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66700000018

第18章 此君一出天下暖(1)

说实话,我是冲着沈从文而去凤凰的,但是没想到熊希龄却给了我最大的震惊与感动。

熊希龄的家——现在的“熊希龄故居”,在凤凰城北文星街内的一条陋巷中:一座砖木结构的民居,一个不大的院落。居共四间,一间作堂屋;最东边一间是厨房,里面一口柴灶,一口水缸,一副水桶,还有几件农具,其他别无长物;西边两间是卧房,最里面的一间,据说当年熊希龄与朱其慧女士完婚回乡时就曾居于此,内有花板床一张,还有几件普通橱柜木箱之类。导游解说,我们看到的这一切,除了一些对联与展览的图片外,其他都与当年无多大差异。

在凤凰城里鳞次栉比的高楼重檐中,“熊希龄故居”实在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

这不能不让我非常震惊,又非常感动!要知道,“熊希龄是个什么人呵?”

——当导游说“下一个景点是‘熊希龄故居’”时,我们一行中有人脱口而出的便正是这样问道。

“熊希龄是什么人呵?”的确,对于一般人来说,熊希龄这个名字有点陌生。

“这是凤凰出过的最大的官,北洋政府的内阁总理。”导游说。

“哦!那倒要去看看!总理的府上一定很豪华吧?”

“一会儿去看了就知道了!”

……

凭以前对熊希龄的了解和导游的这话,我对于这位内阁总理的府上的朴素多少还是有了一点心理准备,但是竟会是这等模样,无论如何还是大大出乎我意料的!

我第一次知道熊希龄这个名字实属偶然。那是十多年前,我的一个出身于民国官宦之家的朋友,家里存有不少祖辈遗留下来的旧信札,他想搞清楚哪些有保存价值,哪些可以处理掉,便让我帮着看看。那是些很老的信札,纸已又黄又脆了,字迹也已褪色,有的已十分模糊,但是其中一封署名“熊希龄”的信,一下子让我的眼睛一亮,因为那字写得真是漂亮!虽然我当时孤陋寡闻得并不知道这“熊希龄”是何许人,但我还是让他好好保存这件信札。从此以后,我也开始有意无意地关注起这个名字了。

当然,我对于熊希龄的兴趣并不在他曾经亨通的官运,以及他曾拥有的各种吓人的头衔上。清末民初的中国,真可谓“城头变幻大王旗”,政坛更是像走马灯一般,这造就了太多太多的吓人头衔,而顶着这些吓人头衔的人,其中的庸常者其庸常的一生实际上并不曾因为这些头衔的吓人而有丝毫的改变,当然也不能改变他们被历史淹没的命运。我对熊希龄感兴趣的是,几乎是主动退出历史舞台的他,为什么反而终没被历史的烟尘所淹没?

我是个俗人,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一段风流韵事。

的确,风流韵事(现如今多改称其为绯闻了),是个可让人“流芳百世”的好东西——当其时也,它可以造就新闻,可以吸人眼球,可以将主人炒成社会焦点;而今天的社会焦点,往往便是明天的历史事件呵。所以,君不见在如今这样一个炒作的时代,许多明星和非明星,实在没有炒作的资本了,便都不约而同去炒作绯闻!甚至连绯闻也没有,就自编一段并自我爆炒一番!

熊希龄当年可是有一段实实在在不大不小的风流韵事的,而且还有三角恋之嫌。

而立之年的毛彦文,从美国学成回国,才貌双全,是一位十足的江南名媛。同样才貌双全的北大名教授吴宓,为了她毅然抛妻弃子,正向毛发动着猛烈的爱情的进攻。而当时已年过花甲的熊希龄,竟然最终击败了吴宓,以六十六岁的年龄与三十三岁的毛彦文终成眷属,让吴宓一壶老醋一喝几十年,直喝到死。时人有联曰:

老夫六六,新妻三三,老夫新妻九十九;

白发双双,红颜对对,白发红颜眉齐眉。

那是一段怎么样的风流,我们不难想象!或许这段并非虚构的风流,的确为熊希龄被历史记住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若说这是唯一原因,随着我越来越走近熊希龄,越觉得这太有失公道,因为有一个道理很简单,这个世界上每一天都有许许多多的风流韵事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但毕竟真能成为历史的并不多,为什么熊希龄的风流韵事能成为历史呢?

