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产品的取得不是轻而易举完成的,必须从思想上、行动上保护好地理标志产品。一是建立地域保护机制。依据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各地认真做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划工作,并以政府文件下发到保护区域行政机关,使产品及产品原料保持本色,使特色永远不褪色。二是建立打假维权机制。加大打假维权的力度,智能部门与企业联手打假,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市场整治行动,积极开展打击商标侵权专项行动,查处侵犯地理标志产品的商品,查处案件金额累计达5亿元,净化了本地市场经营环境。三是建立授权使用机制。积极建立地理标志商标使用许可,质量监督等制度,制定了“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经营、统一监管”“五统一”地理标志产品管理办法,引导商标注册人牢固树立品牌意识,质量意识,严格商标的许可使用,自觉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全面提升黄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内在品质和品牌形象。
(三)开发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延长产业链条,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是地理标志产品开发的最终目的。一是推行产业化开发。大力推广“地理标志+涉农龙头企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纪人、协会+地理标志+企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模式,做长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达到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二是扶持企业开发。鼓励和扶持组织化程度较高、具有经营实力的龙头企业、农民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使用地理标志商标使用权,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经营。同时,发挥涉农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一头联系农户,一头联系市场的作用,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三是支持行业协会开发。指导相关农产品行业协会,发挥地理标志的资源整合作用,把农户和企业组织起来集中管理、规模生产和市场营销,有效地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
(四)推介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只有推介好产品,才能开发好产品,才能取得效益最大化。一是节会推介。通过举办罗田大别山板栗节、蕲春李时珍医药文化节、英山茶叶节、麻城杜鹃节,把好的产品展示出来,把好的品质介绍出来,把潜在的顾客吸引过来,拓宽了产品的销售渠道。二是展会推介。黄冈市已连续5届组团参加中国农产品交易会,届届参加武汉农业博览会,参加湖北蔬菜评介会,不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武穴佛手山药、团风荸荠、巴河莲藕、黄州萝卜等产品被评为湖北省地方名优蔬菜,蕲春珍米等18个优质农产品获得第八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金奖。三是网络推介。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把30个地理标志产品放到地方政府网站、部门信息网站向社会公布,介绍产品特性,发展前景,提升产品的知名度。
六、黄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黄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开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产品开发不充分、品牌效应不明显、企业实力不强、产品带动力不够等现实问题仍需要在今后地理标志产品开发过程中深层次研究,多途径解决。
(一)生产规模偏小
黄冈很多地标产品受地理标志区域因素的限制,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生产规模偏小,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基地缺乏,重金属残留、农药残留等无法采取统一的措施防治,即便有一定的种植面积,产品品质也难以得到根本保证,产品效益的最大化无法发挥,也就无法充分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二)龙头企业不强
黄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生产企业数量多,但实力良莠不齐,有的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足,市场开拓能力、基础研发能力较弱,对农户的带动能力非常有限;有的企业还以劣充优、以假充好,大大降低了地理标志产品的信誉度,扰乱了地理标志产品市场,甚至于有的地理标志产品几乎无生产加工企业,人种天养,自生自灭,效益低下,地理标志“藏在深山无人问”,导致优质资源严重浪费。
(三)科技含量不高
目前,黄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主要采取的是一家一户粗放式经营模式,科学管理水平低,实用新技术推广普及率低,加工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量增长缓慢,初级产品在关键项目、关键指标上难以达标,输出的产品主要以原材料或粗加工为主,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品附加值较低,造成优质资源严重浪费。
(四)品牌效应不大
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有“产品”无“精品”,黄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数量很多,但产品分类不细,产品包装不精,没有给消费者留下“精品”和“珍品”
的印象;有“名声”无“名牌”,黄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名动天下,但商标品牌开发仍是一个短板,非地理标志产品滥竽充数,冒充出售,影响了地理标志产品的形象;有“高产”无“高价”,虽然地理标志产品产量增加了,但品牌的效应无法凸现,产品单价并没有较大幅度上升,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不强。
(五)综合开发不力
黄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开发上仍处于原始开发的状态,就产品而言产品,做成产业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只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生产,大多以馈赠礼品的形式出现,销售的渠道狭窄,没有真正融入寻常百姓家居生活中,产品叫“好”不叫“座”,而且开发中原料的利用率非常低,开发产业链条短而窄,没有做成大的产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还远远没有形成。
