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的体例也是随着社会的前进而逐渐由简到详,日臻完备的.秦汉以前,方志还未从地理书中脱胎出来,秦汉以后方志才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进入了独立发展的阶段.隋唐之际,方志的体例已明显超出地理书的格局范围,经记的比重越来越大,图的地位却越来越小.到了宋代,方志才完全从地理中分野出来,其体例才比较完备,“凡举舆图、疆域、山川、名胜、建置、职官、赋税、物产、乡里、风俗、方技、金石、艺文、祥异无不汇于一编”.尤其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乐史所编纂的《太平寰宇记》的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元、明、清几代方志的体例,基本上是循宋人体例的.此间的志书,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建置沿革,景物、古迹、田赋、疆域、风土、特产、形胜、庙祠、人物、仙释、道术、津梁、邮驿、学校、仓务、海运、碑碣、方技、异闻、杂咏、灾异以至洪堰制度、用水则例,无所不包.大门类中又分细类.如赋类分:田、地、税、苗、义仓、役钱、酒课、拍店、县役等.土产分:谷、布、饮食、器用、花、果、蔬、药、草、竹、木、禽、兽、鱼、虫等.至此,我国古代方志作为史学一支的品类和形式才成为定型.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又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三书”(志、掌故、文征)、“八门”(编年、方舆、建置、民政、秩官、选举、人物、艺文)的体例主张,使方志的体例更趋完备.此后,方志的体例虽有变化,但终未脱其窠臼,只是内容更详尽、编排更醒目而已.如光绪年间编的《山西通志》,一百八十四卷,分六门以括其要.图以辨方(包括疆域图,府、州、厅、县图);谱以序世(包括沿革谱、三代世谱、秦汉以来别谱、职官谱、贡举谱);考以稽古(包括府、州、厅、县考,山川考,关梁考,古迹考);略以记今(包括田赋略、水利略、盐法略、秩祀略、学制略、营制略、公署略);记以述事(包括巡幸记、大事记、经籍记、金石记、风土记);录以存人(包括名官录、乡贤录、忠烈录、孝友录、义行录、仕实录、儒行录、文学录、隐逸录、艺术录、方外录、烈女录).这样,就使这部包罗万象的巨著,纲举目张,井然有序.
现在的方志编写,继承了过去的传统并有新的发展,体例更完备,分类更科学,内容更全面,纲目更显豁.
例一:
××省方言简志提纲
××省方言简志提纲第一编 ××省方言概况
××省方言简志提纲第一章 导言
××省方言简志提纲第一节 ××省方言的历史发展及其在汉语诸方言中的地位
××省方言简志提纲第二节 ××省方言分区概述
××省方言简志提纲第三节 音标符号说明
××省方言简志提纲第二章 ××省方言的基本特点
××省方言简志提纲第一节 ××省方言语言特点
××省方言简志提纲第二节 ××省方言词汇特点
××省方言简志提纲第三节 ××省方言语法特点
××省方言简志提纲第三章 ××省方言标音举例
××省方言简志提纲第一节 民歌儿歌
××省方言简志提纲第二节 谚语谜语歇后语
××省方言简志提纲第三节 民间故事
××省方言简志提纲第四节 语法例句
××省方言简志提纲第四章 ××省方言地图
××省方言简志提纲第二编 省二十个代表点方音字汇对照(略)
××省方言简志提纲第三编 省二十个代表点方言词汇对照(略)
例二:
××县(市)方言简志
××县(市)方言简志第一章 概述
××县(市)方言简志第一节 地理位置和人文历史概况
××县(市)方言简志第二节 语言概况
××县(市)方言简志第二章 语言
××县(市)方言简志第一节 声母
××县(市)方言简志第二节 韵母
××县(市)方言简志第三节 声调
××县(市)方言简志第四节 声韵调配合关系表
××县(市)方言简志第五节 同音字表
××县(市)方言简志第六节 同普通话对应规律
三、编修新地方志的基本要求
地方志既是历史科学的一个分支,就应有严密的科学性、丰富的资料性和鲜明的政治性.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方志的编撰工作,清朝的进步史学家还提出,史学家必须具有史学、史才、史识、史德等条件.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必须具有高度的理论修养(史识),渊博的历史专业知识(史学),高尚的道德品质(史德),驾驭史料和善于组织写作的能力(史才).清代康熙时期的山西曲沃籍学者卫周祚更进一步提出修志“三长”.他说:“尝闻作史有三长,曰:才、学、识.修志亦有三长,曰:正、虚、公.”所谓正,就是说修志者必须刚正不阿,不曲从权贵;所谓虚,就是说修志者要虚己受人,广泛集纳众人的意见,不要主观武断;所谓公,就是说修志者要主持公道,不为门户之见所左右.封建社会的历史学者尚且能如此对待史、志的编撰工作,我们今天编修新地方志更应当严肃认真.
