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76400000009

第9章 绘画(5)

有聚必有散,这才张弛相得。否则如砌砖叠墙,过于平齐,少有神采。聚之又聚,纠集如板,画易问塞。散之又散,零星寥落,画易散乱无主。聚时要多讲究主次、大小、形状、浓淡。层次等变化,散时要讲究接气、呼应节奏。

疏密聚散专门研究构图中画面各块面的聚散规律,疏密则专注于表象为疏松的块面和表象为密实的块面间的关系。疏密和聚散如同质与量的关系,聚不等于密,因为可能是一些大面积中空物体的聚集。

祖国颂“繁处间疏处,须要得中”,看来黄公望不喜欢繁疏的变化过于强烈。“密处求疏,疏处求密”,文征明是说疏和密都不是绝对的,看是密处,其中也应有疏处;看似疏处,里面也有密处。疏疏密密,才变化丰富。浑寿平进一步说:“疏中用疏,密处加密。”后来又有人说“密不通风,疏可走马”,这样大的对比度,画面才有较大的冲击力。对疏密对比度的嗜好往往演变成不司的绘画风格。典型如明人文征明,一人就有密体和疏体两种风格。

疏密和描写对象有关。如草地当然比水池要密。疏密和描写的程度有关。一块山石可以描绘得非常详尽,就显得密;也可以画得十分简略,就显得疏。疏密与表现方法有关,如用双钩法画的树叶反而比没骨法画的树叶感觉要疏。疏密和笔墨有关,疏往往是用笔松动脱略,密是用笔严谨规矩,所以用笔的紧松也影响到疏密感。

繁略画画切不可平均使力,当繁则繁,当略则略,有繁有略,相得益彰。

菊蟹繁不仅是密,是详情细微。略不一定是疏,笔线也可甚密,但刻画疏放。

繁不一定浓,略也不一定淡。

虚实虚就是无,实就是有。但中国古典美学一直认为与实相对的虚,并非空无,而是有流动聚散的元气弥漫其间。同时,实也就不是绝对的有,好像绣花枕头揎稻草,实是实了,又实在算不得有。浑向说:“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恰是无,无处恰是有。”中国画大多是在虚处做文章的。所以浑寿平说‘用心在无笔墨处”。

虚并非空无,所以虚不一定是白,往往在笔墨有无问。虚也会是白,但画由非纸白。“有墨画处,此实笔也,无墨画处,以云气衬,此虚中之实也。树石房廊等皆有白处,又实中虚之虚也。”孔衍拭认为虚尚可有程度之分。云气当然虚得很,但以墨画出(烘染出)的云气则比留白的云气要实,他称为“虚中之实”。同样,他还认为实处也不是都实,可以来一点“实中虚”,利用掸语:“银碗里盛雪”,“明月藏鹭”,“白马人芦花”,提示了一种似是而非、反虚入浑的境界。这种境界正是由对于“虚”的细致人微的体味而产生的。

“岩岫沓冥,一炬之光,如眼有点,通体皆虚;虚中有实,可悟化境。”这是黄宾虹在其山水图上的自题。细细咀嚼,可悟出黄宾虹于虚实相生的深入见地。“眼”、“点”一般可视作虚,如黄宾虹自己就说:“所谓活眼,即画中之虚也。”但当这虚处成为“一炬之光”,即视角中心时便反虚成实,而香冥山岫则反实成虚。所以才说“通体皆虚”。

对虚实相生,清人邹一桂说的好:“虚而不可以形求也。”只有“实者逼肖,而虚者自出”。表现虚,只在虚处着力是弄不好的。只有着力于实,实处愈实,虚处意虚,反之亦然。“画有虚实处,虚处明,实处无不明矣”(范机语)。譬如一山头放在天空的背景上就明显得很,如放在群山中,就没有那种强烈的效果了。“虚实相生,无菌处皆成妙境”,虚实变化本身即为妙境,因为这变化正可使得虚极成白的空白处也生出妙境。可以让人反复玩味、遐思不已处正是妙境。最怕虚不虚,实不实,糨糊一片。

