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9800000007

第7章 诗词是非谈(6)

当然,这些均属旁证,更主要的,还得看这首杜诗写的是持剑舞,还是空手舞,还是彩绸舞。请看,诗一开头就写出: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这种惊人的艺术效果是一般舞蹈所能达到的么?如不是舞技超群,不会招来四方如山的观众;如果不是惊险异常的舞技动作,不会使观众出现“色沮丧”的表情;如果不是旋风般刀光剑影上下左右舞动,使人眼花缭乱,不会有“天地为之久低昂”——旋天旋地的感觉。

再看:

“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

这不是神奇的剑舞是什么?

从亮度上写剑舞光华莫测,如九日之霍霍发光,如群龙闪鳞之耀眼,如雷霆闪电之刺眼,如江海凝光之炫目;

从声响上写剑舞震耳欲聋,如九日之崩落轰天动地,如龙翔之搅海激浪拍天,如雷霆震怒之隆隆响彻云雷,如江海之涛浪滚滚山摇地动;

从速度上写剑舞之迅猛异常,九日从天降落该多快!群龙矫翔,该多快!来如雷电,该多快!罢如潮退,该多快!

这四句夸张比喻,把剑舞形容得淋漓尽致,声势咄咄逼人,更显出“色沮丧”、“久低昂”的惊险艺术效果。

彩绸是软绵绵的,持彩绸而舞,是要翩翩起舞,起着惊鸿,落如飞雁,具有曲曲流水、飘飘行云之美。彩绸舞是表现不出如此惊险迅疾、气势震惊的艺术效果来的。至于徒手舞当然更难表现出光、声之美的效果。

张旭大草曾因观公孙大娘舞剑而益加神奇飘忽,吴道子的画笔曾因观裴旻舞剑而益加变幻莫测,那么杜甫诗歌也可以说因观公孙大娘及其弟子舞剑而益加奔放无羁,气魄宏大吧?

§§§第16节“白日依山尽”,依东山乎,依西山乎?——读王之涣《登鹳雀楼》诗

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城上。楼高三层。登楼向西南可望云雾中的华山,下瞰黄河滚滚南流。鹳雀楼是有名的登临胜地,唐代诗人李益、许浑等都有登楼眺望的诗。

王之涣这首诗在短小中见大千,被誉为千古绝唱。全诗集中写“登”:头两句写登临所见;后两句写欲见更广则须更登。

向西南遥望:白日依傍着华山即将沉没;向北看,黄河由西北流来经脚下折向东南方滚滚流向大海。这眼前景色已够开阔的了,楼也够高的了,这是现实的客观世界。一个“尽”,一个“入”,把诗的境界点化得何等深远?可是诗人随目力所及想要望得更高更远,白日入山后将什么样呢?黄河流入海又是如何?一个“穷”字使诗的境界陡然上升,一个“更”字直接表达了诗人“欲穷千里目”的决心。“一层楼”非由第一层到第二层,或由第二层到第三层,而是说要登上比此楼更高的一层,再高的一层,直至山无阻挡,海入眼底。

“更上一层楼”,给人以很多联想,极大启发,不只观赏,希望“更上一层楼”,以期“欲穷千里”。我们干什么有益的事业,谁不希望站得高望得远呢?鹳雀楼虽高,还要更上一层;我们不满足于既得成就,也还要更上一层楼。这句诗将永远鼓舞着人们向远处,向高处攀登。

多好的一首诗啊!流传千载,童叟吟诵如流。可是为此诗作解时,却有不少失误之处。请看:《梦溪笔谈》:“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