——这本身又成了一个问题。

历史学家们归纳一个人被历史记住的原因,总是或现民族大义,或益江山社稷,或建千秋功业,或留不朽杰作;当然,抑或相反,或罪大恶极,或祸国殃民。这样的归纳当然不错,但这样的归纳因为剔去了历史人物的血肉,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生命及其人生抽象成了几个概念间的推断,这常常会让人觉得不太可信。我们是凡人,也是俗人,我们更希望知道某个历史人物,长得多高多胖,他(她)是不是也与我们一样有七情六欲,小时候是不是也尿炕,发起火是不是也骂娘,脚气发作了是不是也抠脚丫,伤风感冒了是不是也挖鼻孔……

因此,我参观一些名人故居时,常常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与周边的百姓聊一聊,因为他们往往能告诉我一些有关这个名人的穿开裆裤时的一些事情……而这些一定是高悬于祠堂式故居里的“生平事迹介绍”之类中所绝对没有的,而这些在我看来反而更接近名人作为一个人的真实面目。

当导游不遗余力地向游客添油加醋地讲解熊希龄六十六岁时与三十三岁的江南名媛毛彦文恋爱结婚的风流韵事时,我则在门口的一旁与一个打草鞋的老者攀谈了起来,并听到了另外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说,熊希龄出生的那天晚上,凤凰城里满街都清香扑鼻,人们由此断定这孩子将来一定是个朝友清官。还有人们听到这婴儿的啼哭声特别响,街邻们都说,这孩子哭声大,长大必成大器。

第二个故事是说,在熊希龄中举的第二年,逢花朝之日(阴历二月十二日,被当地认为是花的节日),当地知府朱其懿邀集官吏和新科举人在府衙内赏花,知府提议吟诗作画。于是济济名士各显身手,有的画牡丹,题曰“富贵风流”,有的画荷花,题曰“出污泥而不染”,有的画菊,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然个个切题,但也均不脱俗套。唯有熊希龄则画了一株棉花,旁观者都大摇其头,因为中国画史上,向来少有以棉花入画的。棉花为农家所亲,怎能登大雅之堂?但只见熊不动声色,画完后于留白处挥毫题写了七个字:“此君一出天下暖”。这七个字真如画龙点睛,当即震动全场。熊希龄借棉花言志,不仅使自己名声大噪,还意外收获了一桩美好姻缘:朱知府赏识他的才华,做主将自己的五妹朱其慧嫁给了熊希龄。

虽然,这两个故事是从熊希龄的邻人嘴里讲出的,但我这一次却很怀疑它的真实性,因为太巧了——熊希龄晚年致力于慈善事业,无疑是到处“送温暖”。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多灾多难的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只要哪里有灾,就会有熊希龄的出现;只要哪里有灾,人们也就会想到熊希龄。湖南是熊希龄的家乡,湖南省府当局,但凡发生了大灾,首先考虑到的便是向熊希龄求助,熊希龄总能够帮助解决问题,渡过难关。他真是“霖雨苍生”式的人物,这四个字是他逝世后湖南省政府对他的赞语,似乎正应了这个故事中熊希龄的这幅画和这句诗。因此,我怀疑,这个故事原本就是好事者想要表现熊希龄的不非凡,而根据他的这一段人生,掉过头去附会出的故事。不过,如果真是这样,倒是历史以另一种方式对他的记录与肯定。不是吗?有时候,也正是这些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故事,它们虽然扰乱了历史学家介绍历史人物的标准语言,为历史学家们所不屑,但是历史人物倒反而在这些故事中显得真切而生动,他们远比在泛黄的史册中更真实可亲。至少是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是这样。

不可否认,在很长一个阶段,历史似乎已忘记了熊希龄这个名字连同与这个名字所代表的那个人。我读书时,无论是中小学历史课本中,还是大学历史教科书中,都很少提及他,以至于今天一般人根本连他的名字也没听说过,更别说对他有所了解了。

也不可否认,今天在中国文化坐标中的凤凰是属于沈从文的。自从沈从文写出了《边城》后,小说中那座如诗如画的边城在世人的心目中就是凤凰,凤凰就是那座边城!她既属于文学,也属于沈从文了。

然而我在与凤凰的普通百姓的攀谈中发现,他们似乎更在乎的老乡是熊希龄而不是沈从文,似乎熊希龄更值得他们骄傲和自豪,在他们的话语中,甚至觉得沈从文成了文学家有点阴错阳差。“沈从文没读过几年书!熊希龄才是文曲星下凡,是‘湖南神童’,他19岁就中秀才,21岁中举,24岁中进士、点翰林。”眼前这位天天以编织草鞋为生的老者,竟然对这位百年前的街坊的简历如数家珍。仅凭这一点,我觉得故乡凤凰倒真是没有忘记自己的这个乡亲熊希龄。其中的原因,我想不能否认有中国几千年来的官本位思想在起作用。在一般人看来,作家再著名终究还是一介书生,一介书生怎能与一内阁总理相比呵,那可是相当于宰相!

