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听了这几句话,还算比较受用。但韩信自称带兵“多多益善”,刘邦对韩信就更不放心了。虽然韩信挂了个淮阴侯的头衔,自己却没有封地,既无兵将,亦无实权,只能在长安闲居。这样赋闲的日子没过多久,一张大网已经在向韩信撒来。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阳夏侯说起。刘邦的开国功臣阳夏侯也算一份,被任命为巨鹿守,公元前197年任代相。不久,他自称代王,联合韩王信(不是淮阴侯韩信)、燕王绾联合赵代之兵反叛,刘邦亲率大军北上征讨,国都长安就让吕后和太子以及萧何守卫。刘邦走后,吕后突然将相国萧何召来,把一个惊人的消息告诉萧何:韩信要造反!
听了吕后的话,萧何也觉事态严重。经过密谋,两人想出了个主意:由萧何去见韩信,诈说刘邦已经平定了叛军,诸侯与群臣皆入朝祝贺,同时也请韩信入朝致贺。韩信到时,然后则立即把他逮捕。萧何去跟韩信一说,果然韩信跟着萧何到了长乐宫的钟室。
陈列宫廷乐器的地方是钟室,韩信还以为,为了庆贺平叛胜利才让他到钟室里来听宫廷乐师们演奏乐曲。谁知一进钟室,别的王侯大臣他却一个也没有看见,只有吕后阴沉着脸在此等候。
韩信正在纳闷,只听吕后一声尖利刺耳的大喝从背后传来,立即从两面窜出几个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未等韩信质问出缘由,吕后立即下令将韩信就在钟室之内斩首。韩信想找萧何说明究竟,但为时已晚,只见寒光闪过,鲜血四溅。一代名将,就这么身首两处了。
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韩信的悲剧,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如何才能保住天下第一的位置是皇帝心里想的,他自己的亲生儿子在他眼里都不会被他完全信任,别说是手下的大臣了,像韩信这样完全不注意和帝王说话的礼节和态度,连同僚都看不过眼,更何况是刘邦呢?
由此可见,锋芒毕露的人不会有好。世无圣人,嫉妒之心无所不在,所以不要把自己表现得淋漓尽致。
大愚之中藏大智
“生活拒绝烦恼,生存拒绝污染。”给自己太多包袱的都是那些说活着太累的人,觉得自己左右为难。其实人与人的关系不是一厢情愿便可以确立的,需要的是双方的相互付出,患得患失没有必要。生活自有公道,凭真性去生活,顺其自然。
“难得糊涂”历来被推崇为高明的处世之道。装傻非傻,而是大智若愚。切忌恃才自傲,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功高震主不知给多少下属臣子招致杀身之祸。适时“装傻”是与领导交往最重要的技巧:不把自己的高明表露出来,对于对方的错误更不能纠正。人际交往中,装傻可以为人遮羞、自找台阶、反唇相讥,可以假痴不癫迷惑对手。好的演技你必须要有,这样才能够使你显得更加可爱,“疯”得恰到好处。具有大智若愚的神韵。
“小事糊涂”绝非事事糊涂,处处糊涂。在大是大非面前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不讲原则,那就真成了糊涂。糊涂并非不懂,而是一种大学问、大智慧,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不得不加以修炼。
假装糊涂是要你不糊涂装糊涂。有些事情在平常处世交往中收缩性大,变通性强,问题的真相也不甚了了,这时要想缓解矛盾你就只有用装糊涂的办法,才能摆脱被动局面。
清朝末年书画大师郑板桥的名言是“难得糊涂”。不管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中,“糊涂”可以化解矛盾,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冰消雪化、云开雾散,使家庭气氛轻松。“糊涂”一点可以使人心胸坦然、精神愉快,可以消除心理上的痛苦和疲惫。
