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斯的合理情绪疗法认为:非理性信念是心理行为障碍的症结,治疗的目标就是除去非理性、不合理的信念,并以正确的信念取代之。他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心理卫生原则,称之为“心理卫生ABC”,其含义是:A:代表引发事件(外界刺激);B:代表个人的信念系统,即一个人对所发事件的认识与态度,亦即对刺激的情绪反应方式与程度;C:代表情绪反应的结果。此理论的核心是直接引起情绪反应(C)的,并非是事件(A)本身,而是人对事件(A)的认识与态度,即B。
分析这一ABC原则可以看出,人的非理性行为的症结在于人的非理性信念。合理情绪治疗的目标就是除去非理性信念。艾里斯认为,非合理信念有三个特点:一是要求绝对化,事事从主观愿望出发,认为某些事情一定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发生或不发生,在实际中的表现就是家长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如有的家长不管孩子的兴趣、天资,认为自己创造好了物质条件,买了优质的钢琴,花高价请了演奏水平高的钢琴老师辅导,孩子的大部分业余时间在弹钢琴,家长陪练,一厢情愿,这样孩子就会成为钢琴家,至少钢琴比赛就会获大奖。而一旦看到孩子没有完成规定的任务,或者没有达到既定目标,显示发展势头不对,就会大动肝火,这种绝对化的要求就是不合理信念,它常以“必须”“应该”等这类语言出现。二是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如孩子偶然一次没有达到要求,就认为孩子辜负了自己的期望,甚至对孩子失望,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笨蛋。如在一次市青少年英语口语大赛结束后,几个陪同的家长面对着因为失败而感到很沮丧的孩子反应不一,有的家长当时就勃然大怒:“快走!还慢吞吞地干什么?真没有用!”孩子也低着头,很不情愿地和家长离开了;有的家长则闷闷不乐,唉声叹气,失望之情溢于言表:“哎呀,怎么搞的?我又是买书,请家教,英语培优班参加了不少,可是……唉!”孩子也满脸茫然、困惑。很显然,这几位家长的态度只会给孩子造成自卑自责,甚至自暴自弃,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三是糟糕透顶,悲观、绝望、不能自拔,不相信现实是可以改变的,认为没有达到期望是非常不幸的事情,从而变得非常悲观绝望,甚至放弃生命。如偏远地区有一位女生,学习特别好,人称“三脑袋”,物理、化学、数学都能考满分,高中毕业时被列为全国保送生,她的父母非让她报考全国顶尖大学不可,她不想去,可是父母逼着她去,让她光宗耀祖。她违心地去了那所大学。在入学后的考试中,她的成绩列为第18名。这样的结果她这位当地的“状元”感到无法承受,妈妈在学校陪了她一个月,妈妈刚走,她就跳楼自杀了。这种信念是最不合理的,因为对于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有可能比之更坏的事情发生。
在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不少学生表示害怕考试,这些学生平时成绩都不错,有的还是班上、年级的尖子,经过交谈、了解、分析,学生向我倾诉:主要是由于家长太在乎自己的考试成绩,对期末考试有很明确的要求,如果达到了,就带自己出去旅游、买自己想要的东西、玩电脑等,否则天天只能在家待着,老老实实做作业。心里很希望过一个愉快的假期,自己不能够安心学习,一看到考试卷子心里就慌,学习成绩也下降不少,心里现在也感到很紧张。也常有家长找我抱怨,你看我这辈子就这样了,我指望孩子能够让我扬眉吐气,为了孩子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晚上从不看电视,怕影响他学习、休息。在物质条件上,我让他有很好的保证,为了他学习好,我为他买了电脑,请了不少家教,我希望他在学习上出类拔萃,将来考上好的大学,甚至出国留学,以便有个好的工作。可是,这孩子总是拖拖拉拉的,有时间还迷上电脑游戏,成绩总是很一般,甚至现在也不大愿意听我们说话了!老师,我该怎么办?
