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6400000003

第3章 焚书坑儒的不良后果(1)

(一)百花凋零,百家齐喑

秦始皇焚书坑儒破坏了战国以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结束了战国时期学术自由、文化昌盛的大好局面。

“诸子百家”的“子”是对学者和老师的尊称,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名家的公孙龙子,法家的韩非子等。

“百家”指不同学派,来自不同的学术渊源。

所谓百家,并非真有一百家,只是极言其多之意。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认为百家主要有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等六家;刘歆、班固则认为有儒、道、名、墨、法、阴阳、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

诸子百家之学“出于王官”,即出于周王之官,也就是出于官府。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儒家出于司徒之官,即掌户籍和授田的官;道家出于史官,即掌记录史事和保管档案的官;名家出于礼官,即掌礼仪的官;墨家出于清庙之官,即掌宗庙的官;法家出于理官,即掌刑狱的官;阴阳家出于羲和之官,即掌观象授时的官;纵横家出于行人,即掌持节出使的官;杂家出于议官,即掌谏议的官;农家出于农官,即掌农事的官;小说家出于稗官,即反映街谈巷议的小官。

在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即各种知识都掌握在官府手中,教育只在贵族中进行,各项专门知识只在官府内部传授。

孔子时代,天下大乱,礼坏乐崩,周王之官纷纷逃散。如《论语》就曾记载周王室的乐官集体大逃亡的事:太师挚逃到了齐国,亚饭干逃到楚国,三饭缭逃到蔡国,四饭缺逃到秦国,打鼓的方叔逃到黄河之滨,摇小鼓的武逃到汉水之涯,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则一直逃亡到海边。

身为没落贵族,受过良好礼乐教育的孔子对西周盛世一往情深,总想恢复西周的礼乐。于是,他为实现其政治理想而四处奔走,积极参政,但严酷的现实使孔子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

为了理想中的礼乐社会的再现,孔子大胆地打破陈规,毅然开创私学,培养愿意学习的人,从而开启民智,使更多的人致力于实现他理想中的社会。

孔子办私学,开创了传播知识、普及教育、学术自由的新时代。

孔子办学后,王官之学的传人也纷纷办学授徒。于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诸子百家便出现了。

儒生的前身本是官府中的官,孔子办私学后,才有了儒家。孔子传授学生各种知识,尤其重视品德教育。孔子整理古籍,用作教材,如《诗》、《书》、《礼》、《乐》、《易》、《春秋》等。

孔子的私学教育使传统的知识得以摆脱官府垄断,走向整个社会,成为公众的文化。

孔子提倡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仁爱他人,恢复周公制定的周礼。周礼是西周君主等级制社会的传统秩序和体制,是君主和臣民共同遵守的原则。孔子认为只有恢复西周礼治才是“礼坏乐崩”社会的出路,才能结束天下大乱的局面。

仁是孔子用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孔子提倡“仁者爱人”:一方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另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要君主臣民以仁治国,以仁待人,就能恢复西周礼治盛世。这是儒家的基本思想。

儒家思想在孔子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孟子是战国中期的儒学大师。孟子主张性善,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种品德,每个人都要通过内省去保持和发扬它,不然就会丧失。孟子的思想代表了儒家向内反省、探究心性的努力。义是孟子在利欲横流、纷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概念。孟子讲大义凛然,提倡浩然正气,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置生死于度外,坚守节操的牺牲精神有很大的影响。孟子提倡仁政,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记录孟子言行的《孟子》极为有名,北宋以后成为儒家的“十三经”之一,孟子也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儒家“亚圣”。

荀子是先秦又一位儒家大师,主张性恶。他认为天没有意志,并不能影响人的吉凶祸福。荀子还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子认为学习《诗》、《书》的目的在于“隆礼”,治国的根本在于礼义教化。但他也主张王霸并用,即礼和法并重。荀子的思想对主张以“严刑峻法”治国的法家影响很大。

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开创者是老子。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曾作过周朝守藏室的官员,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被道教尊为教祖。老子主张“无为”,即放弃妄为,不违道而行。《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功能。《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认为一切事物均有正反两面。他说,“反者道之动”,指的是对立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也是指对立转化。老子认为世间万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即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悲天悯人,同情百姓。他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提倡以柔克刚,功成不居,不争胜等生活策略,充满了政治智慧。在政治上,老子反对法治、礼治和战争,反对大国兼并天下,主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恬淡安定生活。

老子是一位智者,他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庄子的学说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后世将老子与庄子并称“老庄”,称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为同一时代的人,比孟子年龄略小,曾做过蒙邑的漆园小吏,生活贫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一生淡泊名利,修身养性,是一位廉洁、正直的人。

在战国天下大乱时期,庄子愤世嫉俗,内心深处充满了对世态的悲愤与绝望。

庄子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人要融入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他劝导人们顺从自然的法则,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他说,德性充足后,生命自然会充满一种精神力量。

庄子能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讴歌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贡献巨大,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庄子被朝廷封为“南华真人”。他的巨著《庄子》被称为《南华真经》,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极大的影响,被视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墨家主要由教师、工匠和士兵等从业人员组成,掌握并重视实用技术。

