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论自然》品读
走入孤独,远离书斋,如同远离社会一样重要。纵然无人在我身旁,当我读书或写作时,并非独处一隅。如果一个人渴望独处,就请他注目于星辰吧。那从天界下行的光芒,使人们得以出离可触摸的现世。可以这样说,我们假想,大气之所以透明,就是为了让人们看到天国的灿烂光芒。从普通城市的街道向上看,它们是如此深邃伟岸。假如星辰千年一现,人类关于上帝之城的记忆,必将世代相传,为人们长久地信仰着,珍存着,崇拜着。然而,每一晚,这些美的使者都会降临,以它们无可置疑的微笑,照亮宇宙。
星辰唤醒心中的景仰,即使它们常在,也遥远而不可触摸;而当思想敞开心门,自然景物总会留下熟稔而亲切的印迹。 自然永无恶意可憎的容颜。如同大智慧者不会因穷尽自然的和谐底蕴而失去对她的好奇之心。自然之于智慧的心灵绝非玩具。 花朵,动物,群山,它们折射着智者思维的灵光,如同它们娱乐了他纯真的童年。当我们这样谈论自然时,我们的心灵感觉,清晰独特,诗意盎然。我们在感觉着多面的自然客体和谐完整的映像。正是这映像区分了伐木工手中的圆木与诗人心中的树木。
今晨我看到那令人愉悦的风景,它们无疑是由二十到三十个农场组成。 米勒拥有这片地,洛克有那片,而曼宁是那片树林的主人。 但是他们都不能占有这片风景。只有诗人的双眼可以拥有这地平线,这是他们农场中最可贵的,却无人能凭产权而据为己有。说真话,成年人难得看到自然本身。多数人看不到太阳,至少,他们所见只是浮光略影。阳光只照亮了成人的双眼所见,却照进儿童的眼睛和心灵深处。自然的热爱者,内向和外向的感觉尚能和谐的相应,他尚能在成年时保有婴儿的心灵。与天地的交汇成为必需,就如每日的食物一样。自然当前时,奔腾的喜悦传便他全身,尽管可能他正身处现实的苦境。他是我的造物,抿灭他无关紧要的悲伤,与我同在他应欢悦,自然向他如是说。不仅阳光和夏天带来欢跃,四季的每一时分都奉献出愉悦;自然变化的每一时晨无不如是。 从懊热的午后到漆黑的子夜,四季早晚的嬗变对应并验证着人们不同的精神状态。自然既可是悲剧的,也可以是喜剧的背景。身体康健时,空气就是让人难以置信的补剂甜酿。越过空旷的公地,停留深雪潭边,注目晨昏曦微光芒,在满布乌云的天空下,并非出于特别的当头好运,我享受了完美无缺的欣喜。我欣喜以至有些胆怯。在树林里也是一样,人们抖落岁月如蛇脱旧皮,无论身处生命的哪一阶段,都会心如孩童。 在森林中,有永恒的青春。在上帝的庄园里,气派和圣洁是主宰,四季的庆典准备就绪,客人们居此千年也不会厌倦。在森林里,我们回归理性和信仰,在那里,任何不幸不会降临于我的生命,没有任何屈辱和灾病-请留下我的双眼-是自然无法平复的。站在空旷大地之上,我的头脑沐浴于欢欣大气并升腾于无限空间,一切卑劣的自高自大和自我中心消失无踪。我变成一个透明的眼球,我化为乌有,我却遍览一切;宇宙精神的湍流环绕激荡着我。我成为上帝的一部分,我是他的微粒。密友的名字听起来陌生而无足轻重,兄弟,朋友,主人或仆从,这一切变得细碎而搅扰。我是不受拘束永恒不朽自然之美的情人。与街市和村庄相比,在旷野里,我体味到更亲切更可贵的实在。在静谧的风景里,尤其是在那遥远的地平线,我们看到自然美丽有如我们美丽自身和本性。
田野和树林带给我们心灵的巨大欢悦,指说着人类和植物的隐密关连。我并非独在而不受关注,植物向我颔首,我向它们点头。风雨中树枝摇动对我是既新鲜又熟稔。它令我惊异又让我安然。它们对于我的影响,就如同我确信自我思维妥贴所为正当时,全身涌起的超越而高尚的感情。
然而,可以肯定地说,这欢悦的力量不仅源于自然本身,它存在于人,或者说,存在于自然和人的和谐中。要谨慎节制地享有这种欢悦,这很重要。自然并不总悦人以节日盛装,昨日氤氲芬芳晶亮悦目一如为林仙嬉乐而设的同一景致,今天就可能蒙上悲伤的面纱。自然总是折射着观者的精神状态。对于在病痛中挣扎的人,他自身散发的焦虑挣扎就涵容着悲伤。当爱友逝去时,人们会对那风景感到些许漠然。当蓝天落幕于社会底层者眼前,它的壮丽也会减色。
§§§第二节《论自然》的主题解析
《论自然》集超验主义思想之大成,在这部作品中爱默生提出:“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也跟宇宙建立一种直接的关系呢? 为什么不能有一种凭直觉而不是依靠传统的诗歌与哲学? 为什么不能有一种不是依据他们的历史传统而是直接启示我们的宗教呢?”(Why should not we also enjoy an original relation to the universe? Why should not we have a poetry and philosophy of insight and not of tradition, and a religion by revelation to us, and not the history of theirs?)。这实际上是在宣布一种独立精神。接下来他又写到:“每个人自身的状貌便是对他提出的疑难所做的形象的答复。”( Every man’s condition is a solution in hieroglyphic to those inquires he would put. ) ,这句话给他的观点“人是自己的神”做了恰当的注解。以独立的、全新的眼光看待自然界。
