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种淘金似的创业,大多数中小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大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短缺经济进入过剩经济时代,从暴利时代进入平均利润时代,国际品牌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上的空白点消失了,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大量产品同质化,企业增长速度减缓。在这种新的形势下,这些企业发生了分化:
一部分企业从当时所从事的多种行业中做减法,即将那些竞争对手较强而自己又不具有明显优势的产品和经营项目放弃掉,使产业逐步收缩,最终集中在一两项市场前景较好,自己在同行中又最具优势的产业上,以此作为支柱产业或惟一产业,从多样化退到专业化。
另一部分企业则从当时所从事的多种行业中进一步做加法,它们或者放弃一些行业而加入另一些行业,或者原有行业一样都没放弃,却加进了更多的新行业。造成这些企业进一步走多元化之路的动因,一是因在20世纪80年代那种特殊情况下,经营某几种产品同时获得成功,就误以为多元化是企业的成功之道,因此继续沿着这个路往下走;二是看到别的行业赚钱,就见异思迁,恨不得这个世界上的钱都由自己一个人来赚,于是同时进入多个行业;三是因自己在某种特殊历史背景下,甚至因为某种很偶然的机遇,取得一点成就,就过分地夸大自己的能量,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无往不胜,进入哪个行业都可以获得成功。今天,这些企业大多都已陷入了困境,多元化失去了效力。
走专业化之路才是正道。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化是成功的快捷方式,多元化是成功的大敌。企业应握紧拳头,缩回到自己最具优势的产业上去,不求样样有,但求一样精、一样强,在这一强项上以优取胜。
【专家诊断】
做熟还是做生?这对许多初创型的起步企业而言,多数时候并没有值得争辩的意义。因为在实际中,多数起步企业的创业者会选择自己从事过的、较为熟悉的行业。但这里面仍然可能牵涉到取向是否准确的问题。初创企业的创始人一般会认为选择的标准应该是:
1.市场空间大、机会多。
2.把握了大的需求方向。
3.进入自己熟悉的、有经验可依的领域。
4.所需的投资与自己的自有资金相适应,并能够达到见效快的要求。
实际上行吗?不行,因为里面存在许多没能够看清楚的问题。如市场空间大、机会多,就往往意味着这个领域早已有众多的对手进入,其中可能还不乏强手;对大的需求方向把握得再准,其中也需要对具体的需求进行细分再细分,在大的需求方向中,仍然可能存在具体细分领域市场过窄、过偏的情况;在见效快的背后,极可能对应进入门槛低、竞争过激的情形。显然,在确定自己的进入领域时,还需要增加其他的一些标准来进行更具安全性和赢利保障的抉择。
徐波是从湖南来到广州的打工仔,张勇光是他的朋友。2002年的一天,两个人坐在一起商量,觉得长期这样打工下去不是个出路,同时看着周围很多老乡因为做生意,多少都发了点儿财,两个人有点心动,就想自己也做点生意,但是两个人都没有多少本钱,做什么好呢?想来想去,徐波说,广州有很多的湖南人,也有很多湘菜馆,但是馆子不是所有人都下得起的。像我们这样的打工仔,一天赚几个钱还不够吃饭,哪儿有钱下饭馆?有些做生意的老乡虽然手头宽裕一些,偶尔下下馆子没有问题,但是经常下馆子的话,可能也吃不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多数时间还是得自己在家里做饭吃。湖南人的口味比较特殊,做饭用的原材料也比较特殊,而且湖南人比较认死理,乡土观念较重,而在广州还没看到过有专门经营湖南土特产的商店,如果我们做这一行,说不定会有钱赚。
两个人说干就干,马上进行市场调查,果然,除了在一些大小超市有些湖南来的零星杂货外,广州的大街小巷真的是看不见一家专门经营湖南土特产的商店。
调查的结果让两个人大为兴奋。不久,两个人合伙投资十来万元的湖南杂货店在广州大道《南方日报》社附近正式登场亮相,商店取名为“湖南味道”。两个人虽然钱不多,但为了不让人误认为自己是随时会飞掉的“野鸡小店”,痛下决心花一万块钱请广州书画界的名家李华白题写了“湖南味道”四个字的招牌。招牌挂出来,厚重的墨迹果然让人肃然起敬。
在徐波和张勇光的店里,处处突出的都是“湖南味道”,所售货物都是地道湘产自不必说,连员工都是非纯正湖南人不用。走进徐波和张勇光的店里,触耳一片“湘音”。湖南人爱嚼槟榔,不停嚼着槟榔的老板看见你进来,会问你要不要也来上一颗。几乎没有经过什么曲折,徐波和张勇光的小店从第一个月起就开始赢利,如今“湖南味道”在广州的湖南老乡中不说尽人皆知也差不多了。
徐波和张勇光的成功并不是一个偶然的案例。俗话说,货到地头死。早在几十年前,鲁迅就在一篇文章中写过,“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离开了地头,“低贱”的白菜就变得“高贵”了。另一方面,人都有莼鲈之思,而当前中国社会和数十年前“死水微澜”的情况已经大为不同。过去人们很少愿意外出,即使没有饭吃、没有衣穿,也甘愿守一方“热土”,终老是乡,但现在不愿外出谋生和不必外出谋生的人很少,光是每年在全国各地流动的农民工就有几个亿。这些人身子离开了故乡,心却仍在故乡;嘴巴说着普通话,舌头却想着家乡味。想吃家乡饭了,上饭馆当然是一个选择。因为这个原因,开乡土风味饭馆也成了一个时尚,成为了异地创业和投资的一条快捷方式。