墨家创始人墨子名翟,出身贫寒,生活俭朴。墨翟的学生和信奉者都是一些苦行者,他们吃藜藿之羹,穿裋褐之衣,形成了一个有严密组织的集团,奉其最高领袖为钜子,听从钜子的一切指挥,并有严厉的内部法令。墨家提倡“非攻”,常常帮助弱小国抵御侵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墨家政治上主张尚贤,即选拔贤人管理政治;主张尚同,即统一“法仪”;还主张兼爱,即兼相爱,交相利。在文化上,墨家讲节用、节葬、非乐,建立人人出力的平等社会。在思想上,墨家有浓厚的宗教倾向,主张顺从“天志”,信奉鬼神,但反对“天命”。后期墨家重视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形成了朴素的自然观和理性的认识论。

法家主张法治,讲究耕战,致力于提高军事实力和行政效率,强化统治,以求对敌国战争的胜利。这种强权思想对各国争雄很实用,因此法家成为战国诸子中重要的一家。

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因与卫公同族,也称公孙鞅。他“少好刑名之学”,提出了“治”、“富”、“强”、“王”的治国目标,受到秦孝公的重用,主持变法。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其主要内容有重刑定罪,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开阡陌封疆,普及县制,迁都咸阳,按户征收军赋,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等。

法家到了韩非子时,有了更大的发展。韩非子对法家的法、术、势三派取长补短,综合运用。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厉行赏罚,奖励耕战,谋求国家富强;文化上则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禁止私学。

法家的理论和实践使秦国终于吞并六国,并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主张严刑峻法的法家对中国影响极大,汉朝“儒外法内”即儒家和法家学说并用而倚重法家。

除了儒、道、墨、法几家之外,名家重视名实之辩,代表人物有提出“白马非马”论题的公孙龙子,有常与庄子论辩的惠施等。

纵横家出于行人之官,实际是战国时期战争外交的产物,苏秦、张仪等合纵连衡,在列国纷争的局势下,推行自己的外交策略,备受重用。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涌现了许多经验丰富的军事家,有的军事家有兵书传世。春秋末期齐国孙武的《孙子兵法》是现存最早的军事理论著作,举世闻名,堪称经典。孙武将“令民与上同意”的“道”作为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致人而不致于人”、“我专而敌分”、“因敌而制胜”等军事思想。其后人孙膑所著《孙膑兵法》在《孙子兵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战争经验,提出了新的作战指导思想和统兵原则。此外,《尉缭子》、《六韬》等也是重要的兵书著作。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而得名。这一学派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行家。

农家是先秦时期在经济生活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

农家代表人物许行,楚国人,与孟子同时代。他有随行学生几十人,颇有影响,如儒家门徒陈相、陈辛兄弟二人就弃儒学农,投到许行门下了。他们生活极为简朴,穿着普通的粗布衣服,靠打草鞋、编席子为生,主张人人平等劳动。

农家学派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农家对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的总结与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见于《管子·地员》、《吕氏春秋》和《荀子》。

由稷下学者集体编撰的《管子》一书包括各家的思想学说,学者认为其中《地员》篇就是农家的著作,而《牧民》、《权修》、《五辅》、《八观》等篇则重点记述了农家的思想主张。

由于当时的平民绝大多数都从事农耕,所以“重农”就是“重民”,重农倾向必然会发展为民本思想。《管子》中有关农家的内容着重体现了农家的民本主义思想,是农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环。

农家主张“顺民心,忠爱民”。农家认为民心是不可违背的,“顺民心”是一切统治的基础,贤明的统治者能够顺应民心,以民心向背作为自己行为的指针。《管子·牧民篇》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农家通过“民心”这个概念感觉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比儒家的民本主义思想还要进一步。

“忠爱民”是统治天下的基本方式,农家看到从事耕种的农民十分辛苦,因而要求统治者体恤百姓之苦,不可巧取豪夺。《管子·权修篇》主张“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要求统治者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对百姓剥削太重,要减轻赋税,轻徭薄役;要注意节约,不能穷奢极欲。农家在这里已经改变了许行提出的人人平等劳动的主张,这样的改变更容易为统治者所接受。

农家还主张“修饥馑,救灾荒”。农家将水灾、旱灾、风雾雪霜、疾病、虫灾合称为“五害”,说“五害”是危害百姓生活和生产的重大灾害。因此,一个贤明的统治者要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当务之急在于扫除“五害”。只有解决了这些灾害问题,解除了百姓的痛苦,百姓才会服从统治。水灾是最危险的自然灾害,尤应引起统治者的重视。灾害意识是农家民本主义的重要构成部分。

杂家本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其内容很多与方术有关。杂家“兼儒墨、合名法”,博采各家之长,“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以秦代《吕氏春秋》为代表,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因杂家著作含有道家思想,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杂家实际上是新道家学派。

