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开会,李欣因为资历老,按次序先发言,李欣讲述的方案跟赵琳做好的方案一模一样。在讲解时,李欣对老板说:“很遗憾,我现在只能讲述自己的口头方案,电脑染了病毒,文件被毁了,我会尽快整理出书面材料。”
赵琳目瞪口呆,她没想到李欣抄袭了自己的方案,她不敢把自己的方案交上去,也不敢申诉。赵琳的资历浅,怕老板不相信自己,最后只好伤心地离开了这家公司。
李欣的方案获得老板的认可,因为方案不是她自己的,有些细节她不清楚,在执行方案时出漏洞,又无法及时修正,结果导致失败。后来,老板得知她抄袭别人的方案,就无情地炒了她鱿鱼。
不是你的东西,就不要去抢。工作中,别人的功劳是属于别人的,不论别人知道与否,你抢来总归是不光彩的。而且,这种行为终将有败露的一天,当真相大白时,你的脸面何存?不仅被抢者会视你为敌人,而且你做人的信用也将荡然无存,失去别人对你的尊重和信任。
守时不是小事,更不是小人物才做的事
成功的人士都是利用时间的高手,他们深深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正因为时间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更显得它可贵,当我们的时间用完时,我们也就不存在了。时间时时刻刻都很重要,在社会交际中尤其如此。谈判时,你是否能按时坐在谈判桌前?上班时,你能否准时坐在你的办公桌前,让你的老板看到?约会时,你是否能按时到达与异性约会的地点……假如你在这些时候、这些场合错过了时间,那么你很有可能失败。
在一家软件公司上班的李文就是一个时间观念很差的人。有一次,在他的再三努力下,他的客户,一家高科技公司的经理终于给了李文回音,让他在星期三上午9点到经理办公室去,与他面谈公司软件的项目。
但李文在那天去见该经理的时候,比约定的时间迟到了15分钟。等他到时,经理已经离开了办公室,去出席一个会议了。过了几天,李文再去见该经理。经理问他那天为什么迟到,让自己等了15分钟,李文回答道:“经理先生,那天我9点15分来的!”
“但是约定的时间是9点钟!”该经理提醒他。
李文还是不服气,狡辩道:“我知道。但是我以为迟到了15分钟是无关紧要的,你就等不及了吗?”
该经理很严肃地说:“无关紧要?你要知道,准时赴约是件十分重要的事。在这件事上,你已经失去了你所向往的那笔业务,因为在当天下午,公司又接洽好了另一个人。我要告诉你,你不能认为我的时间不重要,以为等15分钟是不要紧的。老实告诉你,在那15分钟的时间里,我还预约好两件重要的谈判项目呢!”
李文的做法太随意,因为他浪费了别人的宝贵时间,从而失去了已经到手的好机会。
一个人守时,是言而有信、尊重他人的表现。
有的人因工作忙,接待客人的时间都受到限制,最多谈话不超过3分钟,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你如果在应约的时间没到,你就失去了这次交往的机会,并且可能永远失去了和这个人交往的机会,你没到,别人却在等你,这种等待是不公平的,是浪费别人的生命。假如你因急事或意外事故不能按预约的时间到达目的地,你应该打电话告诉别人,或在呼机上留言。不至于影响别人的工作或其他安排。
总之,在交往中,守时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一个不守时的人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不可靠,仅此一点,你也就失去了与人深交的基础。
别人虚假,也不可随波逐流
有人认为,既然社会上有许多人不讲诚信,那么,自己就不应该在乎诚信。甚至有些人认为,读书时就应该开始练习说谎、拍马屁,这样才能融入社会。的确,人们所置身的这个世界不是完美的,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有不讲诚信的人,但是我们要对这种社会现象有一个自己的判断,而不能把它当做正确的存在。毕竟诚信是社会主流,也是做人做事的基础。
