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成功者需要站得高、望得远,要善于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按照事物的连续性、因果性,预见它的发展趋势。
运筹公司之中,决胜企业内外
克莱斯勒前董事长艾科卡曾说过:“如果决定太迟,即使是对的决策都会变成错误的。”实际上,有些决策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与其被动地接受,不如主动地尽早地作出决策来。慢慢地,你就会发现每每重大决策考验你的时候,也是证明你能力的最佳时机。但是,决策又不是盲目的,必须是有针对性的,有规律可循的。为此,你可以这样做。
1.始终关注现状
观看一幅画时,只有站得远点,才能真正观看到整个画面。假如你喜欢让自己向前行动起来,这样的个性会让你积极作出决策。此外,领导者必须作出某种决策的,他的肩上就承担着一种必然的责任。因此,在决定进行一项会有重大影响的行动之前,他会详细地计算手头上的资源,并全盘考虑这项行动将要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好的决策者在为自己和大家作出决定之前,一定要先计算出行动所要付出的代价。
2.把握好分寸
领导者在作出重大决策时,一定要深思熟虑,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分寸。切不可头脑一热,就鲁莽地作出决策,然后又命令下属去执行。等到发现决策失误时,再收回已经来不及了。
3.参考以往的经验
只要你愿意,以往的成功或失败皆可作为知识与智慧的源头。成功,让你知道自己有什么天赋、才华及专长;失败,提醒你曾经犯过的错误,以及你的做法容易在何处出现纰漏。如果你不能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那么可能会一错再错。因此,成功的领导者在决策之前,总要结合以往的经验,慎重地思考。
4.积极倾听别人的意见
有时,不管你过去的经验多么丰富,仍然无法预知现今的一切情形,因此,成功的领导者会从许多地方搜集资讯。他们接受下属的建议,敢于到基层的群体中去,听取他们的感受与看法,他们也与其他团体的领导者们进行交流,以吸取不同的意见。接着,他们再对不同的意见进行梳理,然后作出自己的决策来。此外,领导者也不能只听一两个人的意见,因为人的知识有其局限性,即使是平时见多识广的人,有时也难免考虑不周。此时,你应该静下心来,放下架子,虚心地多向一些人请教,以便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作出正确的决策。
5.要合乎公理与事理
在决定做一件事情之前,首先要考虑这件事情是否合乎公理:决定之事如果涉及面广,即使自以为正确,当和社会公众的认同程度尚有较大差距时,就不可武断行事。如果经多方求证,认为所办之事确实是正确的,则应启发和引导下属或社会公众,使之了解并进而支持该事。当拟办之事本身有较大弊端时,不可自欺欺人而有违民意。如果一意孤行,难免以失败而告终。其次要看是否合乎事理:遇事要深思熟虑。比如,有人要在赤道附近的国家开办羽绒服公司,或在山城重庆经销自行车,或在某民族聚居地经销禁忌物品,其经营的结果自是不言而喻的。此外,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兴盛、衰落和消亡的过程,故做事不可违背这一规律。
应该避免的三个决策误区如下。
误区之一:筹划过远
丘吉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写道:“我从来不对一次战役以后的事情做打算,那以后的事,就像有一堵砖墙挡着,无法看得更远。”所有重要的活动必须有计划和主题,只需要在一定的限度内花费一定的力气来为未来做准备。经验表明,预测通常是一种虚构,打算并不总能如期实现。把握分寸的技巧之一,是清楚地辨别短期和长期计划之间的关系。
决策者如果从一开始就想得很长远,极易使目标变得模糊,决策就会失去牢固的基础与说服力。所以,任何的决策都要从眼下着手,然后,自然就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误区之二:极端完美主义
有些决策是需要领导者与下属进行商议的,而集体商议在导致胆怯和延误时机的同时,又经常会带来极端完美主义的出现,这实际上会窒息任何尝试性的行动。假如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事事要求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那么你就变得畏首畏尾,在本该作出决策的时候,却迟迟下不了手,这样只能让你错失良机。
误区之三:为决定而决定
当一个决定应该被推迟或者不应该作出时,特别是不断变化的形势可能会展现出一些新情况要求作出不同的决定的时候,应该推迟决定或干脆不作决定,不可以仓促地对事情作出决定。
如果,在作决定时表现得过于急切,就会在不成熟的形势急转发展中变得手足无措,从而遭到失败的打击。不要只顾低头拉车,忘记抬头看路。
在进行决策时,有以下几种决策方法供参考:
(1)两害取轻法。比如一位司机在驾驶汽车快速下山时发现刹车失灵,此时一边是深渊,一边是石壁,为了使汽车能停下来,只有将汽车朝石壁撞过去,这样做,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2)两利取大法。比如猎人面前有一兔一鹿,在朝着不同的方向急速逃跑,此时猎人若想兔、鹿齐获是不可能的。明智的人应两利相较取其大,要迅速张弓射鹿,以免机会稍纵即逝,弄得兔、鹿尽失。
(3)舍小保大法。比如有的人手被剧毒之蛇咬伤,毒气急剧上攻,在无法止住上攻之势时,只有断臂保命,这是舍小保大,舍局部保全局。
(4)破釜沉舟法。比如一个樵夫遇到一只恶狼挡道,恶狼凶相毕露,伺机袭人,人狼已经势不两立,此时不可再心存侥幸,应破釜沉舟,勇毙恶狼,保得自己的平安。
制定目标,用目标影响你的未来
当我们嘴上念叨着“没有目标便不可能成功,就如没有空气,人就不能存活一样”时,大多数人并没有真的把这句话放在心上,认为这不过是一种理想的模式,用于教育他人尚可,真的用在自己身上很不实际。首先,没人能知道为自己定的这个目标是否合适。如果定下了一个不是很适合自己的目标,再拼着老命去一心一意地追寻,岂不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情感与精力?
