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说话都慢条斯理的人,通常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因为他们说话比较慢,这让他们在说话的时候有思考的余地,说出的话也就比较有自己的主见。从交流的实际情况来看,说话语速慢,一方面能让听话的一方多一点儿时间去理解、消化以及做反应,这样对双方进行有效的沟通是非常有好处的;另一方面,说话慢的人,有了充足的时间考虑好言语或表达方式,这样说出来的话更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并且还能避免一些无谓的误会产生,这样的沟通交流是最有效的。
和那些说话比较慢的人一起共事的时候,要想办法让自己去适应他们的节奏,这样能进行更加有效的沟通。虽然这种慢性子的人做事的速度一般都不会特别高,但是做事的质量会很好,而且因为慢性子的缘故,让他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会表现得比较冷静,能应付很多工作中的突发状况。如果与这种人在意见上有了分歧,不要急于马上说服他们,因为他们也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一时间也不容易改变。但他们也不是绝不听取别人的建议,只不过他们要自己看清事态的发展和变化,然后再酌情处理,所以需要耐心交流和沟通。
突然间改变说话习惯,需小心
《礼记·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也就是说,一个人说话时音调的变化是由内心波动引起的。比如,一个人内心平静时,音调也是低缓平和的;一个人内心有了波动时,音调也会随之忽高忽低;内心诚实的人,说话声音清脆而节奏分明;内心宽宏的人,音调也温和如水,舒缓有致;而当一个人提高音调的时候,就说明他想通过这种方式压倒对方。
徐珊在一家化妆品公司的市场部工作,主要负责公司新产品的推广。徐珊平时表面看起来很谦和,为人也比较热情,但是同事们大多不怎么喜欢和她亲近,因为有时大家一起讨论一些问题或是发表一些观点时,她总会突然提高说话的音调,给人一种压迫感,让人觉得十分不舒服。
比如,同事们一起闲谈楼下哪家的工作餐比较好吃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对于工作餐的想法不同也是正常,但徐珊就受不了,她听到不同意见的时候会马上提高音调,反复强调自己推荐的那家餐厅最好,以此反驳别人的观点。
一次,公司召开会议,会议的内容主要是讨论新产品的推广方案。作为市场部的职员,徐珊首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认为新产品主要是针对年轻的人群,应该在比较繁华的商圈做推广和宣传。因为那里是年轻人的聚集地,在那里做宣传的话,能够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
另外一个同事说道:“我们的新产品主推典雅韵味,我认为如果在街头宣传的话,可能会给人一种误解。而如果打出一系列的广告,则能够产生更多的影响力。”
听到了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徐珊立刻升高音调反驳:“做广告要增加很多成本不说,再说现在的年轻人大部分时间都在上班,即使回到家,也不一定会看电视,如此一来,广告基本没有人会看到,怎么能够产生影响力呢?”
一来二去,众人争执不下,讨论了近两个小时也没有讨论出一个结果。
工作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听不得不同的意见,一旦有人表示出不同的看法,他们便会立刻提高说话的音调,试图以强大的声音气场压倒对方。事例中的徐珊正是这样,她面对同事提出的不同意见,不仅不愿意接受,反而提高说话的音调,想要借此来压倒对方。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不仅不能得到同事的认同,反而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工作中,如果我们遇到喜欢提高音调说话的人,一定要避免与其做口头之争,这样不仅讨论不出结果,反而会耽误你做事情的效率。如果涉及原则问题,无法做出退让的时候,也不必因为此人突然提高说话的音调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做出妥协甚至是退让,因为此类人往往只是“纸老虎”,并没有多少实力,否则也不会依靠提高音调的办法来压倒别人了。正所谓“有理不在声高”,必要的时候,我们应该以事实和实力证明,将工作做好比提高音调更能赢得别人的赞同。
肖邦曾在一家杂志专栏中叙述道:“当一个人想反驳对方的意见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拉开嗓门,提高音调。”而心理专家表示,拉高嗓门提高音调,是幼儿时期才会有的表现,是任性的表现方式之一。正常来讲,人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他就应该具备了降低音调,克制“任性”的能力,但是有些成年人仍然会时不时做出这种“任性”的举动,此时不必跟他们太较真、动怒,也不要指望他们成熟理智地接受你的意见,因为此时他们的心理状态已经倒回幼儿期了。