只实不虚,画易板结壅实;过于直露,无活气,无画外消息。所以王原祁说要“实处转松”。只虚无实,令观者茫然不知所对,了无生趣,所以王原祁又作总结道:“宋、元各家,俱干实处取气,惟米家于虚中取气。然虚中之实,节节有呼吸,有照应,机灵活泼,全要于笔墨之外有余不尽。”“有呼吸”是说虚实转换要有交待,有节奏起伏;“有照应”即虚实转换要贯连通气;“灵机活泼”是强调虚实变化不能死板,因为这是虚的变化,气的变化,所以最好能令人端倪莫测。“笔墨之外有余不尽”。

黄宾虹在《与傅怒庵书》中提及,“如《韩非子》画筐,言其画之隙处皆成龙蛇。此凡谈画理者莫不视为神话,鄙见以为此论画虚处之宗师”。确实,“隙处皆成龙蛇”一句说明画必要有虚处,虚处又必要气脉连贯,又必然跃跃然得龙蛇之形。

“笔墨之外有余不尽”也是一种虚,藏一点,留一点,含蓄一点。或“虚实者,各段中用笔之详略也”。这是董其昌的经验。清人唐岱的经验是:“有心要恭,落笔要松。”“松”和“详略”中的“略”是不同的。“略”是简的意思,“松”是不拘紧、不板刻、不求工致,而是生动有致,是随意,脱略形迹。所以用笔的松与紧也意味着虚与实。用笔与虚实的关系,明人李日华说的“笔断意含”也是一例。笔断也是虚,之所以是虚而不是断,因为意仍含着、连着。

浓比淡显得实,密比疏要显得实,重比轻要显得实,清晰比朦胧显得实……但是又不绝对如此。一大块水墨林漓的重墨团和用淡墨描绘得较具体的形放在一起时,却是虚的。没有什么墨色变化的浓墨块和有变化的淡墨块并置时,也可能是虚的。

笔与墨在一起时,笔意明显的要显得实,笔意不明显的,即使浓也会是虚。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说的这种哲学境界,事实上成为中国画追烟江重峦求虚实变化、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深层含义。

董其昌说的“但审虚实,以意取之”。可谓处理虚实的“八字真经”了。或详或略,或紧或松,或笔或墨,或浓或淡,或疏或密……全都以意取之。这个意我以为至少可包含这样四种:一是合于性情的自然流露,不能刻意追求;二是合理;三、即使写实也要有取舍,有夸张或简略,即所谓“经营”;四、合乎形式美规律。

虚实及其变化之所以被中国画家视作一大法门,和中国人的世界观是分不开的,如宋人欧阳修就认为Z“事理穷尽,止于两端,不过虚与实而已。”

浓淡浓淡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浓,也没有绝对的淡,浓淡相对比而存在。因为有淡的对比,浓才显得明确、醒目、有力。同样,淡的治远。通透。舒展、虚灵,也靠浓的对比才令人意远。

浓淡变化有致,于是韵味出。有韵味的墨色变化,其浓墨淡墨都应当是变化有序的。有层次的、分明的。明洁的。自然的、浑然一体的,最好这些变化还是出人意表,不期而遇的。

一点一画有浓淡,一树一石有浓淡,一枝一叶有浓淡,画的每一部分都有浓有淡。从构图的角度看,画的块面间的浓淡变化要比块面内的浓淡变化重要得多。因为块面间的浓淡变化意味着大结构、大层次的表现。如果只注意或只满足于小的浓淡变化,忽视了块面间大的浓淡关系,画就易失去整体感,变得琐碎,甚至散乱无章,即所谓“花”。

浓可在前,淡也可在前。浓墨因其瑶池寿意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而适宜表现离我们近的物象,但淡墨也可以利用加大黑自的对比度做到这一点。由此,我们看到不但浓与淡本身是相对的,它们的表现功能也是相对的。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必处处顾及浓淡与物象表现的对应关系,就可以将精力集中于浓淡变化的“有致”上。创作起来就自由自在得多了。