由沈括这个“前瞻中条”,后人随声附和者甚多。如《唐代诗评注读本》:“楼前所见者,中条之山。”而且附会说,“其山高大,日为所遮。”《唐诗三百首注疏》也顺着说:“仰而视之,日之所至,无所不见,所不见者为高山阻隔,故曰‘依山尽’。”今日更有给“前瞻中条”作具体解说者,说中条山距鹳雀楼十五里。主峰雪花峰高达一千九百九十四公尺。说诗人远眺的必是此山。由此又解“白日”为明亮亮的阳光,于是把首句解为:“明亮亮的阳光沿着中条山往前延神,一直到目力所及的尽头。”再看王相的《千家诗注》:“登此楼时已薄暮,但见白日依山而欲尽,黄河之水由西滔滔向东入于海矣。”

按:中条山本在蒲州东南。依沈说则王之涣登楼远眺的是东方;依王注则王之涣远眺的却是西方,一东一西,孰个为是?

沈括不是说李益、畅当也有登鹳雀楼诗吗?那就让我们来看看。

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鹳雀楼西有尺樯,汀州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畅当诗:“迥临飞鸟上,高出(谢)尘(人)世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黄河在蒲西,故李诗首句即写明黄河上的百尺桅樯是在鹳雀楼西。畅诗末两句所写景物和李诗前两句大体相同:汀州、云树、平野、断山。可见登楼远眺的是西方。

实际,鹳雀楼是蒲州城的西门楼,今虽不在,当地人还是能指出旧址的。

既不是向东远眺,而是向西远眺,这就好解释了。“白日依山尽”,就是日快依山而没,是夕阳西下,绝不是什么山为日遮,目力用尽之意。还是《千家诗》讲得对。

也许有人会问,海不是向东流么?其实蒲州黄河段,既不向西也不向东,而是由北向南流。直至风陵渡才折向东流。站在鹳鹊楼上怎会看得见呢?

其实,作诗正不必实见实闻,但也不是说不无触因。触发由实景物而起,经神思遐想,可以写出想像中的境界。这首诗,“海”,不是实见的海,“山”,也不是实见的山。目力所及的实景既无海,也无山;从蒲州城楼所能望见的只能是渺茫中的华山一线而已。山虽不见,但黄昏时谁都知道日落西山;海虽不见,但谁知道河流千转终必入海。正因为这不见或难见,诗人才展开想像的翅膀飞向千里外,逼出个“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这里强调的是远望夕阳虽没入一抹的远山之后,望的虽够远的了,但诗人还要往山那边更穷尽一望,这才合乎诗意。

§§§第17节读鹳雀楼诗

现存《全唐诗》中写登临鹳雀楼的诗计有王之涣、李益、畅当、耿伟、殷尧藩、司马扎、马戴、张乔、吴融等九人诗作。这些诗给我们描绘了鹳雀楼昔日的壮丽风光。写楼高:“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高楼日渐低”,“鸟在林梢脚地看”,“危楼高架泬廖天”。写远眺:“鹳雀楼西百尺墙,沙汀云树共茫茫。”“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水有渔舟来往,岸有牧笛悠扬。“黄河行海内,华岳镇关西。”“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树隔五陵秋色早,水连三晋夕阳多。”陕晋风光,尽收眼底。“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是那样空阔:“鸟道残红挂,龙潭返照移”,是那样壮美;“冻开河水奔浑急,雪洗条山错落寒。”早春是如此充满生机;“晴峰耸目当周道,秋谷垂花错落寒。”晚秋又是如此丰登在望。追往昔:“汉家箫鼓随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汉武帝巡视河东曾赋《秋风辞》,魏武侯与吴起曾在此议论过兴邦强国“在德不在险”。“尧女楼西望,人怀太古时。”娥皇、女英在妫、汭水边出嫁给虞舜,传为千古爱情的佳话。“海波通禹甸,山木闭虞祠。”禹凿龙门,舜耕历山,此地让人想起古昔多少动人的故事!于是,这几位诗人骚客,不是生发兴亡之感:“兴亡留今日,今古共红尘。鹳雀飞何处,城隅早自春。”便生归隐之思:“风烟并起思乡里,远目非春亦自伤。”“十载重来值摇落,天涯归计欲如何。”“祖鞭掉折徒为尔,赢得云溪负钓竿。”当然,也有引起鸿鹄之志的:“行云如可驭,万里赴心期。”“云路何人见高志,最看西面赤栏前。”

