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明和尘元一同来到悬崖下,那真是一面令人望而生畏的悬崖,崖壁极其险峻陡峭。身体健壮的慧明,信心百倍地开始攀爬。但是不一会儿他就从上面滑了下来。慧明爬起来重新开始,尽管这一次他小心翼翼,但还是从山坡上面滚落到原地。慧明稍事休息了后又开始攀爬,尽管摔得鼻青脸肿,他也绝不放弃……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慧明屡爬屡摔,最后一次他拼尽全身之力,爬到半山腰时,因气力已尽,又无处歇息,重重地摔到一块大石头上,当场昏了过去。高僧不得不让几个僧人用绳索,将他救了回去。
接着轮到尘元了,他一开始也是和慧明一样,竭尽全力地向崖顶攀爬,结果也屡爬屡摔。尘元紧握绳索站在一块山石上面,他打算再试一次,但是当他不经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后,突然放下了用来攀上崖顶的绳索。然后他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头向着山下走去。旁观的众僧都十分不解,难道尘元就这么轻易地放弃了?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只有高僧默然无语地看着尘元的去向。尘元到了山下,沿着一条小溪流顺水而上,穿过树林,越过山谷……最后没费什么力气就到达了崖顶。
当尘元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时,众人还以为高僧会痛骂他贪生怕死,胆小怯弱,甚至会将他逐出寺门。谁知高僧却微笑着宣布将尘元定为新一任住持。众僧皆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尘元向同修们解释:“寺后悬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于山腰处低头下看,便可见一条上山之路。师父经常对我们说‘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就是教导我们要知伸缩退变的啊。”
高僧满意地点了点头说:“若为名利所诱,心中则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笼之内,徒劳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粉身碎骨。”然后高僧将衣钵锡杖传交给了尘元,并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攀爬悬崖,意在考验你们心境,能不入名利牢笼,心中无碍,顺天而行者,便是我中意之人。”
看透功名利禄,看破世间百态,该进则进,当退则退,不要偏执一心,不要被世俗蒙蔽了心境。须知,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包容万象,世间一切皆是佛法
佛法在哪里?在佛经中吗?其实不然,世间法皆是佛法。
真正的佛法,对于世间出世间一切,都是恭敬的,这是佛的精神,他没有看不起人。学佛的人第一个胸襟要大。所以学佛,第一要学弥勒佛,学常开笑口、放大度量的菩萨,就是肚子要大一点,包容万象,什么都是好的,都对;一切法皆是佛法,先学他胸襟大,面孔对任何人都是慈悲笑容,这个就是佛法。
有好多天,慧海和尚独坐寺内,郁闷不语。
师父看出其中玄机,并不言语,微笑着和弟子走出寺门。
门外则一片大好的春光。
放眼望去,天地之间弥漫着清新的空气,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动情的小河……慧海和尚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偷窥师父,师父正安详打坐于半山坡上。
慧海有些纳闷,不知师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过了一个上午,师父才起身,还是不说一句话,打个手势,把慧海领回寺内。
刚入寺门,师父突然跨前一步,轻掩两扇木门,把慧海关在寺外。
慧海不明白师父的意思,独自坐于门前,纳闷不语。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冈,树林、小溪,连鸟语、水声也变得不明朗起来。
这时师父在寺内朗声叫慧海的名字。
进去后师父问:“外边怎么样?”
“全黑了。”
“还有什么吗?”
“什么也没有了。”
“不,”师父说,“外边的清风、绿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慧海顿悟,明白了师父的苦心。
慧海只明白无,却不明“无”中的有。其实,只有明白“无”中的有,才能够明白,佛法无处不在。
真正到达了佛境界是包容万象,即否定了万象,也建立了万象,这就是佛境界。世间一切都不是具体的佛法,但是世间的一切却都包含了佛法,这正是佛的境界。一个想要学佛的人,必须首先学会体察万物,因为佛法就蕴含其中。
大智若愚,一时骗尽天下英雄
何谓“大智若愚”?比如说一颗很大的树木却一无是处:拿来做船吧,放在水里会沉下去;拿来做棺材吧,埋到地下去没多久就腐烂了;拿来做家具呢,它很快就毁坏了;拿来做门窗,一下雨就容易吸收水分,因为吸水分太重容易长湿气,它容易坏;拿来做柱头,要生白蚂蚁。这个木头的确没有一点用处。然而正是因为没有用,所以它活的年纪那么大。
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看似无用,有时却是大材,老子曾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真正的大用看似无用,实则抱愚藏拙,能包容一切人,而自己以“无用”的面目示人,比如高祖刘邦,三国的刘备,水浒的宋江。无用之人揽有识之士,天下英雄尽入我囊中,皆是深谙此道。
大智若愚者,能领导多方,完成大业。大智若愚者能永世而成不朽之功业,正因为他善于运用众智而成其大智。
平民皇帝汉高祖刘邦,表面看来,满不在乎、大而化之,当他统一天下,登上帝位后,他曾坦白地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擒也。”
天纵睿知的最高境界便是大智若愚,大智若愚在《词源》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出自宋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七《贺欧阳少帅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均有此意,表现的是被形容者伟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
三国中也有一个“天纵睿知、大智若愚”的杰出代表,即刘备。或许在许多人眼中刘备软弱无能,只知痛哭流涕。成就蜀国千古功业的只是其手下的文臣武将:武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等骁将,文有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的伏龙凤雏。然而,刘备成就帝王霸业的关键却在于他能够一一收服这些清高孤傲、桀骜不驯的文武之士,让其对自己甚至自己的儿子都肝脑涂地以求报答知遇之恩。将每个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各用其能、各展所长,难道不算大智吗?
