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经历过高考,您可能更有经验,但是今天的高考已经被推到了让很多人匪夷所思的高度上,这也正是更多的和高考有关系的人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您的孩子被关注着,至少被您无微不至地呵护着。但是,您自己被关注了吗?
准备好了吗?现在就把矛头指向您自己,您可能在职场上足够优秀,可以独当一面,但是面对高考,面对您正在复习迎考的孩子,您是否还可以呼风唤雨呢?别再一厢情愿地做那些傻事了,在这里,我们将告诉您,您究竟是在扮演着孩子迎考的助推器,还是在扯孩子的后腿。说到这,您先别急,因为不会有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成功,所以扯后腿的事情简直是无稽之谈。这也只是您主观的想法,至于原因,需要您看完本章,自然就会有答案。
现在再看一眼,您孩子的高考倒计时吧!您会感到有紧迫感吗?想必您已经达到一种境界——不用看倒计时,也可以将时间烂熟于心。对此,您一定很自豪,因为没有考虑、照顾得比您更周全的考生家长了。如果这说的就是您,那么现在请您务必给自己NG一下,然后做什么呢?
首先庆祝一下,在高考之前,我们相遇了。真不敢想象,如果不是这样,将会有怎样的后果发生。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如果您也相信科学,敢于面对现实,那么您就一定会同意我们的说法。
然后,就请翻开下一页吧!
(第一节) 家长的角色定位和心理调适
您知道吗
高三考生的家长,已经和孩子一起经过了小升初、中考的磨练和洗礼,从理论上讲,家长们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助考经验。但是事实上,由于高考的重要程度远远高于小升初、中考,因而高考常常被人们说成是人生的分水岭,至少是孩子人生之路必经的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孩子以后的人生之路会如何走,与高考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所以面临高考时,身经百战的家长们也仍然会表现出异常的不知所措或者过分地关注……
正因为高考在人们心目中有这种普遍重大的意义,在有高三考生的家庭里,常常出现很多共同的变化和特点。家庭关系有紧张的趋势,家长和考生之间,不能相互理解。比如,家长有时候恨不得能帮助考生上考场,但是高考毕竟不是家长的。所以,如果家长的心态没有调整好,家长的角色没有把握好,那么在高考关头,家长不仅没有帮到孩子的忙,而且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多麻烦。
曾经有一个落榜考生在她的日记里这样写道:“昨天我回学校估了分,300分都没上,也就是说我今年连专科都上不了。爸妈很失望,爸爸只是静静地坐着不说话,妈妈边哭边埋怨我平时不好好学。外婆趁我不在的时候,骂爸妈没好好教我。我知道是我毁了自己,与爸妈无关。我想到了死,可没勇气。我现在好迷茫,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每年一度的高考,无论从社会还是个人的角度看,渐渐被赋予了很多感情色彩。考生愁高考,因为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让他们难以承受。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高考是一次“极限冲击”。在高强度的复习中,不仅要面临心理、生理的压力,还要承受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
父母忧高考,如果考不上,孩子的出路在哪里?一位考生家长就曾经这样说过,“现在社会竞争太激烈,工作难找。孩子不懂,他们输不起啊,考不上大学还有什么希望?”“孩子没希望了,今后自己还能指望谁呢?”“如果孩子考不上大学,后果我简直不敢想象……”
这些都是源于高考,其实高考本身只是一种选拔性考试,但是因为家长的不恰当地预期,导致高考变成了孩子心中不得不跨越的禁区。
除此之外,家长朋友们的心理健康也日益得到更多的关注,到心理健康门诊来就诊的深度焦虑的家长比孩子多两倍。可想而知,在这种状态下的家长如何能和孩子一起来坦然面对高考,更不要说如何帮助孩子来笑迎高考了!
