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枫
灰姑娘的12点
浪漫的情节,使我们倾向于把《灰姑娘》理解为一个爱情故事,而不是更靠近它本质的复仇故事。被埋没的落难者,如何抓住机遇自救,并彰显最后到来的荣耀。对继母和两个姐姐来说,这种荣耀等同心理摧残,伴随着她们流血的脚跟、被啄瞎的眼睛等显而易见的肉体摧残……灰姑娘终于释放了积聚已久的仇恨,体尝到获胜者甜蜜的平衡。
灰姑娘本是富人家的孩子,因为丧母突然沦入孤儿命运。担水、生火、烧饭、洗衣,她本应火焰燃烧的未来熄灭在炉灰里。尘垢是她的磨难,也象征对她高贵出身的遮蔽。从蒙灰到洗尘,从仆妇到公主,是被剥夺的身份重获归还的过程。因为不公正的受难,灰姑娘索要的补偿大于失去的。她要求由贵而显,进入王室绝对的权力。这则童话展现了低贱者的篡夺能力和智慧。不言而喻,水晶鞋一定是双高跟鞋,适合足底的优雅弓形并不是它最显著的特征。高跟鞋意味着基座上的抬升,穿着者必须挺胸抬头、刻意向后才能维持平衡,如同灰姑娘装扮公主时貌似高傲里所掩藏的心机——必须伪装姿态,否则,踩在高跟鞋上自然状态的身体前倾,就会流露内心深处的渴慕——靠近更高等级和权势时的渴慕。
南瓜变为金光闪闪的马车,老鼠成了神气活现的车夫,陪衬物都得到身份提升,烘托翩跹而来的伪造公主。灰姑娘衣着明艳,还有一双极尽奢华的水晶鞋——这些本不属于自己的贵族象征物,使灰姑娘如同一个印玺的窃取者,她将凭此与王权相认。她的自拯、野心和复仇,必须依靠巅峰上的权力。舞会上灰姑娘隐瞒自己,一开口就会破坏华服带来的自信;她要让所有人都认不出自己,就像密谋行进中的不露声色。
从不堪现实到华丽梦境,灰姑娘连续性的厄运被打破了,身边的一切瞬间成宝藏。现实是詈骂,梦境是舞曲;现实是炉灰,梦境是美酒;现实是继母凶蛮的脸,梦境是王子深情的眼神。这是童话的特性,善恶、美丑、真假之间,总是呈现清晰的对折关系。没有比咒语更快的给予,也没有比咒语更快的剥夺。12点,点石成金的魔杖有时限,它会重新把灰姑娘推回深渊。这个埋伏下来的危险时刻,预示某种失控的政治——灰姑娘灵活闪跳,防止自己被困顿的真相揭露。她是现实与梦境的双重逃亡者。
魔法的钟即将敲响,导致灰姑娘匆匆逃离时不慎遗落了水晶鞋。她可以归还借来的礼服,但她无法归还落在王子手中的水晶鞋,它像从梦境中偷来的宝物呈现于现实。掉了一只鞋,一定是跑不快的,即使12点就要到来,即使王子紧紧追逐。一只穿了高跟鞋的脚和一只光脚配合起来奔跑,一定是速度最慢的。再怎样情急,灰姑娘也应该体会出一扭一拐的笨拙和艰难。有两个办法可以解决问题:捡起这只鞋穿上,或者把另一只鞋也脱下来,如此行动才更快捷。仔细比较就会明白,捡起水晶鞋一定不会比瘸脚奔跑所需时间更多。那么灰姑娘为什么呢?除非,这只水晶鞋是她预谋留下的。
是的,在此之前,灰姑娘和王子跳了一曲又一曲,而一双跳了整个晚上的鞋必定是合脚的,那些复杂的快步、跟从、旋转、踢踏,鞋的尺寸不合适根本不可能完成。灰姑娘与王子舞步妙曼,众人艳羡的一对璧人……她必有一双如影随形的鞋!舞鞋尺寸的精确,天然地要求大于走路的鞋,但跳舞的水晶鞋为什么会在走路时掉下来呢?再次证实,灰姑娘蓄意留下独特徽记。没有比鞋子更鲜明的隐喻了,它召唤着出发和寻找。