爱默生从哲学角度考虑,认为宇宙由自然界和精神组成 ( Philosophically considered, the universe is composed of Nature and the Soul. ),并且肯定了人的地位和作用。《自然》一章阐述大自然的丰富意蕴。爱默生眼中的自然都是人的精神化身,欢乐的自然呈现着欢乐,哀愁的自然则又显得哀愁。“为了寻得孤身独处,人有必要走出书斋,退出社会,回归自然。”(To go into solitude, a man needs to retire as much from his chamber as from society. ) 。他主张修心养性,只有在孤身独处时人的各种内在天赋才可得到充分发展。同时爱默生又写到:“自然界既是外界多种事物给予的完整的印象”( the integrity of impression made by manifold nature objects. )表明爱默生视大千世界为一有机整体的浪漫主义自然观。他主张人应回到原始物质状态去,单纯地观察世界。接下来是爱默生最精彩的一段话:“我站在空地上,头沐浴在和煦的空气里,仰望着无垠的太空,小我的一切都消失了,我变成了一只透明的眼球,本身不复存在。我洞察一切,上帝的精气在我周身循环,我成为上帝的一部分。”( Standing on the bare ground,my head bathed by the blithe air and uplifted into infinite space, all mean egotism vanishes. I become a transparent eyeball; I am nothing;I see all;the currents of the Universal Being circulate through me; I am part or particle of God. )。这是表明爱默生超验主义观的名言,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一致。这是爱默生浪漫主义思想的主体,也是《论自然》一文的钥匙。因为大自然永远带着精神的色彩 ( Nature always wears the colours of the spirit. ) ,自然界是精神的象征物( Nature is the symbol of spirit. )。他主张发挥人的超验作用。在他看来,精神渗透人的心灵和自然界,物质为精神之象征。世界万物有其表状,也有其内涵( Particular natural facts are symbols of particular spiritual facts)。宇宙间存在着一种无所不容、无所不在、扬善抑恶的力量,他称之为上帝或超灵( the OverSoul) 。超灵为人所共用,每个人的思想都存在于超灵中,人以直觉观能同他交流。爱默生赞美人的发展潜力无限,推崇人的至高无上,提出:“人就是一切,世界为人而存在,人决定自己的命运,人要自信、自尊、自助。”人有神性,只要潜心修养,洁身自好,便可成为完人;而个人的完善则是世界进步的基础。爱默生提倡超验主义,是对美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的否定。他主张个人发展,是对非人格化过程的针砭;但也或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不择手段发展自我的理论依据。
爱默生的《论自然》发展了美国民族精神和自立精神。爱默生的许多见解都非常深刻。他既不保守也不激进,有着强烈的爱憎,对于现代社会的罪恶感到极度愤怒。爱默生的语言雄辩而美丽,包含深邃的智慧。从他的《论自然》可以看到,人类社会中的金钱、名利、权利等等都是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而人在自然中是平等的,无阶级之分,也无尊卑意识。我们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尤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有一部分人片面追求物质的不良影响下,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控制我们的欲望,否则就会遭遇毁灭。爱默生强调人的精神性,认为人的精神可以超越物质世界、感性世界及经验世界的种种限制。生活就为了发掘自我,表达自我,充实自我。他这种人本主义思想和自立精神像指南针,给世人的灵魂指引了一个方向。
§§§第三节 从《论自然》看超验主义思想的变化发展
19世纪上半叶,刚诞生不久的美利坚共和国在经济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同时,不断扩展人类自由发展空间的西进运动仍在继续向西挺进,高涨的民族主义热情在人们心间激荡着。然而工业文明在创造繁荣的经济局面的同时也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贫富分化的加剧,物质主义之风的盛行,以及奴隶制的日益扩张等社会弊端的出现开始动摇人们在新世界里建立理想王国的信念。
