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11900000007

第7章 伤寒论注释(2)

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抟,故令气,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趺阳脉浮为,脉滑为哕,皆医之咎,责虚取实之过也。《内经》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暠发汗攻阳,亡津液,而阳气不足者,谓之守空。《经》曰:

“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暠阳不为阴守,邪气因得而入之,内抟阴血,阴失所守,血乃妄行,未知从何道而出。若脉浮、鼻燥者,知血必从鼻中出也。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浮数之脉,主邪在经,当发热而洒淅恶寒。病人一身尽痛,不欲饮食者,伤寒也。若虽发热恶寒,而痛偏着一处,饮食如常者,即非伤寒,是邪气郁结于经络之间,血气壅遏不通,欲畜聚而成痈脓也。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脉浮、面热赤者,邪气外浮于表也。脉迟、战惕者,本气不足也。六七日为邪传经尽当汗出而解之时,若当汗不汗,反发热者,为里虚津液不多,不能作汗。既不汗,邪无从出,是以差迟。发热为邪气浮于皮肤,必作身痒也。《经》曰:以其不能得小汗出,故其身必痒也。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

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龂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抟,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藏府,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相逐,为热所拥栙,血凝自栙拥,同壅。下同。

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筑湫痛,命将难全。浮为阳,沉为阴。阳脉紧,则雾露之气中于上焦;阴脉紧,则寒邪中于下焦。上焦者,太阳;下焦者,少阴也。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者,雾露之气中于太阳之经也。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胫逆冷,便溺妄出者,寒邪中于少阴也。因表气微虚,邪入而客之,又里气不守,邪乘里弱,遂中于阴,阴虚遇邪,内为惧栗,致气微急矣。《内经》曰:

“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暠此上焦之邪,甚则下于中焦,下焦之邪,甚则上于中焦,由是三焦溷乱也。三焦主持诸气,三焦既相溷乱,则内外之气俱不得通。膈中为阳气之海,气因不得通于内外,拂郁于上焦而为热,与藏相熏,口烂食龂。《内经》曰:“膈热不便,上为口糜。暠中焦为上下二焦之邪溷乱,则不得平治。中焦在胃之中,中焦失治,胃气因上冲也。脾,坤也,坤助胃气,磨消水谷,脾气不转,则胃中水谷不得磨消,故胃中浊也。《金匮要略》曰:“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暠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气不能布散,致荣卫不通,血凝不流。卫气者,阳气也。荣血者,阴气也。阳主为热,阴主为寒。卫气前通者,阳气先通而热气得行也。《内经》曰:

“膀胱者,津液藏焉,化则能出。暠以小便赤黄,知卫气前通也。热气与卫气相抟而行,出入藏府,游于经络,经络客热,则血凝肉腐而为痈脓,此见其热气得行。若阴气前通者,则不然,阳在外,为阴之使,因阳气厥微,阴无所使,遂阴气前通也。《内经》曰:“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暠阳气厥微,则不能卫外,寒气因而客之。鼻者,肺之候,肺主声,寒气内入者,客于肺经,则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者,外邪也。

厥者,内邪也。外内之邪合并,相逐为热,则血凝不流。今为热所拥,使血凝自下,如豚肝也。上焦阳气厥,下焦阴气厥,二气俱厥,不相顺接,则脾气独弱,不能行化气血,滋养五藏,致五藏俱虚,而五液注下。

《针经》曰:“五藏不和,使液溢而下流于阴。暠阖,合也。清,圊也。下焦气脱而不合,故数便而下重。脐为生气之原,脐筑湫痛,则生气欲绝,故曰命将难全。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已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已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脉阴阳俱紧,为表里客寒。寒为阴,得阳则解。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者,阳气渐复,正气方温也。虽尔,然而阴未尽散,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滑胎,知阴犹在也。方阴阳未分之时,不可妄治,以偏阴阳之气。到七日已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为阴气已绝,阳气得复,是为欲解。若过七日不解,到八日已上,反发大热者,为阴极变热,邪气胜正,故云难治。阳脉紧者,寒邪发于上焦,上焦主外也。阴脉紧者,寒邪发于下焦,下焦主内也。设使恶寒者,上焦寒气胜,是必欲呕也。腹内痛者,下焦寒气胜,是必欲利也。