总之,“难得糊涂”是指在非原则问题上不计较,不纠缠细小而琐碎的事情与问题,对不便回答的问题可以装作不懂,对危害于自身的询问假作不知,以理智的“糊涂”化险为夷,以聪明的“糊涂”平息可能发生的矛盾。
装傻装得像,窍门自然也就被其摸到了,外表一副憨相,愣头愣脑,言行举止都是傻乎乎的样子,骨子里门槛精,傻要傻在虚处,精要精在实处,一旦装傻装到了这种程度,那么自然就可以称上装傻高手了。
装傻和天生的傻里傻气是完全不同的,装傻者是危险人物。
公元239年,魏少帝曹芳受曹爽专权,架空了司马懿的兵权。司马懿虽然甚为不满,但一时又无能为力。为了免遭曹爽的再度加害,同时也为了隐蔽自己,以待时机,司马懿告病居家,不问朝政。一日,曹爽派心腹李胜去探视司马懿,以查虚实。司马懿也知道曹爽的用意,因此,当李胜来到时,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两个家仆正在喂他喝粥,米粥洒满了前胸。李胜和他说话时,司马懿还故意做出气喘吁吁的样了。话也听不明,说也说不清楚。李胜回去后,详细报告给曹爽。并说:“司马公不过是尚有余气的尸体而已,形神已离,大人不必再对他有何顾虑了。”曹爽最感棘手的就是司马懿,听到他不久留于世,心中无比高兴和放心,在朝中更加肆无忌惮了。司马懿则加紧秘密组织力量,成功地打了一次“醉拳”。魏少帝曹芳拜谒高平陵,曹爽兄弟及其亲信皆随同去前往,司马懿便乘机发动了兵变,废免了曹爽兄弟,将其全部处死。
在政治风云变换中,有时候危险就在你面前,通过装傻弄呆,可以极时的达到逃避危难、保全自身的目的。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大师孙膑,遭到庞涓暗算后,身陷绝境。然而孙膑不向恶势力妥协,他决定佯狂诈疯,以倾庞涓的警惕之心,然后再图逃脱之计。一天庞涓派人送晚餐给孙膑吃,只见孙膑正准备拿筷子时,忽然昏厥,一会儿又呕吐起来,接着发怒,张大眼睛乱叫不止。庞涓接到报告后便亲自来查看,只见孙膑痰涎满面,伏在地上不停的大笑。过了一会儿,又嚎啕大哭,庞涓非常狡猾,为了考察孙膑狂疯的真假,命令左右将他拖到猪圈中,孙膑披发覆面,就势倒卧猪粪污水里。此后庞涓虽然半信半疑,但对孙膑的看管比以前大大地松懈了。孙膑也终日狂言疯语,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白天混迹于市井,晚上仍然回到猪圈之中。庞涓终于买下了孙膑推销的“傻气”而自变愚蠢,相信孙膑真的疯了。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为了保住江山,对朝廷和地方的官僚好贪舞弊、严重损害皇朝利益的行为,无情地进行打击,重刑惩治。其用刑的野蛮残酷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帝王。为了免遭杀戮,有的官僚不得已装疯卖傻,以逃避惩治,御史袁凯惹怒了朱元璋,怕被杀头,便假装疯癫。朱元璋说疯子是不怕痛的,叫人拿木钻刺他的皮肤,袁凯咬牙不吭。回家后,自己用铁链子锁了脖子,蓬头垢面,满嘴疯话。朱元璋还是有点不大相信,于是就派人去探察一下。袁凯瞪着眼对来人唱“月儿高”的曲子,爬在篱笆边吃狗屎。朱元璋听了使者的回报,才不追究。实际上朱元璋又受了骗。原来袁凯知道皇帝不相信自己疯了,还会派人来侦查,便预先叫人用炒面拌糖稀,捏作狗屎状,散在篱笆下。当来人到时,他就大口大口地吃那些假狗屎,这才救了他的一条老命。可见“推销傻气”也是多么的辛苦和不易,不到危及时刻,还是别轻易地去干这种事。
睁一眼,闭一眼。在交际活动中,如果单凭言语难以把对方说服,那么就不防采用交际情境表义,有时给对方多一些思考、体验的机会,就可产生言语所不能达到的效应。