但是,我又想,如果熊希龄一生就按部就班,按照那个时代多数读书人所梦寐以求的“读书——科举——做官”这样的人生三部曲走完一生,哪怕他最终也能官居宰相,那么,他这位百年后的街坊还会如此对他的简历如数家珍吗?人们还如此记得他吗?

这让我想起了那年去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参观的情景。去以前,我们据旅游小册子上介绍,便知道了此村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此村因此而被称为中国“宰相村”。但是,等到我们参观了此村,跟着导游从一座又一座“相府”进进出出了一通后,似乎头脑中还是只有一个数字而已,那一个个当年一定是炙手可热的名字,在我们的感觉中还是那么的空洞——事实上也没能记住几个名字。至于这些名字所代表的他们,又有谁知道他们中,谁长得高,谁长得矮;谁长得胖,谁长得瘦;谁有什么喜好,谁有什么恶习;谁喜欢吃辣,谁喜欢吃咸……我们都一无所知,因为历史并没能记住。

而熊希龄幸运地被历史记住了,但他的被历史记住,绝不仅仅是因为他做过内阁总理。

被历史记住的熊希龄,首先是一个维新人物。

然而熊希龄成为维新人物实在有点偶然。

1895年,熊希龄终于完成了他“读书——科举——做官”的人生三部曲,作为新科进士,官授翰林院庶吉士,春风得意于京城。而也就是这一年,陈宝箴任湖南巡抚,这位新巡抚大人不是别人,而是熊希龄的凤凰同乡。这位同乡前学,几乎是看着熊希龄长大,自然十分了解熊希龄的才华。此时他正力主“新政”,在湖南开学堂,办报馆,兴实业,正需要得力帮手,便很自然地想到了自己的这位小老乡,于是他便力邀熊希龄回湖南主持“新政”。1897年,熊希龄回到湖南,在长沙任时务学堂总理,主持校务。在这期间,熊希龄请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谭嗣同、唐才常襄助,时务学堂一时成为新派人士荟萃之地。在舆论先行的基础上,湖南的教育、行政、实业都有了新的气象,一时间内全国闻名,成为全国“新政”的一个重镇,与京城内康有为等人掀起的“变法维新”思潮遥相呼应。

而对于熊希龄来说,正是从这一段“新政”经历开始,便越来越偏离他原来设定的人生道路了。

同类推荐
  • 戏剧生涯漫记

    戏剧生涯漫记

    继《戏剧生涯漫忆》出版之后,王毅军同志的新作《戏剧生涯漫记》又与读者见面了。两部书是一脉相承、上下贯通的姐妹篇。上部的着重点是忆,忆戏,忆人,忆事。书中诉说了旧社会草台戏班艺人“处处无家处处家”、朝不保夕的流浪演艺生涯,揭示了旧戏班中的封建迷信、陈规陋习是禁锢艺人命运的精神枷锁,记述了不少戏剧圈内鲜为人知的传闻轶事。书中还抨击了在旧制度下将呕心沥血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戏剧文化的艺人斥为“下九流”的惊人落差。作者热情洋溢地歌颂了“旧艺人”翻身解放、命运大转折带来的无限欢心与幸福,讴歌了改革开放给戏剧舞台带来的百花齐放的春天。
  • 友情·无言的温暖

    友情·无言的温暖

    没有人能说清楚,友情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或者我们可以从它的一些特质上来说明,比如它是那种只有付出关爱,付出真诚才能得到的东西;它既是一种感情,也是一种收获。它是一种很美妙的东西,可以让你在失落的时候变得高兴起来,可以让你走出苦海,去迎接新的人生。它就像一种你无法说出,又可以感到快乐无比的东西。《
  • 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域外之镜中的留学生形象

    域外之镜中的留学生形象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再也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从而被迫开始了现代性的历程。为济时事之艰,无数莘莘学子负笈海外,借他山之石以攻玉,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明的“盗火者”。正因为在现实中先行具有了留学生这一群体,对这一群体在域外生活的书写,然后才诞生了中国文学中的留学生形象。
  • 走向永恒

    走向永恒

    东汽,对我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存在,“5·12”地震之前曾不止一次前往汉旺,在那些紧靠巨大山体的车间里参观。对一个从事文学工作的人来说……
热门推荐
  • 中药学知识问答