如同小说中必须要为善者的杀戮找到确凿的、合理得趋于正义的解释,童话中的公主也一定被塑造得无辜无瑕。为了掩盖灰姑娘的心机,情节被设计成:王子在台阶上铺了沥青,所以灰姑娘掉了水晶鞋。与水晶鞋互为烘托的,是珠宝、绸缎、枝形吊灯和支撑在背后的阶层优越感,它是被灰姑娘穿来跳舞的——舞步说白了,就是赋予行走以格外的技巧。12点,12点,她是延续起舞的灿烂,还是灶台边的肮脏?灰姑娘要抓住闪跳的机会,她遗落水晶鞋的目的,恰恰是再也不遗落它,将它永远地牢牢地套在脚上。
阅读童话多年以后,我才醒悟灰姑娘的伎俩。获得的手段有许多,其中比较玄妙的一种,是靠遗失,靠给予,靠提供,而成为更大财富的主人。她遗失了一只鞋,通过遗失一只鞋得到一个豪华世界。当我看到沿街分发小广告的人,匿名信的写手,耳语着的告密者,教父,还有美人——那一笑千金的最后赢家,就看到这种“给”之后的“得”。
一无所有的灰姑娘,除了一只借来的昂贵的鞋,还有什么是她本身能够给予的呢?她有,那是埋藏在身体里的秘密财富。
再看焦点道具:水晶鞋。如果没有这只改变命运的鞋,王子和公主也许就不会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可能在怨恨中彼此想念一生。最早的灰姑娘故事,包括《格林童话》初版里所记录的,舞会第一天,从树上掉下来的是银色洋装和银制舞鞋,第二天晚上落下来的是金色洋装和金色舞鞋……但后来广泛流传的却是水晶鞋,除了形式上的美感,是否还蕴含其他深意?
作为魔法之物的水晶鞋,创造一条穿在脚上的捷径。灰姑娘之所以穿的不再是金鞋、银鞋,一是出于审美需要,不引起笨拙的重量猜测,与世俗的物质衡量划开界线;另一方面,出于隐喻的需要。是它,使灰姑娘的脚得以合理地裸露:性——这几乎是低微者唯一可以提供的财富。一双漂亮裸足所引发的性欲,不输于饱满乳房。12点之后,仙女一样飞离……如同蝉留下金黄的衣蜕,灰姑娘脱掉的水晶鞋,是贵族化了的蝉蜕,王子只能用幻想来填充那消失了的肉体。
那个赐她华服的女人,种种版本说法不统一,有说是教母,有说是仙女,还有说是灰姑娘的母亲,因成为亡灵而获得了神秘力量。无论什么身份,她都要强调一件事,要求灰姑娘必须12点之前归来,并以魔力失效相威胁。因为她真正的目的是:约束灰姑娘不在王子那里过夜。
性的给予,意味着女人身体和身份双重神秘感的消失——这种贬值,近于从公主变仆妇,如同灰姑娘12点之后的命运。男人都是比目鱼,一旦跑到他身体下面,他的眼睛就看不到你了。灰姑娘的妈妈不仅曾经垫到男人的身体底下,现在,她的位置陷落得更深,跑到了地下。所以那个曾经肌肤相亲的男人娶了新妇,岂止看不到她,连女儿灰姑娘的悲惨身影都看不见了。
对生殖秘密的了解,是每个人成长的重要时刻。从初潮到初夜,灰姑娘拨动体内秘密的钟。这个富有心机的姑娘,比告诫中的母亲更聪明,她仅仅遗落一只鞋以后消失,象征的是有限的给予。她绽放了,像一朵散出甜味的花,然后让蜜蜂在风中仔细嗅别那暗香浮动的气息,千里百里地追随,带着它兴奋的刺针前来赴约。
