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孩子似乎可以和伙伴们打成一片,和男女生的关系都很好,在家中也能够和你们保持一定程度的良好沟通,就是一点:您从老师那里得知,孩子几乎不会主动问老师问题,总是一副不屑的表情看老师,或者每次老师找他谈话的时候,您的孩子总是怯怯的不敢看老师的眼睛。也许您的孩子在师生相处之道上需要好好地补上一课了。
(1)尊重老师。
有的孩子因为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往往和同学们关系很融洽,但是单单对老师有种难以释怀的抵触甚至是仇视的心理。他觉得老师好像很多方面都做得不好,生活中学习上遇到困难了,不愿也不习惯向老师求助。您的孩子存在这个问题吗?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尊师都是做人的一个最起码的要求。人来到世上除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就是老师的传授之恩。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毫无私心和保留。特别是很多毕业班的老师,他们对待面临高考的学生,有着极强的责任心,为了可以多点时间帮助孩子们准备高考,甚至不惜牺牲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所以,引导您的孩子首先要做到尊重自己的老师,无论是怎么样的情况,他毕竟是自己老师,作为学生就要尊重他。
(2)对老师应有礼貌。
您和孩子在逛街时,有过远远地看到老师迎面走过来的情况吗?这个时候,你们会怎么做?您的孩子会趋向于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他是主动地与老师打招呼还是装作没有见到呢?相信有一定数量的学生会选择“装作没有见到”,他们总是尽可能地避免和老师单独接触。您的孩子是这样的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您又会怎么做呢?
其实,这个情景涉及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礼貌。礼貌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每一个人在心理上都有得到别人尊重的需要。学生对老师有礼貌必然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积极的效应,也正是我们内心尊敬老师的反映。千万不要纵容你的孩子“装作没有看到老师”,孩子可能因为一些顾忌,怕尴尬或者其他什么原因,但是作为家长的您,应该很坚定地告诉孩子:“见到老师要主动打招呼问好,这是最基本的礼仪原则!”并且能带头向走过来的孩子的老师问好。
(3)体谅老师的苦衷。
老师不是神,也是人,况且人无完人,是人就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对教师工作感到厌倦了,或者教学质量不够理想,或者动辄责骂学生等。对这种老师我们应当学会和孩子们一起看到老师的动机是什么,好的还是坏的。如果老师的动机是为了孩子们或者是没有恶意的话,我们就应该在体谅理解老师的基础上,婉言指出他们的缺点。
在高三应战的岁月中,老师感受到的紧张与压力不比学生们小。因而作为一个学生,无论在哪一位老师面前都应记住自己的学生角色,即使是老师误解了自己或对自己评价欠公正,也应积极沟通,设法让老师了解或理解自己,切不可当面顶撞,更不该背后议论,把关系弄僵。
在和谐师生关系氛围内,教与学双方都会以积极主动,而且以富有创造性的热情的态度去完成和实现一定的教学过程,这样双方都才达到一种理想而满意的效果。因此,师生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无论是对孩子不久后的高考,还是以后的求学生涯,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3.异性同学间的相处之道——自控和真诚
您应该认同时代不一样了,在我们年轻的时候也许不存在“异性同学间的相处之道”,因为那个时代是那么的保守,一个班级的男女生一个学期都不曾说过几句话,就不用提彼此间做什么异性朋友了。但是现在的孩子和我们真的不一样了,他们更加开朗、开放,更能摆脱很多传统观念的束缚,在他们之间是能够存在纯真的异性间友谊的。
身处高三的他们,应该如何和异性同学相处呢?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有这样的欲求的,但是有些孩子还苦于不知道男女生之间怎么相处才是适宜的。也许下面的文字会帮助您给困惑中的孩子一点启示。
(1)基本态度上,既要反对男女之间“授受不亲”的传统观念,又要注意“男女有别”的客观事实。
一些传统的观念,比如“男女授受不亲”,束缚住很多年轻的中国人,似乎和一些异性接触得多一些,就难免遭到闲言碎语。告诉您的孩子,也告诉您自己,男女生之间是可以有纯正的友情的。只要双方都堂堂正正地往来接触,彼此的情谊建立在互相倾慕、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就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当然,也不能说异性朋友中间没有一丁点儿吸引,因而明智的人要学会,一定程度上服从社会禁忌,一举一动都要大方得体,不能过于随便。
(2)双方一定要相互信任,互相尊重。
由于男女之间在气质、性格、身体、爱好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异性间的交往是非常敏感的。这就要求异性同学在交往过程中,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彼此做到“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心于人”,这样男女同学间的真诚友谊才有保障。
(3)分清友谊与爱情的界限。
