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25000000007

第7章 每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都要有必要的情商特质

每个人都潜在性地具有创造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能量,然而有许多障碍使很多人无法挖掘他们的潜力。他们不知道如何保护内心的活力,将它们引向正确的轨道,以致任由活力涣散开来,生命的浓度也被稀释。

基于这一点,扎克伯格告诉我们,匮乏即是富足,自律产生喜悦。

一个不懂自制的人,无法奠定开放的基础

自制是什么呢?自制分好多种,具体说起来,葛朗台的吝啬也算是一种自制,但我们在本章所介绍的自制,却与这种自制无关。葛朗台的自制,是单纯为自制而自制,这种自制指向对生命的限制,我们所讲的自制,是以最大化人生为前提的自制,它的方向指向更加丰富开阔的人生。

您可能注意到,本书不同于普通的成功学书,它介绍的不是速成必杀技,它在呈现这样一个事实:一个人的社会成就,归根结底源自他个人的完善——大尺度的性格特质、最大化的生活、不受限的力量、无止境的成长。这种大尺度,总是来自于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自由穿越。最丰富的人,一定有着最简单的一面;最开放的人,一定有着最保守的一面;最外向的人,一定有着最内向的一面;最肆意飞扬的人,一定有着最低调内敛的一面。这就是大自然所青睐的综合性,从开放性到闭合性之间自如转换,因为没有闭合性的厚积,也就不可能迸射出开放性的薄发;冬天的雪藏,是为了春天的盛放;肥厚的沃土,酝酿着繁华绽放的可能。可以确定,一个不懂得自制的人,他也无法奠定开放的基础。

维亚康姆公司的迈克尔·沃尔夫曾经费尽心思,希望说服扎克伯格把公司出售给他。他是一个很精明的人,计划以物质享受来诱惑扎克伯格,他邀请扎克伯格乘坐飞机去纽约度假,借口是边度假边谈收购计划。

扎克伯格上了他的套。2005年12月中旬的某一天,沃尔夫包租了一架没有标记的、最高端的湾流G5飞机,从旧金山机场飞到离扎克伯格家很近的维斯彻斯特机场。扎克伯格在大约下午5点半的时候,上了飞机。在飞机上两人单独待了五个小时,扎克伯格看着飞机,不禁赞叹说:“这架飞机太棒了。”沃尔夫接住话茬:“也许你应该把公司的一部分给我们,那么你就可以拥有一架自己的飞机。”接着,他滔滔不绝地向扎克伯格描绘MTV的加入会给Facebook带来怎样的丰厚“钱”景。当这架功率强大的飞机在维斯彻斯特降落的时候,沃尔夫还要扎克伯格坐在驾驶员座舱的弹跳座椅上,深入感受飞机的魅力。

2006年的2月初,沃尔夫再次拜访扎克伯格。这次他还顺道看了看扎克伯格传说中的一居室,扎克伯格朴实的一居室向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人们难以理解Facebook的帝国国王,竟然屈居于小小的一居室里。这次,沃尔夫亲眼看到了“国王的一居室宫殿”,小,还没有什么家具,地板上放着一个床垫,被单歪放在床垫上,几堆书散乱地堆在地上,此外,地上还有一张竹制的地垫、一盏灯。

从一居室里出来,他们去附近的餐馆用餐,此时身份已经升格为扎克伯格挚友的沃尔夫突然问扎克伯格:“为什么你不把公司卖给我们?你将会非常富有。”

扎克伯格回答道:“你刚才看了我的公寓,我并不是真的需要钱。总之,我不认为我还有可能再想到一个这么好的点子。”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扎克伯格始终坚守阵地,沃尔夫回忆说:“他表示的是,‘如果你支付我20亿美元,我还是不愿意卖,谢谢厚爱。’”扎克伯格所寻求的,是某种合作方式。最终,由于双方都坚持自己的立场,谈判无疾而终。

让人回味的是,一居室在沃尔夫和扎克伯格两人眼中引起的不同感触。朴实的一居室使沃尔夫坚信扎克伯格经济拮据,需要钱,扎克伯格却认为一居室足矣,自己并不是真的需要钱。两人感触的不同,在于他们的金钱观不同,扎克伯格在物质上的需求始终不大,他在高中的时候就拒绝过一百万美金的收购诱惑。

物质上的需求是大还是小,和道德观什么的无关,并不是说一个人追求物质就是低下,追求精神就算崇高,不过,欲求引导着精力,一个人把精力用在追求物质上,他就会斤斤计较每一件事的物质价值,正如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所言,一个追求金钱的人,他会把金钱当作衡量一切事物价值的标准。相反,一个人把精力用在追求精神上,他就会注意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贯彻了自己的精神,自己的观念,他并不排斥物质,但物质不是他的目的。

人活在世上总是有追求的,不追求这个,就追求那个。扎克伯格对物质感觉淡漠,在精神方面却感觉炽烈,他在物质上如同一个植物式的人,寡欲清淡,在精神上却如同猎豹,为了保护自己的势力范围斗争到底,他把公司的发展走向牢牢地控制在手中,以至于被诟病为专制君主。

心理学家提出,即便神经解剖学家也无法区分出爱因斯坦大脑和你我的大脑。就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言,所有的大脑都非常相像,它们在一定时间里能够处理的信息量基本相同。大脑组织的相似性,意味着我们绝大多数人可以分享相同的知识,在相同的层次上进行智力活动,但事实上,人们的思考内容、思考结果却有着巨大的差别。

这种区别就在于人们对自己精力的不同使用,你留出多少精力来处理具有创造性的事物,又把多少精力分散在其他林林总总的事情上?这是造成人与人区别的关键所在。

一个人在同一段时间里能干多少事情是确定的,一个人如果物质需要过分膨胀,时时刻刻贯穿在生活中,那么他看的、他想的、他做的都必须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他就腾不出多少精力来进行创造性活动,而为社会也顺便为个人带来最大效用的就是这类活动。

为了把创造性的能量释放出来,一些人会让自己的注意力避开由基因和文化置于我们心里的目标。多半做出高成就的人,对物质的需求都不大,就是这个原因。

比尔·盖茨以466亿美元的净资产,排名世界富翁的首位。但是,这位世界头号富翁没有自己的私人司机,坐飞机不坐头等舱却坐经济舱,衣着也不讲究名牌。

有一次,比尔和妻子美琳达来到一家墨西哥人开设的食品店,这个商店以实惠著称,一进店门,比尔就被店里打五折的葡萄干麦片吸引,他上前仔细端详,确认货真价实时,就付钱买了下来,并对美琳达说:“看来这里的确如同人们所说的那样,我今天很高兴自己没有多掏腰包。”

比尔·盖茨吝啬吗?他的员工收入都相当高,他为公益和慈善事业捐出大笔善款,他还表示要在有生之年把95%的财产捐出去。

他拥有和扎克伯格相似的金钱观,他曾说:“我不是在为钱而工作,钱让我感到很累。”他们的人生目标都指向实现个人价值,而非挣钱,这个目标使他们避免事事锱铢必较,使他们解放出精力,用于有创造性建设性的事业。

以精神而非物质为追求目的,还能够使人们避免落入“幸福跑步机”的怪圈,能够追求真正的幸福。

心理学家发现,在一定限度之内,物质欲望是好的,尤其是在人们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不过,一旦基本生活保障被满足,对物质的继续追求,就只能带来微乎其微的幸福。因为,此时的人们将迎头撞上一个障碍,这障碍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幸福跑步机”效应。

很多人都曾对自己说过类似的话:如果我挣多少钱,如果我升到什么职位,如果我拥有某物,我就一定会感受到幸福。幸福之门需要一把密钥来打开,一旦获得密钥,人们就会登入幸福的殿堂,从此尽享欢乐无边。