在德国维斯特法伦地区的节庆中,有一个让女孩跳过火堆的仪式:如果跳的时候鞋子脱落,就证明她已经不是处女了。法国南部和西班牙的教堂里,有些中世纪保留下来的浮雕,其中女性光着一只脚,是表示在性方面堕落、违反了教规的意思。就是《格林童话》的其他篇章中,也有类似的情节,比如《跳破了的鞋》。夜间入睡的十二个公主,总是第二天早晨被发现破洞的鞋。国王派了盯梢的士兵,才得知,她们夜间与王子们幽会,通宵跳舞。如此不经磨损,仅仅一夜之间就会破掉,如此不结实的鞋实在不符合王室身份——那么薄,为故事所描述的鞋底不像皮子,更像一层膜。
如同复仇故事被转折成爱情故事,灰姑娘被描述得无知。其实水晶鞋的纯净、紧致和缺乏延展性,象征着不容侵犯的处女膜和阴道。我们知道,子夜时分,它被王子的沥青弄脏了。
咫尺之后是天涯
童话追求美学上的晴朗,好人与坏人分居于两个国度,他们之间的交集地带,似乎只是一座供人弃恶从善时通过的吊桥。童话不尊重现实法则,它的想象之花一路开得狂野,让我想起那句喜欢的话:“我们拥有艺术,因此我们不把真理当基础。”多年来,我尤为迷恋童话中的器物,魔力的碗、银灰色的万能咒语、会说话的苹果树……它们的神秘之美,在于永远不会被人目睹。《宝葫芦的秘密》是我看过无数遍的电影,没牢记其中的教育意义,但是惦念着那件消失的宝物。宝葫芦,圆润曲线犹如母亲的腰腹和乳房——只要有所要求,它给予一切,就像婴儿在母乳灌溉的世界得到万能的应允。
童话中的魔法道具,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类,力量不能随时随地显现,有幸掌握咒语、密码或符记者,才能令它焕发奇彩;缺乏辨察力的人往往认不出它是宝物,甚至当做废物弃置。还有一类宝物,无需任何附加条件,它不对年龄、性别、身份和立场存有任何挑剔,一个傻孩子也可以轻易将它运用;正因为后者的公开性,才使它的珍贵程度和受劫掠的危险程度更重。一双恶魔和天使穿上都同样舒适的鞋,所有的脚都希望践踏,必然遭受的厄运是它本身的纯洁所决定的——如同钱本身的纯洁、情欲本身的纯洁一样。
假设只能拣选一件宝物,我才不要什么会下金蛋的鹅或无所不知的镜子,童年时最令自己渴慕的,是一双七里靴。它是真正能为我所用的,得到之后依然身无长物,不成为额外的精神负担,我把它套在脚上,追得上雨后的彩虹拱桥。作为乖顺得近于闭塞的孩子,这大约体现了内心无声息的反抗吧。
记得有一年,和家人去海边度假。白天受了冷落和委屈,觉得父母不爱我,我决定偷偷出走,以伤害自己的方式完成对他们的报复——我忘了,只有在他们爱我的前提下,这种报复才是有效的。晚上蹑手蹑脚地爬起来,世界黑得吓人,那种无边的威严使我不得不放弃计划。听到潮声,我趴在窗边,向外张望。夜色中的大海,有着巨兽幽暗而褶皱的皮,礁岩仿佛是它换气的鼻孔。我深怀恐惧,唯一的安慰是在海平线那端,月亮天使有张镀金的脸。那个晚上,我默默祈祷一双七里靴,送我到任意的彼岸。
是的,为我向往的总在彼岸,可我难以跨越眼前的危险。七里靴,七里靴,刀山火海一跃而过。斗火龙、战水怪的勇士,总是不能缺一双七里靴借以逃生。如果套上七里靴,我就可以从容跨越重重障碍,跨越挫折和险境,甚至跨越令人不耐烦的成长和生死……然后,让叶芝的诗在墓碑上将我安慰:“现在我可以枯萎而进入真理。”