法国有位农学家,在德国吃过土豆,很想把这种作物推广种植在法国,但他越是热心的宣传,别人越不相信。医生认为土豆有害于人的健康,有的农学家断言种植土豆会使土地变得贫瘠,土豆被宗教界称为“鬼苹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这位一心推广土豆种植的农学家,终于想出一个新点子。在国王的许可下,他在一块出了名的低产田里栽培了土豆,看田的是一支身穿仪仗队服装的国王卫兵,并声称任何人都不许接近它,挖掘它。白天这些士兵就地看守,一到晚上就全部撤走。禁果引诱了人们,他们晚上都来偷挖土豆,并把土豆栽到自己的菜园里。这样,没过多久土豆在法国就推广开了。推广种植土豆的主意获得成功,得益于绝妙的作法。直言土豆好,人们不信;由皇家种植,国王卫兵看守,暗示的情境意义是:珍稀植物。由此引诱人们占有的欲望,加之栽种后亲自品尝与体验,确信有益无害,这种作物就会完全被接受了。睁一眼,闭一眼,创造了一个使人接触土豆的契机,效应就产生了。
荒诞之中明事理。面对一个错误的推理或结论,从正面反驳可能无济于事,这时不妨用另外一个类似的,并且错误的推理,来达到批驳的目的,效果反倒更好。这种错误的推理具有很强的荒诞性,会使人在含笑中明确其中的是非,从而达到幽默的真正目的。推理越具有荒诞性,说出的话就越具有幽默感。
宋高宗时,有一次宫廷厨师没有把馄饨煮熟,皇帝龙颜大怒,就让那个厨师下了大狱。没过多久,在一次演员演节目时,扮作读书人模样的两个演员,彼此询问着对方的生日时辰。一个说“甲子生”,另一个说“丙子生”。这时又有另外一个演员马上来到皇帝面前控告说:“这两个人都应该下大狱。”皇帝觉得这件事很蹊跷,问其原因。这个演员说:“甲子、丙子都是生的,不是与那个馄饨生的人同罪吗?”皇帝听后龙颜大开,听懂了他的用意,就把那个“馄饨生”的厨师赦免了。演员借皇帝“馄饨生就下大狱”这个前提,把一个错误的结论演绎成:是“生”就该下大狱,甲子生、丙子生也该下大狱。这显然是荒诞不经的,引人发笑。演员的推理语言婉转,表达含蓄,蕴涵了丰富的智慧。
装作不知道,说话更奇妙
装作不知道,就是指装作没有听到或没有听清楚别人的话,以便避实就虚的说辩方式。它的特点是:说辩的锋芒主要不在于传递何种信息,而是通过打击、转移对方的说辩兴致使之无法继续设置窘迫局面,从而化干戈为玉帛,并能够寓辩于无形,不战而屈人之兵。在人际交往中,很多场合都使用这种方式。
有一个事例是这样讲的:实习期间,实习老师王老师某次上课,刚把几个字写在黑板上,学生中突然有人叫起来:“王老师的字比我们李老师的字好看!”
真是语惊四座,稚嫩的学生哪能想到:此时后座的班主任李老师是怎样的尴尬!对于这位实习老师来说,初上岗位,就碰到这般让人难堪的场面,的确使人头疼,以后同这位班主任怎样共渡实习关呢?转过身来谦虚几句,行吗?不行!于是这位实习老师灵机一动,装作什么都没有听到,继续往下写了几个字,头也不回地说:“不安静地看课文,是谁在下边大声喧哗!”
此语一出,使后座的李老师紧张尴尬的神情,顿时轻松多了,尴尬局面也随之消除。
这里就是巧妙的运用装作不知道,避实就虚,即避开“称赞”这一实体,装作什么都没有听见,而攻击“喧闹”这一虚像。既巧妙地告诉那位班主任“我”根本没有听到;又打击了那位学生的称赞兴致。避免了尴尬局面。
巧妙对付别人的诡辩
“事实胜于雄辩”,战胜对手的有力法宝就是充分的掌握事实依据。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许多情况下,面对巧舌如簧的人,总是让人难堪至极——明知对方是谬论,却又无法还击。有一次两位青年农民给玉米施肥时,因猪粪离庄稼远近而争执起来。甲说:“猪粪离庄稼近,便于庄稼吸收,庄稼肯定爱长。”
乙说:“让你这么一说,应该把庄稼种到猪圈里,一定更爱长。”
甲说:“你这是不讲理。”
乙说:“怎么不讲理?你不是说离猪粪近,庄稼爱长吗?”
