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6400000004

第4章 焚书坑儒的不良后果(2)

诸子百家之学出自周王属下的百官,也就是王官。自从孔子办学后,王官之学才流传到民间,形成了诸子百家。不久,便进入了百家争鸣的历史时期,促进了中国古代学术的融合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革新变法始于齐桓公、管仲,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从未停过。齐桓公鼓励士人畅所欲言,开创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

战国时期,齐桓公田午开设稷下学宫,齐威王、宣王礼贤下士,包容百家,言论学术充分自由,齐国因此步入鼎盛时期。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是战国时期的官办高等学府。

“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座城门的名称。“稷下”指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稷下学宫位于稷门附近,故称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之地。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 “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它促成了学术自由、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稷下学宫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有道、儒、法、名、兵、农、阴阳、纵横诸家。

稷下学宫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申不害、季真、环渊、彭蒙、尹文、田巴、鲁仲连、邹爽、荀子等。尤其是荀子,曾三次担任学宫的“祭酒”,即学宫最高长官。

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齐王一视同仁,不问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谁都可以自由发表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这些学者互相争辩、诘难,取长补短,做到了真正的“百家争鸣”。

齐王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因此,稷下学宫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既是一个官办的学术机构,又是一个官办的政治顾问团体。

稷下学宫的学术博大精深,包含了当时各家各派的思想。就儒学而言,曾在稷下学宫中有影响的儒家学者有孟子和荀子。孟子关于“养浩然之气”的思想,学者认为是接受了稷下先生宋钘、尹文“气论”的影响。至于荀子,则是稷下学宫的最后一个大师,他立足儒家,对稷下学术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总结,从人性论、认识论、政治理论、天人关系等诸方面对稷下学术进行了吸取和修正,从而将诸子学术推向高潮,成为战国诸子学的真正总结者,其中对后世最有影响的就是荀子的“礼法结合”的政治思想。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非常有利于各家学说的发展,是我国古代学术发展的黄金时代。

秦始皇在民间焚《诗》、《书》、百家语,而博士职掌的书籍是被保留的。这实质上就是禁止私学,彻底结束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

秦始皇将法家以外的诸子百家统统禁锢,独尊法术、废黜百家的做法阻碍了思想文化的进步,推迟了社会的发展。

(二)焚书坑儒导致历史断代

秦始皇焚书时,把各国的史书全烧了,大大增加了司马迁写《史记》的难度。司马迁为六国史书未能传于后世而痛心不已,他在《史记·六国年表序》说:“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因此,《竹书纪年》于西晋出土时,身价百倍,受到高度的重视。

《竹书纪年》记载了夏商周的事迹,直到西晋年间才出土。如果此书在秦始皇年间流传于社会,肯定和其他书籍同归于尽了。也许秦始皇也烧过《竹书纪年》,而西晋时出土的那部《竹书纪年》在秦始皇之前已经侥幸入土了。

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汲郡人盗墓时挖出了竹简数十车,全用古文字记载,史称“汲冢书”,即《竹书纪年》。书中有记载夏商周的史书十三篇,晋人初名“纪年”,又称“汲冢纪年”。西晋中书监荀勗﹑中书令和峤奉命将散乱的竹简排定次序,并用当时通用的文字释文,即初释本《竹书纪年》,又称“荀和本”。由于竹简散乱,而战国文字西晋时已经不能完全认识,因此争议很大。到了晋惠帝时期,秘书丞卫恒奉命考订竹简,以平息众议。不久,八王夺位,外族入侵,永嘉之乱爆发,卫恒被杀。所幸,著作郎束皙继续考订竹简,写成《竹书纪年》,又称“卫束本”。

《竹书纪年》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魏国史官所记的史书,是唯一一部未被秦始皇烧掉的编年通史,学者公认其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均在古代经史之上。

由于焚书坑儒,秦始皇以前的史料寥若晨星。《竹书纪年》虽然保存了夏商周的事迹,但毕竟太少了。如果秦始皇未曾焚书坑儒,则列国的《竹书纪年》都会保存下来,秦始皇以前的众多记载夏商周事迹的书籍也都会保存下来,我们今天就不必花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去搞“夏商周断代工程”了。

