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应成为人际交往的主语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小孩子在做游戏时,常会说“我的”、“我要”。这是自我意识强烈的表现,在小孩子的世界里或许无关紧要,但有些成人也是如此,他们在说话时仍然强调“我”、“我的”,这就会给人自我意识太强的不好印象,人际关系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甲、乙两个好朋友一起出去散步,在路上,他们不约而同地看到路中央的一锭金子。
甲赶紧跑过去,捡起那锭金子,对乙说:“你看,我的运气真好,我捡了一锭金子。”说着准备把金子放进自己的口袋。
这时,失主找来了,他不仅要回了金子,还诬告说甲偷了他的金子,要拉他去警察局。
甲有口难辩,很无辜地对乙说:“这回我们可麻烦了。”
乙听后立即纠正他说:“不是‘我们’,你应该说‘这回我可麻烦了’才对!”
人的心理其实是很奇妙的,说话时,说“我”和“我们”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在开口说话时,你要注意这样的细节,多说“我们”,用“我们”来做主语,因为善用“我们”来制造彼此间的共同意识,对促进你的人际关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有位心理专家曾经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他让同一个人分别扮演专制型、放任型与民主型等三种不同角色的领导者,而后调查其他人对这三类领导者的观感。
结果发现,采用民主型方式的领导者,他们的团结意识最为强烈。同时研究结果也指出,这些人当中使用“我们”这个名词的次数也最多。
事实上,我们在听演讲时,对方说“我认为”带给我们的感受,远不如他采用“我们”的说法,因为采用“我们”这种说法,可以让人产生团结意识。
有位老板在聚会上讲话的前3分钟内,一共用了36个“我”,他不是说“我”,就是说“我的”,如“我的公司”、“我的花园”,等等。随后一位熟人走上前去对他说:“真遗憾,你失去了你的所有员工。”
那位老板怔了怔说:“我失去了所有员工?没有呀?他们都好好地在公司上班呢!”
“哦,难道你的这些员工与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吗?”
亨利·福特描述令人厌烦的行为时说:“一个满嘴‘我’的人、一个独占‘我’字、随时随地说‘我’的人,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字讲得太多并过分强调,会给人突出自我、标榜自我的印象,这会在对方与你之间筑起一道防线,影响别人对你的认同。
因此,会说话的人,总会避开“我”字,而用“我们”开头。
例如:“我建议,今天下午……”可以改成:“今天下午,我们……对吗?”
在员工大会上,老板说:“我最近做过一项调查,我发现40%的员工对公司有不满的情绪,我认为这些不满情绪……”
如果将上面这段话的三个“我”变成“我们”,效果就大不一样。说“我”一般是代表个人,而说“我们”代表的是一个群体或一个团队,是大家,当然说服力更强,更容易被人接受。
在一定要说“我”时,既不把“我”读成重音,也不把语音拖长。同时,目光不要逼人,表情不要眉飞色舞,要把表述重点放在客观问题的叙述上,不要突出做事的“我”,以免使听众觉得你自认高人一等,吹嘘自己。
多说“我们”少说“我”,做一个谦虚有礼的人,做一个顾全大局的人,做一个尊重他人的人。
多为对手鼓掌喝彩
我的朋友们,我们已经结束了一段长途旅程。美国人已经作出了他们的选择,清晰地作出了他们的选择。
不久之前,我非常荣幸地打电话给奥巴马参议员,向他祝贺胜利,祝贺他当选为这个我们都热爱的国家的新一任总统。
在这场持久而且艰难的竞选活动中,他的成功赢得了我对他能力和毅力的尊敬。但是更让我赞赏的是,他激起了数以亿计的美国人民的希望。他们原本错误地以为他们自己在选举中所发挥的作用有限。这是一次历史性的选举,我承认它对非洲裔美国人的重要性,今晚的荣耀必定属于他们。
……
奥巴马参议员实现了他个人的伟大目标,同时也实现了这个国家的目标。我为他鼓掌喝彩,同时也对他敬爱的外祖母没有活着看到这一天而表示真挚的同情。但我们的信念告诉我们,她一定是在上帝那里安息,一定会对她抚养长大的这位好人而感到自豪。
奥巴马参议员与我曾就许多分歧进行过争论,但他最终获胜了。毫无疑问许多分歧仍然继续存在。我们的国家目前正处在困难之中,但我今夜向他承诺,我将会尽我的全力来帮助他领导我们共同迎接目前面临的许多挑战。
我希望所有支持我的美国人,不仅仅是要和我一起来祝贺他,同时还要向我们的新任总统表达我们良好的心愿以及我们真诚的努力,以便大家一起就分歧达成必要的妥协,重新恢复我们的繁荣。在这个危险的世界上捍卫我们的安全,给我们的子孙们创造一个更加强大的国家,让他们在这个国家更好地生活。
……
这是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后,落选者麦凯恩的败选演讲。在这篇演讲中,他情真意切、发自肺腑地祝贺对手奥巴马赢得大选。
竞选失败,对于麦凯恩来说,悲伤是不言而喻的。但在现实面前,他保持了高度的理智,为对方的成功表现了超然的风度。
欣赏自己容易,欣赏别人则困难,而要为对手鼓掌喝彩则更加困难。生活中有许多人只知为自己取得的进步和成功欢呼,对别人尤其是对对手取得的进步和成功无动于衷,他们很少真诚地为别人和对手叫好。
然而,你要懂得,为别人和对手鼓掌喝彩并不代表你就是弱者,你就是失败者。因为你为别人和对手鼓掌喝彩是一种美德,你付出了赞美,这不会损伤你的自尊,相反你还会因此收获友谊与合作。为别人和对手鼓掌喝彩是一种智慧,因为你在欣赏他们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为别人和对手鼓掌喝彩是一种修养,对别人和对手赞赏的过程,也是矫正自私与妒忌心理,从而培养豁达大度的大家风范的过程。为别人和对手鼓掌喝彩是一种尊重,那种发自内心的鼓掌,是对获胜者的肯定,会鼓励他们向新的目标冲刺,争取更好的成绩。
