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76400000008

第8章 绘画(4)

艺术素养可以通过许多途径来提高。首先是入门起点要高,临本要选对,老师要拜对俗话说“吃头口奶很重要”,就是这个意思。其次是多读书,用心读书。潘天寿先生常常教导他的学生:“对诗文、书法、画论、画史等方面的学识必须很好地研究,学识要博,见闻要广。”中国画和中国古典诗词关系密切,特别是文人画,十分推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历代的文人画家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创作了许多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所以经常诵读古诗词,浸淫在古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中,体会传统的审美角度和审美情结,对于中国画家十分重要。学习书法当然能极大地提高笔墨能力。书法比之绘画,开掘了更为深入的形式美和抽象美,从书法中悟得这些并用干绘画创作才是学习书法的根本目的。画史、画论是前人的经验总结,熟知画史、画论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事半而功倍。

一个画家光关注书画本身的学术还不够,还要关注一下哲学的。文学的,甚至科学的潮流,关注一下当下的社会。要广泛学习和汲取西方艺术。民间艺术及其他艺术,如音乐、戏剧等的营养,才能做到学识博、见闻广,从而厚积而薄发。

立意存想即构思。

立意:决定题材内容,设想表现题材的构图、形式、色彩、笔墨。

存想:表现怎样的意境,倾注怎样的感受、情致、心态和思绪。

立意存想反映了中国画的“意在笔先”的思想,如果说写生和提高艺术素质是所有创作的前期准备的话,立意存想则是实施中国画创作的第一步。

立意在想是一个久久酝酿、反复推敲的过程。酝酿的过程有时是在自己尚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开始的,即你在生活中有所感悟时巳然开始。经生活的反复激荡,心境的日夜研磨,日渐清晰。另一方面,在不断的笔墨练习中,表现手法的选择也日渐成熟,突然灵光一间就瓜熟蒂落了。所以构思总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两个方面有时同步,有时有先后,只有两个方面都成熟了,创作才能步人顺境。

立意存想,最讲究一个“真”字。只有有了真切的感受,作品才能感人,才美。

艺术创作一定要展开想像的翅膀,发挥充分的艺术想像。迁想妙得是艺术创作由浅人深、由此及彼、由低级向高级的必然过程。

立意存想时有迁想妙得。譬如画山水,会因为自然界的山石不同的形的不同组合,产生出完全不同的,或严重,或空灵,或涌动,或平缓,或整体,或破碎的形象,从而使我们有了或欣欣然,或巍巍然,或淡淡然,或悠悠然,或萧萧然的感受,进而感时伤怀,激起对生活。生命的某些感悟,进而涌动创作欲望。

创作过程中也会有不断的迁想妙得。事实上,最后完成的作品总是和原先的构思有着距离,甚至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这是因为创作是一个不断地迁想妙得,于是不断地立意存想,于是不断地手追心摹;忽然又迁想妙得,又立意存想,又手迫心摹……的过程。画家在创作中,面对变化着的画面,是一个与之不断对话的过程。画家赋予画面生命,反过来画面也以自己的形式影响着画家。而且中国画的水墨在宣纸上的表现有着许多不可知因素,会产生许多偶然效果,这当然会影响着最早的立意存想以及相应的构图,这时,画家若能据此来一番迁想妙得,反而会别有一番天地。这在写意画中常常可以遇见。绘画创作是需要激情的,激情不可能永远地燃烧、不断地喷发。要保持激情,就必须在漫长的创作实践中抓住一闪而过的思想火花,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迁想妙得往往用诸如文学中的比喻和起兴的办法来实现,即要从描写对象中跳出去,由此物跳到他物,由此理转到他理。譬如因竹而迁想到君子之风,回春山而迁想到生命的萌动,迁想到含笑的少女。《文心雕龙》认为通过比兴,“或方于貌”,“或拟于心”。即“迁想”可从物象和心象两方面去扩展思绪,从而“妙得”。所以,迁想妙得虽然如天马行空,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但它必须合于物性物理,才能使人心悦诚服。对生活素材要有取舍。凡有助于表现构思内容的要取,无助的要舍。有助的,即使这处生活中没有的,也要从他处生活中搬过来;无助的,即使生活中原本充塞眼目也要一刀割去。

