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2400000003

第3章 身:简朴 空灵 明朗 自在(2)

禅师不语,用微笑和沉默与这个人对话。这人离开了禅师,重新回到了社会,他用行动与禅师对话。这世间又多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人。

故事中,禅师对那个人的启发,归根结底就是要让他明白:社会是有规则的,或者说是以固定的形态出现的,但是人却是可以随时改变形态以适应社会的,说得更简单一些就是要善于改变自己。

具有自我中心型幼稚型人格的人,永远不知道自我检讨、永远都认识不到或者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凡事都会把问题推到他人身上或者找一个与自己不相干的借口推脱,凡事都只会考虑自己的需要和感受。

人最大的困难是认识自己,最容易的也是认识自己。很多时候,我们认不清自己,只因为我们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错误的位置,给了自己一个错觉。所以,不怕前路坎坷,只怕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心中仅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声音。每个人都想别人做自己的听众或信徒,这是极度的自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做任何事情都要把自己考虑进去,深入反思自己,一切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如果忘记了自身的限制,则必将是好高骛远,水中月、镜中花,事与愿违。没有自己一切都是空。自我观照,反求诸己;自我更新,不断净化;自我实践,不向外求;自我离相,不计内外。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需精心去处世。人生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初;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到中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回归自然。

要想静心,需要摆脱日常的琐事和烦恼,沉寂下来,认真思索人生的真谛。用禅者的智慧去洞察人的生存,用哲学的方法去思考人的发展。有不少人总认为,改变自我就是取消自我,这是错误的想法。改变自我就是消融自我,就是把自我融入一个群体,这样才能长久。

佛祖释迦牟尼问弟子们说:“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弟子们都回答不出。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一次,我在北大听国学大师叶曼老先生讲座,针对人的自我中心主义,她就毫不掩饰自己的批评:

“在我们生之前,天有多长?地有多久?有人类多久?人类从哪儿来?天之上,地之下,空间到底有多久?谁生了天地?连祖先从哪儿来都不知道,怎敢称自己是‘万物的灵掌’?天的恩泽,地的供养,天地是长久的,人类仰仗它们生活。人永远不满足自己的长寿,人永远对现实要求太高,人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对于宇宙完全无知,整天在那里高谈‘平等’,请问:你为人类做了什么?我们第一个应该感激的是大自然。人类整天在破坏天地,不知回报,不知珍惜天地给予的一切,甚至糟蹋。没有天地,就没有生活的地方。最应该感激的,是天、地、君、亲、师。天地把你养大,你要知道报恩。肩不能挑担,五谷不分,所谓‘知识分子’以何报答?常常反省自己,为了这个世界、人类、社会,自己到底做了什么?不要一开口就说‘我要……’,是我欠世界,不是世界欠我,还得太少,取得太多!讨债的人,心情最恶劣。凡是人,凡是生物,都是很自私的。当大家都觉得应该的时候,人生就会十分痛苦。人之所以痛苦,就是不知道感激。”

是啊,人在天地之间十分渺小,有什么值得骄傲与自我的理由呢?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事情就是自以为是地改变社会和改变他人,但是最难改变的就是自己。要将《坛经》中的哲理牢记于心,扫除分别心、执著心、是非心、凡圣心。雁过长空,不留痕迹。竹影扫阶尘不动,月华照水无痕。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自己慢慢从“自我成长”过渡到“自我消融”。而方法原则其实很简单,就是少一些自私心,多一些慈悲心;少一些烦恼心,多一些智能心。当有情绪出现时,就要用观念和方法来调整、疏导以及化解,而这个过程就是在“自我消融”。

自我的世界不外是自心的反射,但这“我”只是个“观念”而已。人烦恼的主要原因是不认识自我,若能认识“我”的真相,则很多的问题便能化解。观察这世上,世间人有如蜗牛,都是躲在“我”的甲壳内生存,为我而继续活着。人在这甲壳下感到压力与负担,想放下又脱不了,即使用功修行,这“我”还是如影随形,无可奈何。

圣严法师说,消融自己,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力量的源泉。就是一种超然,一种物我两忘。一个人活在世上,还是应该多一点自知之明,了解自己,克制自己,战胜自己,这样你的内心才能归于平静,无为无欲,顺其自然,与“道”翱翔,成为有“道”之人。老子说,能够认识和了解别人的人只能算有智慧,能够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人才算高明。