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脉阴阳俱紧,为寒气甚于上下,至于吐利之后,紧脉不罢者,为其脉独不解,紧去则人安,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者,为吐利后脾胃大虚。《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暠脾胃气强,则能输散水饮之气。若脾胃气虚,则水饮内停也。所谓晚发者,后来之疾也。若至六七日而欲食者,则脾胃已和,寒邪已散,故云欲解。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必欲解也。烦,热也。传经之时,病人身大烦,口噤不能言,内作躁扰,则阴阳争胜。

若手足三部脉皆至,为正气胜,邪气微,阳气复,寒气散,必欲解也。

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睑内际黄者,此为欲解也。

《脉经》曰:“病人两目眦有黄色起者,其病方愈。暠病以脉为主,若目黄、大烦,脉不和者,邪胜也,其病为进。目黄、大烦而脉和者,为正气已和,故云欲解。

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抟,则洒淅恶寒也。《内经》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暠风则伤卫,数则无血。浮数之脉,风邪并于卫,卫胜则荣虚也。卫为阳,风抟于卫,所以为热。荣为阴,荣气虚,所以为寒。风并于卫者,发热、恶寒之证。

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抟,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浮为邪气并于卫,而卫气胜,滑为邪气并于荣,而荣气实。邪气胜实,拥于荣卫,则荣卫行速,故脉数疾。一息六至曰数,平人脉一息四至,卫气行六寸,今一息六至,则卫气行九寸,计过平人之半,是脉数疾,知卫气失其常度也。浮滑数疾之脉,发热汗出而当解,若不解者,精气脱也,必不可治。《经》曰: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千金方》云:“以喘嗽为咳逆上气者肺病,散者心脉,是心火刑于肺金也。暠《内经》曰:“心之肺,谓之死阴,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暠以形见其损伤故也。

平脉法第二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

寸为上部,关为中部,尺为下部。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衡铨者,称也,可以称量轻重。《内经》曰:“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暠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荣卫与脉相随,上下应四时,不失其常度。

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肾,北方水,王于冬,而脉沉。心,南方火,王于夏,而脉洪。肺,西方金,王于秋,而脉浮。肝,东方木,王于春,而脉弦。此为经常,铢分之不差也。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百)刻,一周循环。

人身之脉,计长一十六丈二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一呼一吸为一息,脉行六寸。一日一夜,漏水下百刻,人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五十度周于身。则一刻之中,人一百三十五息,脉行八丈一尺,水下二刻。人二百七十息,脉行一十六丈二尺,一周于身也。脉经之行,终而复始,若循环之无端也。当复寸口,虚实见焉。经脉之始,从中焦注于手太阴寸口,二百七十息,脉行一周身,复还至于寸口。寸口为脉之经始,故以诊视虚实焉。《经》曰:虚实死生之要,皆见于寸口之中。

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滀,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风伤阳,故脉浮虚;寒伤阴,故脉牢坚;畜损于内者,谓之水畜,故脉沉潜;支散于外者,谓之支饮,故脉急弦。动则阴阳相抟,相抟则痛生焉。数为阳邪气胜,阳胜则热烦焉。

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脉与病不相应者,必缘传变之所致。三部以候五藏之气,随部察其虚实焉。

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府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太过、不及之脉,皆有邪气干于正气,审看在表在里,入府入藏,随其所舍而治之。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难经》曰:“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暠以脉随呼吸而行,故言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外为阳,内为阴。《内经》曰:“来者为阳,去者为阴。暠是出以候外,入以候内。疾为有馀,有馀则实;迟为不足,不足则虚。来疾去迟者,阳有馀而阴不足,故曰内虚外实;来迟去疾者,阳不足而阴有馀,故曰内实外虚。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

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

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望以观其形证,问以知其所苦,脉以别其表里。病苦发热身疼,邪在表也,当卧不安,而脉浮数。今病人自卧而脉沉迟者,表邪缓也,是有里脉而无表证,则知表邪当愈也。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腹痛者,里寒也。痛甚则不能起,而脉沉细。今病人自坐而脉浮大者,里寒散也,是有表脉而无里证也,则知里邪当愈,是望证、问病、切脉三者相参而得之,可为十全之医。《针经》曰:知一为上,知二为神,知三神且明矣。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发热烦极,则不能静卧。今向壁静卧,知热已去。

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诈病者,非善人,以言恐之,使其畏惧则愈。医者,意也,此其是欤?

