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职位高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范围和责任,所以在职场上,切莫喧宾夺主。记着永不说“这不是我分内的事”之类的话。过于泾渭分明,只会破坏同事间的关系。
同事相处,若即若离最相宜
与同事相处,走得太远了当然不好,人家会认为你不合群、不易交往;走得太近了也不好,容易让别人说闲话,而且也容易令上司误解,认定你是在搞小圈子。所以说,若即若离、不远不近的同事关系,才是最难得和最理想的。这就是同事之间影响力的适中效应。
虽然有人认为“好朋友最好不要在工作上合作”,但大家都是为公司效力,聚在一起工作并不奇怪。如果某天,公司来了一位新同事,他不是别人,正是你的好友,而且,他将会成为你的搭档。上司将他交托于你,你首先要做的是向他介绍公司的架构、分工和制度。如果在接待他时你战战兢兢,未免太敏感了;不如放轻松点,就当他是普通的同事吧。这时候,不宜跟他拍肩膀,以免惹来风言风语。
办公室里与同事相处,必须公私分明。在公司里,同事是你的搭档,你俩必须友好合作,才可以顺利地开展工作。如果同事是新人,许多地方需要你提示,这时,你就得扮演老师的角色,当然切不可颐指气使,更不应倚老卖老引起他人反感。
私底下,你俩十分了解对方,也很关心对方,但这些表现最好在下班后再表达吧。跟往常一样,你俩可以一起去逛街、闲谈、买东西、打球,不分你我,只是闲暇时,以少提公事为妙,多谈一些工作之外的兴趣爱好。
许多公司有不成文的习惯,就是升职者要请客,你若身处这样的公司,当然要入乡随俗。那么请客如何安排呢?
要视加薪额和职级而定:一是量入为出;二是身份问题。如果你只是小文员一名,却动辄请同事吃海鲜大餐,未必个个会欣赏,可能有人认为你太招摇。所以,一切最好依照旧例,别人怎样,你就怎样。有人当面恭维:“你真棒,什么时候再请第二次?”你可以微笑着回答:“要请你吃东西,什么时候都可以呀!”一招太极就能解决问题。
许多公司有欢迎新同事和欢送旧同事的习惯,身在其中的你,应否热烈支持这些活动?
欢迎会的目的是联络感情,欢送会则表示合作愉快或感谢过去的帮忙。所以,前者你不必一定出席,除非你的工作岗位是公关或人事部。至于后者,就比较复杂,你应该小心衡量一下:
这位同事与你关系如何?如果是毫无交情的,可以不必参加聚会,但送一张慰问卡是必要的,那是礼貌,也表示你的关心,何况日后你们或许还有机会共事。
要是常常接触的,但交情一般,则于公于私也该出席聚会,显示你确实尊重和留恋对方,分手时,最好表示你的祝福。
若对方是你的助手或更亲密的搭档,最理想的是既参加大伙儿的聚会,又私下请对方吃一顿饭,或是送一点纪念品,以表示你的感谢和友情。
只有和同事们保持合适的距离,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受欢迎的人。你应当学会体谅别人。
不论职位高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范围和责任,所以在职场上,切莫喧宾夺主。记着永不说“这不是我分内的事”之类的话。过于泾渭分明,只会搞坏同事间的关系。在筹备一项任务前,应谦虚地问上司:“我们希望得到些什么?要任务顺利完成,我们应该在固有条件下做些什么?”
永远不要在背后说人长短。比较小气和好奇心重的人,聚在一起就难免会说东家长西家短。成熟的你切忌加入他们一伙,偶尔批评或调侃一些公司以外的人,如艺人等,倒是无伤大雅,但对同事的弱点或私事,保持沉默才是聪明的做法。
搞小圈子,有害无益。公私分明亦是重要的一点。同事众多,总有一两个跟你特别投缘,私底下成了好朋友也说不定。但无论你职位比他高还是低,都不能因为要好这个原因,而有所偏袒。
一个公私不分的人,是做不了大事的,更何况,老板们对这类人最讨厌,也不信赖。
职场的朋友不可投入太多。一般来讲百人左右的公司你能找到两三个同事做朋友就不错了。很多同事都是你在职时关系好,你一旦离职关系可能就断了。认清这一点,不要对后者投入太多的感情。对于殷勤的下属、客户或供应商来讲,你中学、大学的同学更值得信任。
出语谨慎,莫让说话影响了关系
人与人之间相处,最忌交浅言深,这种情形如果发生在办公室,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忽略。
你刚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同事对你表示友善而欢迎的态度,大家一起出外午餐,有说有笑,无所不谈。但其中一位同事可能跟你最谈得来,乐意把公司的一些问题以及每一位同事的性格尽诉于你。
你本来对公司的人事一无所知,自然也很珍惜这样一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同事,彼此谈得相当投机。你开始卸下自己的防卫,看到什么不顺眼、不服气的事情,也与这位同事倾吐,甚至批评其他同事不是之处,借以发泄心中的不快。
如果对方永远是你的忠心支持者,问题自然不大。但你了解这位同事有多少?要知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你怎么知道你与对方不过数月的交情,比他与其他同事的感情要深厚呢?为了一时之快,你把不该说的说出来,授人以柄,对方随时随地都可以把你曾批评过其他同事的话公之于众,那时你在公司还有立足之地吗?