这是最难做到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友谊和爱情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彼此之间的界限往往很模糊,超过一定的限度,兴许连自己也分不清哪是友谊哪是爱情了,所以把握好这个度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定的情景之下(比如高三的下半学期),告诉您的孩子如果他觉得需要将与他之间的友谊保持在安全期,不想“变质”为爱情,他们彼此间更加需要的是朋友式的互相鼓励和支持,需要的是共同面对高考的考验。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衡量好这个度了,越了线,也许不仅连朋友都做不成,还会对自己的学业以及与父母亲的关系造成不好的影响。
上面这段话是您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与您的孩子沟通的,此外有关友情和爱情间的这个度,也可以由作为家长的你,帮助您的孩子一起去把握。
总之,在异性同学的交往中,注意言行谨慎,注意把握分寸,是可以存在真诚的友谊的,真诚的朋友是不分性别的。
好,到此,我们走完了这段有关培养良好人际氛围的旅程,有6个个性鲜明的同学和岳老师的陪伴,这一路显得并不太孤单,希望以后的路大家都能走好。
(第二节)帮助孩子自我分析
您知道吗
认识自我是一道难题。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提出一个着名的命题“认识你自己”。他认为:人之所以能够认识自己,在于其理性;认识自己的目的在于认识最高真理,达到灵魂上的至善。“认识你自己”还被刻在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的石柱上,与之相对的石柱上刻着另一句箴言“毋过”。这两句名言作为象征最高智慧的“阿波罗神喻”,告诫着我们应该有自知之明,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在我国,老子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作为大军事家的孙子则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言传世。可以说,从古到今,人们对于自我的认识始终处于一个无尽的探索之中。“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的一生会如何”,如此的问题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或多或少的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高三学生正处在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我分析对形成孩子的自我同一性非常重要,否则,孩子容易形成自卑或自负的心理,甚至稳定为孩子性格。所以,作为高三学生的家长,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进行自我分析,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优点、缺点、专长、兴趣、需要、性格等关于自己的各方面信息,让孩子对自己有客观的评价,对自己充满自信,避免产生自卑或自负的心理。
对号入座
抽象的描述总是很枯燥,因此,在这个环节,列举一些事例说明家长缺乏对孩子的分析导致的问题,以及家长帮助孩子进行科学的自我分析所带来的孩子的成长。家长朋友们可以对号入座,看看自己对孩子是否与事例相似。
这是谁惹的“祸”?
“我做了北大方正专业选择测试,如果早知道我确实有艺术天赋,我现在就不用硬啃数理化了……”康同学也是学校重点理科班的学生,她直言地告诉我,她喜欢美术而且是特别喜欢,但是因为在重点班,周围同学拼命学习给她太大的压力,除了高一还画画外,高二、高三都在硬啃啃不动的数理化,且成绩不理想。“我最好的名次就是班上30多名,有时候很郁闷,没自信,从未尝试独领风骚的成功喜悦……”我相信,在高三学生中,兴趣、特长、性格与学习方向不相符的大有人在。
我们再看看因为父母的错误所导致的大学生的痛苦。晓明从小到大都对文学很感兴趣,还获得过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他的梦想就是成为像韩寒那样有独立见解的作家,所以想填报文学专业。可是晓明的父母却坚决不同意,觉得搞文学是件苦差事,经济效益也不能得到保证,最关键的一点是男孩应该搞些机械操作之类的工作,既实在也不怕今后没饭吃。在父母的苦口婆心“劝说”下,晓明只能改变了最初的意向,并且也如父母所愿考入了相关专业。可惜好景不长,读了不到半年,晓明就明显感到自己不适合学机械操作,自己的动手能力实在太差,而且那些枯燥乏味的机械图纸让他越看越头痛。可是想换专业又不那么容易,心中感到非常苦闷。
这两种情况普遍存在。现在家长们很实际,他们不遗余力地为孩子的前途苦心经营着。他们用务实价值观衡量着社会上的每一个行业,然后为孩子选定一个“前途似锦”的行业,全然不顾孩子们的个性兴趣所在。在高三学生家长中,很多家长不顾孩子的特质,一味从实用上出发,逼孩子学理,这就带来孩子学习的被动性。社会价值评价体系的误导带来的压力,只有热门专业才能带来高收入,只有名牌大学才有就业的保证。于是不管实力,不管个人特质,大家都去挤那几个大学、那几个专业,压力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家长对孩子的一番苦心都能理解,可是,如果因为家长们没有帮助孩子进行自我分析的意识和方法,只是用自己的理解为孩子规划蓝图,不顾孩子的特性,给孩子带来的只是痛苦和迷茫。
点燃心灯
自我分析——就是透彻分析自己到底有什么优点?自己到底有什么缺点?分析自己的专长到底是什么?自己的兴趣到底是什么?自我分析是建立自我认同的基础,有自我认同,才有自信。不能进行科学的自我分析,会出现低估自己,从而产生自卑,这在高中生中并不少见;或者会高估自己,产生自负,同样也不利于个体心理的发展。孩子会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经常问自己:“我是什么样的人?”但是,由于知识和经验的欠缺,往往很难科学评价自己。这就需要家长掌握自我分析的方法,帮助孩子自我分析,让他看清楚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在本节中,帮助孩子自我分析主要包括帮助孩子分析个性心理,对孩子成绩优劣势的分析,对专业和职业选择的分析。
1.帮助孩子分析个性心理
您了解孩子吗?
