了食品工业园区,积极招商引资,目前有3个与藕产品相关的项目落户园区,巴河食品工业园区逐步成为强有力的藕产业聚集地,也将带动千家万户走向富裕。
(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巴河莲藕的食用价值得到了提升,促进了巴河莲藕产业的发展,但巴河莲藕的药用价值还没有充分挖掘,其产业链还没有形成。总体上说,巴河莲藕品牌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经济效益还没有得到最大化彰显,长远发展也没有科学规划。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巴河莲藕品种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没有强化,缺乏政策、资金的支持,不利于巴河莲藕特殊种质资源繁衍。二是精品化发展巴河莲藕特色产业没有科学合理规划,当前的发展尚属粗放型,产业链没有有效延伸。三是缺乏科研支撑力量,莲藕的种植、加工质量保障体系没有完全建立,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开发还没有突破,产品附加值不高。四是市场开拓、市场形象策划、产品宣传缺失。
(四)产业发展对策
巴河莲藕是浠水县诞生的首个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牌的地理标志产品,为打造全省第一莲藕地理标志品牌,为做大做强巴河莲藕产业,浠水县人民政府于 年出台系列有关扶持政策,鼓励开发巴河莲藕产业, 年将巴河莲藕产业发展纳入全县“十二五”规划,将提供各项优惠政策,开发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的绿色食品,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巴河莲藕市场竞争力,到 年,巴河莲藕种植面积达到 万亩,产量达到 万吨,产值 ?亿元。
(1)依托巴河莲藕品牌,建设“园区 龙头企业 专业合作社 基地?农户”的特色农业产业链。将巴河食品工业园打造成为省级食品工业示范园,形成巴河莲藕产业聚集地,不断扩大园区规模,做好基础建设;引进外资企业,培植龙头企业,加强研发,更新设备,发展仓储,提高在同类农产品行业中的竞争力;进一步理顺专业合作社与公司、农户的责权利关系;注册“巴河”商标,开发系列巴河莲藕特色产品,维护巴河莲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信誉,做好巴河莲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
(2)为进一步发挥巴河莲藕的品牌效应,不断提高巴河莲藕产业化规模和档次,由政府主导加强专用标志使用管理等工作,将巴河莲藕地理标志的使用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监督管理。
(3)加强巴河莲藕品种资源保护,加强环境监测,加强湿地保护,做好巴河莲藕品种改良、标准化种植、技术推广工作,编制无公害莲藕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扩大种植规模,开发生态旅游项目,不断提高巴河莲藕产业化发展水平。
(4)加大科技投入,开发系列特色产品。依据浠水县发展和改革局发布的《浠水巴河“芝麻湖藕”地理标志的开发与利用项目》招商引资项目要求,解决芝麻湖藕的深加工与开发,开发藕粉、莲子、藕饮料等产品,莲藕副产品的开发与利用,开发芝麻湖及周边 万亩的标准化莲藕生产基地。政府切实做好地理标志产品巴河莲藕及种植技术操作规程的宣传工作,扩大种植规模。
散花藜蒿
一、概况
藜蒿,又名芦蒿、水蒿、香艾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散花藜蒿是鄂东名产,具有千年种植历史,专产于浠水县散花镇西南部策湖周围,因其独特的芳香、嫩脆的口感、丰富的营养及公认的药用价值而享誉大江南北。
散花藜蒿是将野生大叶藜蒿经大棚保护性栽培纯化保种而得来,与一般藜蒿相比具有与生俱来的独特品质。因其野生习性和独特气味,生命力强,生长迅速,无病虫害,无需打药,生产使用农家肥,完全符合绿色蔬菜生产标准要求。散花藜蒿颜色白绿明亮,茎嫩粗壮,节间短,嫩茎长16~22厘米,粗0.4~0.6厘米,无侧生枝,无粗纤维,手折易断,久置新鲜,具特殊清香味,香气浓厚;切成寸断清炒或佐以其他肉类烹饪,炒制后颜色翠绿,口感清香嫩脆,香气扑鼻,化渣易嚼,爽口。经大棚种植可作为反季节野生蔬菜,12月份至次年3月份均可上市,深受消费者喜爱。
散花藜蒿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中有描述“补中益气,利膈开胃,疗心悬”,“祛风寒湿痹,可去河豚鱼毒”。主要医治热毒疮疡,夏日曝水痢,去黄热及心痛,解河豚鱼毒等。民间以全草入药,止血消炎,镇咳化痰,开胃健脾,散寒除湿,可治寒冷腹痛、痛经、月经不调,也用于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效果好,无副作用。经常食用可提高人体免疫机能。
散花藜蒿优良的独特品质与其生长特殊环境密不可分,其产区——策湖周边村落,毗邻长江,三面环水,庞大的水体营造出独特的小气候,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周边区域,策湖地区光能充足、雨水充沛、热量丰富,由于水体对气温的调节效应,冬季昼夜温差小,藜蒿可免遭冻害,均衡生长,充分积累营养,形成脆嫩品质。产区土壤系典型的长江冲积土土质,母质主要以河流冲积沉淀为主,土层深厚肥沃,保墒性好,土壤含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高,pH 值6.1~7.0,为藜蒿最适生长区。
据《浠水县志》记载,散花藜蒿至今已有千年的种植历史,是鄂东名产,为世人所称道。宋孝宗乾道五年(1170年),大诗人陆游至散花,恰逢中秋,在长江边的散花洲过夜,边赏江月秋风,边食吃当地一道菜“藜蒿炖江鱼”,于是诗兴大发,感叹当时的意境“散花洲上青山横,野鱼可脍菰可烹,脱冠散尽风露冷,卧看江月金盆倾”,诗中的“菰”即为当地藜蒿——散花藜蒿。
