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64500000005

第5章 中国卷·先秦时期(3)

让管仲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公子小白根本没死。那支箭正好射中了公子小白衣带上的钩子,公子小白于是将计就计,咬破舌头倒下装死骗过管仲。等管仲一走,公子小白就快马加鞭赶往齐国。就这样,公子小白和老师鲍叔牙一行提前回到了齐国国都临淄。公子小白一回到齐国,大臣、贵族都拥戴他登上了君位,史称齐桓公。

公子小白登基的消息传到鲁国后,鲁国君主鲁庄公立即出兵攻打齐国,想趁齐桓公刚刚即位,立足未稳之际,杀他个措手不及,然后迫使齐桓公将国君之位让给公子纠。

齐桓公听说鲁国出兵后,也迅速发兵,不久后,齐、鲁两军便在乾(今山东淄博东北)相遇,展开了大战。令鲁庄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战,他一败涂地,还险些做了俘虏。战败后,他向齐桓公求和。齐桓公开出了两个条件:一是杀死公子纠;二是把公子纠的老师管仲交给齐国。鲁庄公迫于无奈,只好答应了齐桓公的要求。

管仲被带到齐国后,齐桓公本想把伏击自己的管仲碎尸万段,可由于鲍叔牙为管仲求情,最终不仅赦免了管仲,还任他为相,让他帮忙管理国政。其实,鲍叔牙和管仲本来就是很要好的朋友,此外,鲍叔牙也深知管仲是个比自己有能力的治国良才。

管仲果然不负重望,他从行政、军队和经济三方面对齐国进行了整顿:在行政系统方面,管仲提出以乡、连、里和轨为级别名称的地方政府机构;在军队建设方面,他将全国军队分为左、中和右三军,国君统率最强的中军,国、高二氏统率、左右二军;在经济方面,他统一货币,稳定物价,大开铁矿,并实现了大规模海水煮盐。因内陆诸侯国必须依靠齐国供应食盐和海产品,齐国在变革后不久就强大了起来。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奉天子周僖王命令,在齐国西南边境的北杏(今山东东阿)召开诸侯盟会,会上所有诸侯国君都一致推举齐桓公为盟主,带领大家共同对付蛮夷的军事骚扰。

此后,齐国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鲁两国在长勺交战,鲁国军队在曹刿的带领下,利用士气三竭的心理弱点,打败了齐国。

但是,齐桓公在当时的霸主地位还是逐步形成。他先帮燕国打山戎,再帮助邢国打狄人,后来又帮卫国重建国都。齐桓公在诸侯中的威望越来越高,虽然他那时还没称霸,但一些诸侯早已将他视为霸主。

当时,周王室在诸侯中的影响力已日渐衰落,甚至发生了王位继承危机。面对周王室当时的情况,齐桓公帮助太子姬郑继承了君位,即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后,为报答齐桓公,特派使者把祭祀太庙的祭肉送给了齐桓公,这在当时是最高的奖赏。

公元前651年,趁着接受太庙祭肉的机会,齐桓公在宋国葵丘挟天子大会诸侯,订立盟约:申明盟约各国间不乱筑堤防和兴修水利,不使邻国遭受水害;互相救济灾荒,并且在灾荒时不禁止粮食流通。盟约还规定,各国间要友好相待,不再擅自分封,并强调了周天子的共主地位。这就是历史上首次出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件,史称“齐桓公始霸”。齐桓公一生9次会合诸侯结盟,历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这也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退避三舍与城濮之战

齐桓公死后,齐国陷入内乱。与此同时,其他诸侯国正在逐渐兴起,其中以北方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最为强大。公元前633年,宋国被强大的楚国攻打,因国力薄弱,向晋国求救。晋文公得知消息后,亲率部队由棘津(今河南滑县西南)渡河,向楚国的附属国曹和卫进攻,希望以此引来楚军救援,替宋解围。