除了以是否有利于题材内容的表现来决定素材的取舍外,还要从是否适于笔墨表现的角度去取舍素材。有的素材虽然非常符合题材内容,但不适宜用笔墨去表现,或者不适宜用画家本人的笔墨去表现,也应当设法回避。艺术往往通过夸张的手法,来增加自己的力度,达到震撼人心的目的。所以也可以说夸张是艺术的生命力。没有夸张,艺术往往显得苍白、平庸。

夸张对比度是一种方法。夸张大小的对比、浓淡的对比、疏密的对比、色彩的对比等等,使大的更大,浓的更浓,疏的更疏,色彩亮的更亮……从而获得强烈的视觉效果。

简约也是一种夸张。自然界的山石结构纹理干变万化,但为了强调山石的硬,只以一种斧劈皴米面干山万岩,既简约又强烈。变形处理也是一种夸张手法。夸张变形不是现代艺术发明的,题为王代荆浩所写的《画论》中就有“将无项,女无启”之说,即为了突出武将的魁伟而不画颈,为了表现女子的窗窕身材而不画肩。

夸张要恰到好处,要合乎情理,要符合艺术的真实。

饰即修饰、装饰,注意画面的形式美、装饰美。中国画带有很大的装饰性,如用双钩法来画树叶,就是一种非常装饰性的画法。中国画的色彩也颇具装饰性,譬如黑的叶红的花,青的山绿的岩。中国画用装饰的办法来表现画家理想中的境界,实在是最合适不过了。

中国画常说“意在画外”,画家常要追求“画外意”。这是说画面上虽然没有画出,但我们借助画面的张力可以听到弦外之音,感到画外之意。我们说的美感,说的艺术共鸣往往就在于此。所以我们说含蓄是一种美,是一种合而不露,但又十分真切的美。

含蓄就是不直白,是婉曲,是言犹未尽。必须反复咀嚼才能品得余味。

在中国画传统中含蓄又叫“藏”。‘犹抱琵琶半遮面”。皇帝给画院画师出的考题,大多数考的就是画家“藏”的本事。其中一个题就是“深山藏古寺”,画师们有的将寺藏在树后,有的藏在山坳,有的藏在云端,最后一个只画一个担水的和尚的画师胜出,因为他藏得最好,有和尚必有寺嘛!

境界以表现景为自的,在描写景的基础上同时又将景的情调、韵味传达了出来,从而景情交融,画面就有了境界。境界是一种客观的美,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画家眼里的客观美。

意境是情景交融的结果。写景只是一种手段,最终要表现的是画家于此情此景中获得的情致意趣。意境是主观的美。

一幅成功的作品必然是有境界的或是有意境的,或是既有境界又有意境的。而且,境界有高低,意境有深浅。

中国画用笔墨来塑造形象,就像版画家用刻刀、油画家用油彩一样。

然而中国画所说的笔墨,决不是用毛笔和水墨作为工具来画画那样简单。中国画对用笔用墨有自己的要求,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简洁”等,有的则主要由人文理念和画家性情所决定,如“高古”、“荒寒”、“空灵”。“俊爽”等等。但任何一种意境都是综合的产物,即是物境、技境、思想境界的综合,由此可对中国画的传统意境有个大概的了解。

六朝谢赫提出要“骨法用笔”,这就规定了中国画的笔钱应当是圆、厚、毛、涩、变、畅……也就是说中国画的笔线是活的、有力度的、极具生命力的,用笔即运笔,笔的运动要有起、承、转、合,有轻重断续,有提按起伏,有转折变化,有快慢虚实,运笔的过程就是一个心干相应的过程。中国画的线不仅是用来造型的,因为心手相应,所以中国画的线也是画家的心路轨迹。所以,中国画的线是极具书法美的审美对象。

笔只有借助墨,才能显示出来,所以有“笔随墨行,笔因墨显”之说。然而墨的作用绝对不止这些,荆法就说:“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物象的神采、神韵全靠墨色来体现。离开了墨色的变化,画面往往会变得苍白。墨和水酒旗风轻相合,有浓淡枯湿之变,或淋漓痛快,或。冷淡静泊,生动有婆,如梦如幻。墨色、墨韵之变也是画葫芦天牛家情态之变。墨韵生动不仅可以表现生动的物象,也可以表述画家真实的心态。

