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毛传》说:“卷耳,苓耳。”《尔雅·释草》同。陆德明《尔雅音义》云:“《诗》卷耳是也。本草作枲耳,云一名胡枲,一名地葵,一名葹,一名常思。陶注云:一名羊负来。昔中国无此物,言从外国逐羊毛中来也。《广雅》云:苓耳,苍耳、施、常枲、胡枲之类耳。”后来的《诗》学家据此便以卷耳就是今随处可见的苍耳。但是陆玑《诗疏》说:“卷耳,一名枲耳,一名胡枲,一名苓耳。叶青白色似胡荽,白华细茎,蔓生,可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如妇人耳中珰,今或谓之耳珰草。郑康成谓是白胡荽,幽州人呼爵耳。”郭璞《尔雅》注说:“广雅云枲耳也,亦云胡枲。江东呼为常枲。或曰苓耳形似鼠耳,丛生如盘。”而今所说的苍耳,既不是蔓生,也不像郭氏说的“形似鼠耳”,而是大叶如猪耳的植物,故又叫猪耳朵草,牛、羊类也不喜食,何况是人?故日本稻生宣义《诗经小识》云:“叶形似鼠耳,细茎白花,丛生如盘,与苍耳全别也。本州岛以为苍耳,大谬也。郑夹漈谓叶如连钱者,亦欠比较。”《救荒本草》虽有食苍耳之说,但毕竟是为备荒年所用,并非日常所能食。或以为杜甫曾有《驱竖子摘苍耳》诗,以证苍耳可食。但杜甫明言是为了治疗风湿病,并非日常所食。因此《吕氏家塾读诗记》引张氏说,以为此物为酿酒所用。严粲《诗缉》也说:“据《本草》即今苍耳,今人曲糵中多用之。”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此物既有“胡枲”之名,陶弘景又明言“昔中国无此物”,其种子来源于国外,则应该是秦汉之后才进入中国之物,不应该出现于三代。故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彻底改变旧说云:“(卷耳)即今卷菜,叶如连钱者是也。若苍耳,但堪入药,不可食。”
此说因少根据,故遭到《诗经》博物学者的反对。王夫之《诗经稗疏》则说:“卷耳有枲耳、胡枲之名,必有与枲相类者。叶如鼠耳,则小而圆长,叶上有细毛,柔软可知。今野蓛有名鼠耳者,《本草》谓之茸母。宋徽宗诗:‘茸母初生罢,禁烟乃北狩。’时诗南北通有之,王鸿渐《野蓛谱》谓之猫耳,秃叶青白色,与陆玑之说合。湖湘人谓之为青,清明前采之,舂以和米粉作餈,有青白瓤如枲麻,味甘,性温,叶上有茸毛,正如鼠耳。准二《雅》及郭氏之言,必此为卷耳,而非珰草明矣。此草可和粉食,而采之颇费寻求,故云‘不盈倾筐’。若珰草,枝叶繁而随地多有,且苦臭不中食,何事采之而患其不盈乎?”王氏所说的茸母,据《本草纲目》言,其花黄如曲色,与陆玑所说的白花不同。方以智《通雅》卷四十一又说:“或《诗》所采别是一草,如芝柏、地耳之类。”徐氏《说文系传》又认为是菌类之物,其云:“苓,卷耳也,从艹令声。臣锴按:《尔雅》:苓耳,卷耳也。形似鼠耳,丛生如盘。臣锴曰:菌属,生朽润木根。”他所说的可能是伏苓。牟应震《毛诗名物考》卷六则云:“卷耳,腐草所生也,状如木耳而小,淫雨后出,俗名草耳。”考生物而被有卷耳之名者非一种,黄中松曾考卷耳有异名二十种,这二十种中必有同名异物现象存在。今知者最少有四种以上以卷耳命名的植物,陆玑所谓蔓生者是一种,郭璞所谓如鼠耳者是一种。《宋书·符瑞志》云:“灵龟者,神龟也……三百岁游于蕖叶之上,三千岁常游于卷耳之上。”张华《博物志》卷四:“(龟)三千岁游于莲叶,巢卷耳之上。”李石《续博物志》卷十:“旧说千岁之龟,巢于莲叶,游于卷耳之上。”千年龟是通神的灵物,苍耳是连牛羊都厌弃的恶草,二者是不可能发生关系的。这则又是一种被卷耳之名者。今之所谓苍耳者又是一种。因苍耳各地都有,故人便指认其为《诗》之卷耳。我认为,《毛传》、《尔雅》说卷耳即苓耳,《说文》说:“苓,卷耳也。”这是三家最早的解释,而且没有分歧,这应当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根据。