没过多久,晋文公便占领了卫国全境和曹国都城陶丘。出乎意料的是,楚军不但没有派出援军,反而加紧围攻宋国商丘。

晋文公采纳了先轸的建议,利用秦和齐“喜贿怒顽”的心理,使用外交政策制造秦、齐和楚之间的矛盾。随后,晋文公一面让宋向秦和齐行贿,请两国出面求楚退兵,一面则将曹和卫之地分给宋,以坚定宋抗楚的决心。楚国一看,商丘久攻不下,而曹和卫又被晋送给了宋国,于是拒绝退兵。这样,秦和齐便出兵援助晋国,形成了三强联合对楚的局势。楚成王见大事不

知识链接

《春秋》书影

《春秋》《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计242年的历史。《春秋》有比事、属辞两大体例构成。其中按年、月、日顺序,把所有史事排列下来,并根据史事详略取舍的编写方式就叫做比事;强调用辞要达意的就叫做属辞。在《春秋》中,凡所录之事,在用词上都有差别,

孙武像

以此来表达不同的意义。整部书只有8万字的表述,内容简练确切,对后世史家撰写史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一部兵书,还是世界现存最为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全书共分为13篇,概括性地总结了春秋末期及以前历史上的战争经验,指出了一系列带有普遍性的战争规律,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此外,《孙子兵法》还受到国外人士的高度推崇,并被赞誉为“兵经”。公元8世纪,该书传入日本,18世纪又传入欧洲,现已被翻译为日、法、英、俄、意、阿拉伯等多种语言。

妙,怕秦国乘机攻其后方,所以退军至申邑,并撤回了围攻商丘和缗邑以及占领谷邑的军队。没想到,围攻商丘的子玉是个极其自负的人,坚持要和晋交战。楚成王一看主将如此坚定,只好同意了他的主张,但死活不肯全力决战,只派了600王室亲兵增援子玉。

子玉一直把商丘团团围住,并派人告诉晋国:只要晋国答应让曹和卫复国,楚国就撤兵。当时,晋国认为,形势对自己十分有利,便希望和楚国决战,可又担心不答应子玉的条件,会被宋、曹和卫三国仇恨。所以,他们一面答应了子玉的条件,并劝说曹、卫与楚国断交;一面又扣留了楚国使臣,故意激怒子玉。子玉一向有勇无谋,看到晋国扣留人质后,果然大怒,率军进逼陶丘。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军,晋军中有些将士不理解。原来,当初晋文公流亡到楚国时,楚成王曾经帮助过他,并问他如果得到君位,将如何报答楚国。晋文公许下诺言,说如果今后双方在战场相见,晋国会主动退避三舍。

晋军一直撤退了90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和秦、齐军队会合。四月初一这天,子玉率军来到城濮。此时的楚军已经疲惫不堪,双方一交战,楚军便节节败退。楚军败退到连谷,子玉自杀。

这一场胜仗,主要是因为晋文公及先轸等人能够事先充分运用外交谋略;在决战中,又能按先弱后强的顺序,将敌军各个击破。城濮之战后,楚国多年不敢进攻中原,晋国则声威大震,成为了中原新的霸主。

勾践灭吴

晋国在邲兵败后,霸业逐渐衰落,而楚国渐渐强盛起来。此后一段时间,晋楚争霸,各不相让。后来,经宋国调解,双方才谈和。

就在中原局势开始走向平静的时候,南方吴、越两国开始争霸。当时,吴国的国王是阖闾,他依靠伍子胥和孙武等人的辅佐,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之战中大败楚国。就在吴军攻入楚国郢都时,越国突然向吴国发起了进攻,从而拉开了吴越争霸的序幕。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逝世,其子勾践继位。吴王阖闾得知此消息后,趁机发兵攻打越国。很快两军展开大战,结果吴军大败,阖闾中箭受伤。临死前,阖闾对儿子夫差说:“千万要记住越国的杀父之仇。”夫差当即发誓要打败勾践,为父亲报仇。即位后,他任命伍子胥为相国,伯嚭为太宰,励精图治,发展军事力量,准备攻打越国。

勾践得知夫差昼夜练兵,于是决定先发制人。吴王夫差率兵迎战,双方在夫椒(今江苏太湖椒山)展开大战。结果,勾践战败逃到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上,并被围困在此。