(六)政策扶持不够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开发在产业发展起步阶段需要好的政策和机制、好的发展环境、大量的发展资金,而黄冈作为革命老区,在发展资金上非常乏力,扶持发展的资金十分有限,直接或者间接导致宣传推介不够、农民保护意识淡薄等。
七、黄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开发前景展望
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是国际上普遍承认、颇具影响的产品质量监控保护制度,具有广阔的前景。
(一)巨大的开发潜力
目前,黄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开发的区域与保护仍有巨大的空间可以利用,特别是黄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初级产品占主导,加工企业的数量非常少,除中药材加工建有大型企业外,其余地理标志产品普遍只有1~2家,有的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地理标志产品开发的空间非常巨大。
(二)广阔的市场前景
世界农产品的发展历史显示,很多农业及其加工产品都是通过其原产地的地理名称而逐渐闻名于世,如法国香槟、金华火腿、绍兴黄酒等。在众多的消费者心目中,地理标志产品代表了该产品的质量和风格,是能够成为区分同类产品的重要手段,能使消费者根据地理标志在众多的同类产品中选择自己理想的产品。黄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拥有与同类产品特有的优势,如果能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出更多的产品,一定能够获得消费者青睐。
(三)丰厚的投资效益
从全国各地反映的情况看,已经获得地理标志产品的市场价格普遍比同类产品提高15%~20%,就黄冈目前的开发现状而言,如果扩大开发规模,加大科技投入,产量普遍能提升20%左右,按照目前的市场销售价格,总体种养效益在现有的基础上可以达50亿元以上。如果再把现有产品进行深加工,产品的加工转化效益在现有的基础上可以增长10%,开发经济效益可以再增加5亿元以上。
八、黄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开发战略规划
根据黄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资源状况、生产水平、市场前景和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科学合理制订黄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开发规划,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特色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化发展为路径,以项目建设为动力,以提高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为目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优化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种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科技含量、劳动生产率和耕地产出率,提升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使地理标志产品发展成产业,发展成我市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
(二)开发原则
1.特色开发原则
重点突出地理标志产品地方特色、质量特色、产品特色、品牌特色,用特色来创造优势,用特色来创造商机,用特色来开拓市场,占领市场。
2.效益优先原则
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开发过程中同步提升产业效益,随着产业的持续发展,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3.可持续发展原则
合理开发利用黄冈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科技先导原则
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强化科研实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积极引进和开发地理标志产品深加工技术含量,提高产业的综合效益。
5.循序渐进原则
正视地理标志产品开发水平、资源状况、地方财力等客观现实,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质量与效益的关系,统筹布局,有序发展。
6.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
既要充分利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自然资源和工艺资源,进行适度开发,也要依法依规对资源和品牌进行监管,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
(三)开发目标
力争通过3~5年努力,地理标志产品数量增长50%,总量达到40个以上,每个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基地达到1万亩以上,使用地理标志产品开发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其中培育过亿元达到10家以上,加工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带动农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四)产业布局及开发重点
根据市场需求,按照突出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规模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原则,坚持“两区(茶叶、油菜产业开发区)三带(蔬菜、中药材、林果产业开发带)四片(粮食、畜禽、水产、手工工艺品加工片)”的发展思路,推进黄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开发发展。
1.“两区”布局及开发重点
(1)英山、红安茶叶产业开发区。
开发目标:地理标志保护区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总产量稳定在3万吨,实现工业增加值20亿元,总产值超过30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500元。
开发方向:建设茶苗繁育基地,稳步扩大保护区茶业种植面积,提升茶业标准化种植水平,提高茶业加工转化能力,提升英山云雾茶、红安老君眉茶品牌形象,繁荣茶叶市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规划布局:种植布局以英山县为核心带动大别山优质绿茶产业发展,建设高品质优质茶叶生产基地30万亩,其中英山县11个乡镇,红安县6乡镇。市场布局重点是提升英山县大别山茶叶市场功能,完善配套设施,打造大别山区域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加工布局是建设茶叶加工园区,聚集县域内大型加工企业入驻工业园区,招商引资2~3家企业落户工业园区,培植1~2家茶叶企业进入全省十强。
(2)麻城油茶产业开发区。
开发目标:地理标志保护区种植面积扩大到50万亩,总产量2.5万吨,总产值超过10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00元。
开发方向:加大油茶繁育基地建设,在品种改良上努力,提升油茶产出水平,提高油茶加工转化能力,抢占高端消费市场,提升产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