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小欣之所以买到不满意的商品只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买卖双方所掌握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相同,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在各种交易市场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通常买方对商品掌握的信息不太完全,而卖家掌握的信息相对完全。为了打消买家的疑虑,卖家通常会作出“包退包换”的承诺。这样一来,买家就能放心购买。但小欣购物的超市明知自己的商品存在问题(有油漆味)却还在向消费者出售,这种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最终只会破坏了超市的信誉,对超市是得不偿失的。
对小欣来说,不满意也是有道理的。
第一,买这件衣服的目的,是想要拿到与价格相对应的优质产品,结果却买到有浓重油漆味道的次品,由此,引发了小欣对其的厌恶。商家卖给小欣这样的产品,让她感到身体和心理上都受到了损害。
第二,退换衣服,影响了小欣的消费者预期。本来是想穿着第一次买的那件衣服去参加朋友的聚会,现在看来,只能穿着换来的衣服去了。
第三,对于换来的衣服,小欣认为它没有原来的衣服漂亮,而且在她买第一件衣服的时候的那种激动和欣喜,无论如何都无法在退换的第二件衣服上找到。当时商品带给她的满足感,也是无法用退换来弥补了。
第四,在退换的过程中,浪费了小欣的时间和精力,增加来回的路费等成本,所以这次购买行为不成功。小欣付出的成本,超出了她所愿意为此次购买行为所承受的限度。
作为一名消费者,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并且是无法弥补的损害,即便是把货退了,也是心不甘情不愿。就算现在超市把钱退给小欣,但在小欣看来,超市让自己失去了本来可以拥有一件称心如意的衣服的机会。这些损失,小欣能找谁来赔?也许只有当超市为此赔偿更多时,小欣才可能觉得心里平衡些。不过,现实生活中,没有哪个商家愿意这么做。
事到如今,我们也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消费者在购买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对已卖物品质量、外观等方面不满意,想要退货的情况。当消费者同商家交涉时,不同商家会对此作出不同的回应。不过,在消费者心里,无论商家怎样弥补,他们都会觉得,这个过程已经失去了当初购买商品时的最好效果。因此,不得不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时候,一定要挑仔细,问仔细,以防止退换,徒给自己增加麻烦和不快。
市场经济就是讨价还价的经济
有这么一个笑话:
教授夫妇周末想去海滨度假,所以教授打电话去旅行社订房间。
当他听到对方报房价时,惊讶地说:“太贵了!”
“这可是可以观看海景的房间啊!”对方补充道。
“这样吧,”教授说,“我们不看窗户外面,多少钱?”
笑话归笑话,不过这里面涉及的讨价还价话题却是颇值得我们注意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如果你在逛街的时候,从不讲价,那么你不是太有钱了(不在乎这点钱),就是太“冤大头”了。因为,在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价格不实的商品,你要是不想吃亏后悔,就必须要“砍价”,会“砍价”。身为一个消费者,为了自己最大的福利,讨价还价是你必须掌握的一项技巧。
不过,仔细想想,讨价还价的存在是有一定的经济学依据的。
首先,购买商品前,消费者同商家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位置,需要利用讨价还价来减少劣势。消费者并不清楚商家进货时候的价格,不清楚商品的真实价值。而商品的标价,往往会让消费者犯糊涂,无法对其价值和效用作出准确的估量。所以,为了避免信息不对称让自己付出多余的成本,消费者一般都会同商家讨价还价。
其次,讨价还价实际上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双方博弈过程。关于这点的论证,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当时,古斯等经济学家曾利用著名的最后通牒博弈来观察讨价还价。在社会经济中,买卖双方都希望通过经济活动达到各自的目的,于是便会进行彼此间的博弈。一方面,销售者要寻找机会,使自己的东西以较高一点的价格卖出。另一方面,消费者则希望尽可能以低的价格买到货物。双方会尽量猜测对方在价格上的底线。此时,将有一方作出价格提议,给出一个愿意支付或者出售的价格,另一方,可以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若是不接受,双方什么也得不到,若是接受,则交易成功。可见,利用讨价还价,消费者和销售者都会尽可能地将价格协调到彼此能达成一致的水平,以完成交易。
