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说客套话的人,心思都比较细腻,能够准确地洞察人心,然后投其所好。这种人随机应变的能力很强,有所谓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能力,能和绝大多数的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在处理问题的方法上也显得十分娴熟、老练。和这种人一起做事的时候要注意,虽然他们表面上容易妥协,但实际上他们的主观意识非常强,总是能在不知不觉中把事情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引导,很少会有吃亏上当的时候,所以不要再被他们的外表蒙蔽,维护自己的权益才能做好事情。
对于客套话,大家不要觉得是一种不齿的行为。事实上,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好比鸦片被毒贩利用会导致人的死亡,但到了医生手上,鸦片又摇身一变成为了麻醉剂和镇静剂,能解除人的痛苦一样。恭维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它本身是没有对错的,只要我们使用得恰当,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会说客套话的人,其实是抱着一种不轻易得罪人的处世态度,这种人善于用客套话为自己以后的发展铺好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为得罪人给自己制造障碍。但需要强调一点,不轻易得罪人不代表不能得罪人,当自己看清对方是图谋不轨或者根本就是抱着隔岸观火的态度时,就要毅然决然和对方保持距离或者进行必要的周旋,以免自己受到更大的伤害。
客套虽好,但也要懂得适可而止,否则,再真诚的客套话都会让人觉得是“疲劳轰炸”,时间长了以后就会觉得你除了会说客套话之外没有其他的本事,就会渐渐远离你。
善用礼貌用语多便利
身为职场中人,能恰到好处地运用礼貌用语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能帮助自己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在与别人沟通交流中要练好两个本领:一是说出让人喜欢的话,二是有能力做好事情。而说话让人喜欢和有能力做好事情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相辅相成的。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说话让人喜欢的人,言谈中绝对缺少不了礼貌用语。心理专家研究显示,习惯使用礼貌用语的人,绝大多数内心都很谦恭,一般都能尊重和体谅他人。
薛丽丽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做销售经理,经常需要处理一些突发状况。有一次,一个30岁左右的男人到销售部大厅坐下,但是迟迟没有看房的迹象。按照公司的规定,只有本公司业主或者有可能成为业主的人才能坐在销售大厅。
一名销售员看到这名男子迟迟没有看房的意向,就走过去问:“先生,您好,想要什么房子?”这个男人看了看服务生说:“不用,我什么也不要。”服务生说:“根据规定,没有消费或者消费意向是不能坐在这里的。”这个男子对这位销售员的话置若罔闻,依然纹丝不动地坐在那里。销售员很生气,但又不能跟他理论,因为旁边还有其他正在喝茶的客人。这时,又有一位女士过来点咖啡,但是大厅里已经没有多余的位置了,这名女士很不高兴,坚持要销售员为她找位置。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的销售员怕事情闹大影响不好,就赶紧跑到薛丽丽身边,跟她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薛丽丽先走到这个女客人的旁边,说:“您好,感谢您来到我们的公司。现在我们大厅里的位置满了,我再让工作人员多添加一个椅子给您坐好吗?”这个女客人看着工作人员拿来的椅子不高兴地说:“为什么我的椅子跟别人的不一样?”薛丽丽看了看,让服务员把自己坐的椅子拿来说:“不好意思,因为公司的椅子都是配套的,要不您先坐我的椅子吧,我的椅子和别人的一样。”安抚了这个女客人之后,她又来到了这个男客人身边,很客气地说:“先生,请问我有什么能帮你的吗?”这个男人头都没抬就说:“没有!”周围的销售员看了都很生气,但薛丽丽依旧微笑地说:“不好意思,这里是消费区,您是不是可以到对面的红色沙发上休息?”这个男人听后生气地说:“怎么?没钱还不能在这里待着了是吗?你们是不是歧视我?”薛丽丽说:“所有的顾客都是我们的上帝,没有尊卑之分,只不过这里离我们的服务台比较近,有购买意向的客人可以很方便地坐下来,您既然暂时没有消费的需要不如就到红色沙发那里坐,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嘛。”这个男人听完站起来就走了。
晚上,薛丽丽被叫到了经理办公室,经理对薛丽丽说,下午的那一男一女是公司的两个股东,他们是来抽查的,对于他们的刻意刁难,薛丽丽还能一直使用敬语,这让他们很满意。最后,经理也给薛丽丽发了奖金以示鼓励。