学者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春秋战国及其以前的历史断了代,夏、商、周的一些史实考证由于古籍的缺失,困难重重,秦始皇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可谓贻害无穷。

如果司马迁没有写《史记》的话,许多史实更加难以考证,先秦史将更加模糊,因此司马迁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是伟大的。

秦始皇烧了大量的历史典籍,包括夏、商、周的史籍,让中华文明损失了许多传世佳作,以致外国好多学者不承认中国的夏朝。

直到近年河南等地出土了大量的夏朝文物,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历史上夏朝的存在,外国学者才哑口无言。

“春秋”一词本来泛指战国时期各国的史书。秦始皇焚烧六国以及所有以前的史书时,只有鲁国的《春秋》因藏在墙壁中被侥幸地保存下来。好在鲁国《春秋》对其他六国的历史政治情况都有综述,这才让后人能够从中了解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如果没有鲁国《春秋》这部史书传下来,好多关于战国以及战国以前的历史根本无从知晓。

《战国策》是重要的历史巨著,全靠西汉刘向根据皇家秘室所藏有关战国史事的几种本子汇集编纂校订而成。如果不是汉朝对一些古籍的挽救整理,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将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战国策》的整理过程是极其艰难的,秦始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导致秦朝灭亡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统一思想的运动。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政治结构上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施行郡县制;在文化上统一了文字,通用以小篆为标准的官用文字;在经济领域内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这些措施都是国家大一统的基本要素,也是国家能够控制的。

但是,有些东西是国家难以驾驭的。秦朝初年,战国时期刚刚结束,百家仍在争鸣中。秦始皇认为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统一还不行,最关键的是统一思想。

当时,最大的思想潮流是儒家和法家。儒家是厚古的,而秦始皇统一中国是新事物,他采取的措施也都是新措施,这些都是不符合儒家学说的。

当时,六国贵族借着儒家的“克己复礼”的主张,要恢复周朝的分封制,从而取得失去的权势。

为此,秦始皇视儒家为他统一大业的绊脚石,欲除之而后快。因此,一场统一思想的文化运动开始了。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要统一思想。

其实,从汉朝开始,所有封建统治者基本上都施行“阳儒阴法”,或称“实法名儒”,即表面上采用儒家治理国家的方法,实际上却用法家的治国手段治理国家。皇帝用法家的方法统治天下,而用儒家的学说教化百姓。法家强调的权、术、势属于帝王术,用作驾驭百姓和群臣的方法;而儒家学说强调仁和礼,仁和礼能从道德上让百姓自觉向善,是维护等级制度的极好工具,因此历代统治者都用儒学教化天下。

当年,秦始皇没有认识到儒学是可以利用的最佳安民手段。焚书坑儒这种过激手段是愚蠢而又残暴的,既毁灭了许多古代典籍,又造成了文化史上难以弥补的损失。

焚书坑儒虽维持了秦朝的统治,但也加速了秦朝的灭亡。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是秦始皇及丞相李斯始料不及的。

焚书坑儒虽然加强了思想控制,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成功,但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不利于社会发展。

“阳儒阴法”是一种外松内紧的统治策略,表面上推行仁政,实际上施行法治,既能笼络民心,又能保证专制。

“阳儒阴法”代表了一种兼容并蓄的政治心态,既避免了纯用儒家的迂腐柔弱,又避免了纯用法家的苛察严酷。

“阳儒”即表面为儒,公开倡导儒家思想,从而表现了统治者认识到教化人心和思想宣传的重要性,也代表统治者已经意识到“诛心”比“诛形”更加重要,这是治国技巧更加圆熟的标志。