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1年9月,农业部正式批准散花藜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并依法实施保护。
散花藜蒿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浠水县的散花镇策湖水域,具体位置为浠水县散花镇西南部,分布在策湖周围,东为仙女庙村,西为仄船地村,南为禹山村,北为红莲巢村的范围内,产区位于北纬30°15′46"~30°17′35",东经115°06′40"~15°10′46";产区东西宽8千米,南北长3千米,涵盖禹山、红莲、仄船地、石牛山、涂墩、李渡、仙女庙、散花等,适宜种植藜蒿面积1.3万亩。
散花藜蒿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持有人为浠水县蔬菜协会,协会会员浠水县散花镇伟民禹山蔬菜专业合作社为地域保护范围内的技术指导单位和产品购销组织,并受浠水县蔬菜协会的委托,按《无公害藜蒿质量控制措施》指导地域保护范围内种植户从事藜蒿生产,与地域保护范围内种植户签订购销合同。
三、产业开发战略
(一)产品发展现状
随着人们对藜蒿消费认识的提高,市场前景越来越好,当地政府和农民越来越重视散花藜蒿的种植,由原来农民自产自食的小农生产模式,逐步发展成为规模化生产,在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成立“藜蒿专业合作社”,菜农生产的藜蒿全部由合作社经纪人组织统一销往全国各大中城市,据不完全统计,散花地区种植藜蒿面积已达8000余亩,藜蒿产量达1.2万吨,产值7000余万元。但尽管如此,散花藜蒿的品牌价值还没有完全开发,产品的形式仅局限于鲜蔬菜出售,藜蒿的深加工、藜蒿的衍生产品还没有开发出来。
(二)产业市场前景
藜蒿的食用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武汉蔬菜市场藜蒿批发量不断攀升,产品价格不断攀高,据统计,南京、长沙、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市场销售量也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由于蔬菜保鲜技术的飞速发展,藜蒿还远销东南亚等地。
藜蒿药用价值的市场开发前景广阔,成为近年来研究、开发、利用的热点。有资料表明,从藜蒿中可以提取降血压、血脂药物。藜蒿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冠脉和脑血管流量、降血糖和血脂等作用,能清除人体中超氧离子自由基、抗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在医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002年,江西汉邦生物研究所采用亚临界水萃取技术,从藜蒿中提取出藜蒿黄酮,能有效地调节人体血压,降低血脂,被列入国家863重点科研项目保健品,并研制成了新一代的降压高科技保健食品——蒂豪舒压片,并成为市场抢手药品。
散花藜蒿作为地方特色名优产品已经具备走出湖北走向世界的品质实力。
(三)产业发展对策
根据浠水县“一城双核”(清泉、散花)和浠水沿江经济开发带的总体规划,浠水已初步拟定在沿江的平原地区发展高产高效经济作物,其中藜蒿作为高效农作物首当其冲,为充分发挥“散花藜蒿”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一金字招牌,做强做大散花藜蒿产业。规划在策湖周围的禹山、仙女庙、红莲巢等九个自然村发展无公害藜蒿生产面积2万亩,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力争使散花藜蒿产量达4万吨,产值达2.4亿元,通过大棚生产技术调控,可将藜蒿的上市期错开,分批上市,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吸纳一个冷贮或脱水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延长藜蒿的市场供应期。切实保证散花藜蒿为广大农民增产增收,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当前,虽然散花藜蒿产业发展面临的发展环境好,但仍然处于一种相对粗放型的状态,生产、包装、仓储到运输,相关体系还不完善,要做强做大散花藜蒿产业,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散花藜蒿虽然已申请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但是作为一个农产品,它的生产、精制加工和市场开发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急需建立藜蒿龙头企业来带动其产业的发展,通过建立现代化保鲜库及真空包装车间,延伸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条。
(2)产品开发方面,要加强衍生产品研发的措施和力度。特别是开发藜蒿的药用产品及藜蒿保健饮品。
(3)在品牌建设方面,散花藜蒿还没有申请注册商标,没有品牌的开发保护意识。
(4)在生产管理方面,散花藜蒿生产的区域受到日渐兴起的禽畜养殖业带来的污染冲击,给散花藜蒿的安全生产带来了隐患。
(5)生产设施方面,散花地区的大棚仍多为农民自发投资建设的竹弓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菜农的种植水平和无公害意识仍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