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两句为一韵,第二首前四句一韵,中间四句一韵,最后两句一韵,都以传统的比兴之法,极尽刻画女性之能事,香艳秾丽。
《和萧侍中子显春别诗》四首是值得注意的七言诗:
别观葡萄带实垂,江南豆蔻生连枝。
无情无意犹如此,有心有恨徒别离。
蜘蛛作丝满帐中,芳草结叶当行路。
红脸脉脉一生啼,黄鸟飞飞有时度。
故人虽故昔经新,新人虽新复应故。
可怜淮水去来潮,春堤杨柳覆河桥。
泪痕未燥讵终朝,行闻玉佩已相要。
桃红李白若朝妆,羞持憔悴比新芳。
不惜暂住君前死,愁无西国更生香。
其中三首为七言四句,鲍照《夜听妓》为七言绝句滥觞,萧纲这三首七言四句在音律、对仗上又有很大的进步。如第一首,首句不押韵,而二、四句属同一韵。第二首全篇押韵,第四首一、二、四句同韵,出现了非常工整的对仗句:“无情无意犹如此,有心有恨徒别离。”“红脸脉脉一生啼,黄鸟飞飞有时度。”已有唐人绝句的风貌,为梁代七言诗中最有代表性的进步。除了对仗和用韵的突破,萧纲的七言诗描写细致,追求词语的雕琢修辞,为后世七言绝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梁代的七言古绝相当普遍,值得注意的是萧子显《春别诗》:
衔悲揽涕别心知,桃花李色任风吹。
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
梁元帝萧绎有现存最早的转韵的《燕歌行》,二十二句,五韵,篇首六句一韵,其余四句一转韵,且平仄韵互押,音韵流转,与唐代七言歌行较为相似,反映了声律论对七言诗创作的影响。中间十二句写道:
还闻入汉去燕营,怨妾愁心百恨生。
漫漫悠悠天未晓,遥遥夜夜听寒更。
自从异县同心别,偏恨同时成异节。
横波满脸万行啼,翠眉暂敛千重结。
并海连天合不开,那堪春日上春台。
唯见远舟如落月,复看遥舸似行杯。
吴均是梁代颇具特色的作家,七言诗有《行路难》五首。钟嵘《诗品》评价吴均乐府诗源出于曹植、鲍照,又协左思风力。游侠题材的诗歌自曹植《白马篇》后中断很久,鲍照乐府诗有所继承,这一题材成为吴均创作的重要内容。《行路难》五首中:
君不见,西陵田,纵横十字成陌阡。
君不见,东郊道,荒凉芜没起寒烟。
尽是昔日帝王处,歌姬舞女达天曙。
今旦翩妍少年子,不知华盛落前去。
吐心吐气许他人,今且回惑生犹豫。
山中桂树自有枝,心中方寸自相知。
何言岁月忽若驰,君之情意与我离!
还君玳瑁金雀钗,不忍见此使心危。
开篇“君不见”高亢嘹亮,整篇诗歌格调昂扬,迥异于梁代的绮靡文风。吴均写富贵无常、盛年难再,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在激烈奔放中进行深刻思考。第一首的“昔时抽心耀白日,今且卧死黄沙中”,第二首的“摩顶至足买片言,开胸沥胆取一顾”,皆有峻拔之气。
陈代,七言诗的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江总、阴铿、陈后主等人,不仅七言乐府迅速增多,七言歌行也正式形成。除了原有七言乐府古题外,不少五言乐府古题也渐渐变为七言或五七言体,如《日出东南隅行》《艳歌行》《芳树》《梅花落》《从军行》等;还出现了一些新题七言乐府,如《杂曲》《宛转歌》《豫章行》等。非乐府题的七言歌行也脱胎而出,如《神仙篇》《闺怨篇》《听鸣蝉篇》等;一些没有歌辞性题目的七言也趋于歌行化,如陈代阳缙的《侠客控绝影诗》、江总的《秋日新宠美人应令诗》《新入姬人应令诗》《内殿赋新诗》等。