三、人之所以受苦,是因为执著于自我

《庄子·齐物论》中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意思是说,有大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而有小才的人,总爱因小是小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恢弘盛大。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人生,无休止的被私欲占据着,有数不清的是是非非,一切围绕着一个“我”。一个人最大的障碍、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这个“自己”,指的不只是个人心中的观念和习性,还包括自我意识。人之所以会有烦恼痛苦,皆因有“我”。“我”是烦恼的根源,我爱、我要、我欢喜,凡事只想到我的需要,就容易与人对立、冲突,因此“我”多则苦多,“我”少则苦少。

要征服自我,先要解构自我。痛苦可以从根断除,因为如果没有自我,就没有痛苦。圣严法师说,当我们的自我中心太强、自私心太重时,就会不断地向外追求,同时又不断地排斥外在环境中的一切,所以会带来许多痛苦。当我们渐渐放弃自我中心的烦恼,就能随时随地感受到豁然开朗、清凉自在的快乐。

从前,有个人总是非常苦恼,听说佛陀能灭除一切苦难后,就背上行囊去找佛陀。

佛陀听完他的诉说后,对他说:“真正能够解脱你的,只能是你自己。”

“可是,心中充满了苦恼和困惑的正是我自己啊!”那人不解地说。

“你想一想,你心里的苦恼和困惑是谁放进去的?”佛陀对他慈悲地微笑着说道。

这个人沉吟半晌,没有说话。

佛陀继续开示:“是谁放进去的,就让谁拿出来吧。”

站在温暖而灿烂的阳光下,苦恼的人终于明白:自己的苦恼不过是自己的一种执著,要求得到解脱最终也只能靠自己。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太强,那就会有太多的我挡在他和周遭的人与事之间,而使他的目光变得短浅,只看到“我”,却看不到其他东西。这些挡在自己和周遭人与事间的“我”,其实都是由识心或妄心产生的“忘我”,也是我们必须先加以排除的“我”。

为什么我们会执假为真呢?因为我们生生世世在无明大海中生死轮回,紧紧抱着一个“我”,所以产生种种的“我见”“我所”“我有”,而不能超脱。佛是破执,离执、去执、无执,由此而“外离诸相,内心不乱。”不向外寻原因,搬弄孰是孰非,反向内求,反省自己。

佛家说人是由四大五蕴组合而成的,哪一部分叫做“我”呢?如果说受、想、行、识是我,思想能单独成为“我”吗?五蕴里找不到一个“我”,所以“我”是没有自性的。佛陀认为万物无常,刹那生灭,不存在可以名之为“我”的固定不变的实体。

在亚洲,有一种捉猴子的陷阱。

人们把椰子挖空,然后用绳子绑起来,接在树上或固定在地上。椰子上留了一个小洞,洞里放了一些食物,洞口大小恰好只能让猴子空着手伸进去,而无法握着拳头伸出来。于是猴子闻香而来,将它的手伸进去抓食物。理所当然地,紧握的拳头便缩不出洞口。当猎人来时,猴子惊慌失措,更是逃不掉。

没有任何人捉住猴子不放,它是被自己的执著所俘虏,它只需将手放开就能缩回来。

生活中许多人就像这只猴子一样,时刻在努力建立一个坚固的自我,以掌握对自己心灵的自主权,并经由外在的行为来检验自我坚固的程度。心中的欲念使我们放不下,内心的欲望与执著,使我们一直受缚,我们惟一要做的,只是将我们的双手张开,放下无谓的执著,就能逍遥自在了。

现代社会的人,往往个性张扬、率意而为,一得势就盛气凌人、傲慢无礼,这些都是无知下贱、自以为是的表现。张扬自己人生才能灿烂,但过于张扬就变成了张狂,变成了幼稚,有可能让你跌入万丈深渊。心理学家说:“我们一定要了解别人的立场,人与人之间会冲突、不愉快、会争执,是因为我们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立场不同,看法就不同,作风也不同。

“我执”,就是对“我”的执著,而不明白这一切都是缘起的、幻化的、无常的。“我执”本能地把自我当做认识一切事物、处理一切问题的根本视角。在我们的起心动念中,总是离不开一个“我”,一切的烦恼、生死皆因“我”而起,这些都根源于第七识——末那识的执著。人类几乎所有的行为,都打上了“我执”的烙印。

