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接受命运的错待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专家通过跟踪调查,证明社会上有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标,只有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25年后,3%的人几乎都成为各界成功人士,10%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中上层,60%的人生活在社会中下层;剩下27%的人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自己投胎的错误。
如果投胎这件事确实存在,它肯定是一门技术活,而且技术含量还很高。这种活,早一天不行,晚一步不可,必须在正确的时间走进正确的生命之门。
如果我们投胎名门或者豪门,绝对可以谢天谢地谢人,还可以再搭三台大戏了。因为草根奋斗二十年,都不如我们出生那一刻的啼哭。
如果我们干好投胎这趟活,一切都妥了。我们可以随心购买任何标注价格的东西,在网上随便晒一件东西,就足以让很多人捶胸顿足;我们可以拥有最给力的人脉,别人只能在电视里看见的人,却与我们勾肩搭背称兄道弟。
遗憾的是,对于投胎这趟活,我们确实干砸了。出生那一刻,我们不仅没有掉到福堆上,还掉进深不见底的穷坑里,所有人都是我们的债主。
这口穷坑,我们爬了20多年,手还没扒到坑沿。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呢?是回到坑底重复父辈暗无天日的生活,还是咬牙爬到天堂呢?
尽管我们身心疲惫,父母的期望一直在那里,只增不减;尽管我们力不从心,妻儿的需要一直在那里,只多不少;尽管我们透支生命,自身的劣势一直在那里,只涨不消。只因为投胎的错误,引发了所有麻烦几何级裂变,让我们感觉活着比死还难!
但是,只要我们选择活着,就得坦然接受命运的错待,就得进行狼狈的缝补,就得从穷坑爬到天堂。这是我们对父母的交代,这是我们对妻儿的使命。即便我们不能成为他们的骄傲,也不能成为他们难以启齿的人。
古往今来,受到命运错待的人有很多,我们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我们必须做其中最成功的一个。贫穷和弱势,就是我们血战到底的理由。
如果我们渴望花开似锦的春天,那么就先狠狠拥抱滴水成冰的冬天吧。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命运一直反复地和他开玩笑,甚至肆意玩弄他。他通过不断地调整自己,进而战胜险恶的生存环境,化险为夷,把劣势变成优势,把仇人变成贵人,最后功成名就。
这个人,就是清朝开国六大亲王之一,郑亲王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经历清太祖、清太宗、清世宗三朝,活到五十七岁(在当时满人中已经算作高龄)。他三十七岁受封和硕郑亲王,四十五岁与多尔衮同为辅政叔王。尤其在他晚年,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生前死后,备极荣光。在清初诸王之中,他虽不是最知名的,但绝对是最幸运的。
济尔哈朗十二岁时,就目睹了努尔哈赤把父亲舒尔哈齐囚禁致死,把大哥阿尔通阿、三哥札萨克图处死。后来,他又目睹皇太极把二哥阿敏以荒唐的罪名终身囚禁。可以说,济尔哈朗与努尔哈赤家族,有血海深仇,不共戴天。
济尔哈朗并没有被仇恨蒙蔽,而是清醒地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凭他的个人力量,根本无法与大权独揽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抗衡。如果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无异于以卵击石,使整个家族遭到血洗。
济尔哈朗放下仇恨,选择追随皇太极,成为皇太极得力的“五大金刚”之一,帮助皇太极在争夺汗位中获胜。
阿敏虽然身为镶蓝旗旗主,位居大金国大贝勒之位,却不识时务。皇太极已经把他列为实现大权独揽的绊脚石时,他却不愿意改变自己态度专横、生性鲁莽、口无遮拦、四处树敌的弱点,最后成为皇太极的整治对象,被终身囚禁。
哥哥被无端整治,济尔哈朗没有舍命为哥哥辩护,因为他知道这就是政治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如果不能控制自己,只能成为毫无价值的炮灰。他率领诸弟和侄辈一同发誓,承认阿敏罪有应得。
济尔哈朗的明智之举,不但保全了家人,还使自己继承了阿敏的庞大家产和人口,成为镶蓝旗旗主。
正因为济尔哈朗能坦然接受现实,一心想爬出父兄挖的深坑,使他处事精明而审慎。在皇太极主政的17年里,他从未受过任何惩罚,仕途上一帆风顺。这个现象,在当时的官场之中,没有之一。
皇太极死后,六岁的福临即位。济尔哈朗被公推为第一辅政王,多尔衮为第二辅政王。
多尔衮本来与皇太极之子豪格竞争皇位,他为了照顾各大集团的利益,避免内战,无奈之下才让福临即位。
在清政府之中,无论个人能力还是利益集团的势力,多尔衮都远在济尔哈朗之上,而且他想大权独揽的野心众人皆知。在各个方面均不占优的形势下,济尔哈朗甘拜下风,主动让出第一辅政王的位置,甘居多尔衮之后。