像多数敏感早慧的孩子一样,在似乎最明媚的时光里,我对死抱有的好感远大于生。对七里靴的渴望,相当于成长中的拔苗助长,我借此躲避或巨或微的创痛。童话里,中途打开的篮子里的礼物会变成蛇蝎,只有坚持到终点才能获得闪耀的珠宝。我曾想,如果有了一双七里靴,人转瞬就到达终点,不必与自己的好奇心交战,最后作为失败者被惩罚。七里靴把万重山水变成地图旅行,其实是一种急功近利的交通工具和行动道具。说到底,七里靴是没有耐心的产物。
往大里说,只有最伟大的行者“时间”穿着七里靴,它的脚步轻易从恐龙迈过太空人;往小里说,只有最卑贱者穿上了七里靴:它就是在杂草和土壤里轻易可以找到的虎甲虫。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并非猎豹,恰恰是这种不起眼的小昆虫,假设它有人的形体,可以瞬间跑得百米。速度快到什么程度呢?它本来非常好的视力根本无法在疾驰中看清物体,奔跑过程中必须不时停下来观察,然后重新跑,然后再停下来,它的速度快到没有办法判断。我曾坐在高空咫尺天涯,想象飞机就是一双工业七里靴——峰峦、河流和穿插其间的小小村落,但我永远看不见一张真正的脸和上面的表情,即使拥有俯瞰众生天堂般的视角,我看云卷云舒,依然是形而上中必然的单调。
随着年长,我对七里靴的速成神话,抱有了怀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类的至理名言,它除了是恭维之辞,还是典型的偷懒技巧,希望以一席话的速效省却十年书的苦功,这一席话就是语言上的七里靴。如果对倾听者有所点醒,只应是十年书之后的一席话,面对空空白白的痴脑,当头棒喝也没用。一个转瞬生死的人被称为夭折,他无权谈论或盛或衰的沿途风景。一个由激越转而宁静的爱,我更倾向于理解为移情。我越来越崇尚慢的技艺。慢是比常规动作更优雅的一种节奏,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会使平凡场景凸现诗意。慢是对时间的漠视,所谓永远,就是慢到极处。七里靴还是我梦寐以求的宝吗?或许像蚯蚓一样缓慢地把土吃进去,才能开辟一条真正为自己所消化的路。
或许我这样探讨,有偷换概念之嫌,因为童话人物穿上七里靴,主要为了逃亡。相对这种目的,速度是第一要义,走马同时想观花,当然是奢侈得危险的妄念。但我当年阅读里保留的怀疑一直延续,为什么扔下梳子变成森林,为什么扔下镜子变成河流,却总是阻挡不了追随而至的魔鬼?既然我们已经穿上了窃取来的七里靴,为什么魔鬼转眼就能离我们如此之近?魔鬼光脚不穿鞋,他凭什么跑得那么快又不流血?七里靴让我隐约怀疑法器的失效,不幸的主人公仿佛是在梦里无望地逃生,精疲力竭地刚刚赶到一个安全地点,不容喘息,追杀的人又来了。
七里靴的原主人是魔鬼。如果魔鬼能一步七里,他不会视七里靴为宝物,那是一个如影随形的本领,他自身的内容,不需一个外在于他的物。如同孙悟空不会把一个能把自己送上天际的东西当宝物,因为他一个筋斗云就抵达了。如果穿上七里靴逃走时还是被光脚的魔鬼一再追上,那只能说明这是一个失效的宝物,实际功用远非传说中那么神乎其神。如果这是一个失效的宝物,那魔鬼根本不会珍藏,更别提跋山涉水地去追讨。那么为什么,我们已经穿上七里靴,却如此轻易地一再地被魔鬼紧跟呢?