王之涣的鹳雀楼诗,确实是众芳独妍之作。诗中虽也写楼高,却非孤高;也写远眺,却不见荒远;也写黄昏,却无沉落之感;也写情思,却无伤古哀今之意。对景物,未去精雕细刻;对心境,不抒一时之感。

登楼西望:“白日依山尽”,转而东望:“黄河入海流”。但是,西望的实景却应是百尺帆樯和茫茫的汀洲云树,并望不到雄峙的西岳或秦岭;东望也看不到东海的波涛,而是“雪洗条山”。然而诗人却展开他联想的翅膀,西可观日,东可望海,这较上述诸诗不是境界更加旷远浩渺么?

但是,诗人还不满足于此际的壮观,还要“欲穷千里目”,想望得更远,看山的那边,海的尽头,于是要“更上一层楼”,登得更高,好望得更远。则此楼之高不是无有极限了么?上述诸诗只是夸张描写楼如何高出尘世,却写不出楼高与人的情意来。

从横的看如此,再从纵的看,白日要天天依山而尽,又要冲山而出;河水要时时奔流入海,永无尽时,“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因而人也要永无止境地“欲穷”、“更上”。这就一扫文人墨客的吊古伤怀之情,而给人以前进向上的力量。

王诗之所以高于上述诸诗,就在于他不是单纯地为欣赏美景而写景,也不是消极地借景来抒发一己的哀愁。他是把自己的情思完全融入到山河的壮阔境界之中,山河越显壮阔,诗人便越要“欲穷”其壮阔之美,便于越要“更上一层楼”,以饱览更高更远的美的境界。“更上”,如此上升不已,诗的意境便也随之升华到极为壮美的无限极致之中,这大概就是引人遐想神思,余味隽永无穷的艺术效果吧?难怪此诗流传千古,人人爱吟,而“欲穷”二句竟成为勉人奋发向上的警句名言了。

§§§第18节投诗、“赋得”、“草”及“王孙”辨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白居易早期之作,也是代表作之一,脍炙人口久久流传。但是对于其中几个问题却历来众说不一。笔者愿就较集中的四个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一、怀诗谒顾况说

《旧唐书·本传》载:

“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篇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吾子矣。’”

《唐摭言》更有补充:

“况谑公曰:‘长安物贵,居大不易。’及读《原上草》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

《古今诗语》又有较详记载:

“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投顾况。况戏之曰:‘长安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原上草》诗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唐才子传》、《白香山年谱》、《白香山年谱旧本》均有类似记述。可是万曼的《白居易传》和文学研究所新编的《唐诗选》注上,都对上述史料持异议。万曼说:“在七八八年(贞元四年)以前白居易到长安是不可能的。贞元五年以后,顾况就因为嘲谑贬官饶州,随即到苏州和苏州刺史韦应物、信州刺史刘太真往还。如果说白居易有谒见顾况的事,在长安不如说是在饶州或苏州更合事实。《摭言》记事多误,并不可靠。”

新编《唐诗选》注上更进一步推断:

“按白居易十一岁(建宗三年)至十八岁都在江南;贞元五年以后,顾况即贬官饶州,不久又转至苏州。他二人不大可以在长安相见,这只是一种传说。”

辨析:白居易从十一岁到十八岁为什么没有到长安的可能呢?我们从白氏年谱看,白居易从十六岁到十八岁一直旅居长安。这是有根据的,他在避难吴越时,曾写诗渴望去长安,“旅愁春入越,乡梦夜归秦。”(《江楼望归》)就在这一年(贞元二年)的四月,淮西牙将陈仙奇毒死了兴兵作乱的军阀李希烈,使淮西的战乱停息下来。而长安经朱泚之乱以后,也走向安定,这是他来长安的客观可能。