多尔衮成为不是皇帝的皇帝后,罢黜了济尔哈朗的辅政权力,爵位由亲王降为郡王,把他踢出清政府的权力中枢。对这些不公正的遭遇,济尔哈朗不但选择了隐忍,还带兵远征。
各种欲望膨胀到极限的多尔衮,只活到了三十九岁。他的利益集团在他死亡之后,便土崩瓦解。济尔哈朗却成为当时朝中资历最老、地位最高的亲王。于是,他果断出手,联合诸王打击多尔衮集团,把大权归于福临。
清算多尔衮集团之后,济尔哈朗集清政府最高权势于一身,可是他没有主掌朝政,而是明智地选择了功成身退,因而获得善终,后人世袭亲王爵位直至清朝结束。
十二岁就掉到人生大坑里的济尔哈朗,通过调整自己、掌控自己、驾驭自己,不向命运屈服,不向强权叫板,才不会被仇恨、利益、强权、险恶的生存环境所左右,总是能做出正确的进退、取舍,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
从济尔哈朗曲折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的仕途可以看出,身处劣势的人,只要选择“宁可强得让人羡慕,也不能弱得让人可怜”的生活态度,就能练就缩骨神功,就能从社会狭小的缝隙中钻出,成为别人仰视的人。
我们一直埋怨被别人困在一个无法突破的境域里,其实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到什么地方去。我们一直渴望着开心快乐,可是我们却一直被自己和别人制造的麻烦纠缠。
只有坦然接受自己目前的生活窘途,我们才会在这个境遇中冷静地寻找突破口,再进入到自己喜欢的环境里去,过自己希望过的生活。
或许由于命运的错待,我们这块金子被埋进土里,没人在乎,我们的价值等同于一块石头。不过这也没关系,只要我们从土里钻出来,见到太阳,金子就会发光的,前提是我们必须从土里钻出来。
如果我们不是金子,就一定要给自己加一些元素,让自己的头脑与身心发生化学反应,使自己在时间和空间的锤炼下,变成金子。
不要埋怨自己没有机会!没有机会的时候,是因为你还没有能力驾驭机会,这时候你能做的不是抱怨,而是耐心地完善自己,从细节上为自己赢得机会做准备。
活着,是很简单的事情。但一个人想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活着,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世界上有无数的人,在活着的过程中,不断地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并且直到离开这个世界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只要我们接受自己的劣势,不找借口,不断地调整自己去适应社会,不断地获得正能量,即便实现不了自己的目标,也能离目标越来越近。
我们可能走得不远,但是我们必须要站起身来,向前走。每向前走一步,我们的生活境遇就会有着惊人的改变。
能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口袋,还有我们的脑袋!
2.说和做,永远都是两码事
在家长无微不至的呵护下,在老师严规铁律的限制下,我们作为社会的新生一代,一直都在规规矩矩地成长着。然而等到步入社会时,我们却发现曾经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的自己,不知道除了学习还能做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是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做什么。
不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不了解社会的真正需要,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典型特点。因为我们从出生开始,一直被“计划”成长,一直行走在一条条胡同里,只有一个方向,只能向前。当我们走到胡同口时,迎面而来的却是一片茫茫无际的大草原。
大草原上,似乎没有路,似乎哪里都是路,只要走下去,我们的身后便形成了路。这对于在引领、扶持状态下长大的我们来说,面对一片没有脚印的前方,还能走得毅然决然吗?不可能。长辈们教导我们说,做任何一个选择,都不能轻率,要做充分的调查,要经过成功可能性的论证,要寻求经验丰富的人的指导,这样才能少失败或者不失败。
别人的成功经验对我们来说,真的有用吗?书本上的成长原则对每一个人都行之有效吗?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先看一则故事。
三个平时关系非常要好的结义兄弟,不小心一起掉进井里。井非常深,三人在井下做出多种努力之后,均告失败。生命垂危之际,有人听见他们的呼救,把一根绳子扔下来。由于求生心切,他们同时抓住绳子向上攀爬。
三个人好不容易爬到井深的一半,却听见上面的人喊道:“绳子太细了,先下去一个人,不然你们谁也爬上不来了。”
三个人绝望了,怎么办?谁都想爬上去,谁都不想看着好朋友死。几秒钟后,其中一个体力差、估计自己爬不上去的人松开手,把生存的机会留给好朋友。
好朋友的死让两个人悲痛万分,咬牙继续向上爬。爬到离井口还有三分之一距离时,上面的人又喊道:“绳子快断了,只能拉动一个人。”
眼看体力即将耗尽,再回到井底,根本就不可能有生还的希望。两个人的想法是一样的,谁也不像第一个人那么慷慨了。上面的人不停地发出警告,但两个人都不愿意松手。生与死,就差这几步,谁会心甘情愿地放弃呢?