诸如此类的问题的确很多,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由于父母都对孩子认识不够全面,产生了不合理信念,从而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引起的。作为家长,既然过去是不可改变的,那么从现在开始,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看看自己对孩子的高期望值是不是已在你的一言一行中悄悄地表现出来,并且给你的孩子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了。
除此之外,孩子自己的期望值也不能不切实际,这需要家长朋友们注意。因为合理的期望能成为学习的动力,高期望将成为学习的压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压力与焦虑水平成正相关,而焦虑水平=期望值/实际水平,因此,期望值与压力也成正相关。如果用0~100来表示压力指数,得分在30以下,表示几乎没有什么紧张感,很平和,松弛,懈怠。得分在80分以上,表示有很大的压力,心理负担重,智力水平受到抑制,产生一系列的反应,如烦躁、厌倦、焦虑、反应迟缓以及恐惧、恶心、头晕、失眠、胃腹疼痛等身心反应。得分在40~70之间,表示处于最佳压力状态,能比较充分地调动身体和心理的潜能,发挥出比较高的水平。
应考前心态的调整,就要求考生设置合理的期望,减轻心理压力。如何设置合理期望呢?首先作为家长不能一味施压,同时要协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适当提高要求,将期望控制在“跳一跳,够得着”的范围内。尤其是要遵循最近发展区的规律,通过自己的努力便可达到设置的目标和期望。如果目标和期望设置不合理,尤其是过高期望会产生有成就而没有成就感、已经很优秀但总不满足的情况,从而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
所以,只要家长能够合理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不要把高考看成是孩子人生路上唯一的转折点,那么您作为一名考生家长,已经成功了一半。当好您孩子的“助力器”,您的心理呵护对孩子的顺利应考非常关键!
为您支招
高考既是考学生,也是考家长,在离正式考试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内,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高考前家长和孩子需要一起来调整好心态,温馨安宁的家庭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很多家长都是在慢慢摸索中找到能够被孩子接受的、有效的鼓励话语和技巧的。
送女儿16字诤言
周周的爸爸说:“在今年全市的一模中,女儿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回到家后,她坐在客厅的椅子上闷闷不乐,我告诉她,不管你高考考得怎样,爸爸都会为你感到骄傲。我还和女儿一起分析了试卷中出现的问题。在高考复习过程中,我们父女俩经常在一起交流,我送给了女儿16个字,注重基础,这是取得好成绩的前提;尽量熟悉,熟悉不同类型的题目,但不提倡女儿陷入题海战术;注意休息,高考拼的不仅是知识,还拼的是身体;顺其自然,我告诉女儿,复习到现在这个阶段,你的知识水平和实力大概是什么状况已经基本定型了,所以考试中最重要的是有平和的心态,沉着应战。”
学会给孩子心灵减负
李璜的爸爸说:“我感到,父母给孩子心灵减负非常重要,从孩子读书以来,我从来不给她设定什么目标,能考多少就多少。记得三年前女儿中考,当时她已决定不考外校,继续留在侨中母校就读高中,带着一种轻松悠闲的心情走进了考场,成绩出来后比录取分数线高出了一大截。通过这一次,我感到以良好的心态参加考试非常重要。虽然我不给女儿任何升学目标的压力,但是我会在学习方法上指导她,我告诉她,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基础非常重要。学习要兼顾各科,全面发展不当‘瘸子’,这样高考竞技中更加有利。”
日常生活中加强交流
立新的爸爸说:“我本人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但我感觉初中以前对儿子关注不够,有时一急起来还狠狠地揍他,走上高中后我适时调整了教育方法,和孩子加强了沟通。我感到,作为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心理和身体的健康。每天,我都会仔细观察我的孩子,比如有时他进门会很高兴地叫“爸妈”,有时回来就情绪低落不大开口。这时我会找一些话题和他聊聊,看看究竟是什么事影响了他的情绪。虽然儿子忙于学习我忙于工作,但我却要创造机会和他在一起,例如前段时间儿子咳嗽,去看医生,我也专门坐公共汽车和他一道去,一路上我们聊来聊去,孩子就会说起在学校的事。家长和孩子的交流需要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只要形成了习惯,孩子会愿意和你讲心里话。”
顺其自然迎接高考
黄佳的妈妈说:“以前中考的时候,我过分在意孩子的营养,经常弄点汤汤水水给孩子喝,结果反而影响了食欲。现在迎战高考,我顺其自然,三餐按以往一样,孩子很健康。对于成绩,我没有强求,女儿能发挥到多少就多少,女儿还笑我,别人的家长很着急,你一点都不着急。因为我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女儿很快乐。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每天晚上,我都准时备好晚餐,她7点多开始学习,10点多就上床休息,次日6点多起床,由于保证充足的睡眠,她课堂的效率就很高。”