“我执”,说到底是深深地盘踞在人们动物性中的一种对“自我”的盲目的肯定,和这种肯定中所包含的向周围空间无限扩张(注意:是扩张,而不是包容)的欲望。“我执”,小乘佛学认为这是痛苦的根源。佛教中指对一切有形和无形事物的执著,指人类执著于自我的缺点。包括自大,自满,自卑,贪婪……或者自我意识太强而缺乏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或者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等等。由于自我太强大了,所以你不可能真正地爱他人。消除“我执”是佛教徒的一个修炼目标,认为没有我执就可以将潜在的智慧显现出来,成为有大智慧的人,即为“佛”。著名作家林语堂说:“明智的放弃胜过盲目的执著。”

学者易中天说,人生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现代的人好像特别脆弱。报纸上天天报道众多名人得抑郁症,这些人一定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正因为踌躇满志,才坚信自己是完美的,是无所不能的,如果受到一点挫折,就会变得极度自卑,甚至失去继续生活的勇气。

你最执著的东西对你的伤害最大。你对哪件事、哪个人、哪句话执著心最强,它对你的伤害就最大,人就是这么被伤害的。佛学中有个“中道”理论,即不执空而对事物作绝对的否定,也即不执有对事物作绝对的肯定。如果掌握了“中道”理论,你就不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烦恼中最难放下的是“我”,最难转的是“我的感觉”。一般人的“我”很刚强、很傲慢,往往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可以主宰世间,认为我是优秀的,我好就是好,永远都不会变的,因此才产生“自我”对立与“人我”对立的苦恼。其实,五蕴本空,“我”不是真我。放下那些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命中自有定数,若一味偏执,痛苦的只会是自己。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时,不慎失足从桥上掉了下去,所幸他两手及时抓住桥旁边的横木,当时他就急喊“救命”。佛祖正好从那儿经过,就告诉他:“不要怕,尽管放手,桥下是没有水的,而且你的脚离地面只有一点点的距离。”盲人不相信,抓着横木仍然大声哭喊,佛祖只好无奈地走开。

过了很长时间,佛祖从此地返回,见那个盲人仍然是双手抓着横木,满头大汗。佛祖不忍心看他如此受累,再次告诉他:“放手吧,下面真的没有水,在你脚下几公分就是地面了。”这时那个盲人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他摇摇头,依然固执地不放手。又过了很久,直到力气用尽,失手跌下桥。

这才知道佛祖没有骗他,桥下的确没有水。自己白白在桥栏上坚持了那么久,受了那么多苦。

生活中不乏执著之人,他们固执己见、执著陋习,就像那过桥的盲人一样,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不肯在别人的意见中获得认知。这样的人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掉泪。执著是一种美德,但是,过度的执著会把一个人带入深渊,无法自拔。只有学会变通才能发挥所长,从而绝处逢生,走向成功。

世间芸芸众生,如上述盲人一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切都是为了一个“我”,最放不下的也是这个“我”。于是所有人拼尽一生,去赚这个“我”所需要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最终衍生出无穷无尽的痛苦。人总是趋向于保护自我,相信我,供养我的,殊不知,世人所执著的我并不是那个真我,而是自性的一个幻影。如果一个人能够放弃“我执”,就会减少很多烦恼,在人生的道路上就能轻装上阵,从而获得幸福快乐。

一个哲人曾经说:“世事如棋局,不执著才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见真空。”庄子认为,人人都为我,都去争取自己的利益,人们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不同的“我”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人们之所以处于这样一种悲惨状态,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由于人们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太过执著,一定会变得太计较得失,太在意结局,从而把自己逼向人生的死角。当你了解到自己无法做到,或者是这件事情最终的结果根本就不成立时,你一定要放下你偏激、固执的行为,用变通的思维适时地放下。

世上的人,常被很多烦恼所缠绕,往往被“身见、我执”所惑乱,在无常无我中妄执有我。这里所丧失的“我”是指偏执的我,违反了天道的我。这个“我”是一切冲突甚至罪恶的总根源。有了“我”,就有了你、我之分,有了你、我之分,争执就产生了。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今日的盲目执著,会造成明日的悔。

佛经讲“烦恼即苦提”,因此,见事多往正面看,能够看得开、看得透,能对一切吉凶抱着超然洒脱的态度,就不会自寻烦恼。用佛法的智慧来告诉自己,自我中心是五蕴皆空的,不必那么执著、那么痛苦。

云居禅师参访洞山良价禅师,问道:“老师,请问你每天都吃些什么呢?”