在上面的人发出最后一次警告的同时,爬在前面的人不再犹豫,一脚就把下面还在考虑的朋友踹下去。
对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认为正确的说法。
哲学家说:第一个人虽然死了,却还活着;第三个人虽然活着,却已经死了。
佛学家说:放下即是得到。第一个人放开了绳子,得到了升华;第三个人抓住了绳子,却最终堕落。
基督教徒说:第一个人升入天堂,第二个人进了坟墓,第三个人下了地狱。
商人说:第一个、第二个人死了,第三个人最终爬上去了。
成功学家说:为什么不一个一个地爬上去?不行吗?
故事只是故事,可以有多种假设,是用来让人们思考的;现实就是现实,是要人们正确思考正确选择的。理想和实现之间一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说永远比做容易得多。在没有巨大利益冲突面前,谁都会谦让,但是一旦处于生与死的选择上,是非就不会那么鲜明了。
任何一件事情,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分析和判断,结果是不一样的。立场、角度、观点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每个人都会因价值取向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取舍。
我们的父母、老师总是向我们强调一些对或者不对、好或者不好的甄别方式,书本上,电视上也在不停地向我们灌输着正义与非正义的论调。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判断和行为。
不得不说,一些建议和忠告是能让我们受益终生的,但是一些看起来非常正确的指导,却成为植入我们骨髓的精神垃圾,会成为一种无形的羁绊,阻碍我们的成长和成功。
井下的三个好朋友,如果井下的条件允许他们再坚持一会儿,他们就不会一起抓住绳子;第一个人很伟大,把生的机会让给朋友。不过还有一种可能,假如他的能力比那两个人强,活下去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福祉,而另外两个人却成为家人和社会的负累,那么第一个人的伟大承让就是一种遗憾。
剩下的两个人,如果都不松手,绳子就会断,两个人只有一个结果——同时落水死亡。还有,假如我们是两个人中的一个,自己会不会松手?如果不能,就不要做任何关于是非的评判。先前的对错原则,在那一刻都会失效。
一些事情,我们怎么做,可能是错的,也可能是对的。因此,在我们没做一件事情之前,就不要轻易地说对还是不对,好还是不好。我们不能被书本上的教条理论限制住,不根据实际情况,死板地执行自己的发展计划。任何一个不做调整和改变的计划,都不是科学的计划。
这就让我们联想到,在我们毕业走出校门时,就不能轻易地根据以往的价值取向,把自己限制死,也不要轻易地给自己列一些教条的计划,死板地执行。也不能死等,等自己认为条件具备了再去做,等我们有了百分之百胜算的把握,别人早已捷足先登了。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加州萨德尔镇有一位名叫法兰克的年轻人,因家境贫寒,早早辍学到芝加哥谋生。他在芝加哥城内找了好几天工作均被拒绝,走投无路时发现在大街上擦皮鞋也能赚点钱,于是他便买了把鞋刷给人擦皮鞋。
法兰克擦了半年皮鞋,赚来的钱,仅仅能够维持生计。如果他稍不节俭,根本攒不下钱。这样下去肯定不行,他便在擦皮鞋的同时寻找其他赚钱之道。
他发现卖雪糕成本不高,利润不小,马上租了一间小店,边卖雪糕边给别人擦鞋。没想到,副业的雪糕生意远比主业擦鞋赚得多,于是他又开了一家小店,同样是卖雪糕。到后来,他专门从事雪糕的零售批发业务,越做越大。如今,法兰克的“天使冰王”雪糕,在美国冷饮界已成为超级商业航母,占据全美市场七成份额,4000多家连锁店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
和法兰克同时到芝加哥谋求发展的还有一个人,名叫斯特福,他是落基山脉附近的比灵斯人,父亲是个农场主,很富有。为了让儿子成为美国最成功的商人,父亲把斯特福送进商学院学习,并拿到MBA学位。
就在法兰克因生活所迫在大街上给别人擦鞋的同时,斯特福拿着MBA学位,住进芝加哥最豪华的酒店,委托多家市场调研公司调查芝加哥各个行业的市场潜力。最后斯特福对耗资数十万、历经一年多时间得到的各个行业的市场数据,进行精确分析,得出的结果是:卖雪糕最赚钱。法兰克此时已经拥有了数家雪糕专卖店。
斯特福把自己要开雪糕连锁店的计划告诉父亲时,父亲坚决反对,他认为拥有MBA学位的人去卖雪糕是一种耻辱,会让天下人耻笑。斯特福见父亲强烈反对,也犹豫了,但是再次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对市场前景判断后,还是觉得卖雪糕成本最低利润最大。一年后,斯特福终于说服父亲,准备投资打造雪糕连锁店。此时法兰克的雪糕店以成为无法战胜的商业航母,游弋全美。斯特福已经无法与法兰克在雪糕市场上抗衡,只好放弃。
任何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胆识。要想干成一件事,胆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很多事情不是我们不能做,也不是我们做不了,只是我们不敢做。在没做一件事情之前,里子面子来回考虑,成败得失之间反复掂量,无形中便把负面的东西夸大。没做之前,我们就背上很多大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