同级的行政人员,常会聚在一起谈论公事。当某主管欲提升下属向你征询意见时,请三思而后言,因为你的表现可以反映你的形象。
如果你觉得这位职员十分突出,“他是个很好的助手”这类评语太空泛了,同事会认为你不够细心。应该列出一些特别例子以加强分量,这样才显出你的观察力过人。例如说:“他往往能说服一些固执的顾客去尝试一些新的交易形式。”将来对方在提升的职位上表现出色,那么你的声誉同样会得到提升。
要是你认为这个人很能干,但有些方面仍有不足时,可以有所保留地说:“我跟他接触不多,不敢妄加评论!”这样,你并没有说他不能任新职,但如果以后他的表现叫人失望,也与你无关。
若你对这个人没有一点好感,索性说:“我不会推荐他!”但不必详加解释。总之,无论是你体验过的,或道听途说的,都不必再提。重点只是,你相信他不能胜任新职,所以不便推荐。
“祸从口出”,有时表现为不顾后果的颐指气使。有些人习惯了以“恶人”姿态出现。很多人对这类人会抱有戒心。或许,你曾见过这样的例子:某人在开会时,疾言厉色,令在场诸人甚至包括老板都不敢多哼一句,结果他获得了全面的胜利。
这些例子多有其背后的因素,如他早已取得一定地位。在这件事情上,有绝对把握,加上其他人本身完全没有支持力,才会有如此一面倒的情况。又或者,某些行业确实需要一定的“暴力”。
“祸从口出”有时又表现为不负责任地传播谣言或小道消息。办公室里,有人特别喜欢向你倾诉心事。可是,知道别人太多的私事,却不是好事。尤其是在办公室里,更有可能平白无故地给自己惹来麻烦,甚至埋下“定时炸弹”。
同事间因为夹杂了利害关系、人事关系,今天的好搭档,明天却有可能变成对手。所以为了保护自己,最好别轻易将感情放到同事身上,只要合乎礼貌、一般的人情就可以了。
下一回,当某同事向你诉苦,不妨改变一下态度。依然关心对方,但不要单独关心。即使对方找着你,你明知他有大量“苦水”,可以多邀一位同事一起去开导他。
对方讲的是私事,不妨客观地给他分析,但提意见时避重就轻。“我以为这件事不一定是好事,但我的意见并不全面,奉劝你重新分析下整件事,再决定。”若对方烦的是公事,那么你只宜当听众了,以免卷入无谓的纷争。
在许多时候,你一时口快,或者误以为对方早已知晓,总之是无心之失,将有关某同事的小秘密泄露了出来,怎么办?
例如,你与甲吃午饭,甲明明与乙表面上很友好,所以你以为对方一定对乙的事了如指掌,于是说话随便得很。你问:“某乙那天碰钉子,真是倒霉!”对方瞪着双眼反问:“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当下,你明白碰钉子的是你自己,如何“补救”?
你可以这样答复对方的问题:“我是说乙那天迟到却碰巧遇到上司罢了。”随便找一个小事谈谈,装作一副漫不经心,然后另找一个话题,将对方的注意力分散。
这种错误,其实只有你自己知晓,所以没有慌乱的必要。装作不知,摆明你是什么也不知道的。这样,即使事情搞大了,起码泄露的人不是你!当然你更万万不该自动向当事人谢罪。
在很多情况下,你只能做个听众。如你的两位好同事由亲密恋人宣告各走各的路,而他俩又分别向你诉苦,数落对方的不是。本来,别人的情史与你无关,但碍于同事一场,你没有理由掩耳跑开。
做个听众倒是无妨,只是最好别做唯一的听众,因为容易让另一方误会。总之,保持距离乃是上上之策。不提意见,也不费神去理解,对你有益无害。
表现有度,谦恭为人提高你的人气
在办公室里,要想出人头地,的确需要适当表现自己的能力,让同事和上司看到你的卓越之处。但许多心高气傲的职员往往陷入这样的误区,把表现自己的时机错误地放在了与自己在同一个级别的同事面前,不知什么是收敛,这样对自己就会有非常不利的影响,甚至在职场竞争中输得莫名其妙。
其实,表现自己并没有错。现代社会,充分发挥自己潜能,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和优势,是适应挑战的必然选择。但是,表现自己要分场合、分方式,使人看上去矫揉造作,很是别扭,好像是做样子给别人看似的。特别是在众多同事面前,只有你一个人表现得特殊、积极,往往会被人认为是刻意造作,出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