薛丽丽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可以说是行业需要,但也反映出了她的个人素质,面对素不相识的客人,她没有表现出自己是大堂经理的优越感,一直保持谦恭的态度和他们交流,最终达成一致,不得不说使用礼貌用语是她完美解决问题的法宝。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使用礼貌用语,而且说得有分寸、有礼节、有教养、有学识,同时不会涉及别人的隐私,没有不懂装懂,没有涉及忌讳,没有言语粗鄙等现象,这种人一般做事情比较细心认真,都是那种真诚而又有教养的人。学会使用礼貌用语,保持谦恭的内心,能让你在事业上有如神助,在生活上顺风顺水,这是一个不用花钱的妙方,不妨尝试看看。
《论语·先进》有云“过犹不及”,凡事都要保持一个适当的度,使用礼貌用语也是一样,太过讲究会让对方觉得你有惺惺作态的嫌疑,所以学会适可而止很重要。
谨慎对待自己和他人的隐私
许多美学家经过理论、实践的研究得出一个经典结论——距离产生美。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产生美。尤其是在表面一团和气,其实波涛暗涌的职场中,人与人保持适当的距离既是出于礼貌,也是自我保护、避免受伤害的必要策略。但总有一些人,他们喜欢见缝插针地打听别人的隐私。一旦自己知道了别人的隐私,就仿佛发现了一座座宝藏。心理学家通过调查发现,那些爱打听别人隐私的人,都具有较强的控制欲,获得别人的隐私对他们来说就仿佛拥有了控制别人的法宝。
陈芳是一家大酒店的服务生,平时除了跟顾客打交道之外,她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打听别人的隐私。
有一次,隔壁柜台的小李无意间跟陈芳透露了一个信息:跟她轮班坐台的张丽是个未婚妈妈,而且孩子的爸爸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从此陈芳有事没事就跑到张丽那里去聊天,她看上去似乎很关心孩子的情况:孩子几岁了?男孩女孩?上学了没?平时都是谁在照顾小孩子?刚开始张丽对陈芳的关心还挺感谢,毕竟关心她的人不多。
后来,张丽发现陈芳越问越多,不仅问她是怎么跟孩子的爸爸认识的,还问她为什么孩子的爸爸不见了。张丽认为这是非常隐私的事情,所以就没有跟陈芳说。陈芳问了几次无果之后,心生不满,就把有关张丽的事情告诉了其他几个认识的人。
张丽怕自己的事情传得沸沸扬扬对自己不利,就找机会跟陈芳谈了谈,让她不要再多说。陈芳对张丽说,其实我也是关心你,不让我说也行,那你告诉我孩子的爸爸究竟为什么抛弃你们娘俩,张丽只能吞吞吐吐地说出一些内情。还别说,陈芳还真的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出去宣扬张丽的事情,这让张丽的心稍微放松了一些。可是一段时间之后,陈芳又开始问:“那孩子的爸爸是谁?现在在干什么?你们还有联络吗?”张丽见陈芳越问越多,索性就不理她了,岂料陈芳没多久又把这个事情传得沸沸扬扬,气愤不已的张丽在后悔之余只能辞职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隐私,顾名思义就是隐蔽、不公开的私事。陈芳一直追问张丽关于孩子爸爸的事情,已经触及了张丽的隐私,而张丽也因为处理不当不得不辞职。
工作中,如果遇到了像陈芳一样喜爱打听隐私的同事,对他们就要多留个心眼儿,一不小心你的家世背景、你的工作进度、你和其他同事之间的关系就会被他们摸了个“底朝天”,加上他们天生有很强的控制欲望,在得知你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后,会把你的家世背景拿来当他每天茶余饭后的谈资,你的一切都会成为所有同事乃至领导都知道的“秘密”,你和其他同事的关系也会被加油添醋传得沸沸扬扬。他们认为自己抓住了你的短处,自然就会对你飞扬跋扈,有些心存不良的人会借此对你肆意攻击、诽谤,甚至干些见不得光的勾当,仿佛掌握了你的命运一样,无形中会影响你的工作甚至前程。
如果读者也有这样的同事,一定要小心“伺候”,这里给大家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敬而远之”。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只有离开了他,丝毫不理他,你们之间就没有任何交集,他们就没法知道你的隐私,这是最安全的办法。当然,也不能因此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跟他(她)划清界限,因为这样会给其他不知情的同事一种你很不好相处的感觉,而且那些打听隐私未遂的人还可能怀恨在心,散播一些流言飞语,对自己不利。
另一种方法就是跟他(她)做“知心朋友”。在工作对他(她)有足够的热心与耐心,给他(她)一些无私的帮助;在生活中,也要给他(她)一些不计报酬的好处。为了成为他(她)的朋友,不要忘了隔三差五地抛几个无关紧要的隐私给他(她)“提神”,这些无关紧要的私密信息就对你也不会有实质性的危害。
如果你也是这种喜欢打听别人隐私的人,那么还是及早悬崖勒马吧!打听隐私不仅像毒品一样让你无法自拔,还会像毒品一样害了你。想象一下你围在他人身边问这问那对自己形象的损毁,想象一下他人看你时不屑的眼神、想象一下所有人都远离你的悲惨下场……如果不想成为人人讨厌的对象,就及时收起过分的好奇心,不要再执迷不悟了。