当阳长坂坡摔阿斗,对子龙言:“竖子几损我一员大将也!”一句话换来赵云的万死不辞。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痛哭:“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一句话让诸葛孔明战战兢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枭雄刘备有识人之明,临终之时,曾经提醒孔明:“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他基于长期的共事,对马谡做出了中肯评价,不可大用并不是不用,而是担心诸葛亮因亲近而任人失准,可谓高瞻远瞩。无奈诸葛不以为然,后痛失街亭。
刘备深明用人不疑的道理,对手下人推心置腹,对其尽心竭力,看似毫无主见,实则成竹在胸。刘备深明韬光养晦之道,大智若愚,一时骗尽天下英雄。煮酒论英雄,曹操笑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可谓一语中的。只是曹操过于自负,在刘备种菜浇花、心无大志的假象之下,掉以轻心,使得龙归大海、鹏程万里。
天纵睿知的境界不易达到,古语道:大智者,穷极万物深妙之理,穷尽生灵之性,故其灵台明朗,不蒙蔽其心,做事皆合乎道与义,不自夸其智,不露其才,不批评他人之长短,通达事理,凡事逆来顺受,不骄不馁,看其外表,恰似愚人一样。
好自夸其才,必容易得罪于人;好批评他人之长短者,必容易招人之怨,此乃智者所不为也。故智者退藏其智,表面似愚,实则非愚也,孔子也曾说过:“大智若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谦卑处世,一脸佛气绝非佛
什么叫做佛法?悟道,悟到没有一个东西。这里说的没有一个东西不是断见,没有就是没有。换句话说,成了佛的人告诉你,他是现在的佛,你尽管打他,这个是妖怪,不是佛。佛无法可得,住在无相中。因为,真是大成就的人,绝对地谦和,谦和到非常平实,什么都没有。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
一个人如果自认为懂得了一点佛法就觉得了不起了,骄傲起来,处处认为自己是佛,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个人绝对没有修为。一个执著于成佛成仙的人绝对不会有好的修为。真正的佛都是平凡的、平常的、谦卑的。
黄山谷年轻时随晦堂禅师学禅,悟道以后,他觉得自己很不得了,他官大、学问好、诗好、字好,样样好,也懂道,也懂佛,就很傲慢,认为除了师父以外,天下人不在话下。
后来晦堂禅师涅槃了,就交代自己得法弟子,比黄山谷年轻的黄龙死心悟新禅师说:你那位居士师兄黄山谷,悟是悟了,没有大彻大悟,只有一半,谁都拿他没办法,现在我走了,你拿他有办法,你要好好教他。黄龙死心悟新禅师于是马上就通知,叫黄山谷前来,师父涅槃了,要烧化。
当和尚死了,盘腿在座上抬出去,得法的弟子,拿一个火把准备烧化时,站在前面是要说法的。这个时候,黄山谷赶来了,一看这个师弟,小和尚一个。黄龙死心悟新虽然年轻,却是大彻大悟了的,比黄山谷境界高,又是继任的和尚,执法如山。黄山谷一来,黄龙死心悟新拿着火把对这位师兄说:我问你,现在我马上要点火了,师父的肉身要烧化了,我这火一下去,师父化掉了,你跟师父两个在哪里相见?你说!黄山谷答不出来了,是呀!这个问题很严重,师父肉身化掉了,自己将来也要死掉的,两个在哪里相见?
这一下黄山谷不是脸变绿,是变乌了,闷声不响就回去了。接着倒霉的事情也来了,因为政治上的倾轧,皇帝把他贬官,调到贵州那个乡下地方,当个小职员,从那么高的地位,一下摔下来,一般人怎么忍受啊!
然而,黄山谷却不然,他正好修道。在去桂林的路上,有两个差人押着去报到,差人怕他将来又调高官,也不太为难他,他就沿途打坐,参禅。有一天中午很热,他就跟这两个押解的人商量,想午睡、休息一下。古人睡的枕头是木头做的,他躺下去一个不小心,那个枕头掉在地下,他吓了一跳,这下子真正开悟了。他也不要睡觉了,立刻写了封信,叫人赶快送到庐山给黄龙死心悟新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