卷耳之为苍耳,不见于汉前记载,疑是苓耳之误。“苓”篆作,“苍”篆作,二字极相近,抄写者讹“苓”作“苍”,于是便有了卷耳即苍耳之说。陆玑之说名称有些混乱,郭璞说也是两可之词。但此二人说最值得注意。陆所谓“似胡荽”与郭所谓“形似鼠耳”者,都当是指石竹科的卷耳,因所指种类不同,故在描述上有了区别。郭所说即《救荒本草》所说的婆婆指甲菜,朱橚《救荒本草》卷二云:“婆婆指甲菜,生田野中,作地摊科。生茎细弱,叶像女人指甲,又似初生枣叶微薄,细茎梢间结小花蒴,苗叶味甘。”女人指甲正如鼠耳,浙江人即称作高脚鼠耳草。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河南等地皆有,也称卷耳、田野卷耳、田卷耳,越年生草本,生长于路旁及草地上。茎高约一尺许,单生或簇生,密被白色长柔毛。叶对生,呈长卵形,无柄。自春至夏开白花。嫩叶可食。陆说则是指蔓生的一种,叶如胡荽,也是白花。当然诗所指为哪一种,则不好定。
【不盈顷筐】装不满背篓。顷筐,前低后高的斜口筐,一般负在背上。
按:《说文》云:“顷,头不正也。”不正即是向一边倾斜的意思。顷筐即前高后低的斜口筐子,故《毛传》说“易盈之器”。这种工具在《召南·摽有梅》中也出现过,自今南方人还在用,用竹子编成,背在背上。《韩诗》说:“頃筐,欹筐也。”欹也是倾斜的意思。《齐诗》作“倾筐”,《说文》:“倾,仄也。”仄也侧倾的意思。司空曙诗云“顷筐呈绿叶,重叠色何鲜”;苏东坡诗云“挹清泉兮,抱瓮而忘其机;负顷筐兮,行歌而采薇”;虞集诗云“伐木远闻何处谷,顷筐近得故时薇”,即是这种筐子。牟庭以为“顷筐”是指把筐子倾斜过。陆炳章《读毛诗日记》亦云:“窃谓‘不盈顷筐’乃正言忧思之深,云此采卷耳者,志有所思,所采者不能盈筐,而复不觉顷其筐也。”姑备一说。
【嗟我怀人】此是感叹自己思念远行的情人。嗟,叹词,表示伤感的叹息。怀,思念。
按:《尔雅·释诂》:“嗟,咨也。”郭璞注:“今河北人云叹。”即古嗟字。《吕氏春秋·知化篇》高注:“嗟,叹辞也。”古人有所感时,无论是悲伤还是赞叹,都用“嗟”来表示。如《中谷有蓷》“啜其泣矣,何嗟及矣”,《陟岵》“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此是表示感伤、悲伤。《猗嗟》“猗嗟昌兮,頎而長兮”,《楚辞·九章》“嗟尔幼志,有以异兮”,即表示赞叹。《七月》“嗟我婦子,曰为改岁,入此室處”,则表示的是一种复杂的感情。怀,思念。《毛传》:“怀,思。”《说文》:“怀,念思也。”段玉裁注:“念思者,不忘之思也。”或以为“怀人”即“思家之人”,谓征人。似不可从。
【寘彼周行】瞻望大道。寘,通视,远望。一说放置。周行,大道。
按:《毛传》读“寘”为“置”,又训“周行”为“周之列位”,即周朝廷之臣。言“思君子,官贤人,置周之列位”。汉儒及郑玄,基本上与毛说同。《吕氏家塾读诗记》引吕大钧说,以“周行”为“周道”。朱熹则说:“寘,舍也。”舍是舍弃。训“周行”为“大道”,以为诗言“方采卷耳,未满顷筐,而心适念其君子,故不能复采,而寘之大道之旁也”。毛、朱基本上代表了两个主要的解释传统。林义光以为“寘”与“填”通,训“久”,以为此言“心念行役之人久在岐周道上”。高亨则以“寘”为“徥”之借字,训行,以此言因思念人而行走于大道。从今获得的资料考察,“周行”训“大道”为是,毛、郑之说显然是受到了《左传》断章取义的影响。详见“总说”。牟庭以为“周行”是“周国之道”,孙作云以为通向周京的大道,即今所谓的国道,孙说似更佳。但关于“寘”字,各家之说则似可商。“寘”当读为“视”。《鹿鸣》言“示我周行”,郑玄笺说:“‘示’当作‘窴’。窴,置也。”《中庸》“治国其如示诸掌”,郑注云:“‘示’读如‘寘之河干’之‘寘’。寘,置也。”《荀子·大略》:“示诸櫽栝,三月五月。”杨倞注:“示,读为寘。”是寘、示古音相通。《庄子·徐无鬼》“中之质若视日”,《释文》云:“‘示’音‘视’,司马本作‘视’。”孔颖达《鹿鸣》疏说:“古之字以目视物、以物示人,同作‘视’字。