但如今不说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就是在各地小一些的城市,各种各样的酒楼饭馆多得很,几乎哪个地方的风味都能找到,这一行竞争日益激烈,投入要求越来越高,已不太适合小本经营。但是,就像徐波和张勇光分析的那样,每个人天天要吃饭,而且一天要吃三顿,而能够天天潇洒下饭馆、顿顿潇洒下饭馆的却不多。大多数人还是要靠自己动手来解决吃饭问题。以中国之大,幅员之广,不同地方人们的口味、饮食风俗大为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开土杂店,经营家乡土特产,使远离家乡的家乡人以廉价、方便的形式解决口味问题,就有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这是徐波和张勇光的“湖南味道”能够迅速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像这样利用乡情来赚钱,不仅限于餐饮、土特产,其中可供开发的“利基点”很多,利润空间很大,如组织同乡联谊会,为初到本地的同乡提供各种咨询和信息服务,为家乡产品打开本地市场提供服务,为家乡到本地办事的人员提供住宿、向导、关系疏通服务等等。杭州有一个叫蒋念来的人,就是依靠在杭州开办面向淳安老乡的小旅馆,为来杭州办事的淳安老乡提供住宿和交通服务发了财。随着国内人口流动的加剧,这个市场将会越来越大。
利用老乡的乡土之思来赚钱,只是移形换位的一种形式。移形换位的意思说到底就是,利用人和物在不同空间表现出来的不同价值差别来获取利润。不同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可以交流和交换的东西很多,只要存在交流与交换,就存在着商业机会。商业活动说到底其实也就是一种人或物交流与交换的活动。湖南凤凰县有一个叫张松的人,将家乡山上人们认为“一钱不值”的野花野草,经过处理加工后做成书签卖到深圳,2004年一年就赚了30万元,而张松在广东打工10多年,加起来赚的钱也不到这一年赚的1/5,最穷的时候他曾经连两元钱的盒饭都吃不起。只是换了一个地方,一文不值的东西就变得价值不菲,这就是移形换位的奇妙之处。
在此类操作中,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产品地域特色要浓。地域特色浓,才能引起同乡或其他消费者的足够重视和兴趣。
第二,以中低价商品为主。一件商品在本地是人们很熟悉的东西,甚至是日常消费品,换个地方则成了人们不熟悉的新东西,成了情趣商品或享受型商品。这类商品在异地大多属于可有可无的商品,而中小投资者或创业者大多没有足够资金去打广告或做推广,以唤起人们消费的欲望和热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商品价格较高,则不易为人们所接受,难以在短时间内打开市场。如果将市场培育期放得过长,中小投资者和创业者在资金上一般又难以支持,所以,以中低价商品为主,是符合中小投资者和创业者的实际情况的。
第三,重视质量和信誉。对于土特产类产品经营者来说,因为销售对象大多是老乡,家乡的东西他们很熟悉,很容易品出产品的真假和地道与否;另一方面,因为大家都是老乡,老乡之间乡土乡音亲密无间,这是优势,同时,大家知根知底,只要有一点疏忽和服务不到位,坏名声很快就会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传得尽人皆知,生意将彻底垮台,很少有挽回的机会。如果主要消费对象换成了当地人,他们本来对你销售的商品就不熟悉,怀着疑心,你就要更加重视商品的质量和信誉。
针对忽视投资回报,投资陌生行业这个问题,业内专家建议创业者锁定这样的投资方向:
1.大的需求方向中的细分领域,应该是具备一定空间并容易被市场接受的具体需求方向。
2.竞争相对较小,强手不多,没有强手最好。
3.要对应于自己是先操作短平快项目“捞金”,还是立足长远做品牌的思路。
4.自己有足够资源和能力进入的细分领域。
除了上述之外,起步企业有时也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如大家都集中在热门的、有大需求的市场领域,而另一些相对较冷但需求现实的市场,尽管可能空间有限,但如果没有多少对手,自己进入仍然大有作为的话,也不妨去满足这部分市场的需求。因为在一个市场空间较小的细分领域一旦对手少,从一个侧面来说也就意味发挥舞台大,小市场实际不小。
【创业思考】
一个企业经营者爱学习、有上进心是好的,但刘大奎在学习时却不善于分辨,忘记了对于一个投资新手来说,“不熟不做”乃是一条普遍法则。盲目进入不熟悉的新行业,不仅使一个经营者过去积累的经验不容易发挥,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资金。
中国的互联网络迫切需要懂技术的管理人员……我们走过了很多弯路,企业的创业者和经营者对此都要深刻地反思。
——北大方正创始人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