陈代七言乐府及歌行的篇法、句法,较齐梁有明显发展。首先,强化了偶句上下之间的一意贯串,包括虚字句头对仗的意贯。如江总《宛转歌》中的“不解何意悲秋气,直置无秋悲自生。不怨前阶促织鸣,偏愁别路捣衣声”。意贯加上叠字回文等,增强了累累如贯珠的流畅声情。其次,偶句对仗在意贯中增加跳跃的幅度,既使声调流畅连贯,又有开合振荡的节奏感。如卢思道《从军行》,前半首靠一连串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意义相对的词语,如“平明、薄暮、朝见、夕望、初下、直上”等,把相距遥远的地名如“朔方、蓟门、马岭、龙城”等组成工对,既一气流贯,又形成大幅度跳跃。七言诗歌对声调流畅的追求已从依靠各种重复字法的钩连发展到探索句意脉络的连贯。
陈代作家将齐梁声律论和对仗等手法大量运用于七言创作中。徐陵的七言诗创作既体现了他编制《玉台新咏》时的审美取向,又是七言诗演进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玉台新咏》卷九中主要收录七言歌行,从古曲《越人歌》开始,收集了汉代司马相如、张衡等人,魏晋自至陈代徐陵共一百四十首,勾勒了七言诗发展的一个脉络,肯定了七言诗的地位。《玉台新咏》中收入徐陵的七言诗《乌栖曲》和《杂曲》。其中《乌栖曲》二首:
卓女红妆期此夜,胡姬沽酒谁论价?
风流荀令好儿郎,偏能傅粉复薰香。
绣帐罗帷隐灯烛,一夜千年犹不足。
唯憎无赖汝南鸡,天河未落犹争啼。
这是典型的艳情诗,第一首韵律不工整,第二首四句两韵,不是严格的绝句。再如《杂曲》:
倾城得意已无俦,洞房连阁未消愁。
宫中本造鸳鸯殿,为谁新起凤凰楼。
绿黛红颜两相发,千娇百念情无歇。
舞衫回袖胜春风,歌扇当窗似秋月。
碧玉宫妓自翩妍,绛树新声最可怜。
张星旧在天河上,从来张姓本连天。
二八年时不忧度,旁边得宠谁相妒。
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
流苏锦帐挂香囊,织成罗幌隐灯光。
只应私将琥珀枕,瞑瞑来上珊瑚床。
这首诗的体制和梁元帝《燕歌行》大体相同,音节流动,变化多端,有平声韵脚相连,有平仄韵脚相间;除了前四句,其余四句一转韵,是唐代七言古诗的前驱。
至于庾信,清刘熙载《艺概·诗概》中说:“庾子山《燕歌行》开初唐七古,《乌夜啼》开唐七律。”庾信的七言歌行《燕歌行》《杨柳歌》上承鲍照乐府边塞古题,下开唐初七古,是难得的佳作。《燕歌行》为:
代北云气昼昏昏,千里飞蓬无复根。
寒雁邕邕渡辽水,桑叶纷纷落蓟门。
晋阳山头无箭竹,疏勒城中乏水源。
属国征戍久离居,阳关音信绝能疏。
愿得鲁连飞一箭,持寄思归燕将书。
渡辽本自有将军,寒风萧萧生水纹。
妾惊甘泉足烽火,君讶渔阳少阵云。
自从将军出细柳,荡子空床难独守。
盘龙明镜饷秦嘉,辟恶生香寄韩寿。
春分燕来能几日,二月蚕眠不复久。
洛阳游丝百丈连,黄河春冰千片穿。
桃花颜色好如马,榆荚新开巧似钱,
蒲桃一杯千日醉,无事九转学神仙。
定取金丹作几服,能令华表得千年。
这首诗哀而不伤,格调高远,笔力苍劲,意境开阔,有豪迈之气,其艺术成就非常突出。首先,章法严密,跌宕有致。以相思之情为线索,先以景语入,然后写离别相思。叙别之余,描绘了一幅盎然春景图,与开篇的黯然秋景形成对照,借以说明时光易逝,好景难再,不如趁此良辰美景,忘却一切忧愁,尽情享用青春年华。收敛和疏放相结合的笔法,在七言歌行中比较常见。其次,声音和谐,韵律相对工整有序,以多层转韵来配合情感的变化。再次,对仗相对工整,用典自然精当。诗歌中有六处用典,每个典故都用得贴切,使历史内涵更丰富。
庾信与简文帝的唱和之体《乌夜啼》当为七律滥觞。庾信诗:
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溪。
御史府中何处宿,洛阳城头那得栖。
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