我后来才领悟,童话中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恰恰埋藏更深的隐喻。在漫长的灵魂自我建设中,当我一次试图摆脱内心的种种邪念,朝着更美好和澄明的方向行进……每每过程却如此困难,结果却如此失败,我仿佛能感到魔鬼的体重和窃笑。猜对了,穿着七里靴跑得再快、跑到天涯也没用,因为我们身上一直背负着魔鬼,他一伸手,就轻易拍上我们的肩。
死神的舞娘
她只有一寸多高,穿紧身胸衣,裙子撑开像一朵倒置的花——等我从玩具箱里找到这个八音盒,镜面上的芭蕾小人已经停转。裙子颜色变成了僵硬混沌的石膏白,但她依然保持优美的舞姿和自尊:身体重心落在左脚的足尖,高高抬升从不歇止的右腿。
童年每当我拧动那个蝶翼形的钥匙弦,她就开始缓慢而孤独地旋转。出于好奇,我曾像修表匠那样撬开后盖,发现犬牙交错的小零件。八音盒的心脏是一只不锈钢轮毂,上面布满精密的小颗粒,当轮毂徐徐转动,凸起的小颗粒轮流挑起钢齿,钢齿被挑到不能承受的高度就猝然掉下,发出弹拨之声——这是由坠落产生的音乐。原来,控制芭蕾小人的,是那么硬质的核。现在,时间积聚的泥垢和锈迹,卡住了她。她穿着袖珍红舞鞋,永远地,在蒙尘的镜面上伫立——我看到一个世俗版的隐藏下来的耶稣,区别仅仅在于:她的手不是钉死在十字架上,是她的脚,钉死在红舞鞋里,钉死在舞台,钉死在她的信仰之上。
琴声响起,练功房的镜子里,映照少女们随节奏起伏的身体。她们默默弯折凄美无依的手臂,自愿成为美的囚徒。作为典型的青春事业,舞蹈只索取正在盛开期的女孩,一旦她们脸上光泽退去,就会遭到无情厌弃。舞鞋和其他鞋子不一样:像皮鞋、草鞋、木头鞋,离开主人的脚以后依然具有独立完整的造型;如果舞鞋不被穿上,没有一只进入的脚足作为内在支撑,它就扁塌塌的,软底软面上垂着松懈的缎带……像衰弱无力的蝙蝠。其实,舞鞋就是喝青春血的动物,它从脚,偷偷啃食到面颊。那双传说中永不停下的红舞鞋,之所以跳过小路,跳过沼泽,跳过漆黑的丛林,还是那么色泽鲜丽、艳冶夺目,好像从未溅上泥浆和污迹,因为它被随时灌溉,是一件盛血的器皿。舞鞋运送着美丽的献祭品。
鞋子本来承受的被动命运,就这样被童话中艳异的红舞鞋改写了。一双柔软的缎带鞋,不受舞者头脑操控,能够负载一个人的体重腾挪跃动,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这力量,来自邪恶。如此频繁地弹跳,以至一双鞋看起来就像是复数。即使不会跳舞的人,只要穿上这双有魔力的红鞋,也被瞬间变成高超的舞者。被奴役的命运,并非必然像劳工一样艰辛,也可能美得令人惊恐。无休无止的红舞鞋,使舞者的身体始终悬置空中。芭蕾舞的主要特点就是踮起足尖,模仿神的轻盈,使舞者仙女般在空中飘移。但是,最像神的,是鬼而不是人;最像完美的,是残酷而不是优雅。它让人跳舞,跳舞,跳舞,一直跳到死。聚敛、盛纳和运送亡灵——红舞鞋的恐怖,因为它的美得以削弱还是加强呢?是的,在死之前,舞鞋送来的礼物是美,如同响尾蛇在致命的响板打起之前,先送来了寂静。
这是死神的邀约啊。舞鞋红得如此燎烈,女孩的踝骨像被秘密烧灼的火焰亲吻。它招募一个死人。即使知道自己将成为死神的新娘,她也无法抑制尝试的激情。或许这是死神的傲慢,他的威严有权要求一个少女为她终身起舞,如同上帝要求修女们生生世世的贞洁。死神要求对称的祭献,让舞鞋上的她死于至美,正如十字架后的她们死于圣洁或孤寂。两者趣味上的区别在于:死神乐于欣赏独舞,而排场的上帝,享受阵容无比辉煌的唱诗班。月亮,寂静的发光体,影斑闪烁……那是谁的黄金雕鞍?那唯一的淡漠的蒙面观舞者,从高处俯视——黑森林中,红舞鞋上,直到,是一个骷髅在跳舞,骨殖闪动磷火;舞鞋历经生死,以不变的悦目的燃烧般的红色,诱惑下个目标从死神那里继承礼物。