洞山禅师想也不想地回答说:“我终日吃饭,从来没有吃着一粒米。终日喝茶,从来也没有喝到一滴水。”

云居禅师听了,恭恭敬敬地说:“老师,你可是每天都真正吃到米、真正喝到水了。”

参禅学佛的人,每天自然也要吃饭、喝茶、睡觉。对于每天所经手的事情,事过境迁,其实都应视作过眼烟云,不必再去执著,不必再去计较。

人必须打破“我执”,从自我中心中解放出来。达摩说:“法无有我,离我垢故。”就是说,清醒的智慧不是存在于自我中心,而是在于自由的心灵。

四、当守住“不动心”时,清净的本性就自然呈现

“不动心”就是不执著,心不随外部环境游弋。为什么要不执著呢?《金刚经》提出了一个看法,那就是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妄的。《金刚经》最后的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用了梦、幻、泡、影、露、电等六个比喻,来形容这种虚妄性。

去留无意,任天空云卷云舒;宠辱不惊,看窗外花开花落。遇事想得开、看得透,放得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名利,让自己放松、释然、坦然,让自己的灵魂和人格得到完善和超越。

有一天,魔鬼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变成一个没有嘴巴的怪物出现在老和尚面前。想恐吓老和尚。

老和尚一看,说道:“哦!这是什么东西?怎么没有嘴巴呢?”说着,便用慈和的口吻道:“其实,没有嘴巴也好,既然没有嘴巴,就不会乱吃东西、乱说话了。”

魔鬼一看吓不倒老和尚,又变成一个没有眼睛的魔鬼站在老和尚面前,老和尚一看,说道:“啊!怎么又没有眼睛呢?其实没有眼睛也不要紧,以后就不会乱看了。”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论语(大全集)

    论语(大全集)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令人半部《论语》修自身,尽管《论语》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世的大原则、大道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比做“粮食店”。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具有不可灭、不可毁的价值。《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首创语录之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书中用简洁而又含义隽永的语言,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论语大全集》一书分为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解读五部分,为加深现代人对《论语》的理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介绍了培根“关于真理”、“面对死亡”、“宗教信仰”、“论复仇”、“父母与子女”、“婚姻与独身”等方面的人生哲学。
  • 商人也要懂点哲学

    商人也要懂点哲学

    准确地把握了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到当代的发展演变线索和历程,立足于揭示当代 中国人的价值观概貌,对中国人在生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维度上的价值观内容进行发掘,重点突出当代中国人的“生”、“和”、“礼” 、“义”、“惠”、“进”、“美”的核心价值观,展示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分为三篇:第一篇,艺术与审美经验;第二篇,美、美学与哲学问题;第三篇,哲学作为生活方式等。在该著作中,作者将视角从现象学、存在论拓展到生成论,对艺术、美学与哲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叉式的研究,并力图展开它们之间的互文性的对话。该著作还涉及艺术、时尚与文学,以及中西思想的语境等诸多方面。
热门推荐
  • 碎裂天宇

    碎裂天宇

    浩劫降临,人心惶恐,神秘上天即将降临而下,出手灭亡放逐之地之人,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在这大劫降临之时,一位从禁区末日峡谷之中走出的神秘少年开始了他踏上巅峰的路途!横扫四域!战龙谷!灭亡灵!踏碎天空!联合精灵!混乱一统!手握天下,征战上天,成就不朽传奇!
  •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本书从李时珍的家学渊源,行医经验到著修本草纲目说起,对李时珍的医学成就和本草纲目的医学资料珍贵价值都进行了介绍。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生活中来的智慧(大全集)

    生活中来的智慧(大全集)

    ”这样,细细品来,不觉称奇。处处留心皆学问。本书就是把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见却又常常忽略的智慧一滴滴采集过来,本书从家居智慧、饮食智慧、美容智慧、着装智慧、婚恋智慧、育儿智慧、健康智慧、理财智慧、理家智慧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了精彩的阐述,经过精心的加工处理,以及深入的分析。语言平实,详略得体,使其系统化和理论化。事实上,我们才更有兴趣去阅读,娓娓道来,令人胃口大开,也才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其香气缭绕,又高于生活。处处留心也皆智慧。,细致的说明。正所谓“源于生活,恰到好处,不愧为一道源自生活的美味智慧大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异客之旅