师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针经》曰:“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欠。暠阴阳不相引则病,阴阳相引则和。是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呻为呻吟之声,身有所苦则然也。

言迟者,风也。风客于中,则经络急,舌强难运用也。摇头言者,里痛也。里有病(痛)欲言,则头为之战摇。行迟者,表强也。表强者,由筋络引急,而行步不利也。坐而伏者,短气也。

短气者,里不和也,故坐而喜伏。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内经》曰:“腰者,身之大关节也。暠腰痛为大关节不利,故坐不能正。下一脚,以缓腰中之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心痛则不能伸仰,护腹以按其痛。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至春分之时,伏寒欲发,故云: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伏气已发,当须脉之,审在何经。得脉微弱者,知邪在少阴,少阴之脉,循喉咙,寒气客之,必发咽痛。肾司开阖,少阴治在下焦,寒邪内甚,则开阖不治,下焦不约,必成下利,故云:虽尔咽痛,复欲下利。

问曰:人病恐怖者,其脉何状?

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内经》

曰:“血气者,人之神。暠恐怖者,血气不足,而神气弱也。脉形似循丝累累然,面白脱色者,《针经》曰:“血夺者,色夭然不泽。暠其脉空虚,是知恐怖为血气不足。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

师曰:脉自涩,唇口干燥。涩为阴难,主亡津液,而唇口干燥,以阴为主内,故不饮也。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

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愧者,心也。愧则神气怯弱,故脉浮而面色变改不常也。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

师曰:脉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菽,豆也。

《难经》曰: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各随所主之分,以候藏气。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脉经》曰:“冷气在胃中,故令脉不通。暠下利不见脉,则冷气客于脾胃。今尺中时一小见,为脾虚肾气所乘。脉再举头者,脾为肾所乘也。若尺中之脉更或减损,为肾气亦衰,脾复胜之,鬼贼相刑,故云难治,是脾胜不应时也。

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也?

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金胜木,水胜火。纵者,言纵任其气,乘其所胜;横者,言其气横逆,反乘所不胜也。纵横,与恣纵、恣横之义通。水为金子,火为木子,子行乘母,其气逆也;母行乘子,其气顺也。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

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者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为人病者,名曰八邪,风、寒、暑、湿伤于外也,饥、饱、劳、逸伤于内也。经脉者,荣卫也。荣卫者,阴阳也。其为诸经脉作病者,必由风寒暑湿伤于荣卫,客于阴阳之中。风则脉浮(弦),寒则脉紧,中暑则脉滑,中湿则脉涩。伤于阴则脉沉,伤于阳则脉浮。所以谓之残贼者,伤良曰残,害良曰贼,以能伤害正气也。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

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

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

又问曰:何缘作此吐利?

答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名灾怪耳。医以脉证与药相对而反变异,为其灾可怪,故名灾怪。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

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难经》曰:“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脉来濡弱而长,故曰弦。暠是肝之平脉。脉(肝)病得此脉者,为肝气已和也。

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

以其脉如弦直,是肝藏伤,故知死也。纯弦者,为如弦直而不软,是中无胃气,为真藏之脉。《内经》曰: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

同类推荐
  • 吴子兵法

    吴子兵法

    《吴子》主要论述了战争观问题。该篇既反对持众好战,也反对重修德,而废弛武备。它认为只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能使国家强盛。
  • 左氏春秋

    左氏春秋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 后期桐城派文选译

    后期桐城派文选译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 中华家训2

    中华家训2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军事经典著作,被誉为“武学之圣典,兵家之绝唱”,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乃至世界军事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尊崇的地位。
热门推荐
  • 至爱甜妻:惹上第一花少