对许多人来说,红舞鞋是极具魅惑的喻象。它用来象征艺术以及一切至美之物索要的高昂代价,乃至牺牲。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在创造中忘我,是不能自控的,而忘我有可能导致葬送自身的命运——我看到因为追逐光亮,蜡烛在灼烧自己的泪滴中低矮下去,最后被它的信仰消灭。
这种摧毁,使艺术家需要面对悲剧性的承担,同时又涌动殉情般的伟大激情。由此形成了一种创造上的迷信和神话:对自己的伤害,有助于换取作品升拔的想象和力量——接近于宗教情感,信徒认定:苦行和忏悔易于赢得上帝的垂青,至少是微乎其微的好感。自伤、自虐甚至以死相搏,他们踏山渡水,百舍重茧,为了寻找那双受到诅咒的舞鞋。通往巅峰的道路如此艰险,阻断了态度游移的艺术爱好者,剩下最忠诚的攀援者,脚下是一条流血的路,心中爱如死般坚强。荆棘鸟传说是这种心理基础的翻版故事,说它生来就是为了寻找一棵荆棘树,为了把喉咙抵在荆棘最长的刺上歌唱——歌喉如此动听,全世界都停下来谛听……一生只歌唱这唯一的一次,然后,荆棘鸟就会死去,带着被刺穿的心脏和滴血喉咙。为了抵达高度,为了令时钟停摆的绝唱,疼痛和死亡都是可以被忍受甚至被享受的。
最早得知红舞鞋,是从1948年拍摄的那部名为《红菱艳》的老电影。当团长莱蒙托夫问为什么要跳芭蕾时,女主角佩姬回答:“就像你为什么活着。”她把爱和激情注入了红舞鞋,但还不是全部,因为她后来与作曲家坠入情网。莱蒙托夫认为:“没有一位伟大的舞蹈演员可以去享受常人的爱情。”冲突中佩姬选择离开舞蹈团去结婚。红色的魔鞋并未终止它的诱引,佩姬向往重返舞台,但这意味着必须在事业和爱情割舍一方。当佩姬追赶远走的爱人,火车呼啸而来,她几乎必然地死去了。“帮我脱下红舞鞋”,这是她的遗言,此时,交响乐回荡在剧场高大的穹顶之下,没有女主角参与的舞剧正在上演。电影中的团长莱蒙托夫,令人想到芭蕾史上最特殊的杰出人物,使濒于衰亡的芭蕾艺术起死回生的奇迹创造者:俄罗斯舞蹈活动家佳吉列夫。而嗜舞的佩姬,也像那个天才的舞蹈家尼金斯基,他曾因闪电婚礼而被佳吉列夫从剧团除名。享有芭蕾史上“最伟大的男演员”之誉的尼金斯基,一次腾空,能完成前后交叉多达12次的双腿击打。这位舞神的个人命运,正好印合红舞鞋和荆棘鸟所暗示的悲怆:精神分裂症使三十岁的尼金斯基开始被监禁于疗养院,永别舞台。
艺术家需要红舞鞋的自欺幻觉,来安慰自己的牺牲——它是一个圣化的象征物。然而安徒生所创造的原版《红舞鞋》故事,功用并非如此。它讲述一个成为孤儿的女孩,在母亲葬礼上把自己的双脚漆成红色,并由此感到快慰;当她被收留后得到了一双真正的红鞋,她不顾常礼地穿着它出席教堂的坚信仪式。死神和上帝都不能约束她,她成为一个胆大妄为的僭越者。是双重冒犯,使女孩受到严厉处罚,展示虚荣者和渎神者的下场。不知疲倦的红舞鞋,带领她致命地旋转——她被蛮横地拖着,去敲每个傲慢虚荣的孩子的门。
童话里经常提到坏皇后脱不下烙红的鞋,事实上,如同最早的红舞鞋,鞋是一种著名的刑具,比如二战中的法西斯刑靴等等。《巴黎圣母院》中的爱斯梅拉达,一想到要对她跳舞的脚用刑,一想到脚要被夹断,她就招认了所有强加于身的冤屈。以鞋子为刑具有着显著的象征意义:因为惩罚了一双脚,就是惩罚了未来所有的路。
哑言之爱
一个著名谚语说:当真理穿鞋的时候,谎言已跑出很远。依我看,真理输就输在太需要形式感,不够赤裸。不穿鞋的真理是不是拥有更快的速度,更锋利的杀伤力,更无往不至的胜利呢?