只要大家仔细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平常说话并不多,甚至表达都有困难的人,突然变得健谈,往往是遇到了什么事情,并且这些事情是自己不想直接面对的,才会通过转移话题来达到转移注意力的目的,企图以此把对方的思维导向其他地方,以免出现一些可能会让自己感到尴尬或者是自己无法应付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运用一些技巧,建议把他们约到一个清静、宽松环境,先让对方放下心理防线,然后直接切入正题,让对方没有回转的余地,这样通常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而如果一个人平常说话语速很快,一张口就滔滔不绝,在某一刻突然变得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这时候就要留个心眼儿,很可能是你碰到了“雷区”,比如触及到他的一些短处、弱点或者一些不愿提及的东西;要不就是他心中有鬼,有事瞒着你。不管哪种情况,这个时候就要学着识趣点儿,要清楚自己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以免触碰到更大的“雷区”,同时还要注意自己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不要让别人觉得你是别有用心,故意想看人家笑话。
从打电话习惯看出性格
电话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沟通的必需品。上班时候响起电话铃声也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因为这样的通信工具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从打电话时的一些表现窥见一些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比如有些人打电话时不分时间地点,在工作时间想打就打,完全不顾及同事的感受,如果偶尔因为工作上的事情或者一些特别重要的事情还情有可原,但是经常有人因为一些不太重要的鸡毛蒜皮的私事随意地接打电话,这种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地接打电话毫无疑问会影响同事的工作,这是一种很不礼貌、很自私的表现。
高文娟在一家外企工作,一心希望升职的她经常加班到深夜,周末也会自己在家里学习充电。对事业的执著让她每天都过得很充实,但是有一件令她困扰的事情就是她的好朋友王珍珍经常不分时间和地点打电话给她。
有一次,高文娟正在整理资料,准备一会儿开会时用,这时手机铃声响起来了,是王珍珍打来的,她想要找高文娟周末去逛街,高文娟一听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就敷衍了几句,说:“嗯,好呀!珍珍,我马上就要开会了,待会儿再说哦”。匆忙挂断电话之后,高文娟就冲到会议室去了,会议刚刚开始,高文娟的手机又响了,一看,还是王珍珍打来的,手机的铃声迫使会议暂停,所有人的目光都汇集到高文娟这里,其中还有高文娟上司不满的眼神,紧张万分的高文娟赶紧把手机关掉了。
像王珍珍这样不分时间给别人打电话的人,通常都是比较自私的人。他们什么时候想打电话,哪怕只是单纯的聊天,也会毫不犹豫地拨通他人的电话,他们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完全不考虑对方是否方便接听电话,这是一种非常自私的行为。
这种自私的人,在生活中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管在什么场合,都会把自己当成绝对的主角,认为其他人都是自己的配角,而且这些配角都要以他为中心,跟着他们喜、跟着他们忧,而且配角要给予主角足够的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支持,而且一般不会放弃自己的要求或降低自己的标准。当这些“主角”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存有怨气,认为对方不讲义气、不够朋友。如果有人向这些“主角”们提出要求,他们会视现实或者自己心情而定,他们不答应时就不会觉得这是不讲义气、不够朋友,甚至会觉得别人不替自己着想,抱怨别人向自己提过分的要求,认为对方自私。在“主角”眼里,不管事态如何发展,自己永远是有道理的一方,自己的利益和需求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其他人的利益或者需求都没有自己的重要。
对于这种不分时间打电话的人,我们最好还是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刚刚接触的时候也许我们会认为他们很热情,很好接触,是朋友的不二人选,但时间长了就会发现他们的热情都是来源于自身需求,他们想找你的时候就会显得特别热情,反之,他们会显得很冷漠。