“阴法”即在实际政治活动中推行并依靠法家,如宋代重用包拯等清官。

“阳儒阴法”,儒法双管齐下,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安定。

血缘是一个民族的根,统一的宗教信仰是一个民族最为明显的特性,而没有共同的血缘和共同的宗教信仰的民族最明显的特性就是有统一的思想文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中华民族的始祖是炎帝和黄帝,而炎帝是姜姓,黄帝是姬姓,他们来自两个不同的部落,各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因此,中华民族可以说是一个没有共同祖先和共同宗教信仰的族群。维系这个族群的纽带是思想文化,即以孔子思想为主干的儒家传统思想文化。

儒家思想是宽容的思想,能不断地融合其他民族。这样,中国这个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礼治是儒家学派的主要政治主张之一,强调尊卑,坚持上下有序的等级原则,用等级规范来调整社会的政治关系,约束人的行为。这正好符合封建统治的政治要求。礼治能保证普通人遵守社会秩序,从而维护了君主绝对的统治地位。

儒家学说以“仁”为中心,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和德治。关于仁的内涵,孔子认为主要有两层:一是克己复礼,二是仁者爱人。对内克己,对外爱人,最终在思想和行为上符合礼的要求,正好维护了封建统治。

仁政的主要内容有四项:1.制民以恒产;2.赋税徭役有定制;3.轻刑罚;4.保护工商业。

儒家学派主张以德治国,德治的要求首先是针对统治者的。孔子认为统治者要在道德修养方面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实现有效的统治。当统治者拥有了高尚的道德时,民众自然会归顺,听命于他的统治。

仁政与德治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政治方式,能把人培养成谦谦君子,有利于社会安定。

通过仁政与德治,统治者一方面保障了其等级特权的延续,另一方面也弱化了民众反抗封建统治的积极性,从而俯首帖耳地听命于封建统治阶级。

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了“天人感应说”。这一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这种学说让统治者得以心安理得地接受民众的膜拜,让民众从心理上绝对接受君主的专制统治,为封建统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使封建统治得以延续。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明确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封建统治者利用这一思想限制民众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奴化民众争做君子,拒做小人,从而安分守己,服服帖帖地接受统治。

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封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民本思想的传承,中国封建社会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民众以农为上,贬低商人。这样一来,满脑子小农意识的民众只要温饱就能服从封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从而保障民众不会因为追求富裕而有更高的政治要求。

儒家认为“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还主张“长幼有序”。封建统治者利用这一理论,要求民众尊崇“长幼有序”,在维护家庭的和谐之后,服从国君这个大家长的统治,从而使每个人都以反抗大家长的封建统治为耻。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为封建统治的延续作出了巨大贡献。儒家思想不但是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也是华夏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之一。

儒家学说主要是强调仁和礼,让百姓从道德上形成行为自觉,而不会采取暴力进行反抗,因而是维护等级制度的最好工具,所以历代统治者都用儒学教化天下。当年,秦始皇没有认识到儒学是可以利用的,因此采取了激烈手段。

秦朝以后,历代统治者无一不把儒家思想看成维护统治的关键手段,因而国祚绵长。而秦始皇焚书坑儒,放弃儒学这种最好的安民手段,结果,几代先人含辛茹苦,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大秦帝国只持续了十几年。

同类推荐
  • 明枭

    明枭

    现代人余风睡梦中穿越到古代,发现自己身处风雨飘摇的大明朝晚期,自己也成了山东一个穷困潦倒的秀才。他如何在即将来临的乱世中,拥有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钱,如何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成为时代的风云儿,且看笔者为你娓娓道来...
  •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治史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治史

    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王朝更替屡见不鲜。但有的政权能长治久安,而更多的王朝或政权却“稍纵即逝”,刚刚夺到的“江山”就得而复失,十分短暂。通过对这些长短不一的王朝、政权的考察,本书提出了“瓶颈危机”这一值得重视的重要概念。中国历史上每一个王朝政权都要经历这种类似的场面。“这使我们发现一项历史定律,即任何王朝政权,当它建立后四五十年左右,或当它传位到第二第三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在进入瓶颈的狭道时,除非统治阶层有高度的智慧和能力,他们无法避免遭受到足以使他们前功尽弃,也就是足以使他们国破家亡的瓶颈危机。
  • 我的回忆