1.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我国古代方志不管是官修还是私撰,无论叫图经、地记,还是叫志乘、乡土记,无不渗透着纲常名教的封建主义思想,都被用作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所谓“夫志者犹史也,史统天下古今之全局,而志则为府、厅、州、县之分编.故书中表山川,定疆域,计田土之生殖,考古迹之遗留,而其所以正人心、励风俗者尤在志.”所谓“郡邑之有志,犹国之有史,所以备稽考而正文体,寓劝化而维风俗.”这就表露了旧时修志的鲜明的思想性和功利性.我们今天修志,立场是和封建史学者绝然不同的,但思想性和功利性也应该是异常鲜明的,那就是要占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对本地方的自然现象和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认真的科学研究,从中吸取一切有益的东西,为祖国建设服务.这就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
(1)要抛弃旧方志过多反映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而很少记载经济基础、更少说明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的编写思想,要把研究各个时期的经济形态放在首位.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整个社会变革的基础.正如毛泽东所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一切活动的东西.”可是旧的史书和旧的地方志却把存在与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根本颠倒了,宣扬什么是“天命”、“天数”、“天道”,把“圣明明主”的思想意志夸大到了神奇的地步.现在,我们应该把颠倒了的关系给颠倒过来,在编修新地方志的过程中,要充分研究和反映作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的经济,仔细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形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中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等等.对于工业、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的历史和现状,都要予以详细反映.如山西某县在新编县志中,增设“经济编”,就包括了农业志、工业志、商业志、财政、金融、交通运输、邮电事业等七章,对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无不述及,这都是十分必要的.
(2)要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恢复人民群众在方志中的历史地位.在过去的史书、志书中,劳动人民是没有地位的,国史成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方志成了官宦士绅的传记与家谱.我们今天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在方志中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的伟大业绩,反映他们的聪明才智和首创精神,高度评价他们勤劳勇敢、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优良品质,要为农民领袖、能工巧匠、劳动模范、战斗英雄、革命烈士树碑立传、歌功颂德.在反映劳动人民的优秀代表人物时,事迹显著者宜单独作记,有的则宜列表,如革命烈士表,劳动模范表(或叫英模录).
(3)要正确对待历史遗产和历史人物.人类社会从来就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因此,我们不能割断历史,不能全盘否定历史人物.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方志编写中的那种以农民运动史代替中国史,以革命斗争史代替近、现代史,甚至全盘否定过去的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替整体的做法,是必须彻底改变的.凡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所作为、有所建树、有所创造的,我们都应实事求是地加以肯定.只要某个人物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我们都应该作出公允的评价.就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反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人物,也应作为反面教员如实录入.
2.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们既反对因人编史,也反对因人废史,还反对浮夸,要有古人那种“实录直书”的精神.周恩来曾指示资料工作“要存真,要实事求是”、“事实是对的,就说对;不对的,就说不对”.这个意见是很正确、很中肯的.历来方志还都喜欢把本地说得风景秀丽,人才辈出,有的甚至不顾事实地进行夸张和牵强附会,甚至硬把他乡的名人说成本地的乡贤,把异地的风雅遗闻附会成本地的事情,这种移他方之花接本邑之木的虚夸之风,应该煞住.
3.要保持地方志的资料性的特色.地方志是“博物之书”.编修新方志应该继承过去方志的内容广泛、资料详备这一优良传统,尽可能地把本地自然的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状详细记载下来,以达到保存文献、积累资料的目的.在编撰中,要注意对资料进行鉴别、选择、整理和概括,不能把方志简单地搞成资料汇编,而要在记事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把它上升到理论,总结出经验教训来,以资后人鉴戒和使用.
四、编修地方志的方法
编修地方志是一项艰巨繁重、科学性极强的工作.现在一般是由政府部门指定写作班子编修.也有个人修撰的.在方式上,有通修的,也有补志的.通修就是对古、旧地方志进行新修,搞通代的;补志则是断代补修或局部补遗.不论通修还是补志,都要一丝不苟,要有科学的方法.
1.要搞好扎实的调查研究.调查的范围要广要细,凡本地的山川、形势、关隘、津梁、寺院、古迹、金石、物产、灾异、风俗、方言、选举、兵备、人物、经籍、艺文等等,均在调查研究之列.对古旧地方志中所记述的事物,要进行去伪存真的考证,对要新增补的材料进行认真的筛选.
2.要搞出一个符合实际的编纂提纲,使地方志编写工作有纲可循,首尾相顾,次序整齐,安排内容合理,避免重复累赘和杂乱无章的弊病.
3.要实事求是地全面记述,正确地反映出时、地、人.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坚持忠于史实,秉笔实录,反映当地的真实历史面目,要能像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那样,“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行文叙事中,要受国史的制约,对于当地重大历史事实的认识和估价,必须放在整个国家历史前景下进行考察.离开国家历史背景去判断地方史实,就会失去统一的标准,作出不能正确反映历史面貌的错误结论.
4.要图文并茂.文字朴实活泼,简洁流利.对广征博采得来的材料,要进行整理和概括.如民国年间修纂的《灵石县志》,把一百四十条农谚归纳为“耕地及施肥法”、“灌溉及除虫法”、“察禾及收获法”等十种类型,就具有一定科学价值.人物传记要写出人物的思想、性格,使之形象化.
地方志的编修工作已于八十年代初在全国各地蓬勃展开,现已有不少较好的省志、县志问世.我们相信在地方志的体例、写法诸方面还会有新的创造,并不断开拓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