但心理学家说,这种幸福预期往往并不灵光。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彩票大奖得主。买彩票的人多认为,一旦得中百万大奖,一定会幸福永远。而事实怎样呢?那些幸运儿在头一个月的时间里,面对从天而降的大奖感到极大的兴奋和满足,不过,这种如坠云雾的感觉仅仅在一个月后就开始褪色,他们逐渐习惯新的生活,与此同时,心情也恢复到中奖前的状态。大笔金钱带来的幸福之光只闪了一瞬便消失在生活长河之中。生活之河又将按照以往的流速和起伏向前,如果他们本性忧郁,他们将继续忧郁。

更为悲哀的不仅于此,把欲望的实现等同于幸福的实现的人,还需要提防可怕的心理落差。在得到向往的金钱或地位之前,即便遭遇再多困难,人们也不会放弃,因为梦想在前。但是,一旦实现梦想,当他们发现梦寐以求的东西,并没有为他们带来预期的幸福,一种幻灭感就会油然而生,很多人因此断定生命不过如此,不少人还走上堕落甚至轻生之路。猫王、玛丽莲·梦露、丽丝·泰勒就是这样的例子,我国数位富豪自杀也属于这种情况。

这就是“幸福的跑步机”效应。梦寐以求的东西,只在来临之初点燃内心的幸福,不久,人们就会适应它们,重新不满足起来,于是新一轮注定落空的追逐又将开始。以欲望为目的的幸福之旅,多像跑步机上的跑步啊,脚步不停地挪移,却始终没有踏上真正的旅途。

当然,做清教徒并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享受物质带来的便利同样是一件美好的事情,2011年5月,扎克伯格在帕洛阿尔托购入一幢房屋,结束了长达七年之久的租房生活。只是,我们可以了解,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是能给我们带来真实幸福和卓越成就的。

高成就者多是洞察人性奥秘的人,乔布斯是素食主义者,他对物质同样持淡漠的态度,他说过这样一句饱含智慧的话:“物质只把生活填满而不使之充实。”基于这种认识,他相信匮乏即是富足,自律产生喜悦。

简单生活才能思考

就在2011年初,美国时尚界向IT界发起了一轮攻击,美国《时尚杂志》公布了“2010年名人风格耻辱堂”,列举了十名衣着风格最差的男性名人,其中马克·扎克伯格雄踞榜首。扎克伯格出席公共场合时经常穿着运动鞋、牛仔裤和T恤,时尚界认为,硅谷精英们靠大脑为人们带来了一个新世界,可是他们的着装却丑化了这个新世界。尽管他们的创新值得称道,但他们糟糕的服装简直给人类“拉了后腿”。为此,《时尚杂志》还苦心给扎克伯格提了建议:“无论你多有钱,无论你手中掌握着多少人的秘密,都不能在该穿礼服的场合穿T恤和牛仔裤,而且还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你刚刚给纽瓦克的学校捐了一千万美元,难道花上几千美元买两套Zegna之类的牌子的西服会死吗?”

扎克伯格有没有接受《时尚杂志》的建议呢?看看最近他的着装就知道——照样是把T恤牛仔进行到底。是扎克伯格刻意抵制流行吗?当然不是,扎克伯格只是碰巧对迎合流行不感兴趣罢了。

服装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对于时尚界人士来说,服装是他们刻意表现自己的一个舞台,从某种程度来说,他们是由外向内层层构造的动物;对于扎克伯格这样的人来说,服装是他们内在的自然流露,他们是从内到外层层延伸的动物。服装是他们的另外一层皮肤,是他们生活方式的必然体现。

对生命的关注点不同,使时尚界人士和扎克伯格之间的冲撞不可避免,但是冲撞过后,两股力量依然是你行你的路,我过我的桥。

扎克伯格这条路,并不冷清,近有乔布斯、比尔·盖茨,远有爱因斯坦。时尚界人士在评价别人的时候总是创意无穷,他们说,苹果公司每半秒就更新一次iphone,但乔布斯却忘了给自己“更新换代”,他们甚至怀疑他那套乔式服装是不是从来没有从身上剥离过——黑色高领衫、老爹牛仔、脚下脏兮兮的球鞋。说到比尔·盖茨,时尚界人士把他形容为老年版的哈里·波特,说他开辟了“慵懒校园风”路线,盖茨对各色V领衫的痴迷让他们着实感到费解。

如果让这帮嘴尖舌利的时尚人士看到爱因斯坦,不知道他们会做出何等惊人的评价。乱糟糟的头发,圆领旧运动衫,宽松的旧裤子,伟大的爱因斯坦就是以这副形象示人的。成名前,有人嫌弃他不注重穿着,他回答:“谁在乎呢?我又不是重要人物。”成名后,友人劝他,他回答:“谁在乎呢?我是重要人物。”总之,他就是不肯在决定穿什么衣服上多花功夫。有人算过,我们需要花大约8%的时间吃东西,还要花大约相同的时间照顾身体的基本需要,如洗漱、穿衣、如厕等,光这两类活动就占去15%左右的时间,再加上其他日常事务,我们所浪费的时间将是一个惊人的数目。

具体来说,一份调查显示,一般美国人每周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是20个小时,这其中的10个小时在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如闲聊等;花在休闲活动上面的时间是20个小时;花在社交上面的时间是7个小时;剩下的50—60个小时,都用于维持生活的重复活动,如进食、通勤、采购、烹饪、清洗、修理物品或其他无特定目标的活动,如瞪着窗外发呆。

那么我们一天花在正事上的时间又有多少呢?“今天又整整工作了一天。”有些人会在入睡前发出这样的感叹,他们如果用一个小本子记录一下每天的时间花费情况,会发现真正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其实少得惊人。所以,从扎克伯格到爱因斯坦,这些有目标要实现的人,他们会尽可能在日常事务上节省时间,投入创造价值的工作中,每天随意穿着自在衣服就成为他们的特点。若不是这些人把培养服装品位的时间用在干正事上,时尚界人士又怎么能够在这些人创建的网络上嘲笑他们的品位呢?

简单着装会怎样最大限度地节省精力,世界得克萨斯扑克锦标赛现场把这一点表现得尤为鲜明。在里奥酒店里,参加比赛的选手来自世界各地,他们性格、模样千奇百怪,却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有一套顽固的习惯,而且十分崇尚规则。一些选手日复一日穿着同样的运动衫,直到汗臭熏天,还有一些选手则日复一日吃着一样的早餐,比如杰米·戈尔德每天早餐吃炒鸡蛋,尽管他对鸡蛋有些过敏。

斯坦福大学粒子物理学家迈克尔·班热是职业扑克选手,每年的6月和7月,他都会去拉斯韦加斯赌场参加扑克比赛。班热自称是一个成天以解答数学题为乐的书呆子,他利用这一优势在脑子里算牌。有一段时间他被所有的赌场列入黑名单,人们不许他在那里玩21点,因为他几乎一直在赢,最糟的一次,他一天之内连着被六家赌场赶了出来。

谈到经验,除了智力因素外,班热认为专注非常重要,如果你分心,你就会输钱,这是每一个职业选手都明白的道理。每到比赛的时候,班热都身着同一套行头:反戴着棒球帽,不透明的奥克利太阳镜,鲜艳的钮扣式衬衫。早餐是格式化的三明治、橙汁和浓茶,而后开车去体育馆,在那里严格按照程序锻炼身体。他说:“所有这些习惯,看起来可能有些疯狂,但是,参加比赛的时候,你不能分心去考虑订什么早餐、游多少圈,这一点至关重要。例行习惯的好处就是让生活保持简单,这样我就能一门心思考虑扑克、扑克、扑克了。”