其次,他在《与元九书》中曾说过:“十五六始知有进士”,产生了应举求进的思想。唐代以诗文干谒权贵名人以期举荐者,成一代风气,李白上书韩荆州,杜甫上《三大礼赋》,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即在白诗中也有袖诗干谒的记载,如《见尹公亮新诗偶赠绝句》云:

“袖里新诗十首余,吟看句句是琼琚。如何持此将干谒,不及公卿一字书。”

因此,白居易袖诗见顾况,亦意料中事。再者,白诗集中既有他北上的即事诗,也有他在长安写的客居诗,如《长安正月十五日》诗:

“暄喧车骑帝王州,羁病无心逐胜游。明月长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这很像他求进不利时的失望之作。所以许多研究白居易生平的传记都肯定了白居易确曾旅居长安三年,也确有晋见顾况之举。

再从顾况方面考查,他既是贞元五年以后被贬出外地,那么白居易在此前二三年拜会他的可能性当然会有的。

万曼说《摭言》不可靠。其实《摭言》也并非无中生有,在它以前就有唐人张周的《幽闲鼓吹》的记载:

“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况。况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指古原草诗)既叹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古人认为《幽闲鼓吹》一书所记虽失寥寥,而其事多关法戒,有裨考证。张周这段记述恐怕足以抵《摭言》之“多误”吧?

二、“赋得。”

有人说诗题冠以“赋得”二字,应是唐代应举的试贴诗,但是,试贴诗唐制规定很严,限六韵或八韵俳律。其实,诗题冠以“赋得”二字的诗不见得都是应试时的试贴诗。唐代几用成句为题目,常好冠以“赋得”二字,有的是拟试帖的习作,有的是诗会分题之作。这些诗作,有的遵守帖式韵律的规定,有的则自度诗意,长短不限。如白居易集中的《赋得听边鸿》就是一首七言绝句。李商隐的《赋得鸡》也是七言绝句,而他的《赋得桃李无言》就是五言六韵的俳律。

白居易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则是一首五言律诗,说这是一首拟古习作则可,要说是试贴,则是缺乏根据的。《唐诗纪事》记祖咏应试时题为《终南望余雪》,诗题既未冠以“赋得”二字,全诗又只写了四句,这还真是考试之作。交卷后问他为何不按规格写足五言六韵,他答曰:“意尽。”白居易写这首诗也如祖咏一样,没有因形式而害诗意。这是创新,所以也就成了名诗。

三、“草”的喻意

清人俞陛云的《诗镜浅说》谓:

“此诗借草取喻……诵此诗者,皆以为喻小人去之不尽,如草之滋蔓。作者正有此意,亦未可知。”但他转而又说:“然取喻本无确定,以为喻世道,则治乱循环,以为喻天心,则贞元起伏,虽严寒盛雪,而春意已萌,见智见仁,无所不可。”

《唐诗三百首注疏》诗题只标一个《草》字,注疏中完全以草“喻朝中小人”。说“离离”,是小人“相附结而不散也”;“原”,“比君侧也”。第二句言“去一小人,来一小人,言其多也。”三四句“喻言不能彻底除根,蔓延难制。”五六句言“其势直侵古道,喻残害忠良也。”“其妍接入大载,喻欺凌君上也。”最末两句讲成:“王孙,草名,萋萋盛貌。吾目忍待秋霜之日送王孙而归去,殊不知阳春一动。又且满目萋萋,是草将何日除之耶?”