小说家是先秦记录民间故事的学派,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小说家出于记录民间街谈巷语并呈报上级的稗官。小说家反映了古代平民思想的侧面,是其他学派无法代替的。孔子曾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小说家著作有《伊尹说》二十七篇,《鬻子说》十九篇,《周考》七十六篇,《青史子》五十七篇等。

近些年来,陆续出土了不少以竹简或丝帛为载体的日书、式法、五星占、养生方、病方、脉经、胎产书、导引图、美食方等,这些均属百家之列。

同类推荐
  • 再谈国民性

    再谈国民性

    《再谈国民性》主要关注近代中国的君臣、军阀、精英、老百姓等的所作所为。张鸣先生深挖这干人留下的历史碎片,以第三者视角重新审视,既不漂白,也不抹黑,尽可能还原各路历史人物的面貌,再现当时大小事件的实况,让更接近真实的国民性浮现出来。不了解近代中国的国民性,就难以了解现在的中国。张鸣先生所述所论,皆从为人处世常识出发,用意想不到的角度观察,以举重若轻的口吻揭示历史中为人忽略的扭曲之处,说理透彻、思想厚重,让人从中读出一份历史的启示。
  • 无双猛将

    无双猛将

    散打高手遭人暗算,意外穿越到了乱世三国。任你笑傲群雄,所向披靡,难逃我手中霸戟!任你阴谋诡计,奇策迭出,我自一力降十慧!我便是这天下最强的男人,便要掌握这天下最强的权势!且看霸气无双的乔玄如何谈笑间纵横天下,挥手间枯骨成山!为了生存,为了爱人,他踏上了一条铁血不归路......
  • 青楼掌柜

    青楼掌柜

    阎王满足某人三个愿望---长寿,有钱,有美女。于是,主角轮回转世,成了响当当的青楼掌柜,且看主角怎样带着MM走出新一片天地。目前每天10更。各位朋友可以多看看。请大家有什么意见都留在书评区,好的坏的都可以,来者不拒。或者加到这个群里面来。群号:110771300,110900727。验证的时候输主角名字就可以了最后,求收藏,订阅,推荐。
  • 元代大都上都研究

    元代大都上都研究

    元代实行两都制,大都是首都,上都是陪都、夏都。两都是元代的政治中心,皇帝每年来往于两都之间。本书对元代两都的建造、城市布局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做了全面深入的考述。大都的建造为今天的北京奠定了基础,上都则是中国古代具有典型意义的草原城市。对元史、蒙古史、中国都城史以及民族关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大秦帝国风云录

    大秦帝国风云录

    主人公穿越了,重生了,成了大秦帝国王族的一员,但让他极度失望的是,他这个王族成员是一个流配边疆的罪人,他将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女人一生的美丽计划(大全集)

    女人一生的美丽计划(大全集)

    本书从心灵、言行、仪态、肌肤、秀发、装扮等几方面,结合最新女性时尚个人形象设计潮流,由内至外地诠释女人锻造优雅所涉及的各个层面。引领自我完善的女性朋友一步一步开启美丽的人生。
  • 庙堂往事

    庙堂往事

    为何混官比升官更难?为何文人做官总不长?为何太子党不易取胜?为何身正也怕影子斜?为何官德出了问题比杀人放火还严重?为何新科进士好升官?为何发脾气要抓机会?为何新官最怕”泼冷水”?为何一名技术官员能快速晋升?为何“默许”是一种神奇的力量?为何京城里也有很穷的官?这是一本语言幽默诙谐的官场历史解析读物。
  • 大时代之金融之子

    大时代之金融之子

    纵横捭阖金融市场,谈笑间大鳄飞灰湮灭。史上最成功的投资者,神秘莫测的巅峰存在。他是桥水最大的投资者,他的收益打败文艺复兴科技。他指点了约翰保尔森,他绞杀了长期资本管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名,他就是金融之子,对冲之王!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美人教主宠田妻

    美人教主宠田妻

    她一朝穿越为古代小村庄的农家女,采采药,种种田,浇浇花,从家徒四壁到大宅府邸。“花花,种种田就够了,你以后别给他人看病了,要看也只给我一个人看。”“为何?”“我不喜欢你对着别人温柔的样子。”“世人都说田大夫生性凉薄淡漠,也只有你说我是温柔。”片段一:在田荷花这里踢了N次铁板后,美人教主细长的剑眉轻颦,揉着胸口道:“田荷花,不舒服,不开心,不高兴,本座这里难受。”“田荷花,你听到没有!”“胸闷气短,乃是心气虚所致,服了这俩帖药就没事了。”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酸枣仁、柏子仁、甘草…田荷花将包好的中药递给某教主。
  • 幸福密码:改变千万人命运的幸福法则

    幸福密码:改变千万人命运的幸福法则

    《幸福密码》是一本畅销百年的励志图书。希恩用清楚易懂的文字和许多实证小故事,尤其是《圣经》中的故事,缓缓道出宇宙真理及简单实用的生活方法。《幸福密码》阐述正面的态度与肯定的思想,让人们得以主宰人生,运用心灵法则让富足自然降临,成为生命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