口中没好话的人,要么嫉妒,要么虚荣
职场中总会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经常有意无意地挖苦别人,习惯给别人“泼冷水”,通常情况下,这样的人要么是嫉妒心很强的人,要么是想通过说假话来抬高自己,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在你面前说别人不好的人,可能有两种:一种是想和你达成共识,让你也认为他(她)所说的那个人一无是处,然后借助你的力量或帮助,给那个人一些教训,如果你一时头脑冲动被说服了,很可能就被人当枪使;另一种是喜欢逞口舌之快,他(她)不只在你面前说别人不好,在别人面前,也难免会转过头来说你的坏话,这类人口舌恶毒,最喜欢搬弄是非。不管哪种情况,在背后说他人坏话的人大多心胸狭窄、有自卑心理、生活态度也相对消极、喜欢挑剔和讽刺他人,甚至还会做一些落井下石的事,对于那些曾经伤害过他(她)的人,更是想方设法地进行报复。如果碰到这种人我们就要敬而远之,因为与他们一起共事,很有可能会被利用而不自知。如果与之交恶,我们还可能会惹得一身腥。
王娟是一个手模,她每天没有工作的时候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养双手,不仅不能做任何家务,而且不管春夏秋冬都要戴着手套保护手部,甚至连上班也不例外。
一次工作的间隙,同样是手模的尚娇娇对王娟说:“你看小诗,手指不够长,皮肤也不够白,真不明白她怎么能接那么多广告。”王娟对手模之间的这种相互挖苦向来不感兴趣,就敷衍了一句,说:“可能是她手部的动作比较丰富吧。”尚娇娇听完后瞥了瞥嘴说:“就她那么大的指关节,能做出什么好看的动作。”看到王娟还是没什么反应,尚娇娇说:“我听说小诗平时在家什么也不用做,甚至吃饭都是爸妈做好端上来,典型的娇娇女,我在家可都是什么都自己做。”王娟觉得自己实在无法跟尚娇娇继续聊下去,就找了一个借口走开了。
后来有一天,王娟无意间听到尚娇娇和小诗的对话。尚娇娇说:“你知道王娟的大小姐个性有多严重吗?她在家从来不自己做饭、洗衣服,平时有事没事还总戴个手套,好像生怕谁不知道她是个手模一样。”
尚娇娇强烈的嫉妒心导致她总是要伺机挖苦别人。应该说,嫉妒本身没有错,它和其他情绪一样,都是人之常情。不过,要是嫉妒心太强就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影响自己的事业了。
心理专家研究发现,嫉妒产生的原因大多数来自比较,这种比较不是工作能力、不是学识,而纯粹是欲求的得失。嫉妒者的人生不是用理性来支配的,而是用欲求来衡量的,凡是自己想要但是得不到,最终被别人得到的,都会让此类人嫉妒,而嫉妒的对象就是那些得到的人。
莎士比亚在悲剧《奥赛罗》中说了这样一句话:“嫉妒是绿眼妖魔,谁作了它的俘虏,谁就要受到它的愚弄。”究竟怎样的人容易嫉妒别人呢?一种是不学无术的人,这种人因为自己没有本事,所以就会嫉妒那些有本事的人,极尽可能地贬低他们,挖苦他们,用这种极端的方式缓解自身的自卑感;另一种是有着无法弥补的缺陷的人,比如身体上有残疾的人、病人,甚至是出身贫寒的人,当这种人无法正视自己的不足和缺陷的时候,强烈的嫉妒心就会油然而生,这时他们就会用伤害他人的方式来求得补偿;还有一种是经历了非人的折磨、苦痛、磨难甚至是灾难的人,这种人也非常容易产生嫉妒心理,他们希望用他人的失败来补偿自己之前所经历的痛苦;最后一种是虚荣心特别强的人,他们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很容易产生嫉妒心。
与这种人在一起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他们很可能因为各种不知名的原因而当众挖苦、讽刺别人,这时你最好的办法就是不附和、不回应,找个理由离开。如果你听到他(她)在别人面前挖苦、讽刺自己的时候,也不要怒火中烧冲上前去和他(她)辩论,因为这样只能激发他(她)的“斗志”,让他(她)以后更以挖苦你为乐。对于这种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冷处理”,不给他(她)创造挖苦他人的环境和条件,让他(她)没有任何发挥的机会。
嫉妒好比一颗定时炸弹,控制不好就会酿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不要再用嫉妒本来就是人之常情这样的理由来麻痹自己、原谅自己,小心嫉妒这把双刃剑既伤害了别人又伤害了自己。
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思想推崇君子之风,与君子相反的就是小人,而小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充满嫉妒,总喜欢说别人不好,这种人多喜欢造谣生事、挑拨离间、拍马奉承、搬弄是非、阳奉阴违、落井下石,他们是能给人带来厄运的“瘟神”。
工作中,遇到在你面前说别人不好的人,特别是他时常问你对某人的意见时,一定不要误以为他是在和你闲聊。要认清他(她)嫉妒的真面目,时刻对其保持警惕,这样才能保证不被其影响、利用、陷害,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