即使我们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可能需要不同的激励方式,但是有些类型的家长角色请家长们务必不要尝试。
1冲突型。孩子在临近考试时,焦虑程度已经很高了,情绪不是很稳定。当然此时家长也紧张,也焦虑。如果两边的火气都特别大,可能就会为了一件平时不起眼的小事,一下子就爆发了家庭争端。有些孩子可能为了报复父母,就以不参加考试,或者故意考不好来进行威胁。这样一来,就会弄得家长一点辙都没有。
2温柔型。这些家长处处去关怀考生,一会儿给考生送点吃的,然后一会儿去看看考生怎么样了。这种温柔其实让孩子特别害怕。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温柔就是一种压力。
3唠叨型。这种类型的,特别是考生的妈妈越紧张的时候,越爱唠叨。平常可能不说的事,现在要不停地说。这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噪音。
4忆苦思甜型。主要是指考生们在增加营养时,每次一到吃饭的时候,家长就开始忆苦思甜,回顾怎么把考生带大的,希望考生能够实现自己的期望。结果弄得考生感觉吃的每一口饭都是家长的心血一样。
5恐吓型。这种家长也知道不能老干扰考生。但是考生在屋子里学习时,晚上经常一转头就看到黑暗当中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自己,于是就学不下去了。
前面已经提到一些,绝大多数家长都会在高考前尽一切可能来满足孩子的需求,家长们也常常聚到一起,尤其是一些高考状元的家长往往成为大家取经的对象。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固然重要,可给孩子所需要的,才是让我们所付出的一切真正奏效的关键环节,或许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的孩子了。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呢?
调查显示,我国的中小学生91%经常会有烦恼,而其中又有76%的孩子不能自己解决问题。当前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的盲区: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孩子的身体成长情况和学习情况是家长关心的重点,而孩子心灵的成长却往往被忽视。心理状态如何还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考试成绩,一个心理状态好的高考考生成绩可以提高60~100分,反之则会降低50分左右。孩子的心灵和身体一样需要均衡的营养,孩子心灵成长需要五大营养。
第一份营养:肯定。调查显示58%的孩子渴望得到表扬,5467%的孩子希望父母不要总是拿自己和别的孩子相比,说别的孩子比自己强。调查结果显示:口头上无意的否定使孩子无法树立自信,孩子在得不到表扬和肯定的环境中将会逐渐变得平庸。不管别人怎么说,父母的评价永远是孩子最在乎的。
第二份营养:自由。专家建议: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四种自由。安排时间的自由,让孩子自己管理支配时间;零花钱的自由,尽早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花钱习惯;读书的自由,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为其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打下基础;兴趣的自由,孩子的兴趣会激发孩子的创新精神和潜能。
第三份营养:情感。培养孩子感动和善良的心理。父母常常在无意间就冷漠了孩子的爱心,只知道为孩子付出爱,而忘记了接受孩子给予的爱。由此孩子的心灵世界也慢慢变得冷漠了,而父母却全然不知。
第四份营养:宽容。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下,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具有的优点,在他们眼里只看到了孩子的缺点。其实家长把自己放到和孩子同样的位置和孩子一起快乐一起伤心,更容易和孩子沟通交流,宽容孩子的错误和缺点比打骂更容易获得孩子的理解。
第五份营养:梦想。每个孩子都有很多美好的梦想,在家长的眼里也许很不现实,但是梦想是孩子的动力,作为父母应该保护孩子的梦想。
所以,从现在开始就在您为孩子精心准备的备考食谱中增加上面这五种营养吧!再挑食的孩子也不会拒绝这五种营养的!人们都说,做父母难,做考生的父母更难,做一个成功考生的父母难乎其难。确实,做家长的除了自己要提心吊胆地为孩子操心生活起居,还得照顾好孩子的心情和情绪,当然最关心的还是孩子的考试了。这些所有的事情要让某些家长一一数起来,恐怕三天三夜也未必可以数尽。他们成日惶惶然,唯恐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影响到孩子的高考。正是家长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也太把孩子当回事了,常常在高考前家长自己先出问题了。不是吗?
做好家长的分内事情,其实不是每个家长都能驾轻就熟的。事实上,尽管高考是孩子的高考,但是您的应考心态不可避免地也受到其影响。那么从现在开始就好好调整家长,您自己的应考心态吧!家长在孩子高考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通过暗示、模仿、感染等心理机制影响孩子的心态,孩子的心态不可避免地受到家长的影响。因此,高考前不仅孩子要调整好心态,家长也要调适心理,使尽全身解数来助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