辨析:

这首诗题虽不出自古诗名句,但诗的内容却是触发之于古诗。《诗经》有“有秋之杜,其叶萋萋。王事靡盛,我心伤悲。卉木萋止,女心悲止,征夫归止。”这是借草木萋萋思念征夫不归的诗。又如《饮马长城窟行》有“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也是由茂密的青草起兴,引起对远方人儿的情思。王粲的《王侍中》诗更有“既伤蔓草别”的句子。刘安的《招士隐》更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而谢玄辉的《酬王晋安一首》又化为“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白诗的诗题改“河边草”为“古原草”,正是因人因地而作。“古原”者,长安之乐游原也。何以言之“离离”,在《长庆集》中注曰:“离离一作咸阳。”乐游原正是咸阳(长安)之制高点,乃当时文人学士登临抒情之胜地。李商隐有《乐游原》诗:“驱车登古原。”白居易也正是在乐游原上送别好友远行的。

同类推荐
  • 川藏

    川藏

    《川藏》作者在故事发生的地方写这篇东西,就在寺院的客房中间。四周静寂无声。抬眼就可以看见大殿的屋脊上站着永不疲倦的铜鹿,它们站在那里守护法轮。在我和这些闪闪发光的东西之间,是一片开满黄色小花的草地。
  • 康桥再会:徐志摩浪漫诗歌精选

    康桥再会:徐志摩浪漫诗歌精选

    徐志摩与林徽茵的一段传奇姻缘,作别西天的云彩。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那河畔的金柳,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也为人所深思。而志摩有关爱情的诗早已超越了文字的局限,你一种有灵性的尤物,轻轻的我走了,历经生活的洗礼,蜕变为一首永恒的歌谣,世代相传。他的歌谣有一点迷幻,我轻轻的招手,有一点彻悟,有一点执著,还有一点不可知的气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的歌谣让干燥的空气变得温润,正如我轻轻的来,让我们无望的生活变得生动,也让我们沉睡的心灵从此苏醒
  • 解放昌都(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昌都(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失去西藏中国四川的腹地就会暴露无疑,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遮挡,长江三角洲等中国最富饶的地区不会是一片荒漠……
  •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如果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有人说100天,有人说25天,无论多少天,答案都是让人那么心酸。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去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吧,哪怕是父母累时端上一杯水,寒时送上一件衣,痛时的一句贴心话,也会让我们操劳一生的父母感受到欣慰和幸福。
  • 陶渊明诗文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陶渊明诗文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和赞美。鲁迅先生曾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也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乐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热门推荐
  • 手的十种语言

    手的十种语言

    著名画家黄秋雨失踪两天之后,尸体在颍河里被一个渔人发现,市公安局刑侦支队队长方立言奉命侦破这起命案。他在调查中发现,黄秋雨生前创作的组画《手的十种语言》中的最后十幅全部以女性裸体为内容,这其中牵涉到了市委书记的妻子,而黄秋雨被盗的日记和绘画,似乎都与这有关。就在命案调查接近真相的时候,被追捕的犯罪嫌疑人突然死于一场车祸,而两年前试图谋杀黄秋雨的凶手也浮出水面,使案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 政府论

    政府论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通过论证“天赋自由和平等”,驳斥了“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论;下篇从自然状态、社会契约论、政治社会和政府的组建等方面正面阐述政府理论。
  • 天国的水晶宫

    天国的水晶宫

    我和其他人有着不一样的世界。在其他人的世界中:我是秩序的捍卫者,拯救世界的英雄,黎明同盟盟主,龙骑士团团长,学识联盟首席大魔导师,联邦元帅,南北两大帝国亲王。在我的世界中:因为这个世界木有电脑网络游戏机供我宅,所以我只能一边开水晶宫一边拯救世界玩真人RPG聊以解闷。口胡版简介:这是一个自以为是技术宅,其实是死宅的穿越者一边没羞没臊地开着水晶宫顺便拯救世界的故事。这是一个很有爱的死宅在没有爱的世界中心大声呼唤爱的故事。
  • 喋血宠妃