“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历代名画记》)浓淡变化的根本着眼点并非是以浓淡墨色来活化对象,而在于驾驭墨色作千变万化时获得的快感,张彦远此语说得十分透彻。

黑白中国水墨画以黑色为主色调,画在白纸上,就有了黑与白的关系,并且因为水墨画在中国画中一直占有特殊地位,黑白关系便一直被看重。

黑白似乎和浓淡、虚实。疏密都有纠缠。浓、实、密几乎都意味着黑:淡极、虚极、疏极则近乎于白。但是白和它们还是不同的,有时淡的、虚的、疏的却正是画面中的本应为黑的主体部分。相反,交织的浓墨线一却时时留有白。虚实关系中也包含有黑白关系。譬如白不是没有,相反是情思观念可以任意驰骋的地方,所以白可以是一切。白往往是虚,另一方面,有时黑亦是虚,因此,虚实关系的研究似乎偏于意念。而黑白关系的研究则主要是黑白形式关系的研究。

黑白对比形成画面的大层次、大变化、大节奏、大框架。

黑白和表现对象虽然有关,但中国画家对此往往无所顾忌。如画远山,一般渐行渐淡,但有时却浓墨如漆,这和“远山如黛”无关。只是为了黑白对比,有时为了节奏与变化。

白不是无意间遗下的,是一开始便有意识地安排的,所以叫“计白当黑”。因为在中国画家心自中,白与黑同样重要。意思是说画面上有画处与无画处同样重要,不仅如此,因为留白是中国画所特有的,留白就更费中国画家的心思。

计由当黑,就是有计划地安排白的大小、位置、形状、白与白之间的疏密。呼应、白与黑之间的对比。联系,以及他们的节奏变化关系。

国画中有黑白灰关系的研究,中国画只提黑白。在我看来。不仅是因为中国人具有简扼的表述习惯,而主要是我们对“白”情有独钟,对黑与白更有一种哲学的态度的缘故。

轻重轻重和浓淡有关,和黑白有关,和欹正、聚散有关,和疏密。虚实等都有关,但轻重又与它们不尽相同。浓、黑、密、实、聚、正中仍有轻重之别,这主要是笔的力度感不同。

位置高低对轻重的影响颇大。一般说来离纸的底边越近越重,离画面中心越远越重。因此,笔势向下的就觉得比笔势向上的重。

另外,笔与物象结构的关系也会影响到轻重感觉。笔线和结构紧密相契,形象较明确,分量就重。笔线与结构若即若离,形象就较含糊,分量也就轻。

动静南朝梁王籍有诗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把整个动静关系说活了。

构图中可利用动静关系的处理以加强意境的表现。如崇山峻岭中一缕炊烟、一挂飞泉、一只飞鸟,山重水复中一片白帆、一骑牧童。一行归雁,姹紫嫣红中几只彩蝶、儿羽黄雀、一阵轻风,浅笑短叹中几张红叶、一缕清香、几声虫鸣。

我们也常利用动静关系做笔墨形式的文章,以调动形式的趣味,增加审美情趣。如一阵严谨滞重的笔线以后来一些灵动轻盈的笔线,力量外露的泼辣的笔线后村之以力量内蕴的平和的笔线,平实的大墨块后来几个跳动的点或几道疏朗的线等。块面造型中正与外、方与圆、直与曲也是一种动静关系。

在传统中国画中,动是体现和加强静界的手段,所以动只是生命的一种律动,或像蒙娜丽莎的微笑,含蓄而意境隽永。静不是死寂,是一种精神升华的境界。因此动必须致力在有助于精神升华的情、趣、意的表现上。