扎克伯格和班热的区别是,班热在赛场上的专注,始终贯彻在扎克伯格的生活中。扎克伯格是什么样的人,全然地体现在他的工作、他的产品中,服装的自我表现作用遂被摈弃,不仅如此,它们越是简单,越是不求品位,就越是不会抢占扎克伯格的精力,和他的生活浑然一体。

扎克伯格也好,乔布斯也好,他们对精力的节制,不限于服装方面,事实上,他们都擅长全方位地对自己的生活加以改造,使其服务于自己的创新目的。大前研一曾经细述过他是如何从方方面面节省精力的。

在使用东西方面,大前研一有一个特点,一旦看中某种商品,就会一直使用下去,绝不更换。那些千方百计想要诱惑人们购买新商品的电视广告商,看到他一定感到万分绝望,从牙膏到洗发液到刮胡刀,他都有自己的钟爱品牌。

说到吃,他的早餐永远都是茶泡素食和瓶装鲑鱼,外加一块话梅。茶泡素食是永谷园的,鲑鱼是朝日食品公司的。几十年来,这份早餐食谱从未改变。他自己称,妻子对有他这样一位可以放手不管的丈夫欣喜不已,只要把这些东西备在冰箱里,不管妻子离家多少天,他的早餐都会有着落。至于午餐和晚饭,他一般都在外面解决。

总是使用一种东西,会有损生活情趣吗?大前研一倒是强调说,总用一种东西,不仅少了许多麻烦,还能享受生活情趣。他如数家珍般地介绍自己那款TUMT牌的皮包,这款皮包放电脑有软垫层保护,外侧四个口袋还可以用来放小东西,另外还有一个口袋可以专门放书籍和票据,如果记得各样东西放在哪里,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皮包用旧以后,他会再买一个一模一样的,如此这般已经更新过三代皮包。

大前研一的书房陈设同样几十年如一日,搬入新房之后,他会把这间书房里面的东西原封不动地搬进去,按原样摆设。他的书房布置观念是,人不离位就可以拿到自己所有想要的东西。这间书房是公司里的,在他的家里,还有一个书房,和这个一模一样。

此外,外出住宿地、汽车都秉承这种风格,多年不变。由此可以推出,20多年来,他的生活习惯也没有任何改变,他就是在这种环境里从事智能型生产的。他认为,人们只有把生活彻底简化,才不会丢三落四、不知所措。他认为,具体问题如果不确立原则,人们就会不得不浪费时间去做无用功。他凡事遵守原则、按部就班,不仅仅为了防止出现意外,而是借此创造一个最适宜工作的环境,从琐事中解放出来,全天候地为客户出谋划策。

在常人看来,大前研一的过分遵守原则到了呆板的地步,让人难以理解,但是心理学家却从专业的角度给出了解释。希斯赞特米哈伊认为,人们有必要对创造性的能量加以保护,必须竖起栅栏,防止分散心思,躲避外在诱惑和干扰。如果不这样做,他就会中断集中心思的过程,使思想回到它的出发状态,也就是脑子通常所处的那个含糊的、不集中的、不断开小差的状态。

那些卓有成就的人之所以能够完成比我们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事务,并不是说他们拥有比我们更多的经历和约束力,而是因为他们培养出了一种约束的习惯,这种习惯看上去不起眼,还让有这种习惯的人看上去有几分怪异,但就是这种习惯,集中起原本会四散流去的精力,使他们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心理学家建议,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把日常生活的大多数事情程式化,以此来保存创造的能量,如此我们才能够把精力用在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

扎克伯格在自己的Facebook主页上,曾披露过自己的兴趣之一是“抛开欲望”,他说:“我只想专注于我的工作,这句话完整的说法应该是这样:抛开对一切无关紧要事物的欲望。”

一边是简单、规律、近乎呆板的生活,一边是创意无限成就卓绝的工作,这就是高成就人士在两个极端之间的跨越。看似矛盾的两端不仅互为因果,而且具有一个共同点:它们确保由你来决定在某个时刻将精力贯注于何处,而不是被动地任由生活需要抢占了你的心理资源。

保持心灵的秩序

上一节我们讲到,规范日常生活,就像砌一道沟渠,拦住我们的注意力,以免它四散而去。但是,单单这样做,注意力就能够为我们塑造出一个既幸福又卓有成效的人生吗?答案是否定的,注意力向何方流淌,依然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它足以决定我们人生的外观和内涵,塑造或幸福或凄惨两种全然相反的人生。

一个人运用注意力的方式,就是他塑造人生的方式,我们平时形容人格的词汇,其实指的就是一个人运用注意力的模式。比如,三个人,一个外向,一个成就卓著,一个偏执狂,他们参加同一个聚会,外向的人会把注意力用来和别人周旋,成就卓著的人则刻意寻找有用的人脉资源,而偏执狂则处于戒备状态,担心遇到危险。

注意力如同一把锋利的双刃剑,运用不当,足以让当事人在懵懵懂懂中走上人生的绝路。英国哲学家罗素曾列举过世界上典型的三类不幸福人群:自责者、自恋者、自大者。这三类人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将注意力指向自身,陷于无尽的自我沉溺之中。自责者一般是过于求全责备、追求完美的人。他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描绘出一幅理想的图画,一旦实际情况和理想的图画相悖——而这是通常会有的现象——他就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指责、矛盾和苦恼之中。自恋者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也希望别人赞美自己,这种心理谁都无法避免,但是过度发展会让一个人虚荣过了头,他会唯我独尊,漠视他人,沉浸于小我,鲜少参加社会活动。这样的人不仅难以感受到幸福,一旦发生挫折还会把原因归结于外界,感到极端的绝望。第三类是自大者,这类人自视过高,一心追求名利,竭力达到权力的巅峰,若是心愿落空,就会痛苦不堪。

注意力向内带来的痛苦罗素本人就亲身经历过,他说自己小时候也常常感到茫然、绝望,了无生意,甚至曾经想过自杀。

为什么注意力执着向内,会让人陷于莫大的痛苦中呢?希斯赞特米哈伊解释说,当一个人的注意力沉溺于自我的时候,心灵没有秩序的原貌就会显现出来。它如脱缰野马一般无所事事,往往停留在令人痛苦或困扰的思想上。这种内在秩序的阙如,带给人一种焦虑感,使其感受到对生存的恐惧,感觉任何事情都没有意义,生命没有意义,不值得继续。希斯赞特米哈伊把这种现象称为“精神脱序”,痛苦、恐惧、愤怒、焦虑和妒忌都是精神脱序的结果,注意力转移到错误的方向,无法发挥预期的功能,精神能量由此窒息。

罗素后来走出了自我沉溺的状态,也走出了痛苦,他不仅不想自杀了,反而开始热爱生活,并且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热爱生活。是什么事情造成了罗素的转变呢?他说:“渐渐地,我学会了对自己及自己的不足之处不加关心,我把自己的注意力日益集中在外部事物上去,如世界大事,各种学科的知识,我所喜爱的个人等。”

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像罗素那样幸运,有些年轻的朋友就没有跨过这个坎,亲手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新浪微博网友热议,一个聪颖灵气的小女孩的自杀引起千万人的痛惜。如果她没有放弃自己,假以时日,逐渐把注意力由个人内心转入外界,定会在这个世界的奇妙和多彩中,让自己孤独的心灵得到滋养和慰藉。

