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1],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2],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3]。
渡漆沮、梁山、止於岐下[4]。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5]。作五官、有司[6]。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注释】[1]古公亶父:公刘之九代孙,公叔祖类之子,即周太王,周文王之祖父。[2]薰育:古代种族名,即獯鬻。[3]豳(bīn):古地名,在今陕西郴县一带。周族后稷的曾孙公刘由邰迁居于此,到文王祖父太王又迁于岐。[4]漆沮:见《周室之兴》注释。梁山:山名,在今陕西乾县西北。岐下:即岐山之下。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北。[5]邑别居之:邑即村落,别即分别。全句意为分别村落而居住。[6]五官:即五个官职。有司:司即职责。设官分职,各有其责。
【译文】古公亶父恢复和继承后稷、公刘的事业,广积德,多行义,全国的百姓都感戴他。这时,戎狄薰育来攻伐,想夺取财物。古公知其意,便把财物给他。不久,又来攻伐,想夺取土地和百姓。百姓个个怒气冲冲,要与他们开战。古公对百姓说:“有了百姓,才有君主,君主是替百姓谋利益的。现在,戎狄来攻伐是为了我的土地和百姓,百姓归我和归他,有什么分别呢?你们为我而和他们开战,便要杀死许多人的父子,以此来让我做一国之君,这是我不忍心去做的事。”于是,他带着自己的家人和亲随离开豳这个地方。
渡过漆沮二水,走过梁山,一直到了岐山之下才住下来。豳地的百姓感激古公的仁德,全都扶老携幼又跟随归附他于岐山之下。其他国的人,听说古公有仁义,也多来归附。于是,古公果断改革戎狄的风俗,修筑起城郭房屋,让他们一村一村分别居住,又设置各有其责的五个官职来进行管理,百姓都生活得很快乐,载歌载舞来颂扬他的功德。
【鉴赏】本文介绍了周族领袖、周文王之祖父古公亶父迁岐的原因及迁岐后的仁德之举。周族的先祖公刘由邰迁于豳,古公亶父继承其先祖事业,积德行义。但戎狄一再来侵犯,他不愿“杀人父子而君之”,故毅然离开豳地。古公的“有民立君,将以利之”,充分表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接着,文章写古公到岐山之后,豳地百姓感他的仁德,又跟随复归于他;其他国的百姓,“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改戎狄之俗,修城建村,设五官有司,安置和管理百姓。民乐而颂其德。
文章以古公的话突出他的仁义善德和“民本”思想,因而他能得民心,顺民意,促使周族的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