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为了无益的欲望拼命跑
作家托尔斯泰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土地都归你。”那人就拼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已精疲力竭,摔个跟头就再没起来。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的时候说:“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就这么大。”
人生有许多痛苦都是因为你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其实,我们辛辛苦苦地奔波劳碌,最终的结局不都只剩下埋葬我们身体的那点土地吗?伊索说得好:“许多人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去了。”这可以说是对得不偿失最好的诠释了。
其实,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变成不正当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那我们无形中就成了欲望的奴隶。在欲望的支配下,我们不得不为了权力、为了地位、为了金钱而削尖了脑袋往里钻。我们常常觉得自己非常累,仍觉得不满足,因为在我们看来,很多人的生活比自己更富足,很多人的权力比自己大。所以,我们别无出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在无奈中透支着体力、精力与生命。
扪心自问,这样的生活,能不累吗?被欲望压着,能不精疲力竭吗?静下心来想一想:有什么目标真的非实现不可?又有什么东西值得用宝贵的生命去换取?
古人云:“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当年陶渊明荷锄自种,嵇康树下苦修,二人虽为贫寒之士,但他们能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这样的生活,不失为人生的一种至高境界。
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告诉我们,“贪婪往往是祸患的根源”,“那些因贪图更大的利益而把手中的东西丢弃的人,是愚蠢的”。
欲望是人前进的动力。可是我们在欲望的驱使下,在前进的同时,也要懂得量力而为、适可而止,否则,欲望发展至贪婪成性,人就会在欲望中沉沦,迷失方向,走向绝境。
对于我们来说,有些欲望是自然的,有些欲望则是无益的;在自然的欲望之中,有些是必需的,而有些纯属多余而已;在必需的欲望之中,有些是幸福之所需,有些是身体安康之所需,而有一些只是维持生计……
贪婪是一切祸乱的根源,为人处世,必须控制贪欲。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如果你不放弃一些东西,你的心就会越来越累,快乐就会离你而去,因此要学会自我解脱,保持一颗平常心。少一点欲望,就会多一些快乐。
自身难保,名利何用
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称霸中原,功劳不可谓不大。然而他决然辞去,与家人远迁定陶。后来获利百万,陶朱公大名传闻天下。
他临去时,曾写信给另一个功臣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子何不去?”文种不舍得权势地位,最终落得个自杀的结局。
人人都渴求名利,但若是贪恋不肯松手,终会为名利所累。
张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成为开国元勋,刘邦封他为留侯,对他委以重任,赐以重金。但张良淡薄权势,把权力、地位看得轻如鸿毛,不愿接受重任,不肯多掌权力。如此豁达淡泊,令人敬佩。与另一位功臣和杰出将领韩信自请封为齐王之举相比,真是不知要聪明多少倍。
没有什么东西像淡泊无争的美德这么可贵,也没有什么东西像争权夺利的丑行这么可憎。幸福与快乐来源于淡泊无争的美德,痛苦与祸患则来源于争权夺利的贪婪。
有真才实学的人是用不着去用所谓的名利来证明自己的学问或者是优秀之处的。放眼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名人、伟人,他们都对虚名抱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恩格斯一直极其反感别人称他为“导师”,他在给普列汉诺夫的回信中,第一句话便是:“请您不要称我为导师,我的名字叫恩格斯。”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金质奖章给孩子当做玩具,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
然而,有很多人对名利贪恋不已。宋襄公为名利而祸国,西太后为名利而殃国;一些人为名利滥上项目,动辄数亿、数十亿资金付诸东流;一些人为名利投机钻营,损人利己。类似例子举不胜举。先贤今人用无数事实告诫世人,千万不要贪图名利。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鼎鼎有名的钱钟书先生学识渊博,而且他对待名利的态度也成了一桩美谈。
一个外国记者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一些人不远万里,从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地来“朝圣”,钱钟书则闭门谢客,避之唯恐不及。有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来到中国,给钱钟书打电话,想拜见他,钱钟书在电话中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钱钟书越是避客,越有人想见他。于是,他不是客客气气地辞谢,就是借故以病推托支开,甚至毫不客气地拒绝。记者们采用突然袭击的办法直闯上门,他便立在门口,小谈片刻,时刻作出送客的姿态;或放进客人,又缄口不言,绝口不谈自己,更不透露自己的生活、创作情况,常常弄得记者们狼狈不堪,空手而返,很难有什么收获。
名人对待名利的态度不禁让我们想到对煤的赞言:煤,从不披上华丽的外衣,称它黑子,它毫不介意;赞它乌金,也不沾沾自喜。为了把光阴和热能贡献给人类,它心甘情愿地化为灰烬、尘泥。做人也应该像煤一样,正如郑板桥词云:“名利竟如何,岁月蹉跎,几多风雨几晴和,愁风愁雨愁不尽,总是南柯。”一个人的一生太短暂了,而要去做的事又那么多,何必为名利所累呢?
无须长吁短叹,烦恼本是心生幻象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古人的诗句可谓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真谛。
世界上的人,每天都在忙碌、不安和烦恼中度过,一个烦恼过去,下一个烦恼又来了,愁工作、愁财富、愁子女,甚至有时候顾影自怜……总之,各种各样的烦恼层出不穷。
世间的人大多如此,每天都被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烦恼所包围,心灵永远没有平静的时候,甚至在睡觉的时候,都在做各种各样奇怪的梦。
其实,何止是常人会在那无故寻愁觅恨,就连高僧也会如此。
白云守端禅师在方会禅师门下参禅,几年来都无法开悟。方会禅师怜念他迟迟找不到入手处,一天,借着机会在禅寺前的广场上和白云守端禅师闲谈。方会禅师问:“你还记得你的师傅是怎么开悟的吗?”白云守端回答:“我的师傅是因为有一天跌了一跤才开悟的。悟道以后,他说了一首偈语: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方会禅师听完以后,大笑几声,径直而去,留下白云守端愣在当场,心想:“难道我说错了吗?为什么老师嘲笑我呢?”白云守端始终放不下方会禅师的笑声,几日来,饭也无心吃,睡梦中也经常无端惊醒。他实在忍受不住,就前往请求师傅明示。
方会禅师听他诉说了几日来的苦恼,意味深长地说:“你看过庙前那些表演猴把戏的小丑吗?小丑使出浑身解数,只是为了博取观众一笑。我那天对你一笑,你不但不喜欢,反而不思茶饭,梦寐难安。像你对外境这么认真的人,连一个表演猴把戏的小丑都不如,如何参透无心无相的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