正当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困惑与失落的时刻,欧洲大陆掀起了一股席卷世界的文学浪潮——浪漫主义。一反18世纪理性至上的观念,崇尚感性和直觉,热爱自然,张扬个性的浪漫主义的到来给美国思想界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在这一时代精神的感召之下,美国思想界的精英们纷纷通过回归自然,反观自我,来重新找回那失落已久的神性和重建信仰的信心。而浪漫主义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其为美国知识界送来了以康德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思想。英国作家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和托马斯·卡莱尔曾经深受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在19世纪的波士顿地区广泛流传,他们强调精神,强调直觉,启发人们对灵魂和精神重新进行探索和思考。他们所宣扬的理性高于知性,精神高于物质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对于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思想渊源
在浪漫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思想的震撼和影响之下,以爱默生为代表的美国超验主义者们对传统的清教思想,尤其是加尔文教思想发出质疑,向传统的理性主义和怀疑论哲学提出挑战。他们鼓励人们从传统的重轭下走出来,走进生活,贴近自然,用心灵去直接体会和发现隐藏在生活中的真谛。
在被喻为“新英格兰超验主义宣言”的《论自然》一书的前言中,爱默生清楚地阐述了这一思想,他写道:“我们的时代是回顾过去的时代。它替祖先营造坟茔,撰写传记、历史、批评。先人们曾直接地面对上帝,面对自然,而我们却是通过他们的眼睛去观照上帝和自然。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同宇宙建立关系? 为什么我们不能有一种凭直觉顿悟而不依靠陈腐传统的诗歌与哲学? 为什么我们不能有一种不是依据先人们的历史传统而是直接启示我们的宗教呢?”接下来在《论自然》一文中爱默生向我们充分揭示了自然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大力倡导人们接近自然,直觉感受自然和自我的神性,去重建自然、人、神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理想王国。
《论自然》作为集超验主义思想之大成的一部论著,深受以康德思想为代表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书中所表述的关于物质与精神,现象与本质,知性与理性的观点无不与德国先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遥相呼应。而从推崇直觉,强调精神万能的主要哲学精神来看,显而易见二者之间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因此,评论家们一般都认为康德哲学思想是《论自然》理论基础之所在。但在认定二者之间的渊源关系时,我们也要看到它们之间存在的区别。原因在于由于条件所限,爱默生并未能直接阅读康德等德国哲学家的原著,他所接触到的均是通过柯勒律治和卡莱尔等人译介过来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爱默生在 1831 年的欧洲之行中会见了柯勒律治,并和卡莱尔结成终生好友。正是通过阅读二人的作品,以及与他们的书信往来,爱默生接触并把握了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精髓,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新英格兰超验主义哲学思想。卡莱尔与柯勒律治对爱默生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成衣匠的改制》和《宗教沉思》两部作品中。由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二者阐述思想时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本民族的道德、哲学和宗教色彩,而当这一思想经过再三阐释而幻化为爱默生笔下的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思想时,原康德哲学思想已发生明显的“变奏”,它已带上了典型的新大陆色彩。
二、卡莱尔的影响
自从浪漫主义的主要倡导人之一让·雅各·卢梭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深化到如痴如醉的程度以来,歌颂自然就成了浪漫主义作家们笔下经久不衰的创作主题。不管是华兹华斯笔下风景如画、宁静神秘的自然,还是拜伦文中气势宏大、充满活力的自然,都是人们的心灵和情感得以净化和升华的地方,这似乎是浪漫主义诗人们共有的自然观。而爱默生曾信仰的唯一神教也同样关注着自然,认为通过观察自然,人们能够从中领会到无限智慧的神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