清代笪重光言:‘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英。”中国画的笔墨相辅相成。无笔无墨当然不行,有笔无墨或有墨无笔都是不成功的笔墨。

在画面上,笔与笔,笔与墨,墨与墨纠合在一起,或排列,或穿插,或重叠。千变万化,千姿百态。其中有的要凸现,有的要融合,有的要疏有的要密,有的要浓有的要淡,有的要重有的要轻,有的要干有的要湿,所以笔墨的构成美是画家成熟与否的标志。因为笔墨在中国画中具有这样的作用,笔墨好坏便成为审视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中国画的创作不仅是一个造景达意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找与景与意相适宜的笔墨语言的过程。就像写小说,不仅要有一个好故事,更要有准确精彩的文字去叙述。让读者为故事所吸引,也为文字赞叹。当笔墨和景、意相互呼应、相互生发时,作品才是完整和完美的。

在有了相对明确的创作意图后,构图是实现创作意图的第一步。

传统中国画中构图叫做“经营位置”(谢赫语)。用今天的话来说,即在画面上谋划安排画面各部分应占的位置。画家总是从画的总体要求出发去“经营位置”的高低、左右、大小长短、哺雏图款正、前后的,所以又有“结体”、“章法”之说。各部分虽然位置相异,但相关相连,互相影响,气贯一体。这样又有把构图口叫做“布局”和“置阵布势”的。

中国画构图有许多法则,如宾主、开合、聚散、疏密、繁略、虚实、浓淡、黑白。轻重、动静、大小、穿插、呼应、趋势等等。这些法则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要认真学习和运用。

宾主“宾主有序”。画应有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之分,主要部分往往是画面的结构中心。分宾主,一般通过宾主间形的大小、位置、远近、多少、高低、趋势的安排来完成。宾应当紧紧围绕着主做文章,起对比烘托的作用,处以从属的地位。主的位置一般在画面中心偏上部位,处于视觉中心,因而易被人们所注意。习惯的做法是用较大的形体、较整体、较实、较浓。较黑。较鲜明的手段来突出主体的。有时为了打破习惯,不陈陈相因,不千篇一律,也常反其道而行之。这就要在宾上下功夫,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来导引视线。

稻子螳螂一幅画有宾主之分,一个局部亦有主次之分。但局部的主次之分必须服从整幅的宾主之分。

我们讲的宾主,是讲一幅画本身的结构上的宾主,和自然物本身的宾主无关。即是说,画面上的宾主处理可能和自然物本身的宾补裂图主结构相同,也可以不同,甚至截然不同。

宾与主既是从属关系,又有对比关系。所以潘天寿先生说:“布置主客(也即宾主)体时要拉得开,不应局限干一处,这样才能气势舒畅,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

开合开合是中国画构图的起手式。

清人沈宗骞的《芥舟学画编》中说;“生发处是开,一面生发,即思一面收拾,则处处有结构而无散漫之弊。收拾处是合,一面收拾,又即思一面生发,则时时留余意而有不尽之神。”他这段话十分详细地描述了开合过程。竹鸡蝴蝶正如《易经·系辞》上所言“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开是展开。光是展开,只有世而没有界,在中国人看来不符合国的宇苗精神。圆的精神不但存在于天地之间,也存在于天地间的每一个个体。所以必须还要有个合。合不是简单的结束、关闭,而是和开相呼应、相协调,共同构建圆的世界。

小品往往只有一二个开合,鸿篇巨制则有好几个开合。一幅画不管有多少个开合,都将组合在一个大开合中,就像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关系一样。树、石、山、水、云、鸟、兽、花、人……在构图中都可用来开或合;题字、印章也可参与开合,甚至没头没脑无以名状的一点、一撇。一抹均可用来开或合。

自开到合含有“起承转合”,所以开与合才能相互呼应,才自然。

起伏起伏显示了画面高低、上下、横竖间的变化。跌宕有致,说的就是形的一上一下、一高一低、一竖一横的变化所产生的美感。

一起一伏、一张一弛犹如音乐节拍,所以起伏还须有节奏感,有节奏感自然,冷清运意。

一起一伏,犹如一张一弛。起,往往蓄势待发,所以耸而不安。起的过程又是势的积累过程,有艰涩沉厚之感;伏,往往是顺势而下,释放势能,流泄而舒畅。所以董其昌说:“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起伏不但是形式上的起落,也将造成视觉心理的微妙变化。欹正用现在的话说来,欹正就是处理稳定和不稳定间的关系,这可以是形的处理,比如稳定形(如正三角形)和不稳定形(倒三角形)的关系,也可以是稳定物(如山崖)和不稳定物(如云水)间的关系。前一种关系取决干形的意味,后一种关系则和人的认知习惯有关。