工作中,那些不分时间和地点打电话的人,通常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这种性格的人通常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领导的注意——因为他们强烈的表现欲望,促使他们想方设法地表现自己,领导想不注意都难。尤其在一些集体活动中,这种性格的人也是最喜欢抢风头的,他们越是在人多的场合越喜欢表现自己,极尽心思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即使碰到不擅长的方面,为了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他们也会绞尽脑汁地插科打诨,哪怕是丑态百出,他们的目的就是让别人注意自己。
如果你有这种不分时间场合打电话的行为,那么就要注意了,工作中你这种喜欢表现的个性也许会受到上司的欢迎和赏识,但也会成为你和其他同事相处时的障碍。因为你太喜欢表现自我,所以常常会抢了别人的风头,没有人会永远甘当绿叶,时间长了,其他同事肯定会对你心生不满。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公司是一个大集体,如果这个集体中总是有人独占鳌头、抢人眼球,那么其他同事必定会跟你保持距离,因为你的出色表现会把周围的人反衬得非常平庸。时间长了,其他同事会自然而然地团结成一个小集体来对抗你、排挤你。试想,如果你有这样糟糕的人际关系,你还能做出什么成绩来呢?所以,不要再锋芒毕露了,要知道,每个人都想当主角,但关键是时机是否合适,因为好的主角是需要很多配角来陪衬的,如果所有配角都在跟你闹脾气,那么你这个主角还有什么发挥的余地呢?所以学会审时度势吧,只在适当的时候展示一下,平时还是安心当一个“凡人”吧!喜欢表现自己并没有错,但不分时间地点地表现自己就不对了,这样会对自己的人缘产生不良的影响。要知道好的人缘也是做好事情的必备条件。
从客套话中辨别对方的真意
客套话可以说是畅销全球的通行证,它能帮助人们解决一些非常棘手的难题;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能让朋友之间的关系更默契;能让人与人之间相处得更加融洽。喜欢说客套话的人,意见很容易被人采纳,原因是客套话大都是一些表扬的话语。这样赞美的话可以在心理上满足对方的虚荣心,能够满足对方虚荣心的人,自然也就不会轻易得罪人。《孟子》有云:“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孟子·公孙丑上》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意思是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会高兴。实际上,恐怕只有真正的大圣人才能有如此胸襟。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都无法真正做到“人告之以有过则喜”,也就是说能够听进忠言的人并不多,所以日常说话办事的时候,我们不妨多说一些人人爱听的客套话。客套话虽好,但是却不是人人都能驾驭。客套的话说对了,事半功倍;客套的话说错了,事倍功半。而那些能将客套话说得恰到好处的人,大多是经验比较丰富的人。
生活中,当我们想对某人表示认可或者对某件事情表示认同的时候,通常会说“对呀”,每次说完之后对方都会露出开心的表情,这是因为大家都希望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能被他人接受,没有人喜欢自己总是被驳斥。也正因为如此,生活中经常说“对呀”的人,人缘通常都不错。但需要注意的是,总喜欢在你面前说“对呀”的人虽然表面上感觉很好相处,其实是比较狡猾的,其实说“对呀”是他的一种沟通手段,目的是迎合你,麻痹你,让你看不透他在想些什么。
芳芳是一名会计,生性活泼开朗的她对这份略显沉闷的工作显得有些不太适应。转眼又到年终,这是会计最忙的时候,要把整整一年的账目都算清楚,芳芳跟同事小姚抱怨说:“早知道会计这么辛苦,当初就不要学这个。”小姚一边忙手里的工作一边说:“对呀,真的是很辛苦呢!”看到小姚和自己有同感,芳芳又继续说:“小姚你有没有听到,经理好像要让我们周末过来加班呢,真是的,我周末已经跟男朋友约好去买年货了,我根本不想来啊!”小姚依然头也不抬地说:“对呀,真的是不太合适。”
“嗯,对呀,就是这样”、“对啊,没错,你说得对”,类似这样赞同的话不仅会让对方听起来格外顺耳,还会让对方觉得你们的观点是相同的。但其实他们的话并不是发自内心,就好像小姚一样,“对呀”这两个字对他人而言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经常这样说话的人,说明他们知道“对呀”这种话会让自己显得比较容易相处,能迅速地拉近自己和别人之间的距离,短时间内把自己归入他们的人际关系网,希望借此得到更多的利益。
日常工作中,如果我们遇到了像小姚这样的同事,一定不要耳根子发软相信她的话,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如果我们遇到了这样的上司或者领导,一定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不能轻信他们的评价。对于你的意见,他们可能会说“对啊,你说得对”,但是,当事情进入最后阶段,他们会跳出来挑你的毛病,让你统统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此时再想有什么想法、意见都没用了,因为你轻信了他们的“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