海的女儿不需要穿鞋。当她全身赤裸着醒来,只能用乌黑的长发裹住自己……她始终是光脚的,正像鱼尾不能够塞进任何一双鞋里,裸足是对她身世的纪念——任何习惯,都是往日往事的残留物。她一定是光脚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是赤足。唯此,冰雪和刀尖才能使她们的疼更加显著,更加尖锐化。
鱼尾和人腿的一个区别,就是不用穿鞋。当小人鱼步履妙曼地进入王子的宫殿,她有一双处女的脚,从未穿过一双哪怕是更能烘托它们洁净无辜的鞋子。她祼足,意味着对宫廷规则的拒绝,也暗藏着返回人鱼状态的可能伏笔。所以我们在后面的情节中读到,浮升海面的众姐姐,把美丽的头发送给巫女,以赢得挽救的机会,让她变回人鱼。可是,小人鱼最终没有这么做——退潮后,海,这只巨兽低哮着走远,驮走她伤心的姐妹们。
我认为,海的世界太非凡,几乎有着想象也难以企及的完美。仅仅是水族馆里的缩影已经让我迷惑了:乌贼拖着教皇的尾裾;海马石质的身体,仿若简约的罗马柱样式;热带鱼非洲族裔般撅起的外唇……水下摄影,使人类得以目睹不可比喻的斑斓,生物的形式华丽到了非理智的程度,并且,它们的移动如游如飞,仪态异常优美。是海底世界让我确认,朴素并非自然的唯一形式,华丽也是,并且是自然更具诱惑的一种。更多时候,我认为大海具有非人间的魔力。
小人鱼为什么会放弃一个艳异天堂,来到矛盾重重的人间?月亮……如同深蓝的海面,鲸浮升它的脊背。整个世界,被埋在海底般的秘密黑暗之中,让人难以猜测。
成年以后重读,发现童话不仅是孩子的阅读专利。故事中有那么多的爱、恨、愤怒、撕裂感,有那么多的死和阴谋,有那么多的复杂暗示。童话中理所当然要避除儿童不宜的内容,性就是以隐喻手法表现的。睡美人的原版故事,并非讲述一个女孩做了植物人以后呈现的医学奇迹——她被强奸了,然后以沉睡来躲避内心的羞耻。
那么,小人鱼呢?她从十五岁开始,向往人的双腿,即使鱼尾更具形式主义美感,她依然愿意迎接分开双腿的剧痛。她的目的,不是一双镶嵌珠宝的水晶鞋或冶艳夺目的红舞鞋。最重要的原因:鱼尾封闭,是拒绝侵入的,就像鱼的生殖几乎不借助肉体交汇,只有分岔的双腿使真正而深入的性交成为可能。安徒生以隐喻方式来表现:人鱼的十五岁,那是她们的成年礼。只有到了成年礼这天,她们才有权利浮出水面,从沉睡的、蒙昧的、对肉体不自知的深处,睁开观察变化的眼睛,结实的陆地一样不晃动的真相正在呈现。在此之前,她们仅仅作为儿童被宠爱。
是的,由于失去语言表达能力,人鱼与王子复杂的灵魂交流变得不可企及,通往爱情的方式只剩下肉体一途。小人鱼曾被烈药烧灼的肢体,将被婚礼上教堂响起的钟声彻底击碎——她死于王子对恩情的背叛。王子只有爱她,才不负恩情,才不在道德上获罪,而他报恩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像享受新娘一样享受人鱼柔软的身体。为了投向王子的怀抱,人鱼曾饱受割舌裂尾之痛,以受虐般的狂热对待爱情。但她失败了,王子选择了另一个灵巧的可以言说的肉体——她最终不过是一个失宠的舞姬。