家长们看到这个问题,可能会觉得可笑,自己的孩子怎么会不了解?可是,当您看了下面的文章后,也许需要反思自己是否真的了解孩子。
有多少家长真的了解孩子
日前,昆明《春城晚报》和昆明田野市场调查与咨询有限公司完成的“昆明市儿童生活状态调查报告”显示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75%的儿童认为家长对自己很关心,但只有40%的孩子认为父母知道自己的想法,而78%的家长却认为自己知道孩子的想法。
昆明市30个中小学校的60名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接受了本次调查。被访儿童的年龄为6~14岁,其中男孩26名,女孩34名。
调查显示,5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有明确的目标和理想,35%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理想和目标较为模糊,15%的家长认为孩子没有理想。但对孩子的调查却是,75%的孩子认为自己有明确的目标和理想,20%认为理想和目标较为模糊,只有5%的孩子认为自己没有理想。
问题由家长和孩子独立完成,结果近一半家长的答案只有两题与孩子基本一致。答案差异最大的是“孩子以后想做什么”,许多家长答的是科学家、教师、医生,而孩子的答案却是大富豪、警察或不知道。
有一个孩子说:“爸爸妈妈连我喜欢吃什么、喜欢什么颜色都不知道。”
此外,38%的家长认为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但只有13%的孩子认为家长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77%的孩子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全部收拾或经常收拾自己的物品,但这样认为的家长只有60%。
(作者:张文凌来源:中国青年报)
文章虽然介绍的是父母对6~14岁的儿童的了解情况,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隔阂。况且高三学生心理发展正处在叛逆期,在心理上要求独立,脱离父母的管制,同时在生活上和情感上又依赖父母。同时加上高考的长期心理压力,处在矛盾状态的高三学生与父母冲突和隔阂更大。问问您自己:谁是您孩子最好的朋友?孩子性格上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孩子最喜欢什么?您和孩子最近的一次谈心是什么时候?您孩子以后想做什么?孩子最珍爱的礼物是哪件?孩子知道父母的生日吗?您知道他的心事都向谁说吗?您知道孩子的一些人生目标吗?对孩子流行的惯用语,您知道多少?您能够和孩子心平气和地对话15分钟以上吗?能作为朋友吗……
成绩优劣势分析
李旭是高三年级的学生,总的来说他的学习成绩是不错的,尤其是他的物理、数学成绩在全年级都是前列的。好胜心极强的他,学习非常刻苦,每次考试总希望能超越别人。然而不知何故,实力并不差的他,往往在考试中成绩起伏不定,尤其是在失利的时候,真有点让他一蹶不振。他常常问自己:“为什么自己付出这么多,却不能达到自己期望的成绩,我这样学习还有意义吗?”一旦这样的想法产生,李旭的心情就坏到了极点,一度使他情绪低沉,甚至还有了一些更坏的想法。他要冲刺高考,这样还能正常地学习吗?
您的孩子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反复无常,会极大地影响学习的信心和坚持性。另一方面,学习成绩起伏不定往往令人对其学习效果到底如何摸不着头脑。说学得好吧,又常常考得很不理想;说孩子学得不好,没有学懂吧,有时又会考出个高分。因此让人很难弄明白其中的缘由,这容易妨碍孩子对自己掌握知识的真实性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和认识。那么家长们应该怎样来找学习成绩起伏不定的原因呢?
对专业和职业选择分析
在“对号入座”中列出的第一个例子,其症结是父母缺乏帮助孩子自我分析的意识,不尊重孩子的意愿,也不顾孩子的性格、兴趣、能力,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头上,认为这是为孩子着想。但是,有这样想法和行为的家长不是在帮孩子,而是在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