    异客之旅

    一个平凡到极致的普通人,遭遇意外后,意外重生到一个魔法与剑的世界,重生在一个平凡到极致的大块头身上。没有天赋,没有才能,没有奇遇,没有背景,甚至身上一无所有的他,又该如何在竞争非常残酷的异界中生存呢?独在异界为异客,难道他要一直都当一名平凡到极致的人吗?没有办法,他只能依靠着自身的毅力,坚持不懈,默默奋斗着,默默成长着,一步步向前迈进。为此,他付出无数血汗,过程异常艰苦。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别人眼中的大人物。但这一切,不是侥幸得来的,而是经历无数艰苦、经历无数血战才获得的。有辛苦,有付出,就有收获。
  • 宝藏新探(走进科学)

    宝藏新探(走进科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海洋探测、海洋潜水和海洋打捞方面的本领也在突飞猛进。这一方面可以使人类更有效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另一方面也为各种各样的海底沉宝寻找者提供了方便,使他们可以利用先进的水下技术去找到海底沉宝。
  • 家有情兽相公

    家有情兽相公

    尼玛,谁能告诉她到底怎么回事,不就是逛个街,买件衣服,进入更衣室后,头有点晕。然后一醒来,竟然穿越了,穿了也就算了,是个丫鬟我也认了,可是为毛是个代替小姐出嫁的丫鬟啊。老娘我在21世纪从没泡过美男,还打算来古代泡遍天下美男滴,可谁知,一穿过来就要嫁人。既然逃不掉,那就嫁吧,嫁过去捞点银子再想想跑路的问题。可是,这个相公实在是太好了,吃饭的时候会帮忙夹菜,睡觉的时候不但会暖床,啥,还会讲宫中野史,江湖秘辛给娘子当催眠曲听,无聊的时候会带娘子到处玩。好吧,既然相公这么好,那就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做个被相公溺宠的乖乖米虫吧。小剧场一:某男人看着正在狂吃点心的某女人:娘子,为什么你比我大,却没有我高呢?某女人头也不抬:因为你吃的比我多。某男人一脸委屈:明明就是娘子吃的多,吃过饭后还吃了两窜葡萄,一个苹果,三个桃子,还有这盘点心。某女人:因为你是男人。某男人一脸不解:可是,隔壁的王员外也是男人啊,他家夫人和小妾都比他高耶!某女人大怒:好啊,你敢背着我看别的女人。某男人可怜兮兮:娘子,我错了。某女人:一句错了就完事了,那还要捕快干嘛,罚你去书房把男人的‘三从四德’抄十遍。小剧场二:某女人闲得很无聊,于是屁颠屁颠地跑到书房去找某男人:相公,我听外面的人说咱们家挺有钱的。某男人急忙放下手里的书:娘子,走这么远是不是累坏了,来,相公给你揉揉肩膀按摩按摩腿。某女人撒娇道:相公还没有告诉人家,咱们家是不是很有钱?某男人:咱们家很穷的,穷的剩下大把的钱没地方放了。某女人双眼放光:相公,人家想看金子。看完金子后。某女人道:相公,人家明天想看银子。某男人连忙吩咐小厮:听见少奶奶的话不,限你们一天之内把金子全部换成银子。某女人又道:相公,人家后天想看铜板。某男人看向小厮:知道该怎样做吗?众小厮:知道了,少爷,奴才们一定把这事干的漂漂亮亮,保证让让少奶奶看得心花怒放。小剧场三:某女人怀孕后,被某个天天紧张兮兮的男人勒令不准到处跑,并且这也不准干,那也不准干。于是,某女人思索再三,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带着肚子里的宝宝离家出走。话说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某女人支开身边的所有人,收拾好包袱,卷走大把的银票,在墙的两头架好梯子。谁知刚爬上围墙,就看见某男人笑的一脸灿烂:娘子,家里不好玩,咱们私奔去吧。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难经(四库全书)

    难经(四库全书)

    中医理论著作。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原题秦越人撰,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