后世而作字异,目视物为‘示’傍,见示人物作单‘示’字。由是经传之中‘视’与‘示’字多相杂乱。”“视彼周行”犹《匪风》“顾瞻周道”。后两句与前两句构成了因果关系,即:因为思念远方的亲人,不时地瞻望他回来的大路,故而影响了采摘卷耳,致使迟迟不能采满顷筐。《荀子·解蔽》云:“顷筐易满也,卷耳易得也,然而不可以贰周行。”所谓“贰周行”,即是指事在卷耳,心在周行,故不能满顷筐。“视彼周行”正是“贰周行”的表现。若读“寘”为“置”,训此句为“将顷筐放置于大道旁”,则“贰周行”便不好解释。又,《大东》言“行彼周行”,《何草不黄》言“行彼周道”,此篇言“寘彼周行”,句式相同,“彼”字皆当指“周行”。若依朱熹说,“彼”当指“顷筐”,或当改此句为“寘之周行”。而且因怀人而置筐道路之旁于不顾,似乎也不太合情理。日本白川静以为置筐有道理,是一种巫术行为,意思是想通过此种手段,使离人返回。此说更缺少证据。
章评:此章写“怀人”。“不盈顷筐”“寘彼周行”两句,写出思妇心烦意乱情状。《古诗十九首》“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张仲素《春闺》“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意与此似之。姚舜牧云:“‘怀人’‘怀’字极妙。怀者,怀诸心而不能舍也,故下章曰‘永怀’,曰‘永伤’,又曰‘云何吁’。‘伤’深于‘怀’,而‘吁’又深于‘伤’也,总本一‘怀’字。”
二
陟彼崔嵬,
我马虺。
我姑酌彼金罍,
维以不永怀。
登上那险峻的山路,
我的马累得不能抬步。
还是用金罍斟酒自饮吧,
驱除这无尽的痛苦。
[异文]虺隤,《尔雅》作虺穨,三家作瘣颓。姑:《说文》引作夃。罍:齐作靁。
[韵读]嵬、溃、罍、怀,微部。
【陟】登高。
按:《毛传》及《尔雅·释诂》说:“陟,升也。”《说文》:“陟,登也。”丁惟汾云:“陟升双声,升登古通用。”甲骨文作,二足趾向上升,取登高义。
【崔嵬】土山戴石为崔嵬。一说为山顶,或高处。
按:《毛传》云:“崔嵬,土山之戴石者。”《尔雅·释山》与此正相反,谓“石戴土谓之崔嵬”。戴震从《尔雅》说,而段玉裁、臧庸等则从《毛传》说。臧庸《拜经日记》说:“此当从《毛诗传》,孙、郭本《尔雅》误也(郭璞此注用叔然)。本是土山,而石戴其巅,故形崔嵬然。崔嵬,目上石也。且,荐也。砠从且,石在下,若且荐土然,故曰砠。砠,目下石也。盖山以石为君,故二山皆主石言之。《说文·山部》:‘岨,石戴土也。从山,且声。诗曰:陟彼岨矣。’《释名·释山》:‘石戴土曰岨,岨胪然也。土载石曰崔嵬,因形名之也。’皆与《毛传》同。”陈奂、马瑞辰、庄述祖等皆同说。此说可从。《说文》云:“崔,大高也。”“嵬,高不平也。”段玉裁注说:“石在上则高不平,故曰崔嵬。土在上则雨水沮洳,故曰砠。”“崔嵬”所言为山峰之状,因石在上,故呈高峻奇险之形。《楚辞·涉江》王注:“崔嵬,高貌。”《楚辞·伤时》注:“崔嵬,山形也。”此是就山之高峻而言的,与“土山戴石”之说也不相违。因崔嵬是山顶之貌,故《谷风传》说:“崔嵬,巅也。”季本则申之云:“崔嵬,《小雅·谷风传》谓山巅是也,盖言其高。”又考崔嵬为叠韵联绵词,书无定字,或作“崔巍”,《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于是乎崇山矗矗,巃嵸崔巍。”李善注引郭璞说:“皆髙峻貌也。”字又作“磪嵬”。《文选·(嵇康)琴赋》:“其山川形势则盘纡隐深,磪嵬岑嵓。”李善云:“磪嵬,高峻之貌。”或作“隗”,《汉书·扬雄传》“隗虖其相婴”,师古注:“隗,犹崔嵬也。”或作“隗”,《说文》:“隗,高也。”《广韵·贿韵》:“隗,不平状。”或作“嵬”,《世说新语·言语》:“其山巍以嵯峨。”或作“嶊崣”,《史记》载司马相如《上林赋》:“嶊崣崫崎。”急言之则作“崒”,《十月之交笺》云:“崒者崔嵬。”《说文》:“崒,危高也。”或又作“崒崒”,《说文》:“崒崒,危高也。”音变为“厜”,《尔雅·释山》:“崒者厜。”郭璞注:“谓峰頭巉巖。”郑樵《尔雅注》:“厜犹崔嵬也,與《诗》崔嵬同音。”音转为“嵯峨”,《文选·(扬雄)甘泉赋》六臣注:“嵯峨,高也。”或作巍巍、峨峨、崔崔、嵬嵬,巍峨、崔、崴嵬等,其实都是音转字,意思都差不多。孙嵘《西园随笔》则云:“《尔雅》:‘未及上曰翠微。’诗曰:‘陟彼崔嵬。’‘崔嵬’即‘翠微’,诗传授字各不同尔。”似不及《毛传》说之确。