勾践觉得当时的局面已临近最后关头,于是准备杀妻和吴王一决雌雄。当时,勾践手下有两个能人——文种和范蠡。他们都劝越王,说事情还没糟糕到这个地步,这样蛮干,只有死路一条,不如先贿赂吴国权臣伯嚭,然后去向吴王求和。于是,越王便暗中派了一批越女和奇珍异宝送给伯嚭,托他向夫差请和,后又派了文种亲自去见吴王。

越王勾践剑

文种见到吴王夫差后,先是叩首三次,然后对吴王说:“你的奴隶勾践派他的小臣文种求见大王,如果大王接受求和,勾践将给大王做牛做马,并送上财宝和美女。”吴王不顾伍子胥反对,答应了越国的求和。

文种回来传达完消息后,勾践便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自己带着夫人和大夫范蠡去了吴国。为了惩罚勾践,夫差派人在其父阖闾墓旁筑了一个石屋,命勾践夫妇和范蠡住在哪里。平常就让他们换上囚衣,去做喂马的苦役。夫差每次坐车出去,都叫勾践牵马,让范蠡伏在地上当马镫。

两年后,文种又给伯嚭送去珍宝美女,请他在夫差面前进言放回勾践。夫差对伯嚭一向信任,再加上他觉得勾践这两年的表现很好,是真心归顺,就点头同意了。

周敬王二十九年(公元前491年),吴王夫差放勾践回国。回国后的勾践广纳贤士,立志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屈辱和磨砺志气,他身穿粗布衣服,住简陋茅屋。此外,他还用柴草做褥子,并在吃饭的地方挂一个苦胆,每次吃饭就先舔一舔苦胆,大喊道:“勾践,难道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就这样,他不断激励自己,振作精神。勾践的这个故事就是成语“卧薪尝胆”的出处。

为了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勾践和百姓一起劳作,让夫人织布裁衣,和居民们同甘共苦。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越国逐渐又强盛起来。

面对越国越来越强的发展形势,伍子胥常常焦虑不安,他对夫差说:“我听说勾践天天卧薪尝胆,并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大王,请一定要警惕啊!”夫差不仅不听伍子胥的劝告,反而渐渐疏远了他。

后来,夫差带兵进攻齐国,胜利凯旋。文武官员见大王打了胜仗回来,都拍马吹嘘。只有伍子胥诚恳地对夫差说:“这次打败齐国,只能算一个小小的胜利。对吴国来说,现在的越国才是最大的敌人。”吴王夫差听完当即大怒,把伍子胥赐死。

伍子胥死后不久,吴国便遭到越国攻击。勾践和范蠡率精兵5万袭击吴国,大败吴国守军,擒杀了吴国太子。

公元前473年,勾践再次进攻吴国,很快便把吴王夫差围困在姑苏山。吴国灭亡后,勾践把夫差发配到一个叫甬东的地方,但夫差痛悔自己相信伯嚭之言,却不听伍子胥的忠言,于是挥剑自刎。

勾践灭吴后,春秋时期到了尾声,到公元前475年,历史演进到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涌现出了各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史称百家争鸣。《汉书·艺文志》把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学派分为10家,分别是: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把小说家去掉,改称为“九流”。“十家九流”之说便是从这里而来。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是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诸子百家相互诘难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社会矛盾变得异常尖锐,各诸侯国间征伐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诞生在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与基础。