人生最强大的敌人往往就是自己,最大的挑战是挑战自我。为对手鼓掌需要勇气,要战胜自私和骄傲,让我们学会为对手鼓掌。多为对手鼓掌喝彩,你可能就减少一个敌人;多为对手鼓掌喝彩,你就会因此多一位朋友。豁达大度会为你赢得友谊与尊重。
对别人的意见,可以不同意但要尊重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一个人在提出自己的意见后,一旦遭到全盘否定,自尊心往往使他采取以牙还牙式的反击。这种心理反应会极大地阻碍谈判的顺利进行。因此,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你应当尽可能避免上述心理活动的发生。
相反,一个人在提出自己的意见后,一旦受到某种程度的肯定和重视,人的自尊心理会形成一种兴奋优势,这种兴奋优势会给人带来情感上的亲善体验和理智上的满足体验。这种体验一旦产生,就会有利于纠纷的调处,使争执双方的意见达成一致。
根据上述理论,在拒绝对手时,先说“是的”,表示同情和理解,创造一种较为融洽的谈判气氛,缩短双方之间的心理距离后,再讲“但是”。这时,在他眼里,你是与他站在一起的,对立不存在了,尽管你也在赞扬的意见后表达了不同意见,那也好商量了。
那么,你会问:怎么样才能既表达不同的意见,而又不会得罪人呢?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有的,很简单的办法,同时也是很有效的办法。
首先,你要明白一个事实:只要你的办法是对的,向别人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不但不会得罪人,而且有时还会大受欢迎,使人有“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得罪人的不是你的意见本身,而是你对别人意见的态度。如果在你表示不同意见时,把自己的意见看做是绝对正确的,而别人的意见是愚蠢幼稚、荒诞滑稽的,那你就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而且伤得很厉害。
因此,你在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时候,你要假定自己的意见也可能有错。你不要强迫人们立刻采纳你的意见,你要容许他们有充分的时间来考虑你的意见,而且还要提供他们考虑你的意见的根据。你必须提供给对方相当充分的资料,让人相信你的意见,既不是盲从,也不是武断。
与此同时,你还要表示愿意考虑别人和你不同的意见,请对方提出更多的说明、解释和证据使你相信。你要表示,假使对方能够使你相信他的意见,那么,你就立刻放弃你自己原来的看法。
这样,一方面说出自己真正的看法,一方面又尊重了别人的意见。这样才是最理想的交谈方式。
你可以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但你要尊重他人的意见。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未必哪一方的看法是绝对正确的。懂得尊重他人的意见,也会换来他人对你的尊重。
帮助他人时,不要抱着施恩的心态
有一种说法,叫做“生活不需要技巧”,讲的是人与人之间要以诚相待,不要怀着某种个人目的。因为一旦对方发现自己是被你利用的工具,即使你对他再好,也只能引起他对你的敌意,并拒绝和你继续保持关系。所以,要获得真诚的友谊,只能和别人推心置腹地打交道。
帮助别人离不开技巧。在具体的情景下,当你想帮助某个人时,你要注意具体的方法,如何帮助他才能使他真正得到你的帮助。
有一个人很穷,冬天来了,他没有钱买木柴,就去向一个富人借钱。富人爽快地答应借给他两块大洋,大方地说:“拿去花吧,不用还了!”
穷人犹豫了一下,还是接过钱,小心翼翼地包好,就匆匆往家赶。富人冲他的背影又喊了一遍:“不用还了!”
第二天大清早,富人打开院门,发现门口的积雪已被人扫过了。他在村里打听后,得知是借钱的穷人做的。
富人想了想,终于明白了:自己昨天的举动是给别人一份施舍,是将穷人视为乞丐。于是他让穷人写了一张借条,约定以扫雪偿还借款。
穷人用扫雪的行动提醒富人,任何人都有尊严。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明白,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如果有“施恩”或者“施舍”的想法,根本得不到别人的感谢。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给别人的处境留一个“透亮口”,别人会感谢你。
尊重别人的目的并不是要获得别人的感谢,即使有这种想法,也千万不要流露出来,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帮了别人的忙还会让他怨恨你,那可是人情账户的一笔巨大损失。
向一个陷入困境的人伸出热情之手,给予他无私的帮助的确是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应注意保护对方的自尊。
当我们帮助了他人时,不可因此沾沾自喜、自鸣得意,更不能摆出一副救世主的面孔。任何一个人都是有尊严的, 对他们的帮助也应是无私的、诚恳的,不应存有半点恩赐的想法。
不要贬低别人的人格,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心。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会永远感激你。你满足别人的精神需求,别人才会满足你的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