    我的回忆

    由程思远编著的《我的回忆——百年中国风云实录》既有程老对历史事件的回忆,也有对曾提到过的历史事件的补充;既有与政界人士的密切交往,更有对妻子、女儿不幸去世的怀念与悲伤,情真意切,令人感叹万分。
  •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官渡之战》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官渡之战的有关内容。
  • 史上99个血淋淋的教训史上99个活生生的经验大全集

    史上99个血淋淋的教训史上99个活生生的经验大全集

    对于很多青年朋友来说,读一读关于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正史 ”很重要,但也不妨多了解一点常常在细微处见出历史真精神的“史屑” ,知道一些掌故轶闻,这样既补充了正史之不足,也能培养自己对于历史 的兴趣。本书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精选与时代精神结合紧密、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 ,并根据内容对每个故事都进行了深刻、精当的经验要诀分析,以期对怀有不同心理需求的读者以精神上的享受和人生的启迪。
热门推荐
  • 实用礼仪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礼仪文书写作大全

    礼仪是礼节和仪式的合称,它主要是用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人有生有死,有喜有哀,人在社会上生活,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交往和活动。亲疏有别,长幼有序,礼仪就是在社会交往中的分寸、等级。
  • 奇人怪谈

    奇人怪谈

    令人生畏的生物馆趣闻、让人惊叹的超人能量、错综复杂的历史真相,如梦如幻地发生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陪孩子一起成长:与家长谈中小学教育

    陪孩子一起成长:与家长谈中小学教育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教育”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报纸、刊物、书籍、文件上,出现在一般老百姓的话语中。如今,恐怕很难找到不知道“教育”或不懂得教育是什么的人了。然而若要给教育下个定义却并不那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每个人也很熟悉家庭的含义,然而,当我们给家庭这个词下定义时,却感到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社会学、教育学和家庭教育学的专家学者是这样解读家庭的。家庭也是个人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地全面发展,我们精心编著了此书,意在为家长提供中小学教育的全面指导。
  • 菲鹰女神

    菲鹰女神

    公元3500年,M星球上,一个名为“XE001”的机器人横空出世,其表现形态为十八岁的可爱少女,谁也想不到她具有令人极其恐怖的力量。幕后操纵人马克身为总理,却不满足自己的现状,于是换上了另一个身份——博士来制造力量强大的机器人,耗时十年,终于制造出“XE001”,打算利用其刺杀总统,登上权力高峰,从而一步步实现自己的邪恶计划。同时马克想进一步控制文东,因此设计出一个“催眠洗脑”计划,但因与文东失散多年后重逢的弟弟文豪的参与,从而使计划破产,文东因此也与马克只见产生了隔阂。
  • 人性的弱点

    人性的弱点

    美国“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所著的《人性的弱点》,汇集了卡耐基的思想精华和最激动人心的内容,是作者最成功的励志经典,书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解决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在日常生活、商务活动与社会交往中与人打交道,并有效地影响他人;如何击败人类的生存之敌——忧虑,以创造一种幸福美好的人生。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用微笑面对逆境

    用微笑面对逆境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受情场失意、官场失位、商场失利等方面的打击;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受委屈时的苦闷,挫折时的悲观、选择时的彷徨,这就是人生。生活需要我们充满勇气地南对败局,如何随打击,如何面对失败是我们最大的挑战之一。对一个乐观向上的人来说,遇到绝境,正是自我升华的最好时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那是乐观和梦想创造的奇迹。对一个豁达从容的人来说,面对指责,正是了解自我、评价自我的最佳参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不断地走向成熟,这是平和稳重创造的奇迹。对一个热情积极的人来说,遭遇失败,正是获得宝贵经验的一次经历,从失败走向成功,是一颗积极的心创造的奇迹。
  • 擦去心灵上的尘土(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擦去心灵上的尘土(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在这套丛书里,我们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专门选择了一些特殊的故事,分别对他们在这一时期将会遭遇的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友问题以及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供同学们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