穿插世界本来就是极其复杂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十分丰富,十分精彩。

所有以上讲的法则,如浓淡,都不是径渭分明的,穿插起来就增加了变化。

所有以上讲的法则,如黑白,都不是层次清晰的,穿插起来就增加了层次。

所有以上讲的法则,如虚实,都不是各不相干的,穿插起来就增加了关联。

所有以上讲的法则,如疏密,都不是平铺直叙的,穿插起来就增加了节奏。

同时,各种法则在实践中也是穿插运用的。

画界有一句行话——“破”。破就是打破单一的局面,就是穿与插。学画兰花、撇竹叶就是学穿插。

我们可以总结出一句话:穿插,最终是笔墨的空插。

呼应呼应也和穿插一样,存在于构图的全过程中。构图的各个部分必须形成一个整体,贯通一气,这也就是呼应的目的。

呼应不是单方面的,是构图中各块面名段落间的相互关照,而有时却是揖让。你呼我应,我呼你应,呼了还需应,应了又得呼。

呼应就像一张网,将画面的各部分联络在一起。呼应不光是就近两块或几块间的呼应,还表现在整幅画的起首与收尾间的呼应。

印章、题款因为是构图的有机部分,也有个呼应的问题。

趋势画面的各个块面间是互为联系、互为呼应的。一开一合,一呼一应,一揖一让,一转一搭,由此及彼,画面便成为一个花卉成扇圆蔬逾珍惜运动着的整体,生机盎然。运动有方向,有轨迹,有节奏,这就是趋势。一幅画有一个趋势,画面便整体、强烈、趋势还将读者引领进画面内部,随着画面的运动轨迹完成欣赏历程。

趋势必须合理,合乎客观运动的规律。画崇山峻岭,其趋势就是山脉的走向——龙脉;画花卉,花卉的干枝叶花气脉相通,虽疏密交错,被点离落却乱而不乱。

各块面的造型也和趋势有关。扁的形有左右延扩的趋势,窄的有上下伸展的趋势,上小下大的形有稳定的势,上大下小的形则极不稳定,圆形有内含之势,波形有流动之势。选择得好,可以增强趋势。

用笔有笔势,不同的笔势会影响画面的趋势。从笔墨的角度看,一幅画的笔墨,从第一笔到最后一笔也应当是贯通一气的。

势有顺逆,在块面和笔势的处理上,可以顺势而接,也可以逆势而行。意在于右,反先趋左,意在于下,反先趋上……

问题

一、中国绘画始于何时?三代时的绘画遗迹是怎样的?

二、我国有无壁画,始于何时,盛行于何时,其伟大的成绩怎样?试举其例。

三、中国绘画的人物始于何时,盛于何时,其中受过何种外来艺术之影响,著名的人物画家是谁?试举其名。

四、中国的山水画最初著名者是谁,至何时始盛行,有何宗郎世宁·马术图派之不同?著名的山水画家,试举其可作代表者之姓名。

五、中国的花卉画盛行于何时?有无宗派?试将各时代之代表作家列举其名。

六、中国的台阁人物画以何时为最盛行,有无著名的画家?

七、中国画的应用或在壁,或在石,或在绢素,试举其著名之制作。

八、中国画的理论及精神有无特殊的地方?

九、中国画受外来艺术的影响约有几度?试略述其情形。其结果怎样?

同类推荐
  • 中国戏剧史

    中国戏剧史

    本书原写于二十余年前,是余秋雨先生在戏剧领域的专业之作。从前用的书名是《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为的是突出“戏剧文化”这个概念。因为余秋雨先生当时在学术思想上正经受文化人类学的激荡,只想通过戏剧的途径来探索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因此,“戏剧文化”这个概念指向着一种超越戏剧门类的广泛内涵。但这么多年下来,他觉得“文化”的用法越来越不着边际,当初的意图已很难表明,不如干脆舍弃,留剩一个更质朴的书名。
  • 笛语新说

    笛语新说

    欣闻曹晓磊先生编著的《笛语新说》一书即将出版,我感到甚是喜慰。关于器乐演奏教育教学的专门著述在我省范围内为数不多,笛子演奏类的专著更是少之又少。今天,曹晓磊先生以他从事笛子演奏和教学的亲身感悟及切身体会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倾全身之力编著了这部新书,为我省的笛子演奏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 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

    我们就是要通过彰显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特征,维护中华文化的本土化和多样化,这是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事情。而对于每一个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来说,可以通过本书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学习民族先人的聪明才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加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并能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和艺术创新。
  • 云朵中的宝藏:羌族艺术