如今,博客和微博作为全新的自媒体形式,受到人们尤其是年轻朋友的喜爱,但由于自身经历的限制,很多年轻朋友的博客、微博成为个人情绪发泄之地。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每当你向内心的纵深处观察自己的时候,你其实在搜索内心深处的不安、迷惑和罪恶感,过分地关注这些,会让你身心疲惫,不知不觉中情绪陷入低落和颓废的泥潭。这种注意力的错用,除了带来痛苦,没有任何效用,也得不出任何实质性的结论。希斯赞特米哈伊告诉我们:“除非一个人知道如何整顿自己的思想,否则注意力一定会被当时最棘手的事件所吸引,聚焦于某种或真实或想象的痛苦,以及最近的不快或长期的挫折之中。精神脱序是意识的常态,它既不能带来乐趣,又没有任何作用。”罗素也认为:“对外部事物投入兴趣,可以产生进取性的活动,而对自身关注,对自我的兴趣则不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解释一下,本书前面的内容曾主张人们审视自己的内心,这里又反对过于关注自身,两种说法是否有矛盾呢?须知,自我审视和自我沉沦有所不同,审视源于一种客观而清晰的视角,不判断,不自责,如实观照自身的真实情况,而自我沉沦属主观视角,是从带有偏见的角度审视自己。即便如此,自省仍然需要有度,并且始终不要忘了自省的目的,是和世界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而非和世界隔绝。

为了避免自我沉沦,人们不自觉向外寻求关注点,他们会使用手到擒来的资讯填满内心,只求转移注意力,以免心灵遭受严苛的自我拷问。一个常见的方式是看电视,人们在看电视的时候,只需要付出最少的心力,就能够利用电视提供的资讯,整理自己的注意力。

不过,看电视虽然省力,却无法为心灌满喜悦的蜜浆,它给人的感觉不过是聊胜于无,长时间地看电视,还会让人感觉虚度生活。一种深沉而细密的喜悦,源自一种被心理学家称为“心流”的现象。

希斯赞特米哈伊毕生致力于研究人类的高峰体验,他认为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个目标的过程中,把自身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之时。相反,享乐主义者的生活中深埋着厌倦的种子,他们苦心实现欲望,像西西弗斯把重石推上山,然而欲望实现的快乐转瞬即逝,为了追寻下一轮的快乐,他们不得不再次把落到山底的石头推上山。

希斯赞特米哈伊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心流。潘密·戴维斯是一家小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很幸运地,她参加了一个复杂、极具挑战性的案件。为了准备案件,她长时间地泡在咖啡馆里,查阅相关资料,策划辩护策略。她全神贯注地工作,常常忘了吃午餐,等感觉到饿的时候,抬头向外看,才发现天已经黑了。

她全身心地沉浸在工作中,即使偶尔遇到难题也不担心,因为她明白症结所在,有把握克服难题。

这是一个浑然忘我的美妙状态,自我与所做的事情合二为一,自我没有机会受到威胁,内心秩序也极为和谐,没有脱序现象需要整顿,这种经验就是“心流经验”。经历过心流经验的人,把它形容为“一股洪流带领着我”、“好像飘浮起来”。

心流是精神脱序的反面,在心流状态中,当事人心甘情愿地去做一样事情,除了把事情做好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杂念,思想、企图、感觉和所有感官都集中在同一个目标上,意识全神贯注、秩序井然,内心和谐酣美,妙不可言。

心流不仅带给人们美好感受,它还会建设自我,强化我们的自信。在心流中,我们收到的资讯都与目标亲和,精神能量源源而来,我们不再怀疑自己的能力,我们知道自己做得很好。这种积极的反馈强化了自我,扩展了自我。心流结束的时候,我们会感到自我变得更加强大了,正如一位攀岩专家所言:你不断逼身体发挥所有的极限,直到全身隐隐作痛,然后你会满怀敬畏地回顾自我,回顾你所做的一切,那种自我钦佩的感觉简直无法形容。它带给你一种狂喜,一种自我满足。

一种保卫自我的方式,其实就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使自己的意识归于有序。意识如同一摊散乱堆放的渔网,我们单单注目于它,它的散乱原形只会令我们沮丧,如果我们从外部寻找一个目标,这摊渔网就会获得一个着力点,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完整而有序。

“扎克伯格是一个勤奋的年轻人”,很多人这样评价扎克伯格。类似评价还被用于其他成就卓越者的身上,“居里夫人非常能吃苦”、“乔布斯毅力惊人”……外人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卓越者的生活艰辛无比,非一般人所能承受。没有一个人生来就爱吃苦,追寻幸福是每个生命的不二动力,扎克伯格们之所以愿意勤奋做事,是因为他们都曾享受过专心做事带来的心流之美。拉纤式的辛苦所建树的成就顶多是二流成就,内心的欢愉所激发出来的动力,才能推动一流成就。当然,这份深沉的快乐,是以严格的纪律和集中的注意力所换得的。

经常地进入心流的状态,一个人的心灵就会自成一套规则,他就有了足够的力量来面对来自生活的威胁。

生活不够完美,时有不利于我们的状况突然来临,此时如果我们的内心没有建立起一套维系自我的秩序,如果我们的自我不够强大,就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进而受到伤害。

希斯赞特米哈伊谈到,外来资讯对内在秩序的冲击,是一种名为“精神能趋疲”的现象,它会导致自我解体,这种状况持续过久,就会对自我造成严重的损害,使其不能集中注意力实现任何目标。

在一个真实的精神能趋疲案例中,吉姆·哈里斯是一个优秀的高二学生。在一个星期三的下午,他独自在家中吞服了70片阿司匹林。

吉姆的父母一年前分居,当时正在闹离婚。吉姆平时和妈妈住,周末则搬到父亲的新公寓。父母为了争取他,互相当着他诋毁对方,这使吉姆在任何一方面前表示对另一方的爱时,都会产生深深的罪恶感。这种情绪没有地方可以排解,频繁的两地换住,使他没有时间和过去的朋友们交往。在自杀的前几天,他在日记里写道:“救命!我不要恨妈妈,也不要恨爸爸,我希望他们不要再这样逼我!”

幸运的是,当天晚上,吉姆的妹妹发现了阿司匹林空瓶,她打电话通知母亲,吉姆被送进医院洗胃,几天之后身体就恢复如初了。

吉姆这个年龄的孩子,大多没有建立起独立的自我,他的自我与父母联系还很密切,父母分手就会造成他的自我分裂,内在秩序的混乱。如果他有亲密的朋友,或者在目标的追求上一帆风顺,那么他就会有足够的韧性,使自我保持完整,避免分裂。吉姆崩溃以后,他的父母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寻求专业治疗,重建亲子间的稳定关系,使吉姆能够建立起一个坚强的自我。

但是就像上文所言,并非每个人在自我受到冲击的时候,都有机会接受到外界的支持,更多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孤军作战。危机来临的关头,我们期望自己“一个人能像一支队伍”,任八面来风,呼啸而过,自我却毫发不伤。这就需要我们拥有坚实的自我作为生命的硬核。坚实的自我如何得来?从心流中来,注意力聚焦于某件具有建树性的事情,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在大大小小的心流中,梳理内心的秩序,构建坚实的自我。

冰岛以环境严酷和诗歌丰富同时著称,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诗歌赋予心灵以有序,而有序的心灵足以抵挡严酷环境带来的无序资讯。在寒风呼号的夜晚,冰岛人躲在摇摇欲坠的茅舍中,围火吟诗。在诗歌的旋律中,他们忘却了残酷环境带来的恐惧和绝望,重新构建起内心的有序和安宁。

有一套心灵法则的人,即便落入汹涌的大海,也能找到安全的小岛。这样的心灵法则,你拥有吗?