    喋血宠妃

    八岁,全家被杀,进入皇宫当了皇上宣侍寝官,面对粗喘娇吟以及皇上的嗔怒无常,她冷笑以对。十一岁,她如同黑暗中的催命使者,面含冷笑的为师父报了仇。十二岁,在她的设计下,宫中妃子们的胎儿一个接一个的陨落,他杀了她全家,她也绝不会让他好过。十四岁被强行占有,她对他只有恨,难有爱,曲意承欢极尽妖媚只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报仇雪恨!“朕感觉从来都没有看穿过邪儿的心,朕的邪儿,你还有心吗?”他修长的手指漫不经心的划她的面颊,最后停留在她心脏的位置,意味深长,暗藏凌厉的说。他是一代帝王,俊逸潇洒深沉睿智,谁想挑战他的权威,等于是在自寻死路。“皇上,你喜欢的只是无邪的这个像极了别人的容貌而已,既然如此,何必还要在意那么多,”她嫣然浅笑,锋芒暗藏毫无惧色的出言反击,终有一天,她会亲手拔去他这根杀了她全家的肉中刺眼中钉。泱泱乱世,烽火四起,皇城风云涌动,红颜倾城一笑,真的就能换得如画江山吗?他是个临国的太子,为人英俊潇洒,可是,他的身上却背负着复国大任,不同的遭遇,相同的仇恨让他们并肩举剑为了她(他)而杀出一条血路。“无邪,他虽然无情的掠夺了你的身心,但是你每天和他纠缠在一起,难道真的对他一点感情也没有吗?”陆渊目光闪烁的说,语气里掩藏孤寂的无奈。乱世的无情,冷血的杀手,想要携手以沫又是何其容易?【此文为穿越文,女主强大、冷酷,男主睿智多谋,过程会有些虐,结局是喜剧,希望大家喜欢】—————————————————————————————————《穿越为妾》《错惹酷总裁》
  • 太子爷,劫个涩

    太子爷,劫个涩

    穿越前跟着自己的那些兄弟也不知道是否平安,最后的那批军火交易也不知道后来如何。背叛自己的那个好姐妹晓晴,现在一定得意的在接受自己的地盘跟势力吧!但愿晓晴不要拿帮里的兄弟姐妹开刀!想想真的很悲哀,为了一个牛郎,晓晴居然会背叛自己!炸死了自己,现在的晓晴是不是很开心呢?要是知道自己的灵魂穿越到韩菲菲的身上,自己以另外的一种方式活着,会是怎么样的表情呢?看不到了,昔日……
  • 凤血天下:血染江山如画

    凤血天下:血染江山如画

    她,是二十一世纪冷血无情的异能杀手之王,与僵尸旱魃的一场决斗,魂穿异世,成为万众瞩目的天才少女,一场意外,灵力尽失,灵兽莫名死亡,各种打击接连而至。一朝风云乱,当从神坛跌落地狱的少女重新崛起,放眼天下,谁与争锋?他,是帝国至高无上的铁血帝王,却重伤被封印帝宫之中,嶙峋白骨之上,断壁残垣之中,他破印而出,救她于无望之中,对她说:跟我走!乱世沉浮,谁主江山?人若阻我我弑人,天若挡我我灭天,任何人,都不能阻挡我接近她的脚步!
  • 下堂娘子追夫记

    下堂娘子追夫记

    成亲当晚,她的丈夫竟然跑到了青楼喝花酒,她只身前往情敌房间,强行带走她的“相公”,不料两人同时含冤入狱,最后流放在外,遇上了宰相、太子、公主等人……各种阴谋诡计迎面而来,是甘心屈服,还是见招拆招?(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归来记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归来记

    《归来记》为短篇小说集,是系列第六部。《空屋猎“猛兽”》是福尔摩斯历劫归来后办理的第一则案子——自从福尔摩斯与伦敦罪犯首领莫里亚蒂教授双双跌落雷清贝瀑布后,所有的人都以为福尔摩斯死在雷清贝瀑布——未料八年后福尔摩斯化装成老流浪汉回来,利用他在贝格街的旧宅一举破了三起伦敦市悬而未决的案子……故事不仅极大地满足了侦探小说迷的愿望,其创作过程本身即以足构成世界文学史上一段永难磨灭的佳话。