在这个时期,“士”阶层的出现和活跃,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现象。

西周时期,学校都是由官府主办。《周礼》中明确规定:“古者学在官府”。那时的史官,不仅是官府的官吏,还是学校的老师。章学诚先生说:“三代盛时,天下之学,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说的就是“学在官府”的现象。也就是夏、商、周各代,学校完全由官府控制,学校的老师必须是官吏,各种各样的学问,都要向官员来请教学习。比如若要学习法律,《周礼·地官》中记载“受法于司徒”,便是要向司徒之官学习法律。当时,只有那些王公贵族的子弟才有资格进入学校读书,其他人是不允许的,一般人规定不可以掌握文化知识。周平王东迁之后,天子地位逐渐衰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形势。一些“王官”开始流向各个诸侯国,有的则流落民间。“学在官府”局面逐渐被打破,私人办学现象开始蓬勃发展,入学条件在西周时期已经大力改变。就像孔子办学,教育的对象并不区分地位等级,只要学生送给他“束修”(一串腊肉)作为学费就可以了,这就是“有教无类”。这样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有学问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这些人就形成了“士”阶层。“士”的成分非常复杂,属于各个不同的阵营,“士”也可以经人推荐入仕为官。从这时开始,很多有经济基础的人开始弃农入仕,而私人办学的兴盛,也为这一现象提供了条件。

“士”阶层的活跃与当时社会盛行的“养士”之风,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时代已经开始出现了“养士”之风,而到了战国时代则显得更为盛行。各诸侯大夫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自身的实力之外,为了逐鹿中原、一统中国,这时“士”的力量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于是各诸侯纷纷“养士”,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如春秋晚期,齐国的田常,早在齐景公时就施惠于“士”。田常每杀—头牛,仅取走四升肉,剩下的都用来供府上“士”的食用。每次到了年底的时候,田常仅取“二制”,也就是两匹布帛,剩下的则分给“士”做衣服穿。如战国初期的魏文侯礼贤下士,有一大批知识分子跟随着他。到了战国中期齐威王、宣王的时候,在都城临淄西门外设立了稷下学宫,招揽天下才士在这里著书立说、议论朝政。以至于到了后来的战国“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养士”都有千人之多。战国后期秦相吕不韦,也有“食客三千”,而且大多都有一技之长。“士”中许多优秀人物得到了重用,甚至封侯拜相,如商鞅、吴起等,学术活动也得到了资助与鼓励。

这时各诸侯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对学术研究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特别是在战国时期,学术自由之风非常兴盛。这就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的意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进而也大大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

百家争鸣主要典型的例证便是设在齐国的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的齐国,经济发达、政治开明,有着良好的文化政策,士人们在齐王处可以得到优厚的物质待遇,这便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学派栖居于稷下。稷下学宫也成了百家争鸣最为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这使各诸侯国非常羡慕,便纷纷效仿,这几乎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模式。

同类推荐
  • 薛仁贵征东

    薛仁贵征东

    很久以前,民间就流传着唐二主征东或薛仁贵征东的故事。唐二主即唐太宗,薛仁贵则是唐初有名的军事将领。唐太宗为了收复辽东,统一天下,征讨盖苏文弑逆,援救新罗,曾三次出兵征讨高句丽。
  • 明清时期的进退定律

    明清时期的进退定律

    如何在风云变幻的政坛存身?爱情、亲情、仕途,古人如何抉择?少年皇帝,是勇夺皇权还是沦为傀儡?《三千年来谁著史:明清时期的进退定律》带你回到帝国最后的时刻,看古人的官场进退,权利得失!
  • 三国重生之战神吕布

    三国重生之战神吕布

    重生汉末,赤菟画戟吕奉先;一统三国,霸绝天下唯战神!
  • 回到三国之刘备是我大佬

    回到三国之刘备是我大佬

    回到三国,收美女、战猛将,废话不多说,精彩在文中!!!!!!!!!!!!
  • 大唐王朝3

    大唐王朝3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昌盛、辉煌壮丽的时代。在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中,历史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推进,并且呈现出波浪式的前进轨迹,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家强大的唐朝是一个公认的高潮时代。唐朝是古代重要的盛世,不但在经济、文化方面的成就光辉夺目,而且在对外关系的发展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热门推荐
  • 相看云深处

    相看云深处

    她看着他,眸中闪烁着泪光,这样的眼神,似曾相识。他微微一笑,器宇轩昂,“我们是不是在哪儿见过?”她扶着他的肩膀,声音凄迷,“先生,你想跟我玩个游戏吗?游戏的名字,就叫做沉沦……”
  • 王爷,有种别娶我