感知你的心流

希斯赞特米哈伊如果认识扎克伯格,一定会很有兴趣研究他的性格,扎克伯格身上那种迎难而上的精神特质,正是希斯赞特米哈伊耗费数十年光阴穷追不舍的。

希斯赞特米哈伊在克莱蒙特大学教书,是社会科学方面的著名教授。他的父亲是匈牙利贵族,斯大林占领匈牙利的时候,希斯赞特米哈伊还是个小孩,他随父亲离开匈牙利,来到罗马。父亲的族人一直养尊处优,战争使他们不得不离开优裕的环境,四处颠沛流离。一些同族人因此陷入无助和绝望的深渊,希斯赞特米哈伊回忆到,“没有钱,没有工作,他们变成了没有灵魂的空壳”。令人诧异的是,同样处境下的另一些人不但没有被苦难击倒,反而被苦难激发出豪情,勇敢地面对明天。

希斯赞特米哈伊很想知道,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不同反应。为了寻求答案,他在20世纪50年代,在意大利遍读哲学、历史、宗教等书籍。当时的意大利尚没有成熟的心理学学科,所以他移民美国,跟随荣格学习心理学。在不断的求索中,他得到答案:“是做事中的最佳状态,使这些人有力量与生命中的不测风云相抗衡。”

他把这种最佳状态命名为“心流”,这项研究也使他获得“心流之父”的美誉。

在心流的状态中,时间仿佛停止,一个人做的正是他想要做的,而且他会希望永远把这件事情延续下去。这样的事情可以是工作,也可以是娱乐,画画、打球、演讲、攀岩,不拘于什么形式。参加一场势均力敌的网友赛会产生心流,弹奏一样乐器会产生心流,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会产生心流,完成艰巨的商业谈判同样会产生心流。

为了了解心流是怎么来的,希斯赞特米哈伊走访了几千名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年龄段的人,询问他们最满意的时刻是什么样的。他发现,无论受访者的文化年龄差异有多么大,无论他们所做的活动区别有多么大,在活动进行得非常顺利的时候,这些人的感觉都极为相似。也就是说,心流以及导致心流的心理状态,放诸四海皆准。

在希斯赞特米哈伊看来,心流出现的时候,会伴随八个特点。第一,我们面临的是一项可以完成的工作,此外,这项工作还需要一定程度的挑战。随随便便就能够完成的工作,是无法激活内心喜悦的。富有挑战的带有竞争性的工作之所以充满乐趣,是因为我们可以从中完善自己的技巧,不过,如果以击败对手为唯一目的,这种乐趣就会消失。

就拿时下最为火爆的林书豪来说,林书豪原来打比赛的时候,总是心心念念于比赛结果如何、能否击败对手,在这种心理状态中,他既不能全然释放出自己的能量,更难以感受到竞技的喜悦。后来,林书豪抛却所有顾虑,不用一丝精神能量处理与比赛无关的资讯,以全新的状态投入比赛。杂念消失,所有的思想、感情、意识、技能都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为最好的表现而战;自我退开,他与比赛融为一体,与行动融为一体,表现出一个无边无界的大我。

这就是心流的状态,在心流之中,林书豪的意识运作流畅,每个动作都衔接得天衣无缝,所有的行动宛如带有魔力,引领他勇往直前,超常发挥,一人独得高分,战胜对手。这就是心流的力量,心流过滤杂念,使小我和行动合二为一,变为大我,处于心流中的人的超常,其实是大我的正常。

心流的第二个特点是,我们必须能够全神贯注于这项工作上。第三个特点是,工作有明确的目标。第四个特点是,工作有即时的反馈。第三和第四使第二成为可能。

我们之所以能够进入心流,是因为目的明确,而且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扎克伯格永远知道他需要写出什么样的程序,也知道自己有没有偏离目标,林书豪同样知道打球的目的,也知道某一个动作有没有失误。

目标有大有小,目标如果太微不足道,那么成功的喜悦同样会少之又少。如果我们的目标仅仅是活着躺在床上,即使每天都成功,我们也难以感到快乐。与之相比,攀登上珠峰的王石的快乐要饱满得多。

也有些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活动,事先没有明确的目标,但当事人对于自己的活动会达成什么状态,依然有着强烈的认知。比如画家虽然无法确知画作的最终模样,但是画到某个阶段,他就能知道笔下的画与自己想要的是否吻合。

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反馈,使我们得以进入全神贯注的状态。日常生活不全神贯注,焦虑和烦恼就会趁虚而入,心灵不时受到打扰,精神能量也无法流转自如。在全神贯注的状态中,不相干的资讯不得而入,经验的品质由此提高。

希斯赞特米哈伊采访的一个篮球选手介绍说:“球场是唯一重要的东西……有时我在球场上会想起一些烦恼,像是跟女朋友的口角,但跟比赛相比,一点也不重要。你可能为一件事头疼了一整天,但只要比赛一开始,你压根儿就不记得这回事了。”他补充说:“像我这么大的孩子经常心事重重……但打起球来,心里就只有打球……其他的自然都烟消云散。”

这就是心流的第五个特点,当事人能够甘愿而毫不勉强地投入到工作中,日常生活中的忧虑和沮丧一扫而空。

在所有人对心流的描述中,都出现一个同样的说法——控制感。现实生活中,我们会担心工作表现不够好,担心买不起房买不起车,但是在心流过程中,这种担忧不再存在。诚如一位舞者所言:“在跳舞的时候,我感到一种非常强烈的轻松感。我一点也不担心失败,感到自己非常有力,有股无与伦比的力量拥抱了我,它能创造美和优雅。”而一位棋手则概括说:“我有一种幸福感,觉得能完全控制我的世界。”

当然,当事人描述的是一种感受,不见得是实况,因为舞者和棋手都可能发生失误,但从理论上来说,在心流的世界中,完美是存在的。

心流活动可能会涉及冒险,尤其是赛车、攀岩、深海潜水等活动,仿佛使人置于危险的境地。有人因此声称,喜爱冒险活动的人,有一种病态的需求,他们借冒险来驱除内心的恐惧,这些人忽略了一点,冒险者的乐趣并非来自危险本身,而来自他们对危险的控制,把危险降至最低的能力。令他们乐此不疲的,是一种对生命高度控制的感觉。身为茫茫世界的看似微不足道的人,控制就意味着生,意味着在自然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存身之法。

心流的第七个特点是忘我。

《圣经》上说,夏娃在蛇的引诱下,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于是看到赤身裸体的自己,感到了羞愧,然后和亚当一起,被上帝逐出无忧无虑的伊甸园。

人类是唯一拥有明晰自我意识的动物,自我意识使人类对自我对自然的改造成为可能。只是世上从来没有单纯的好和单纯的不好,光明总和阴影相伴,造物的恩典同样伴随着苦难。自我意识赋予人类独特的智慧,同时也使人类备受煎熬,自卑、自怜、自伤、自苦,精神上的所有摧折都与自我有关。

若是没有自我意识,寻食和求生都不过是对自然规律的跟从,相机而动,顺时而为,不会产生额外的心理负担。有了自我意识,人类不仅要应付基本的生存问题,还要腾出精力来关注自我,捍卫自我,并因而生出无穷烦恼。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宗教把去除我执视为回归极乐世界的一种途径。

举个例子,如果一只猫静静地注目于另一只猫,被看的猫不会生出过多的反应,但是换了人就不一样了。在地铁上,在大街上,如果有人多看了我们几眼,我们马上就会担心:“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有没有衣冠不整?脸上有没有污点?他是否对我有所企图?”一天中有很多很多次,我们不由自主地检查自己,只觉得自己浑身上下都是缺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一次这样的事情发生,精神能量就为重建意识秩序而消耗一次。

现代生活频繁的人际交往,加剧了这种能量的消耗。累啊……幸运的是,上帝还是为我们开了一扇小小的窗户,心流体验至少可以暂时地把自我意识驱逐出去,令我们重回无忧的伊甸园:忘我、与周围的环境合二为一。

感受到心流体验的登山者描述说:“那是一种‘禅’的感觉,就像冥想时那样,心灵凝聚于一点,内心澄明,一切都变得自动自发,自我消失不见,不知怎么,不想也不用想,事情就做对了……它就这么发生了,而你更加专注。”