    中药学知识问答

    本书由知名中药学专家荟萃中医药理论知识,针对中药使用的各个环节,对中药进行详细剖析,以问答的形式编撰而成。书中的问题均“来自临床,面向患者”,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药品的基本知识,中药的选择、质量、服用方法、服用时间、服用次数,中药的不良反应、相互作用,常用中药的鉴别以及药食同源中药的介绍等内容。书中的问题均是患者经常问到、药师日常工作中经常面对的,解答力求贴近读者,内容丰富、具体,简明易懂,以帮助患者和广大群众了解常见疾病常识,正确选药,安全合理用药。同时本书也适合临床中药学工作者及药店药师、临床中医师等相关人员参考阅读。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战天神皇

    战天神皇

    废材少年坠崖却意外拜神秘高人为师,冲破百世封印解开七行绝脉,得无上功法武神录传承,闯魔域进五行,远古遗址大显神威!一剑夺妻威震天下,九针封神怒发冲冠,白衣黑发血洗乾坤,百世轮回灵魂觉醒,历经磨难战皇重生,笑傲江湖任我独行!灭神山,诛地狱,斩魂殿,左踩缥缈幻府,右踢九霄仙宫,臀压凌霄宝殿,灭神诛魔百战大陆,上天入地唯我独尊!
  • 一舞倾人城

    一舞倾人城

    她,只因身上存有对前世的记忆,从小就远离繁华被送入清静的寺庙。原以为20岁过后便可以回归幸福,却不料被阴错阳差的带到了另一个世界,还莫名的绞入仇恨和争夺帝位的阴谋之中。--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雀跃

    雀跃

    甫跃辉, 1984年生,云南保山施甸县人,复旦大学首届文学写作专业小说方向研究生毕业,师从作家王安忆。在《人民文学》《大家》《花城》《中国作家》《青年文学》《上海文学》《长城》等文学期刊发表中国短篇小说。获得2009年度“中环”杯《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奖。
  • 冷情魔女戏王爷

    冷情魔女戏王爷

    推荐狐狸的新文《丑娘多夫》上官凤,人如其名,是上官家的凤凰,万千宠爱集一身上官凤,淡漠而又冷清,一张冰冷的面容,傲看人间这样的一个女人却穿越了,穿越成即将成婚的浑噩女子“贱人,你以为你真的是本王的王妃吗?你也配?听说你的歌喉不错,从今天起你就是离王府的歌姬。”离王洞房花烛夜的一句话,将她从高高的王妃变成人尽可夫的歌姬离王对众男子说:“今晚的洞房花烛夜,就由本王的歌姬好好的伺候各位,各位慢慢享用吧!”她的回报是——血洗洞房。国师的一句:“命格非凡,运格非凡,凤凰穿越,国之后也,倘若为后,国之兴也,民之兴也,家之兴也。”她被逼入宫,回报国师的是——挥斩情丝。太子:“上官凤,我等你。”她回报太子的是——诈死出宫。清王:“是我第一个遇见你的,我才是你的良人。”她回报清王的是——我是你老娘。绿林十三帮帮主:“陪你天涯海角,此生不悔!”她回报帮主的是——路太远,走不动。杀手之王:“上官凤,跟我走,做我的女人。”她回报他的是——天下男人皆可以做我上官凤的男人,我绝不做谁的女人众多男子倾慕与她他们为她痴狂为她袖手天下一场血腥和阴谋,权势和美人的争夺开始了一场爱恨情仇的故事开始了此文女主前半部隐忍,后半部强大,腹黑一身男装行天下,开妓院,做赌场,欺行霸市欺男霸女勾结绿林恶整后宫暴打王爷掌掀皇后有仇必报叛经离道善恶全凭自己的喜好虽是虐文,但写作风格会是轻松诙谐不喜的亲们可要慎入此文是慢热型,亲们可要耐心喜欢的亲们,可以收藏喜欢的亲们,可以推荐不喜欢的亲们可绕道请不要扔鸡蛋因为狐狸的小心肝很脆弱有亲要我建群,可怜狐狸连个太阳都没有只好厚着脸皮用亲帮我建的《学做坏女人》的群QQ:103697593还有和好姐妹夭建的群QQ:113070296汗啦,谢谢亲爱的夭强烈推荐夭的文《师傅我要吃了你》佳人的文《月杀》
  • 微风一息

    微风一息

    吴文君,女,浙江海宁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上海首届作家研究生班学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发表在《北京文学》、《大家》、《收获》、《上海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山花》等多家文学期刊。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