是的,失去动人歌喉之后,除了静默中的美貌,小人鱼还剩下唯一的技能:舞蹈。舞蹈者所付出的日常性肉体折磨远远超过其他艺术门类。观看舞蹈训练,就是观看一种放缓节奏的刑罚。舞者在疼痛之上追求更深重一层的疼痛,他们每天为自己制造一个新的疼痛峰值,然后持续停留在极限的刀尖上,艰难适应。这种日复一日的必要的残酷训练,使舞者在表演时,优雅,自如……仿佛有万能而无痛的腰肢和手臂,看起来,似乎能把舞者折叠,折叠,直到灵魂似的薄软、轻盈,让它自在飞升。失去言述能力的人鱼,只剩下肢体语言:她婀娜起舞。舞蹈本身,是一门哑语的艺术。
我喜欢小人鱼,是因为和她一致地习惯于哑巴爱情。我愿意原谅自己静态之中的微量残疾。设想表白爱情,会让我觉得是在说着蹩脚外语,我从来结巴、羞耻,永远没有在行动中逐渐树立起来的自信。渐渐,我把自己放逐到他不可触及的边缘,因为我预感,爱意味着惩罚,关系的不平衡,以及动荡中的幻灭感。我甚至没有小人鱼的勇气,她在被忽视和歧视中无言坚持,默认这是爱情古典优雅的方式。作为一个爱的天才,她隐秘绽放……那寂静中难以消化的激情。
记得那个阅读人鱼童话的暴雨之夜,我从泪水中看到闪电,天堂的玻璃树枝都被震碎了——我猜不出,哪个天使会出现在明晚的星空,在那些刀刃上行走。我知道古老的大海汹涌着,明天早晨锥螺密布的海滩,也会像一条铺满钉子的路。
无论面对脚底的刀刃,还是王子的离弃,疼痛中的小人鱼永不开口。只有人才会抱怨和呻吟,他们祈祷,他们哀告,以求神能解除身上的苦痛。而神,对自己的疼痛失去了申诉能力——因为神已是最高境界的解决方式。喜悦,疼痛,告别,死亡,以及爱……在神那里,都是无声的。
人与神的爱存在差别。人对神的爱是专注的,紧张的,乞求状态的,唯恐失去神的恩宠;而神对人的爱,是散漫的,从容的,可收可放的,好恶随时都在掌握之中,不会失控。尽管如此,人的爱并不卑贱——他的爱更像爱。人习惯于爱,倾向于唯一的对象;神习惯于被爱,他的感情普施众生。小人鱼是神,但她颠倒了秩序:以人爱神的方式,去爱一个尘世的人。当王子吩咐:她要永远和他在一起,并允诺她睡在他门外的丝绒垫上——小人鱼,一个海神的公主,历尽苦难,得到了她的奴仆身份。
当王子选择了邻国公主,等于从性魅力上判断:一个完美的人优越于残疾的神。通过他的挑选,人践踏了至高的神。神无法承受这种羞辱。即使最高的神也不能做到无限牺牲,也要有所保留——比如上帝捍卫伊甸园里的智慧果和长生树。对小人鱼来说,死,或许是她最后捍卫的个人尊严。她不能从一个熟睡的新娘那里偷回一点爱情的垃圾。
或许,小人鱼无法在命和爱之间权衡。爱仅仅是爱,仅仅因为不能不爱,它什么高尚的理由也不是,爱是无能为力。真正的天使真正的神,永远会受到爱的羁绊,然后她被放逐,到再汹涌的情感也不能触及的深渊。她独自,没入不为所知、不能被分享的聋哑般的静寂之中。魔鬼能作恶并享乐,只有天使,才受难。
……她正死去,在死者那越来越透明的嘴唇,渐弱的祝福也散去。
(《绿洲》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