目标稳定、规则分明、挑战与能力水准相当,应付这种活动的精神能量像大水一样漫过你的身心,精神没有自我反省的空隙,自我也就无从意识到威胁,以往自我将我们与周遭世界隔离开来,如今我们与环境合为一体,不论这环境是一个团体,还是一座山。登山者必须把全副意志用来登山,否则他就可能从悬崖中摔下去,他全神贯注于岩石上细微的凹凸,找寻落足点,手指、双足、身体与岩石、山风、天空发展出一种血缘般的亲密关系。

暂时地忘却自我,不仅让人品尝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愉悦,还会带来自我的超越,让我们感到自我疆界向外扩展。我们把所有能量用于活动,就没有机会反省这么做对自我的意义,自我的退让使这场经验变得深刻,也使我们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技能。活动结束后,自我意识逐渐复苏,我们会感到此时的自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强大,这是因为新的技巧和新的成就夯实了自我。

心流发生的时候,时间感完全扭曲。有时候,你以为只过了几分钟,一看表才发现几个钟头已经匆匆溜走了。我们的一生都受到时间的钳制,奔波忙碌只为追赶时间,而今终于可以通过心流逸出时间的控制,尽情感受专心带来的盎然趣味。

这就是心流的最后一个特点——时间感迥异于平时。

心流经验中,最有特色的是它以其自身为目标。在心流活动之初,我们设定了目标,但后来活动本身就带来了丰厚的精神回馈。这种现象被称为“自成目标”,它不追求未来的报酬,做这件事情本身就是最大的回馈。如此我们就能够理解扎克伯格为什么不愿意卖掉Facebook,无论对方的出价有多么诱人。卖掉Facebook,扎克伯格从此不用工作就能乐享生活,吃喝玩乐,但悟性过人如扎克伯格者,比谁都清楚,什么样的快乐是短暂的、肤浅的、埋藏着沮丧的种子的快乐,什么样的快乐是恒久的、深沉的、生长着欣欣希望的快乐。有人把扎克伯格这样的人视为怪人,无法理解扎克伯格为什么这么“傻”,不懂得享受。其实到底是谁傻呢?这些人了解的,扎克伯格都了解,扎克伯格了解的,他们却不见得了解。

心流虽美,但是“自成目标”的活动离我们似乎太过遥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不得不做的,其本身没有什么价值。对很多人来说,投注在工作上的时间固然是一种浪费,空闲时间同样充满无聊,他们逛论坛、看微博,被动地吸收资讯,而不是运用技巧主动投入到行动中。生活由一连串的无聊和焦虑组成,天长日久,我们对生活的失控感会越来越强烈。

如果我们愿意刻意开发心流活动,疏离就会变成亲近,无聊就会变成乐趣,无力感也会升华为控制感。开发心流是可能的吗?答案是肯定的,有些人在集中营里也能满心喜乐,有些人在度假胜地却感到乏味至极,可见心流较少依赖于外部环境,较多依赖于个人心理干预。

希斯赞特米哈伊认为,作曲、攀岩、舞蹈、驾帆船、下棋等活动,最能产生心流,因为这些活动的设计原本就是以实现心流为目标。它们都要求学习新技巧、有一定的目标、有及时反馈,使当事人有可能获得一种控制感。

除此之外,做其他事情也可能进入心流状态,前提是了解心流的形成结构。希斯赞特米哈伊认为,挑战和技巧适度结合,就能够形成心流。以打网球为例。一个男孩正在学打网球,开始,他不懂得任何技巧,他唯一的挑战就是把球打过网。这时候,挑战很低,但男孩还是可能打得很开心,时有心流体验,因为他的技巧也很粗浅,正适合目前的难度。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男孩的技巧进步了,仅仅把球打过网,令他感觉厌倦。同时他还可能感到焦虑,因为他发现了球场上的高手,对自己的拙劣表现产生了焦虑。

厌倦和焦虑就是身处心流之外的我们常有的感觉,前者是因为活动缺少挑战性,后者是因为我们技巧不够。男孩如果感到厌倦,要重返心流,他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加强挑战,他会确定难度提升的新目标,比如击败一个比他高明一点的对手,以此进入心流。他如果感到焦虑,想回到心流,就需要多加练习,提高技巧。希斯赞特米哈伊提到,理论上,男孩也可以降低挑战的难度,回到一开始时的心流,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可行,通往心流的道路是一条单行道,一旦知道存在更高的挑战,我们就很难对其视若不见。

根据自己的情况,使活动的挑战和自身的技巧保持相对平衡,技巧刚刚可以应付挑战。运用这种方法,即便做着最乏味的工作,我们也能进入心流,最典型的一个例子莫过于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是我们从小就耳熟的一个寓言。姓丁的厨师在梁惠王的御厨里负责杀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庖丁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熟练自如。他将刀刺入牛身时,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一致,美妙动人。他那宰牛时的动作就像踏着商汤时代的乐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与尧乐《经首》十分合拍。

他形容自己解牛时的心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解牛后的感受,“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解牛时,无视客观环境,在精神的世界中遨游,解牛后,踌躇满志,充满自信,这正是进入心流的典型体验。

庖丁的心流是从哪里来的呢?他对文惠君说,自己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他没有把自己的工作视为卑微无价值,而是为平实的工作设置更高的挑战,从提高技巧升华到把握事物规律。

要应付如此之高的挑战,勤练技巧在所难免,他说,“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他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哗啦一声,牛的骨和肉就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

挑战愈高,技巧愈强,当这两个要素在相契的位置相遇的时候,心流悄然来临,庖丁收刀四顾,踌躇满志,其自信不亚于一个刚刚打完胜仗手握长剑的将军。

从工作中发现被别人忽略的契机,全神贯注于正在进行的活动,磨砺自己的技巧,让自己深深沉浸于互动之中,自我得到拓展。这样一来,再怎么不堪的工作,也乐在其中。这对流淌的时间也是一种珍视。

选定一个目标,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你会发现,不论做什么事都会觉得乐趣无穷。一旦尝到这种快乐,我们就会加倍努力,重温它的滋味,而自我就在无形中得到了成长。你也许会问,投注全部注意力,这样心多累啊?简·汉密尔顿博士曾做过一个实验。她把自称常有心流和少有心流的学生分成两组,令他们注意实验室的指示灯或警铃。在实验过程中,被试者产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受到监测,得来的数据称为“受激潜力”。实验结果显示,平时很少体验心流的人,对灯光刺激反应时,大脑皮层活动大幅升高。而平时经常体验心流的人,在接受灯光刺激时,会很快集中注意力,他们的大脑皮层活动竟然减少了。看来,全神贯注不但没有耗费更多心力,反而减轻了脑力的负担。另外一项针对注意力的行为测验则表明,常有心流的人在从事需要长期集中注意力的工作时,比别人做得更加精确。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常有心流的人,学会控制自己的意识,他们会关闭其他资讯的管道,只将注意力集中于接受闪光的刺激。这意味着,常有心流的人,有能力对外在刺激进行筛选,只注意与这一刻有关的事物,他们不会任繁杂的信息扰乱内心,几乎时时刻刻都有能力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愉悦,发现事物的乐趣。

心流的感觉是否让你神往?它仿佛是上帝为人类留下来的伊甸园印象,更不要说心流活动的超常效果。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心流,他就是找到了从浮躁世间回到快乐伊甸园的途径,他的生活品质由此得到质的提升。

呵护做决定的初衷才能成就自我

一项分析认为,智商只要越过120这个线,每个人都能完成卓越的成就,但是为什么有人走到巅峰,有人在山下晃荡呢?原因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潜在地具有创造所需的心理能量,只是很多人的能量被无谓地消耗,他们的潜力就难以发挥出来。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消耗我们心理能量的,不外乎四种障碍。第一种障碍是太多的要求,太多要求使我们筋疲力尽;第二种障碍是心思容易分散,人们不知道如何保护内心的能量,他们很容易就分心,逛论坛啊,聊八卦啊,看微博啊,时间不知不觉被碎片化,未能引向正确的渠道;第三种障碍是懒,也就是缺乏自律性来控制心理能量的流动;最后一项障碍是不知道怎么使用自己的心理能量。

读者也许注意到了,本章的前几节就是在讲述如何踢出这四种障碍。现在,我们知道,不能要求太多,只能关注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简单地生活,以免日常生活分散太多精力,培养心流的习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专心致志心无杂念。从微观上说,我们已经了解如何使用精力,但是在宏观的事业选择上,我们是否也懂得如何使用精力呢?