    至爱甜妻:惹上第一花少

    可是要命的是,这位蠢萌的大姐,准新娘变身失业剩女。素欣同时收到分手和裁员通知,可悲催还远不够此,谁能想到租借的高档公寓竟然半夜还会遭贼?晚上回到多年前购置的豪宅,他花花大少的名头从此真成路人了吗?且慢,这小帅贼分外眼熟,你能再笨一点吗?这么笨我会放不下你的!一点点钻进他心窝里了,华尔街著名的花花大少,回国第一天就遭遇天降婚纱,害的大少座驾半毁陈子骞,居然豪宅有女贼?!“喂。这位大姐你什么眼神?!租本大少的房子还敢贼喊捉贼?本大少哪点像小白脸?”至爱甜妻读者群:135162849欢迎大家加入!,临结婚前夕,莫非是哪个有名的小白脸兼职做贼?
  • 重生之豪门娇妻

    重生之豪门娇妻

    结婚三年,惨遭背叛,死后竟重生成了那个小三,再次与前夫纠缠不清。高智商、深城府的“花花公子”助她解脱困境,为报仇,她与他协议结婚。然而,这一切不过是更加复杂庞大的圈套的初始!“老婆,今晚打算几次?”她惊恐:“不是说只婚不欢吗?”他邪邪的笑,“那是昨天!”
  • 你的推销能力价值百万

    你的推销能力价值百万

    本书从四点坚守出发,选取了中外若干个推销场上的著名故事和经典案 例,并对里面的要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希望读者诸君能从中有所受益,使 自己的推销能力得到显著增长,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现自己的百万之梦。
  • 折翅的老根

    折翅的老根

    杨袭,女,1976年出生于黄河口,08年始在《大家》《作品》《黄河文学》《飞天》《山东文学》等文学杂志发表小说。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穿越之秀才娘子遇上兵

    穿越之秀才娘子遇上兵

    莫小小一朝醒来,发现自己并不是躺在软软的席梦思,而是一块硬板上,惊慌失措,各种混乱下发现自己竟然穿越了……还没有缓过神来的莫小小华丽丽的成为了秀才娘子,还是个立了贞洁牌坊的秀才娘子。家有八十的瞎眼婆婆要照顾,外有族亲要来抢夺百亩良田……既然穿越过来了,咱就认命吧,好好生活才是王道。治好婆婆的眼瞎,经营好百亩良田,一不小心成为了小小财主,本以为守着银子过日子也是舒适快活,没想到来了个兵硬说是自己的相公,赖吃赖喝不说居然还像上自己的床……俗话说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只是这秀才娘子遇上兵怎么也是如此...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蝴蝶漫天舞

    蝴蝶漫天舞

    我从家里抬来凳子,它将穿梭我一生的整片时光……,放在小木盒里。暗香浮动,那只蝶儿上已落了一层灰,就如沈柯走的那天他没有看到我灰色的心情,华丽转移。沈柯,用双手一个个小心翼翼的把蝶儿取下,让我将你华丽的青春梦幻转移到我的小木盒里,满屋的蝶儿终于全部取完。就这样来回走了十几趟。我的双手也沾满了灰尘,那是伤了现实淹了梦幻却无言语的青春暗色
  • 邪肆王爷苦情妃

    邪肆王爷苦情妃

    她,倾国的美貌,如水的纯清,爱着自己喜欢的人,却因为一次偶然,遇上了他,一个霸道而又狂邪的男人,开始了她的苦情人生.他,她的挚爱,她不顾一切的与他私奔,却没想到,在他们两人拜堂成亲,她把自己的初夜给了他的第二天,他竟将她卖给了她所要逃离的那个人,竟眼睁睁地看着她被他......他,狂傲邪肆的王爷,本要为她放弃江山,放弃一切,她却与别的男人私奔,他决不会如她所愿,她,只能在他的身边,就算是毁了她,也决不会放开她......他,一个如春风般的男子,是她第一个去勾引去利用的男人,几经背叛与折磨,他的心,渐渐迷茫.他,一个沉迷她的身体的君主,让她成为自己的性奴,却为此亡了国.几度漂零,几度沉浮,真与假,情与仇,爱与恨,她将情归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