其次,周围世界变化得越来越快。当初定的目标也许是行得通的,过上几年,甚至仅仅是几个月便极有可能成了谬误,而必须加以修正。过上几年或是几个月,情况又变了,又需要加以修正。这样修正来修正去,早已背离了当初的目标。既然目标早晚要形同虚设,何必当初煞有介事?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因此,精明的领导都不为自己制定长远目标,即使有时定了,也是定给别人看的,在自己这里,根本不拿它当回事。
另一种领导知道制定明确目标的重要性,他们对那些走一步算一步,今天这儿捞一笔,明天那儿弄点钱,衣食无忧便吃喝玩乐的人十分反感,认为那是领导中的败类,是没出息的人。他们在做公司之前就有着强烈的创富欲望,并根据这个欲望确定了自己的努力方向,甚至还有远期、中期、近期的详细计划。比如,第一年开拓市场,学习经验,不求盈利;第二年小有收获;第三年全方位走向正轨;8~10年内成为业界老大;15年内将触角伸向不同领域,四面开花,多方结果……
这些头脑不灵活的领导者,认准了一个目标,便一门心思地执着下去,目不斜视,埋首于自己的设想,依据目标制订不同的策略,不断进取、不断发展。
然而,几年之后,结果大不一样。开始便没有目标的领导依然如豺狗寻食一样,逮住肥肉便过上三五个月的好日子,逮不着就忍饥挨饿地四处寻觅。不断改变计划的领导,忽左忽右地顺风使舵,最终发现自己又回到了起点,也过上了走一步看一步、过一天算一天的当初自己所不耻的生活。那些傻乎乎地执着于一个方向不变的领导却小有成就,而且正在埋首向前努力着。
这又是怎么回事?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订立明确的目标,是一切成功的基础。目标会引导你的一切想法,而你的想法便决定了你的走向与成就。
某人能够从周薪25美元的工作,迅速升至经理的职位,不久后又升任公司的董事长,做了大老板,是因为他有目标并随时鞭策自己。
世界上不少人一生处于忙于求生的生存状态,这并不是说他们不想去过富裕的生活,也不是说他们没为此努力过,而是他们几乎百分之百没有真正定下长远的、切实可行的生活目标。
一位对百岁以上的老人的共同特点做过大量研究的医生表示,研究前他以为影响人的寿命的是食物、运动、节制烟酒以及其他会影响健康的东西。然而,令他惊讶的是,这些寿星在饮食和运动方面没有什么共同特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待未来的态度——他们都有人生目标。
制定人生目标未必能使人活到100岁,但必定增加成功的机会。对于经营企业来说,也是一样。倘若没有目标,肯定会一事无成。一个心中有目标的普通职员,或许可能成为一个大老板;而一个心中没有目标的人,只能是个平凡的职员。
目标在心,使领导者更能把握企业的大方向,更易事业成功。就是因为这些人始终在奔着一个目标前进,即使他的精力有限,财力和资质都不是很足,也会比那些忽而东,忽而西的人走得更远些。那些认为目标形同虚设的所谓精明人,实际上是错误地理解了设立与实现目标的过程。真正定目标的人,会仔细权衡自己设立的目标,直到认为它合适可行。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必要的修正也是无可厚非的,但这绝不意味着可忽东忽西。真正精明的领导者,是不会在做事之前没有计划的,也不会不断更改目标,让其形同虚设的。
深谋远虑,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与事之间的关系,似乎越来越复杂。怎样将各种关系调理得清清楚楚,并适当地驾驭它,这就离不开谋略。科学越发达,谋略的法门越神奇玄妙。能够就事论事、就理从理,能够正确计划、妥当处置,你就不失为有见识、有作为的人。
秦末,刘邦起兵后,萧何担任他的后勤部长,负责后方粮草供给,未有一次令刘邦失望。萧何每到一处,十分注意搜集当地的法令簿册、图书文献,而不像其他将官那样忙着抢掠财物。刘邦当上汉王后,请萧何担任丞相。其时,项羽和一些诸侯杀死秦王子婴,烧毁咸阳城,然后扬长而去。刘邦之所以知道天下各地的要塞,形势强弱的地方、人民痛苦的事情,就是因为萧何获得了秦朝的全部地图、文献等资料的缘故。
刘邦入关后,在张良的劝谏下,封存秦朝宫宝、府库、财物,还军灞上,以待项羽等各路起义军。在此期间,刘邦集团还实施了一系列极有远见的政治措施。刘邦召集当地的人民,对他们宣告说:“乡亲们,你们在苛酷的秦法之下生活,痛苦很久了。秦法规定,如果人民有诽谤朝廷的,就灭族;人民有相聚谈话的,就是犯弃市死罪。我和诸侯有约,先入关的,就为关中之王。现在我当为关中之王。今天我要和乡亲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者,抵罪;盗,抵罪。此外一切秦法,完全废除。官吏都依原来位置,全不迁动。”
秦国人听了“约法三章”大喜,争先恐后带上牛羊酒食献给刘邦的军士。刘邦又谦让,不肯接受所献食物,民众们更为喜悦,唯恐刘邦不做秦王。这些安民措施,为刘邦争得了民心。对于他日后经营关中,并以此作根据地与项羽争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