这时,一位中年农民凑过来说:“我看你们俩谁说得都不对。猪尾巴离粪最近,没见过猪尾巴长得有多长……。”
一句话,使那两个青年农民哈哈大笑。
中年农民似乎连常识也不懂,可一语中的地点破了甲、乙两人的诡辩,更兼具强烈的幽默感。
处理、制止别人的中伤、调侃
朋友之间虽然很要好,有时也会因玩笑开过头而大动肝火,伤了和气。对于这种情况,不妨巧妙地运用“装作不知道”,给他一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怪问。
袁兵因身体有一些肥胖,同班的赵强、王明“触景生情”,“冬瓜”长“冬瓜”短地做起买卖来,并时不时拿眼瞅袁兵,扮鬼脸。面对拿别人的生理“缺陷”来开过火的玩笑,让袁兵实在气愤。欲要制止,这是不打自招;如不管他,心中的怒火却又按捺不住。怎么办呢?
此时袁兵把躁动的情绪稳了稳,缓缓地走过去,拍着二人的肩膀,轻言细语地问:“赵强,听说你有1.8米高,恐怕没有吧。”接着又对王明说:“你今天早上吃饭没有?”
听到这种温柔怪诞的问话,兴奋中的二人愣在当头。大眼望小眼,如堕五里雾中。全班同学沉寂了几秒钟,随即进发出哄堂大笑,二人明白被愚弄了,再也没有兴致继续下去刚才有声有色的“买卖”。
制止别人的挖苦、讽刺
挖苦、讽刺,都是一种用尖酸刻薄的语言,辛辣有力地去贬损、挪揄对方的行为,极易激怒对方。为避免大动肝火,两败俱伤,也可巧妙地运用装作没听明白的方式见机而行。
丈夫不停地抽烟,烟缸里已经有一大堆烟蒂了,其中大部分还在冒烟。妻子惊呼:“天啊!难道你找不到更好的自杀方式了吗?”
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怀,就把抽烟比作“自杀”,用语异常辛辣。作为男子汉的丈夫,虽然自知不对,但对于这样的挖苦,却是忍无可忍。如果直接反击的话,那也只有伤和气的份了。此时,不妨装作没有听明白:“亲爱的,我正在抽烟思考这个问题。”
似是而非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补救说话中的错漏、失误
进行即兴演讲,有时这样的情况就会出现:演讲者说出了错话,而且马上就意识到了。怎么办呢?倘若遇上这种失误,演讲者不妨装作不知道,调整语意、改换语气等续接方式予以补救。反应只要敏捷,应变及时,就可以收到不露痕迹的纠错效果。例如,一位公司经理在开业庆典上发表即兴演讲,他这样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公司是统一的整体,它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这是铁的纪律,这是每一个员工都必须自觉遵守的。上班迟到、早退、闲聊、乱逛、办事推诿、拖沓、消极、懈怠,这些行为都违反纪律了。这些现象我们允许存在——就等于允许有人拆公司的台,我们能够这样做吗?”
这位经理有很强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当他意识到自己把本来想说的“这些现象我们决不允许存在”一句话中“决不”二字漏掉之后,装作不知,马上循着语言表达的逻辑思路,续补了一句揭示其后果的话,同时结束的时候用了一个反问句,增强了演讲的启发性和警示力。这样的续接补救,真可谓顺理成章,天衣无缝。
顺应己心,淡泊名利
现在的社会竞争力非常激烈,虽然可以激发人上进的意识,但毕竟给人带来的是很大的压力。优胜劣汰的原则告诉我们时时刻刻都不能掉以轻心,但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也应该养成顺应自然、泰然处之的处世之道。只有这样,在你遭受挫折时心态才不会严重失衡,甚至还可以帮助你重建人生的信念,鼓起奋斗的风帆,塑造新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