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先生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我们主张知人而交,对不很了解的人,应有所戒备,对已经基本了解、可以信赖的朋友,应该多一点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点真诚,少一些戒备。以诚待人,会在相互信赖的人们之间架起心灵之桥,通过这座桥,打开对方心灵的大门,并在此基础上并肩携手,合作共事。自己真诚实在,敞开心扉,对方会感到你的信任,从而消除猜疑、戒备心理,把你当做知心朋友,愿意向你诉说一切。以诚待人,能够获得人们的信任,争取到一位用全部身心帮助自己的朋友。这就是用真诚换来真诚。如果人们在发展人际关系、与人打交道时,能用诚信取代防备、猜疑,就能获得出乎意料的好结局。
有一个英国作家,名叫哈尔顿,为了编写一本《英国科学家的性格和修养》的书,采访了达尔文。达尔文的坦率是人尽皆知的,为此,哈尔顿不客气地直接问达尔文:“您的主要缺点是什么?”达尔文答:“不懂数学和新的语言,缺乏观察力,不善于逻辑思维。”哈尔顿又问:“您的治学态度是什么?”达尔文又答:“很用功,但没有掌握学习方法。”
听到这些话,你是否为达尔文的坦率与真诚鼓掌呢?按说,像达尔文这样蜚声全球的大科学家,在回答作家提出的问题时,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甚至为自己的声望再添几圈光环,有谁会产生异议呢?但达尔文不是这样,一是一、二是二,甚至把自己的缺点毫不掩饰地袒露在人们面前,这样做,换来的是真挚的信赖和尊敬。朋友间的交往也是这样。你敢于说真话、说实话,肯让人知,朋友为你的诚实所感动,便会从心底深处喜欢你,他给你的回报,也将是说真话、说实话。
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中,真诚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事业成功、人生价值的牺牲品。以诚待人,应当知人而交,先看看站在面前的是何许人,不应该对不可信赖的人敞开心扉;否则,适得其反。
中国古代圣贤对“诚”的力量有极大的信心,主张“遇欺诈的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的人,以和气熏蒸之;遇倾邪私曲的人,以名义气节激励之”,如此,“天下无不入我陶熔中矣”。周恩来的看法与此相符,在他看来,“诚”乃人固有之天性,而“欺诈”不过是后来养成之恶习。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虽然欺诈之徒比比皆是,为争霸窃权纷攘角逐,但从来没有以作奸欺世之术能掌控大权、统治人心者,相反,“诚”能感动万物,包容天地。
周恩来修身养性,也最推崇一个“诚”字。学生时代,他就以“诚实慎独”自勉自励,发于言,著于行,力争“无丝毫假借,无智利相扰”,以诚待人,以诚感人,塑造完美的道德人格。
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周恩来以诚待人的品格十分钦佩和赞赏。
周恩来在1972年会见他时,提到出席会议的双方人员平均年龄的巨大悬殊,说:“我们的领导层中,年纪大的人太多了。就这一点来说,我们应该向你们学习。”当周恩来陪同尼克松游览北京十三陵时,中方一个官员特意嘱咐一些孩子穿上鲜艳的衣服,还教他们在尼克松一行到达时应该怎样做。周恩来对此表示歉意,说:“有人带了一些小孩来这儿,是为了点缀陵墓的风光,造成一种假象。你们的记者向我们指出这一点,我们承认这是不对的。我们不愿意文过饰非,而且已经批评了当事人。”尼克松后来在追述了上述两件小事后感慨万千:“在我们访华的过程中,中国人的待人接物是多么平易近人。周恩来机警的自我批评则是自信心十足的明显表现。我知道,这只是待人接物的一种方式,但事实上,这表明中国人对他们的文化和哲学的绝对优势坚信不疑。凭借这一优势,他们总有一天会战胜我们和其他人。”
古往今来,总有人认为心计就是所谓的“阴谋诡计”,这是一种浅见,也是一种偏见。真诚是这个世界最为宝贵、最为稀缺的东西,真诚的力量,可达到无坚不摧的地步。真诚,是一颗自由的心灵对于自己内心真正渴求和需要的东西的全面开放和兼容,是对于他人、宇宙万物的一种关怀和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