小时候我们都学过猴子捡芝麻的故事,都笑猴子傻,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最后两手空空,但是长大了不知不觉地我们就会变成我们耻笑过的猴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匆匆地选择一个行业或一家公司,稍稍受挫他们就会考虑转换,他们总是在做着一件事情的时候想着其他事情,大部分时间都用在遐想、选择之中,很少把一件事情做透,在一个行业做到极致。多年之后,他们会发现,当初同一起跑线的人,有的已经成为领域专家或行业精英,而他们甚至都没有圆熟地掌握过哪怕一个领域的知识。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因为往往他们发现自己真实状况的时候,最好的机会已经错过了,再要从头来过当然不是不可能,但是如果开始就认识到专注的重要性,不走那么多的弯路岂不更好?

企业家以他们的亲身体验和对身边人的观察发现,铺摊子做大做多是一个人的人性中的本能,而做少做精就是和人性斗争,输了就做杂做多,难以成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铺多个摊子,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需要注意防范的歧途,就是三心二意,心思游移。

时刻提醒自己专注,把专注这个品质融进血液中,成为不知不觉的行为习惯,这是扎克伯格之所以成为扎克伯格的原因之一。

专注其实就是控制力,它的本质是对初衷的控制。有些人不断转换工作,就是因为他不了解自己的初衷,他所选择的事情,也就很难把自己的初衷体现出来,一遇到障碍就会游移转向。

扎克伯格对Facebook的专注,我们曾经见识过很多次,他拒绝重金收购的理由就是,他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想到这么好的点子。

显然,扎克伯格之所以能够排除多方诱惑,专注打造Facebook,就在于Facebook最能体现他的理念,符合他的初衷。

保护内心初衷,并确保所有的选择都服务于这个初衷,初衷是保证扎克伯格专注的定海神珍。这一点在很多地方都表露无遗。

我们都知道,早在几年前,Facebook的上市呼声就不绝于耳,几乎所有人都期待它上市,投资者期待Facebook公开招股,Facebook员工可借此变现大笔财富,硅谷脆弱的经济现状也可得到改观,自从2004年谷歌上市以来,硅谷就再也没有过大规模的IPO(首次公开招股)。

面对八面来风,扎克伯格却岿然不动,不为众人期望所扰,Facebook迟迟未能上市。美国科技研究和咨询公司创始人沙林·李解释说:“如果你的梦想不能为市场上的其他人所理解和领会,就很难推向市场。保持私有状态的好处是,你可以坚持这个梦想,而无需与任何人分享。”美国券商分析师罗·科纳则说:“扎克伯格是一个非常专注的人,他最看重的是产品、用户体验和实用性。”“专注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如果扎克伯格针对投资者开展路演,他就无法专心开发产品,我认为现在非常紧迫,如果把精力从产品转移到其他不重要的事情上,就会成为一大错误。”这是Facebook前员工保罗·布切海特的理解。

没错,在Facebook尚在成形的重要阶段,上市就意味着把指挥棒部分地交给别人,Facebook发展成什么样,就不再由扎克伯格说了算。

直到2012年初,当扎克伯格确认Facebook的文化和建设基本成熟,他这才决定Facebook上市。即便如此,他依然在招股书中向人们传达Facebook的文化:“我们的任务是让世界更加开放,更加互联。人们使用Facebook与朋友、家人保持联系,发现周围所发生的新鲜事,分享并表达人们所关心的事情。”

这篇人文关怀浓厚的招股书曾引起沸沸扬扬的讨论,甚至有人认为一个企业的招股书写成这样有矫情之嫌,这显然是对扎克伯格不了解。因为说到底,扎克伯格乐于和世界共享的,不是他的企业,而是他的理念,他必须保证人们了解并接受他的理念,这样他的初衷才有可能在Facebook中继续贯彻。

所谓的专注,不是为专注而专注,如果某一项事业,是你在人世间表达自己立场、价值的方式,那么你很难不专注。换言之,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要什么,才会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一旦选定符合初衷的事业,我们最好将自己的精力都倾注于此。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行业越来越博大精深的今天,做亚里士多德、达·芬奇那样的全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要想在社会中稳稳立足,有所建树,就需要专注于一个行业,把自己的精力、时间、所有能调动起来的资源,都投身于此,这样才能创造足够客观的成绩。想法太多、目标过散,一心多用,左顾右盼,就无法在事业中掘进,最后的结果是落后于别人,被淘汰出局。“T”字型的知识结构如今最为人们所认可,在精深于一个领域的基础上,兼顾其他领域。

专注铸就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尔·盖茨最聪明的,不是他做了什么,而是他没有做什么。以他的财力和智慧,他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他和微软公司却20多年如一日专注于软件技术和软件产品的开发、推广。这就是为什么,他成了世界首富,他的公司至今还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如果他赚到第一桶金后,今天去股市淘金,明天去房市炒房,比尔·盖茨就不可能成为IT界的领袖,微软也无法铸就今日的辉煌。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丁肇中,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时候才40岁,他总结说自己的成功是因为“与物理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

迈克尔·乔丹从15岁开始从事篮球事业。30多年来,他有很多机会从事其他行业,但他执着于篮球运动,由此成为NBA史上最伟大的球星。

巴菲特的财富排名仅次于比尔·盖茨,他从11岁开始买第一只股票,如今七十几岁了,还没有改行的迹象。他难道不知道其他行业也能赚钱吗?但他深味专注的力量,无论股市是牛市还是熊市,他都吊在这棵树上,并终成一代投资大师了。

1987年,任正非创立了华为技术公司。期间任正非面临诸多诱惑,但他坚持只做通信设备,并将一点写进《华为基本分》,20多年的专注,使华为成为销售额600多亿的跨国电信供应商。

了解了专注的奇效之后,我们再了解一下不专注是如何拖垮成就的。

2001年,联想推动多元化发展战略,但是在实施这一战略的三年中,联想没有收获预期成就,发展不尽如人意,三年累积只完成了50%的销售增长,26%的利润增长,在被称为“IT行业的春天”的那几年里,这样的成绩算是很失败的。

新拓展的业务前景暗淡,核心业务也面临戴尔等竞争对手的挑战,严峻的现状使联想决定改变策略,2004年年底,联想收购了IBM在全球的PC业务,从多元化重新回归到专业化,这一转变才使联想集团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杨元庆由此将联想的这种转型称为“专注”。

世上看起来可做的事情很多,但我们能够真正掌握的却很少。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既然选定了一项事业,就把自己的精力全部倾注其中,尽最大努力,调动所有资源,把它弄懂、弄透、弄专、弄精。这种心无旁骛的鉴定和十年铸一剑的专注,一定可以使你在有生之年成就一番事业。人的专注可以铸就事业,反过来,事业又能塑造个人,当你的事业进入精深的程度,你会发现你同时掌握了生活的规律,你能够轻易将乱麻般的生活整理成形,你能够透过浮皮潦草的表面,窥见生活的深层之美,你的人生也将由浅滩驶入辽阔的洋面,所见所感与以往有大不同。