由于焦虑,妈妈把头发剪了。朱珠的妈妈原来有一头过肩长发,让45岁的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了10多岁。朱珠一直非常喜欢妈妈的头发。但是,随着高考倒计时的开始,朱珠的妈妈也开始了自己的倒计时:首先停掉了经常去的瑜伽班,然后又不做了平时在美容院的脸部保养,最后终于忍痛剪去了那头飘逸的长发。
或许这位妈妈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她可能只是认为,每天打理头发严重分散了精力,不能让她全心全意保障即将迎考的女儿的日常生活。但是,她没有想到,从她剪掉头发的那一天开始,朱珠就失眠了,她被妈妈的紧张情绪感染了。或许,我们很多家长已经发现了紧张是一种会“传染”的情绪,高考前的父母经常会把这种情绪“传染”给自己的孩子。
每逢高考,各大医院心理门诊人数的变化都让我们感到高考考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但是考生们的父母不但不赞成孩子来看心理医生,甚至比孩子们还紧张。随着这种紧张情绪而来的生理反应,就是心慌、易躁、易怒、失眠、食欲不振等。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考前几天的心理门诊高峰往往是由考生家长们带来的,经受不住紧张和焦虑的家长们纷纷来求助缓解情绪压力的良方。
朱珠妈妈突然剪掉头发其实就是心理焦虑的突出反应,也是很多家长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很多家长口头上说“不给孩子压力”,但平时自己却有意无意表现出很多紧张情绪,如坐立不安、过度关心孩子身体、不厌其烦地送饭送汤或积极为孩子张罗报名参加补习班等。家长的种种表现会给孩子心理暗示,反而加重他们的心理压力。
所以,您在一味关心您的孩子的同时,不妨也关心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经处于焦虑的警戒线上了。要知道,只有孩子的后盾——家长的心理状态足够好,孩子才有可能调整好自己的迎考心态。家长就好比一道安全底线,安全底线一崩溃,那么这场高考之战就难打了!家长的安全底线守好了,守对了,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了!
对号入座
曾经采访过这样一位家长。
问:“您认为家长应当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答:“当然是抓孩子的学习了!”
问:“您是怎么抓孩子的学习的呢?”
答:“只要能提高成绩,花钱没关系。上重点,请老师辅导……”
这位母亲的回答,可以说代表了相当多的家长对自身角色规范的认识。他们对“家庭教育”的诠释就是“家庭学习”,而教育孩子主要就是抓孩子的学习。一项全国性的独生子女教育调查中我们曾了解到:一些家长把围绕学校教育抓孩子的学习,放在了自身职责的首位。比如有52.5%的家长“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的内容”;有34.6%的家长“陪着孩子做功课”;在家庭中家长与孩子谈话的主题,有高达93.4%是孩子的“学习”,73%是“学校的事情”。可见,在孩子和家长互动中,学习成为了主要内容。由此也可见,家长完全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孩子的“助学者”,其他方面几乎被忽视了。
家长角色的错位,首先体现在教育观念上的偏差,对成才标准的早期界定,不是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考分和成绩。教育不可能只是文化教育,还应包括品德、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正因为家长对人才标准的片面理解,忽略了“成人”教育,这必然导致家长把视野局限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所以,在高考来临之前,家长也会有“成败在此一举”的心理。其次,家长角色错位还是出于一种补偿心理的作用,把孩子将来的出人头地当做对自己没有得到的和失去的东西的补偿……于是便产生了一系列的家长角色错位之害。
其一,阻碍孩子的社会化。在心理学上,一个个体从降临到这个社会中,一开始只是一个跟动物差不多的生物体,称之为“自然人”。然后在和父母、铜板、社会环境等相互接触过程中,逐渐完成一个叫“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成为一个能够融入社会的“社会人”。一个不能融入社会的人,可能表现为违反社会规范、难于和他人相处等。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由于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了孩子在成长中的不同阶段的心理需要是不同的,这样就阻碍了孩子社会化的正常发展。
其二,家长“越俎代庖”。事实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家庭应该是孩子成长的天然环境。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融于日常生活中,体现在举手投足中,成为渗透力最强的教育因素,构成孩子成长为合格人才的最基础层面。一个孩子可以一次考试考不好,但是这个孩子有上进心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那么我们都有理由相信这个孩子以后可以再创佳绩。这就是家庭教育给予一个孩子持久的成长动力。但是,我们很多家长,往往把自己定位在辅导、协助孩子的文化知识学习这么一个学校教师的角色职责上,对自身的优势弃之不顾,反而要“越俎代庖”,把家庭变成了学校补漏的“第二课堂”。另外,“越俎代庖”还体现在家长总是试图帮助孩子,甚至代替孩子做他们分内的事情。在高考当前,家长的角色不可能是“主考”,而仅仅是“助考”。
孩子要高考了,家里即刻进入紧急备战状态中。如每天孩子放学回家后,父母不看电视不听音乐;为了不让家里养的那只狗汪汪乱叫,干脆将狗送了人;让所有亲戚和朋友都不要到家里来串门,改在茶楼碰头……噪音少了,孩子反而“娇”了。煤气公司抄表员按响门铃,孩子向父母大发雷霆;每天从隔壁阳台传出洗衣机搅拌声,也会让孩子无法专心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噪音过敏”。高考临近,一些家长自己先乱了阵脚,由家长引起的“噪音过敏”正干扰着孩子们的正常学习,使得原本就紧张的家庭气氛更加紧张。所以,请不要把过度紧张的情绪传给您的孩子,过度矫正的应考环境,反而会影响孩子们学习和考试的情绪。
许多家长认为,高考是大事,整天急得嘴唇都起泡了,夫妻经常为孩子高考的事吵架,不知道如何下手,一会要孩子这么做,一会要孩子那么做。这些家长在瞎帮忙,帮倒忙。不过也难怪,很多家长尽管自己经历过高考,但是陪孩子迎接高考,还都是第一次,没有经验,当然会手足无措。有空的话,多去过来人(往届高考家长)那里去扎堆儿,您肯定会受益匪浅的。
吴先生经历了两次高考,第一次是在1977年,自己是考生;第二次是去年,自己成了考生家长。过去,吴先生不理解家有考生的朋友为何大惊小怪:孩子不就考个试嘛,家长何至于又接又送,还在考场外头顶烈日陪“烤”?想当年自己参加高考时,接到通知放下锄头登上自行车就走了,哪个用家长接送了?