【虺】疲惫腿软不能升高之貌。
按:《毛传》云:“虺,病也。”《尔雅·释诂》作“虺穨”,与毛氏同训。邢昺疏引孙炎云:“虺颓,马罢(一作马退)不能升高之病。”郭璞注云:“虺颓、玄黄,皆人病之通名,而说者便谓之马病,失其义也。”《毛诗音义》云:虺,《说文》作。《说文》作颓。但今本《说文》无此二字。故陈《简庄疏记》以为当是“瘣穨”。郝懿行《尔雅义疏》云:“‘虺’二字俱为假音,《汉书·景十三王传》云‘日崔隤’,集注:‘崔隤’犹言‘蹉跎’也。盖‘蹉跎’与‘崔’声转,‘崔’又与‘虺’声近……‘’通作‘退’,见《易·系辞》。”考“虺”叠韵,穨、颓诸字皆有下坠之意,《说文》:“下队(坠)也。”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云:“《玉篇》:‘坏,队下也。’、坏一声之转,故以‘坏’说‘’,所以博其异名,队下乃说其义也。”而“瘣”、“坏”也是一声之转,古今“瘣”、“坏”常通,“瘣”也有下坠义。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二·慈石》:“子宫不收名瘣疾,痛不可忍。”子宫不收即言子宫下垂。坠下与颓然、崩颓义近。《周礼·冬官·梓人》“必然穨尔如委矣”,孙诒让正义云:“此穨尔形容厌伏不振之貌。”“虺”当与“穨尔”之意相类,是形容疲惫不振、腿软下倒之状的。《焦氏易林·乾之革》:“玄黄虺,行者劳疲,役夫憔悴,踰时不归。”即以“虺”为疲劳之状。因疲劳而颓然下倒,即所谓“虺”,故何楷说:“犹今人言蛇倒退是也。”字或书作“回”,《易林·逊之睽》:“南山高罡,回难登。”因此此是写行走无力之状的,因此后人为造“尵”二字,字从“尢”,表示腿病。《说文》:“尢,曲胫也。”《玉篇·尢部》:“尵,马病。”《篇海类编·身体类·尢部》:“尵,病坐貌。”音变为,《集韵·贿韵》:“风病。”所谓风病即风瘫,指瘫痪不能行动。
【姑】姑且,暂且。一说字当从三家作“夃”,即“盈”字。
按:《毛传》:“姑,且也。”即姑且之意。这是最通常的解释。《说文》云:“秦以市买多得为夃,从从夂。夂,益至也。《诗》曰:我夃酌彼金罍。”王育《说文引诗辨证》说:“‘我夃酌彼金罍’(今夃作姑),秦人以市买多得为夃。从乃从夕。夕,步也,乃,难词。市买多得则所携者重,行步为艰,故从乃携重,则聊且前进。故假借为聊且之辞。变楷通用姑。凡言姑者皆当从夃。”承培元《说文引经证例》云:“义为满,言我满酌金罍也。《毛诗》作姑,《传》云‘且也’,作者盖三家《诗》。”柳荣宗《说文引经考异》云:“古说必有据秦人语释诗,说‘夃’为‘买’,言升此崔嵬,怀思之甚,欲买酒酌之以忘其怀者。秦本周地,其语之从来者远矣。《毛传》训‘且’,‘夃’义之引申也。凡物之出于夃(盈)者,皆出于权宜不得已之时,故以为夃且字。今相承用‘姑’,于义无取。”《玉篇》引《说文》有“《论语》曰求善价而夃诸”语,牟庭据以说诗云:“据知沽、夃假借字也。然则‘姑酌’谓沽酒而酌也。”并译此句为“彼路酒肆金为罍,下马沽酌我心开”。细会诗义,似仍以毛说为善。陈奂云:“姑者,词之且也。《山有扶苏传》:‘且,词也。’《方言》:‘盬,且也。’《广雅》:‘辜,且也。’姑、盬、辜皆‘古’声,故皆为‘且’。”姑且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意思。
【金罍】盛酒的器皿,即大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