讵不自惊长泪落,到头啼乌恒夜啼。
简文帝诗:
绿草庭中望明月,碧玉堂里对金铺。
呜弦拨捩发初异,挑琴欲吹众曲殊。
不疑三足朝含影,直言九子夜相呼。
羞言独眠枕下泪,托道单栖城上乌。
两首都是七言八句,声调铿锵,具备七律的基本形式,平仄基本符合要求。
陈代中后期,拟乐府和以“赋得”为题的诗篇比重上升。江总、张正见、陈后主为这一时期七言的代表诗人。张正见七言诗《赋得佳期竟不归》:
良人万里向河源,娼妇三秋思柳园。
路远寄诗空织锦,宵长梦返欲惊魂。
飞蛾屡绕帷前烛,衰草还浸阶上玉。
衔啼拂镜不成妆,促柱繁弦还乱曲。
时分年移竟不归,偏憎寒急夜缝衣。
流萤映月明空帐,疏叶从风入断机。
自对孤鸾向影绝,终无一雁带书回。
这首诗的平仄相对工整,换韵有规律,四句一韵;对仗工整,“路远”二句,“衔啼”二句,“流萤”二句,都是十分工整的骈句。与徐陵《杂曲》相比,少了绮艳之美,多了些古奥流利。“流萤”、“疏叶”这类词语的运用,将整首诗的色彩调整为淡然,“衰草”、“断机”、“孤鸾”的意象,又给人孤寂无依的苍凉之感。整首诗声调流丽,平仄和谐,超过同时代其他作品,可以和唐人成熟的歌行称胜。
江总是七言创作的能手,《陈书》本传称他“好学能属文,于五言、七言尤善,然伤于轻艳,故为后主所爱幸。多有侧篇,好事者相传讽玩,至今不绝”。其诗歌今存多为七言,近二十首,是南朝创作七言诗最多的诗人。历来最为注意的是《闺怨篇》:
寂寂青楼大道边,纷纷白雪绮窗前。
池上鸳鸯不独自,帐中苏合还空然。
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辽西水冻春应少,蓟北鸿来路几千。
愿君关山及早度,念妾桃李片时妍。
这首诗两句一换韵,对仗工整,音节和谐流畅。“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辽西水冻春应少,蓟北鸿来路几千”,都是对仗中的佳句。江总的七言四句诗《怨诗》:“采桑归路河流深,忆昔相期柏树林。奈许新缣伤妾意,无由故剑动君心。”全诗平仄协调,上下黏合,与唐人绝句很相像。
亡国之君陈后主叔宝的艺术修养很高,试看他的《玉树后庭花》: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娇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轻荡靡丽,虽了无新意,但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仿效,隋炀帝亦有同题乐府。
魏晋南北朝各种七言诗形式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七言乐府自鲍照开始大量创作并开创了转韵之后,渐渐演变出隔句押韵、句句押韵的纯七言诗。风格由鲍照的险俗,演变出吴均的清拔之气和以陈后主等人为代表的绮靡秾艳。七言歌行体由句句用韵的《白纻歌》开始,出现了隔句用韵的七言古诗,如《燕歌行》原来句句用韵,而梁元帝、萧子显、庾信的《燕歌行》却是隔句用韵。萧纲《上留田行》和《乌夜啼》,利用汉乐府古题和六朝清商曲的旧题来写这种新体。至于七言古绝,王运熙先生认为可能是从隔句用韵的七言长篇中脱胎而来的,其滥觞之作是鲍照的《夜听妓》和汤惠休的《秋思引》,梁陈两代七言古绝数量大增,萧子显的《春别诗》、江总《怨诗》最具代表性。七言律诗的滥觞是简文帝和庾信的《乌夜啼》,受到永明声律论和骈文的巨大影响。陈代徐陵《杂曲》二十句,江总《秋月新宠美人应令》十四句、《内殿赋新诗》十二句,为后世排律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