    云朵中的宝藏:羌族艺术

    据甲骨文记载,羌族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代,被誉为“民族活化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羌族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灾难,羌族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给这个历史上本就灾难深重的民族和勤劳善良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抢救羌族文化成为当务之急,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历史任务。本书集中介绍了羌族的音乐、舞蹈、刺绣与建筑。共分五章:羌族概况,羌族音乐,羌族舞蹈,羌族刺绣与建筑,羌族民歌、歌舞谱例分析
  • 西乐鉴赏手册(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西乐鉴赏手册(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本书主要从以下阶段的鉴赏讲述西乐的发展: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巴罗克时期的音乐、十八世纪的古典主义、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二十世纪等。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爱情的三部曲

    爱情的三部曲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作者所写的主要是人,是性格。他主要想用恋爱来表现一些人的性格。就如佩珠,她比前面的两个人进步多了。不过,《电》和《雨》不同,和《雾》更有差别。《电》的头绪很多,适合这个标题,的确像几股电光接连地在空中闪耀。短篇小说《雷》只是一个不小的插曲。故事发生的时间在《雨》和《电》之间。因为《电》里面的几个人物如慧、敏、明、碧、影都曾在《雷》里出现过,我现在就把《雷》放在《电》的前面。
  • 世界经典神话故事(全集)

    世界经典神话故事(全集)

    千百年来,神话故事一直有着不朽的魅力,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在世界各国代代相传。他们不仅是全人类的一种绝不可多得的、也绝不可能再生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史无前例的杰作。不论翻译它的人文笔如何笨拙,都无法阻止它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在世界神话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古希腊神话故事,它对西方文学、艺术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均是极为广泛和深远的。这启发我们:若想畅读任一民族之文学艺术作品,深刻理解其思维特性和文化特质,从该民族的神话故事入门,无疑是一条捷径和敲门砖。
  • 网游之华夏武魂

    网游之华夏武魂

    别人修仙大成进仙界,他却虚空飞升闯网游。白虎星,身世坎坷,却身含奇脉,无意进入新款网游后,幸运习得华夏传统点穴术,另加恩师蓝秒的悉心指导,最终领悟华夏五行真气,扫平世界顶尖高手,广交世界劲霸好友……
  • 兵王之王

    兵王之王

    我笑看鲜血,我疯狂不屈;脊骨为国而生,热血为国流淌。我为战斗而生,我是兵王之王。
  •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随笔包括了尼采对哲学、科学、生命、自由、偏见、家庭、宗教、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见解,充满了心理学的洞见和艺术的奥秘,以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恒言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思想和生活。
  • 走向都市(乡土新故事)

    走向都市(乡土新故事)

    都市,从来都如罂粟花般充满着艳丽的邪恶诱惑;都市,似乎是一片无垠的荒漠,无论多少亲情的泉水,一旦流淌其中,终将无影无踪;都市,真真是有那么多让人咽口水的好,也真真是有那么多让人唾口水的孬。于是,古往今来,有了无数对乡村亲情的眷恋,有了无数对都市无情的怨怼。当成群结队的乡民背离祖祖辈辈生活的热土,踏上一条他们也不知所以的都市之途时,深深地烙刻在有形的肉身与无形的心灵之上的都市如何?都市中的他们如何?
  • 司马昭定三国

    司马昭定三国

    司马昭随父司马懿抗蜀,多有军识。继而逐步取代曹魏家族,专揽国政,后分兵三路伐蜀,成立晋朝,成了司马家族一个新的传奇人物。本书采用通俗历史的写法,梳理司马昭的一生经历。重点表现了司马昭为官为政的智慧:如何平衡与父亲司马懿的关系,如何协调处理司马家族内部的矛盾,如何对抗曹魏家族并逐步取而代之。
  • 妖有妖道

    妖有妖道

    事情的发展便超出了他的控制……--情节虚构,请勿模仿,认为有必要整顿一下妖部内部懒惰成性不求上进的现状,于是把小道姑设计陷害,妖皇看上了认真上进的小道姑。带到了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