画面的款正变化中,如正占主要地位,画就稳重、端庄;若欹为主,画就奇峭,多动感。然而过于正则易平、板,少活气,如冬烘先生;过于欹,则易流于怪、滑。

款正变化要顺势而变。变得好,长势;变得不好,损势。败势。八大山人的欹正变化最为精彩。

款斜的造型,弧型、雏型的动感是明显的,因此在构图中常利用这些形的加人来表现动静变化。

“正”是儒家美学中极为强调的美学思想,“正”意味着刚柔相济、尽善尽美,意味着“适中”、统一、和谐。均衡。这就要求中国画的欹正变化最后还要归之于“正”。

聚散画面各块面的聚集或散落布置将影响着构图。聚,表现出紧张、严实、热烈有力度;散则表现出疏朗。散漫、舒婉、冷寂和孤傲。

同类推荐
  • 影响孩子一生的外国艺术名作

    影响孩子一生的外国艺术名作

    本书将百部外国艺术名著精华汇聚一册。外国艺术博大精深,时间跨度长,风格流派多,名家名作更是不胜枚举。怎样让广大读者朋友,尤其是青少年朋友能以最少的时间,去了解和欣赏外国艺术这一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呢?本书精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外国艺术名作百余件,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对它们进行较全面的介绍,使读者朋友能够在轻松的阅读和欣赏中含英咀华,增知益智,并以此为阶梯,步入神圣的艺术殿堂。
  • 死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死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死水》采用了象征和反讽的艺术手法,全篇深刻揭露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表现了作者与这个黑暗政府势不两立的决心。...
  • 百变魔术:戏法背后的故事

    百变魔术:戏法背后的故事

    以魔术为主题的饕餮盛宴,带你进入神奇的魔术世界领略百变缤纷的魔术传奇,让你在最短时间内学会最吸引人最能提高人气的技巧。
  • 西方音乐简史

    西方音乐简史

    该书概括地介绍了西方音乐的发展过程,力求简明阐述了各个时期的风格特点和重要作曲家及著名作品。全书分为六卷,如第一卷古代音乐这一阶段的西方音乐的主要事情及整体状况进行了横向的飞类叙述,最后一卷为现代音乐,介绍了20世纪西方音乐的成就及其多分化发展态势。
  • 听不完的历史

    听不完的历史

    每一章都按照时间顺序对作曲家的生平、重要录音、演奏风格、历史地位等做了详尽阐述。并配以各CD唱片的封面、编号、年代和评级。,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从圆筒录音开始直至二十世纪的重要历史录音唱片。全书分为录音先驱、浪漫派钢琴大师、德国现代钢琴学派、二十世纪早期诸多小提琴学派、中提琴和大提琴巨匠、德奥指挥学派、欧美指挥明星、意大利歌剧——从威尔第到真实主义、法国歌剧、瓦格纳王国等
热门推荐
  • 拐个校草来恋爱

    拐个校草来恋爱

    自小认命不认输的优娴历经的生活的磨难,与妈妈相依为命。她相信只要自己努力生活着前路回有光明的。可为了筹备男朋友袁健的工作押金优娴不得不租自己的房子出去,她的房子所在位置的租金少之又少。就打起了经常与她作对的有钱校草的主意,一场凄美的爱情又随即萌动了······
  • 到死才说的话

    到死才说的话

    该书中收集的是视角独特的墓志铭和遗言——到死才说的话。这些话都是以黑色幽默的形式说出来的。黑色幽默,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交织的混杂,表现世界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是其中心内容。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混沌圣体

    混沌圣体

    他收美女,偶得逆天石铁,踩小人,排山倒海,在万国林立,传承上古功法!无数神奇秘籍、武技绽放光彩,宗门强大的世界不断前行,少年苏安,成就绝世天骄之名。翻天覆地;如流星般璀璨,让武者仰望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纸婚厚爱:薄情CEO别闹了