可轮到自己的孩子上考场,一向自认为心态平和的吴先生也加入了为孩子“保驾护航”的行列。“没办法,考场附近人多车多让人放心不下,万一孩子忘带个东西或出现什么紧急情况也好及时想办法。再说,别的家长几乎都去接送,如果自己不去,孩子会不会觉得受冷落?孩子苦读十余载,如今在‘举子赶考’的特殊时期,做父母的能不亲切慰问以示关心吗……”
和吴先生一样,田女士的心情也很矛盾。离家不远就是高考考点,看着烈日下焦虑不安的父母,田女士不禁自问:“明年这个时候,自己也会这样守在考场外吗?我儿子过完暑假上高三,就要过这一关了,真希望高考快点来,考完孩子就轻松了;又想高考来得再晚点儿多好呀,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复习准备。”
孩子高考,家长们累的不仅仅是身体,还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当好孩子的“心理医生”。对“第二次高考”,吴先生自认为表现得心态很平和,即便孩子感觉考试发挥得不好,吴先生都说“每个人临场状态都会有好有坏,换成是我上考场,也没有一定能发挥好的把握。”
“积极应对高考,眼光要放长远。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大,一些地区高考录取率已高达70%,家长和考生的期望普遍由‘考上大学’提高到‘考上名牌大学热门专业’”。吴先生认为,如果执迷于此,考生和家长势必压力很大。“热门专业4年后还一定热吗?考上名校就一定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吗?培养孩子,关键是让他拥有健康的身心、宽大的襟怀,能够独立地面对生活、解决问题,不被困难击垮,既有学识又有实际本领,成为于己、于家庭、于社会都有用的人。”
田女士现在就告诉上高二的孩子,千万不要把高考看做12年苦读后决定成败的唯一机会。没有考取理想的大学,今后发展的机会也还很多,只要积极向上,没有人能阻止你前进的脚步。
“社会以及媒体对高考关注的‘热度’太高了,政府部门对高考采取的一些过于‘人性化’的措施,考生家长表示感激,但对考生的正常发挥无益,只能加重考生的心理负担。”吴先生认为。
尽管不断给孩子讲述高考并不是唯一的机会,但田女士还是为孩子悄悄开始了明年高考的准备工作:找各科的综合练习、各区的模拟考题、往年的高考试题、符合孩子报考志愿学校的信息;翻阅报刊书籍、上网查询信息、托亲朋好友打听消息、向身边人咨询……搜集尽可能多的高考相关情况,成为田女士现在的头等大事。
点燃心灯
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优秀人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中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科举制度盛行的年代,多少贫寒学子苦读数十年寒窗以期跳入龙门,从此进入上流社会。当今,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对孩子成龙成凤的期望更加强烈。在这种期望里,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成绩的关注超过一切,经常有家长向老师询问孩子的学业表现,对于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家长有的能理解对之,有的则一味埋怨孩子太笨,无能。当然,对孩子抱以很高的期望值,尤其对于高考生的家长,这无可厚非,但是不要把种种期望值以很多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家长角色错位,反而给孩子过多的负担。
生活中不乏令人欣赏的事例,有的家长能够正视孩子的发展,从而提出切合孩子实际的要求,当孩子偶然不能达到时也会给予宽容和理解,而孩子也会在自己的发展轨道里,健康地成长。如我们都熟知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其父母没有过多干涉孩子,而是在充分了解、认识的基础上,让孩子按照自身的发展速度成长,对孩子的发展予以尊重。还有《赏识你的孩子》一书的作者周弘,对自己的聋哑女儿,也没有因为其有缺陷而放弃对她的教育,让孩子在已有基础上,获得最适合、最佳的发展,成为成功教育孩子的典型。
无论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还是在面临高考当口,家长的期望值或者心态的调整都是至关重要的。扮演好一个合格的家长角色,先来看看专家是如何说的。
在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中,美国一位着名的心理学家艾里斯(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therapy,RET),对于调适家长的期望心理、改善亲子关系,对于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开发学生的潜能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