第三,由于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处于平等地位,所以,彼此能够充分地在交易中对价格进行协商,表达自己的看法,即讨价还价。这样的市场环境,也为讨价还价提供了社会基础,刺激了人们讨价还价的行为。所以,乔治敦大学教授克里德·威尔康斯说:“市场经济就是讨价还价的经济。”
之前,我们只知道讨价还价是生活中的惯例,现在是不是觉得“砍价”更有科学依据了?确实,讨价还价的存在,是符合现在的经济学思维及市场经济发展的。
超市越大,东西越便宜
不讳言,生活中的很多用品在大超市卖得都比较便宜,有些甚至用“天天平价”的标语来吸引消费者,以“便宜和服务”作为自己的核心经营理念。同时,大超市的里的商品质量更有保障。所以,顾客出于对具有吸引力的价格及质量的追求,会经常光顾大型超市。
价格实惠,无疑为大型超市招揽了大量的顾客。但为什么大型超市的东西价格会比较便宜?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第一,一般大型超市入货都是从厂家直接采购,签订供销合同,省去了中间的某些环节(如从商贩手中入货),减少一部分成本。同时,普通商贩的订购量不可能同大型超市相比。大型超市大买大卖,有利于厂家的现金回流,所以,厂家通常也会在价格上降低些。单从货源上,大型超市的价格就便宜很多。
第二,有的大型超市会在货物运输的过程中,想方设法减少成本。例如,某大型超市为了做到物美价廉,其经营者就想出了一个中心辐射配送战略,即选取一个中心地点为物流中心,以开车行驶不超过一天的路程为半径,在这个范围内设立的分店都不需要大型仓库,直接将仓库变成卖场,就可以取消仓储环节。运输成本减少了,自然商品的价格也就降下来了。
另外,为了能够对大型超市的价格进行更合理的解读,还要提醒读者,并不是大型超市里所有的商品都便宜,只是部分商品价格便宜。企业要赢利,大型超市也不例外,为了生存,它不可能什么商品都便宜,顶多是在那些顾客比较熟悉的商品、价格感知比较敏感的商品上,价格便宜,从而在顾客心中树立大型超市的“平价”形象。对于那些大家还不太了解、还很新奇的物品,这些物品大型超市里的价格并不便宜。
“薄利多销”“会员价格”都是大型超市赢得消费者的一种经营策略,实际上其利润空间还很大,只是,一旦人们在内心形成了其价格便宜的印象,就会毫无顾虑地去购买它的产品。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大型超市都会不停地推出特价商品来吸引顾客,先让消费者产生该超市里的价格最便宜的错觉,再摆出琳琅满目的商品,激起消费者更多的购买欲望。可实际上是,在某些商品上便宜了多少,零售商一定会在另外一些商品上赚回来。毋庸置疑,低价手段是大型超市常用,也是对消费者最有效的手段,更是大型超市能够在诸多销售商中领先的制胜手段。作为顾客,我们在购买商品时需要更理性一些。
以“天然”之名进行的欺诈行为
由于受到各种有毒产品的刺激,如“毒奶粉”“毒鸡蛋”等,人们每次在挑选物品的时候,都不得不小心翼翼。在超市里的“痛苦”抉择,让消费者觉得十分疲倦,每个人都急切地向往能购买到更健康、绿色、无污染的产品。适逢此时,“天然”产品在市场上高调亮相。虽然标有“天然”的商品价格要高些,但消费者仍不惜掏钱购买。毕竟,“天然”在到处都是食品隐患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此时,“天然”就是商品的附加值,它在购物者心目中满足优质安全产品的要求,其价值要比其他产品更高。并且,市场上“天然”产品是少数,属于需求大于供给的商品。因此,“天然”产品价格高理所应当。
不过,《信息时报》曾针对现在市场上大量出现的“天然产品”进行了一则报道,认为标榜产品的“纯天然”只是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并且,市面上的“天然产品”虽因“天然”而比同类产品更贵一些,但没有合理的依据可以支持商家的这种做法。也就是说,顾客根本没必要为“天然”付额外的费用。
还有一点消费者没有看到,其实,所谓的“天然”实际上是商家进行销售的一种手段。“天然”的产品并不一定就安全,无害。根据相关的报道,我国国内目前只有关于“绿色商品”的认证,并无“纯天然食品”认证标准。许多专家还指出,在很多所谓的“天然食品”中曾测出多种有害化学物质,如亚硝酸盐(强致癌物)、生物碱、某些酶类以及农药,因此,“纯天然”、“无污染”,很难被看做是产品的质量保证,甚至从某种程度上看,标示这些“字眼”是在误导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