同类推荐
  • 心“零”的世界:归零心态改变人生

    心“零”的世界:归零心态改变人生

    归零心态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素养。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自以为很有能力却总是得不到重视、取得一定成绩却无法越自我、整日埋头苦干却看不到成绩,总想抓住什么却总是失去,总感到痛苦,却无法解除的人。这些人不但自己感到十分痛苦,也让周围的人对他们颇有意见,甚至故意疏远。这一切皆因他们没有归零心态!倘若他们能够倒空自我,将心归零,便能获取更多新鲜的知识、能力及良好的心态等等。当心态归零的那一瞬间,你可以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与畅快;当心态归零的那一瞬间,你可以拥有宽阔的视野与胸怀;当心态归零的那一瞬间,你可以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攀上人生道路中的更高峰!
  • 人生三绝:我想,我做,我成功

    人生三绝:我想,我做,我成功

    孤独的夜行者常常听到身后的落叶上有沙沙的脚步声。这当然是一种错觉,因为威胁始终来自前方。他不过是成功地说服了自己去观察退路。其实,一只眼睛就够用了,第二只眼睛是让你确信所有事物都有深度。十年和一百年不同,一百年和千年万年是相同的。生命是一把尺子,可被丈量的是生活,其余是永恒。警惕你的幸福,唯有它能摧毁你。品格不是由你已经占有的东西决定的,恰恰是由你匮乏的那些东西塑造的。
  • 哈佛情商课(大全集)

    哈佛情商课(大全集)

    哈佛大学,是一座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著名学府,是世界各国学子们梦想的殿堂,哈佛在人们心中已经成为成功的标志。数百年来,这所万人景仰的学府培养出各个领域的高情商名人,共出过8位美国总统、4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30名普利策奖获得者。哈佛大学之所以能在文学、思想、政治、科研、商业等方面都造就出灿若群星的杰出人才,得归功于它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情商方面有着一套独特有效的方法。
  • 做最棒的员工(修订版)

    做最棒的员工(修订版)

    世界500强企业首选的职业精神培训工具书。态度决定高度,人品决定产品,能力创造价值。投资你的态度,拥有美丽“薪”情;亮出你的人品,拥有光明“钱”途;提升你的能力,拥有过硬业绩。要做就做最棒的员工!
  • 成大事必备的99个谈判技巧

    成大事必备的99个谈判技巧

    谈判技能是一个人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本领,高超的谈判技能可以让拥有者获得最大利益。许多人认为是否拥有谈判技能并不重要,以为自己距离谈判很远,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其实每天我们都要多次与人谈判,只是我们经常意识不到而已。可是它却无时无刻地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在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谈判者。本书一改传统谈判教科书的风格,具有系统性、灵活性、实用性的特点,以故事为切入点,这些故事都是编辑精心选编的。它们或激情澎湃,或思想犀利,或慷慨陈词,或娓娓道来,让读者在享受趣味性阅读的同时,升华理念,提高技能。
热门推荐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妙医圣手

    妙医圣手

    一场意外的遭遇,让医学生林阳从此能够看见鬼,并从鬼魂身上获得医术、君子四艺以及武术等等知识和能力!从此,岳飞、吕布、项霸王;苏轼、李白、张仲景……历史上的名鬼甘愿为他效命!他的人生,注定与众不同,精彩万分!针药治人,符箓渡鬼,尽显医者慈悲;以手为笔,沾魂作墨,沟通天地阴阳!这,就是林阳的大道!(欢迎各位书友加群,五志的小黑屋:168330720)
  • 情场谋略

    情场谋略

    夏冬是一个刚进入职场的小菜鸟,对爱情迷糊,在职场腹黑。机缘巧合救下了一个倒在路边的老奶奶,改变了她平淡的生活。不知道为什么容貌最多就算是个小家碧玉的夏冬周围就聚集了那么多枝桃花…虽然夏冬平时看起来是一个很温和的人,但是却很少有人能看出她骨子里的淡漠。当面临桃花运的时候,夏冬却没有感受到幸运的感觉,最终谁会抱得迷糊腹黑娇妻归?精彩片段一“美女,做我女朋友吧。”有人很自信的说道。“好啊。”“这么快?”谁说她很难追的,怎么一下就到手了,简直不敢相信啊。“…”夏冬没说话,表示默认…“我们不合适,分手吧。”还是那个人那个声音。“好啊。”夏冬淡淡的答道。“这么快?”怎么分手一点儿也不见她伤心啊,怎么有种自己才是被抛弃的那个人的感觉?“…”沉默,表示默认。推荐沫的旧文:病弱相公风华妻:
  • 养胎保胎胎教全书

    养胎保胎胎教全书

    每一位女性,在她宣告怀孕后,周围的人无不好心劝其滋补以养胎。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仅仅是养胎这一生育观念早已落伍。作为现代的准父母,应该有更科学的生育观念。本书从优生篇、养胎篇、保胎篇、胎教篇、祛病篇五个部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十月怀胎过程中一些切实有效的、科学的养胎、保胎、胎教方法,以助初为人母者顺利度过妊娠期,使胎儿健康茁壮地成长。本书以实现优生为目的,科学全面地就养胎、保胎、胎教方面对初为人父母者进行指导,使每一位孕妇都能正确养胎,避开一切不利于胎儿的不良因素,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胎内环境和胎外环境。同时,在不同孕期选用不同的胎教方法对其实施科学胎教,从而孕育出一个聪明、健康的宝宝。
  • 捕获钻石老公:帝少独爱小萌妻

    捕获钻石老公:帝少独爱小萌妻

    出门要带脑,在家要防盗。方雨晴为义气替姐妹报仇,不怕死的找上大总裁沈凌轩。自以为计划天衣无缝,开过房拍了照还当快递去派件。不雅照的流泻彻底激怒了可怕的男人,你想玩就陪你玩。大灰狼和灰姑娘过招,那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沈凌轩:“用爱杀死你是最好的武器。”方雨晴:“可以爱死我,杀我就免了。”
  • 大神嫁到

    大神嫁到

    传说在情人谷躺尸的人,第一个救起自己的人就是自己的白马王子。钱晨赌注似的在那儿趟了三天三夜,为的是等那个人来救自己,结果谁都没有等来。她不知道这都是有人的蓄意阴谋。强强相遇,不是小白玩家和大神的网游爱情故事,他们一个强一个狠,如果有一个人最先妥协,永远是爱的深的那个,还好,他们彼此相爱。他们的爱情故事虽然没有一帆风顺,但是从来没有过误会的分离,他们的爱情虽然不是王子公主,但是却十分甜蜜,他们的爱情不乏第三者出现,他们总会强力出击,他们的爱情遭遇到阻挠,他们总是锲而不舍。
  • 萌妻休夫:腹黑王爷小哑妃

    萌妻休夫:腹黑王爷小哑妃

    她第一次入宫,隔着帘子,他对母妃说:“儿臣选她。”她对他表示:“你堂堂一个王爷娶个哑女,连我都替你叫屈。”“你娶我肯定要后悔的!”她总好奇:“你为什么娶我?”晋王瞟了她一眼,淡淡一句,“图个清静。”“最后一次回答,你是我萧子隽要娶作王妃的人!”他到底不知不觉中爱上自己的王妃,而她出乎意料地将他“卖”了。“臣媳要与晋王和离!”推荐轻寒公子的新文《驯夫小野妃:腹黑王爷难搞定》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一斛珠【全本+出版】

    一斛珠【全本+出版】

    对郗屹湘来说,过去几年的生活像是一场浑浑噩噩的逃离。逃离记忆,逃离亲人,逃离情感。斗转星移,事易时迁,她攒足勇气,回来面对曾经逃离的一切。青梅竹马的昔日恋人,依旧恨她入骨;偶然邂逅的温润君子,则步步紧追……一场又一场的遭遇,让她身心交悴、疲惫不堪。是向前,还是回头?当浮华褪去、恩怨呈现,他们确然明白的只是——如果生命能够再来一次,我依然会选择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