    纸婚厚爱:薄情CEO别闹了

    于然几乎是哀求的看着眼前的男人,双眸强忍着泪水,“安敬生,我求求你,留下这个孩子好不好?”安敬生伸手捏着她的下巴,缓缓用力让她的脸上有了痛苦之色,“于然,你不配拥有我的孩子。”窗外是温暖的阳光,却也不能融化女子此刻的寒冷彻骨....
  • 穿越之枫花雪月

    穿越之枫花雪月

    一直以为只是一场实验,一直以为无心的我不会有感情,一直以为我不会为了男人哭泣,可是你的出现打乱了我的节奏,扰乱了我的心神,束缚了我的真心,交错的时空,真的会有结局吗?不同空间的你我让我不知道该如何抉择,是潇洒的说:“这只是虚幻的空间,我没有遗落自己的心,我可以继续潇洒的活在没有你的世界!”还是,放弃我的世界,在这里与你相守?迷失的空间,我该何去何从?【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腹黑相公俏皮妻

    腹黑相公俏皮妻

    只是在备课时打了个盹儿而已嘛,想不到一觉醒来便不知今夕是何夕了。被人仓促地像打包礼品一般塞进了花轿里,就要送到新郎家。她杜晓晓还真是有够歹命的,被嫁就如同往外扔垃圾一样,难道她真的这么不招人待见?事实证明,她不止歹命,而且已经到达了悲惨的境地。一个人能多悲惨,她算是在新婚之夜全部都见识到了。穿过来还没见过爹娘就像扔垃圾一样被嫁出去,这不算悲惨;在被嫁的路上由小丫鬟告诉自己她的名声不好,是城里有名的剩女兼荡女,这也可以不算悲惨;洞房之夜,被夫君家里的下人讥笑,替他们的少爷叫冤,好,这可以不算太悲惨;但是在新婚之夜发现自己的夫君是个未成年的小屁孩儿,而且开口就一连叫了自己剩女、荡女、丑女、傻女,还跟自己大战了三百回合,把自己赶到了凉冰冰的地上睡,这总该算是悲惨了吧?老妻少夫?说实话,她对这词儿说不上喜欢,纵使老牛吃嫩草,沾了光的是她。兜兜转转,当自己终于发现喜欢上了那个可恶的臭小子之时,天公却不肯作美,给了他们波折重重。当爱转恨,情变冷,被四段或爱或恨的姐弟恋纠缠不休的她又该何去何从?冷硬霸道的他;阴险狡猾的他;宽容大气的他;温柔善良的他;究竟他们中的谁又是她的情之归处?本文结局一对一,预备轻松、小虐,不太正,小白程度一般。女主非万能女强人,但也非花痴白女,正常女是一定滴,呵呵。某透的群1:8643742(这个群比较安静,喜欢静的来这个!偶尔有空位,加不进的加群2.)某透的群2:56940683(这个群要热闹,进群长期潜水者定时踢!)友情推荐:好友紫鸣的女尊新文《一瓢美男妃》,喜欢女尊的亲们不要错过哦!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史前最后一只恐龙

    史前最后一只恐龙

    枝繁叶茂的亚热带丛林中,一只冠齿兽正在河边从容地喝水,丝毫没有注意到长草丛后面几只中爪兽阴鸷的小眼睛;河流上游,一只成年鳄鱼将整个身体潜入水下,伺机来一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好戏。 然而这场已经准备好的连环杀戮盛宴却因为一只矮暴龙的插手而泡汤了。眼看猎物被这恶霸夺走,中爪兽们只能够无奈地互相舔舔伤痕,继续物色下一个目标;至于那只潜伏的鳄鱼,则早已经吓得逃回了老窝。 这一幕情景发生在新生代,晚于二十一世纪科学家们推测的“白垩纪—第三纪恐龙大灭绝事件”至少一千万年。 作为新生代最后一只恐龙,乔华感到自己任重而道远。 “你能想象出当我知道自己是最后一只恐龙后的那种绝望么?”乔华用爪子轻轻挠着发白的肚皮道,“这就好比重生成了张作霖,结果一问旁边的副官自己在哪儿。尼玛,皇姑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