    王爷,有种别娶我

    【天才小宠妃】空有花瓶长相没半点才艺的废物,上吊自尽,醒来相爷千金挺起脊梁,用现代的包装与小聪明,该赚钱就赚钱、该出手就出手,美男天生就是用来调戏滴嘛!
  • 爱的和谐:避孕节育知识

    爱的和谐:避孕节育知识

    避孕是新时代两性关系的产物,旨在更好地为两性关系服务,避孕不仅仅是不生小孩,还在于优生优育以及更好地享受性生活带来的乐趣.本书就是向基层干部和育龄群众介绍避孕优生的知识。
  • 7天让你读懂管理心理学

    7天让你读懂管理心理学

    心理学是帮助人们了解自我、洞察人生、解释行为的一门实用科学。人的心理千变万化,这也使得人的心理现象成为一个极为复杂和奇妙的领域。但通过大量的试验以及经验的总结证明,人类的心理活动仍然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对心理现象事实上都很熟悉,只不过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解,因此觉得神秘罢了。
  • 管子

    管子

    《管子》是我国古老的先秦时代的一部重要典籍,是管仲学派的一部作品总集。该书内容庞杂,年代久远,流传中多遭窜乱,自西汉刘向“定著为八十六篇”之后,李唐以前已缺失十篇之多。《管子》内容博大精深,主要以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儒家、兵家、纵横家、农家、阴阳家的思想,更涉及天文、伦理、地理、教育等问题,在先秦诸子中,“襄为巨轶远非他书所及”。可以说,它是先秦时独成一家之言的最大的一部杂家著作,是研究先秦尤其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
  • 感悟:做人做事之道

    感悟:做人做事之道

    来自山西焦煤汾矿集团紫金煤业的周志刚先生,花费数年心血,编选了一本有关做人做事之道的书,嘱我为其作序。初稿是用电脑打印的厚厚的两大本,上卷为做人之道,以“尊、孝、仁、义、礼、智、信、节、忍、诚、谦、宽”为题分为十二个部分;下卷为做事之道,又以“勤、俭、静、思、情、理、法、度、志、毅、谨、恒”也分了十二个部分。
  • 蛊妃萌爷:溺宠大明星

    蛊妃萌爷:溺宠大明星

    爷送你个淘气小魂魄,逗你一笑,可好。爱睡暖床?爷伺候你在千年寒冰上长睡,可好。爱跳芭蕾?爷允你一辈子在我掌上起舞,爱妃,可好。爷,用三魂七魄皆只溺爱你一人,可好。爱萌娃?不好,不好!去你丫的帝王,本姑娘前世是大明星!这世,没万把粉丝,怎甘心!养小鬼,下降头……宅斗、宫斗……巫术、跳舞……十八般武艺样样通。谁说漂亮女人没大脑,且看本姑娘七十二变
  • 桐城派散文

    桐城派散文

    金开诚、刘永鑫编著的《桐城派散文》讲述了:桐城派又称桐城古文派 ,是清代最大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始创于戴名世、方苞,经刘大槐发扬而影 响渐渐增大,到姚鼐时发展到了鼎盏时期。方苞、刘大槐、姚鼐被后人称为 “桐城三祖”。《桐城派散文》中桐城派的发展几乎与清王朝的国运相始终 ,一直延续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彻底消亡,时间跨度前后共二百多年, 桐城派的影响之久、流播之广、声势之显赫,在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 史上都是罕见的。
  • 极品农民三国游

    极品农民三国游

    为钱财小农民盗墓,无意中穿越到英雄辈出的三国,面对狡诈的曹操,满嘴仁义的刘备和勇武过人的小霸王,还有娇美如花的貂蝉、大乔、小乔,他能在这乱世中存活吗?看当代农民耕种三国,最终抱得美人归的另样穿越!
  • 欢喜冤家来逗阵

    欢喜冤家来逗阵

    失去记忆但依旧唯我独尊的大小姐,以及外表张狂但内在单纯的落魄男子之间,展开了一连串有趣的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